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卢森堡博物馆
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法语:Musé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简称“穆旦”(Mudam),俗称“贝博物馆”(Pei-Musée),是卢森堡大公国的国家美术馆,展出现代暨当代艺术作品。博物馆位于卢森堡市西北郊的基尔希贝格台地,名称源于1964至2000年间在位的卢森堡大公让·伯努瓦·纪尧姆
建筑布局
成立缘起
从20世纪80年代起,当卢森堡市成为欧洲政治中心并开始行使经济首都职能之时,政治家希望借势推动城市成为文化首都。利用在基希贝格台地发展相对独立的城市新区、建设欧盟总部的契机,首相雅克·桑特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目标指向流行文化,其中就包含了兴建一座新兴艺术展馆。
建馆定位
出于改变卢森堡在文化领域保守声名的意愿,外加馆藏相较其他美术馆在经典现代艺术方面客观上的不足,尽管名为“现代艺术博物馆”,实际上定位为以展出当代艺术、特别是前卫艺术为主的美术馆。展出内容不限门类、技法,既乐于呈现试验性质的新手法,也支持在传统工艺领域探寻,既着力推荐本土艺术家,又欢迎海外来客,尤其偏重介绍新进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家最新的作品。
建筑策划
因为决定削减长期陈列部分,以经常要更换展品的特展为主,博物馆的流线设计就变得格外重要。而计划接纳所有当代艺术品,不仅要求适用范围足够广的配套技术设备,也要求突破常见的通用展厅模式。展厅在维持通用性的同时,必须有足够的特色变化,室内空间设计甚至要能够激发诸如装置艺术家的现场创作灵感。90年代初,鉴于任务的复杂性,卢森堡政府决定不经过竞赛招标,直接委任贝聿铭为建筑师。贝聿铭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委托,作为他退休前在原事务所的告别任务。
建造过程
选址
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决定建在基希贝格台地,具体馆址由建筑师贝聿铭亲自勘察选定,因此当地居民称其为“贝博物馆”(法语:Pei-Musée)。基地位于基希贝格台地的一块凸起的悬崖上,不仅可以清楚地远眺卢森堡老城,也构成老城背景天际线的一部分。基地上还保留有同恩要塞(Fort Thüngen)的遗址。同恩要塞建于1732年,因奥地利指挥官冯·同恩男爵(Baron von Thüngen)而得名,是卢森堡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1867年伦敦和会宣布卢森堡为中立国,要塞也被废弃拆除。
设计
贝聿铭有意选择了一片剩余空地很少的地块,意图以一座大型博物馆容纳同恩要塞和现代艺术展,参观者可以在同一屋檐下欣赏古老遗迹和新潮作品。这一方案由于太大太贵被推翻了。同时基于团体抗议,议会通过法案规定新馆不得破坏遗址现状。贝聿铭修改为独立的两栋馆舍,中间以玻璃走廊相连。此时同恩要塞决定要单独运营,不同意两馆相连,而卢森堡政府为控制预算,缩小了原先划定的基地面积。贝聿铭调整内部流线和出入口位置,以一座折尺形石桥横跨遗址解决交通问题。
建造
1997年1月17日文化部长ErnaHennicot-Schoepges和宣传部长RobertGoebbels宣布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月22日奠基。由于建造期间多次修改方案,施工很不顺利。在工程细节上,设计与施工双方也有矛盾。贝聿铭坚持使用法国产石灰石,产生了法律问题。而为了保护遗址,在很狭窄的空间内勉强布置平面,没有留下足够施工空隙,很多部件难以安装。加上卢森堡人因漠视当代艺术而不支持博物馆建设,让贝聿铭对建建停停的过程感触良多。2006年完工,设计施工近16年。
建筑师
生平
贝聿铭,著名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1942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跟随瓦尔特·格罗皮乌斯马塞尔·布劳耶学习,随即在军中志愿服役两年半,1946年获硕士学位。1954年加入美籍,1955年创办事务所。他的职业生涯很长,作品很多,论著较少。代表作品包括:科罗拉多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61-1967),波士顿约翰·肯尼迪图书馆(1965-1979),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1968-1978),北京香山饭店(1979-1982),香港中银大厦(1982-1990),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1983-1993)。
建筑理念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及文教建筑为主。早期作品深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影响,强调几何形体、通用空间及空间流动,同时扬弃“方盒子”,吸收TAC事务所以几何形体的组合来划分空间的手法。7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冲击下依然坚持抽象形式设计,但是从凸显纯粹的“大空间”转向强调内部空间变化。晚期作品注重形式变化,以简单几何形体组合形成内外空间序列。终生只使用石材、混凝土玻璃等坚硬挺拔、长于表现几何形体的建材。
相关博物馆建筑
博物馆堪称贝聿铭最重要的设计领域,他拥有无可匹敌的声誉。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他早期引起关注的作品,同时也形成了设计上的个人标志:整体维持简单几何形体,局部进一步切割划分;入口的采光大厅与广场相连,使室内外贯通;大厅规模超出一般要求,因此可以举办其他大型活动;展厅造型简洁,只通过采光照明方式改变室内气氛;凸显楼梯和休息厅,成为活跃空间的节点。曾经争议不断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最终使贝聿铭成为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建筑师。因为绝大部分工程位于地下,新建部分立面几乎不可见。他坚持把地下大厅的采光顶棚扩大为一座玻璃金字塔,以表明始终不变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日本滋贺县美秀美术馆则说明晚年设计由集中式平面转向线性回廊式布局。2006年有3件新作面世,分别是:苏州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以及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特点
馆舍建筑完美地呼应了自然和历史环境。贝聿铭秉持现代主义建筑传统,在规整的几何形体中发展空间变化。由于紧邻遗址,博物馆一侧的平面轮廓已经被残留的围墙限定,所以建筑师沿着围墙的直角顺势扩展出一个折尺形平面,利用伸展的两翼去围合堡垒。接着以其惯用的45度设计手法继续切割平面,使其最终呈现出箭头形状。反复切割既丰富了造型,又避开残存的围墙,最大程度地保持遗址现状。在主体之外又另立了3座各不相同的正方形塔楼,作为空间节点。
博物馆紧邻要塞,部分房间甚至要直接构筑在遗址上,进一步彰显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唤醒了久已废弃的同恩要塞。建筑师利用高差组织路线,形成正反不同的借景以及两种不同的建筑体验:从老城远眺,可见经过修复而完整的碉堡和基本完整的工事围墙,要塞遗址与岩石融为一体,仅仅有高耸于岩石之上的采光天窗暗示博物馆的存在;而面对基希贝格台地的城市新区则展现出馆舍完整的立面,要塞遗址成为下沉式景观。
建筑面积1万2千平方米,实用面积1万平方米,最高点檐口高度33米。
馆藏文物
展览以当代艺术为主,兼顾现代艺术。现有藏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摄像等等。截至2010年1月,已经收藏将近300位国际艺术家的逾400件作品。
艺术品收藏涵盖下列艺术家: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德国雕塑家斯蒂芬·巴尔肯霍尔,比利时画家暨导演扬·法布尔,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比利时服装设计师Maison Martin Margiela,美国电影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美国摄影师辛蒂·雪曼
参观信息
交通状况
公交车
出租自行车
Vel'oh站点:Philharmonie
自驾车
附近有停车场(Parking Trois Glands),GPS坐标 : X 49.62 - Y 6.14
门票与开放时间
门票
5欧元,优惠价3欧元,18岁一下周三18:00-20:00免费入场。
开放时间
周二闭馆,周一、周三至周五11:00-20:00开馆,周六、日11:00-18:00开馆,闭馆前半小时停止售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8 18:38
目录
概述
建筑布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