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翻译家,生前是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人物生平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6岁的他为躲避战火来到了云南。
1938年,以第7名的成绩考入了
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1941年,应征在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把三民主义解释并翻译为美国林肯总统的“民有、民治、民享”,第一次做了沟通中美文化的工作。
1943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
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莎士比亚和德莱顿的戏剧艺术。
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研究拉辛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
1950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11月7日,坐船从伦敦返回中国。
1951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
1952年,调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任教。
1958年,开始把毛泽东诗词译成英文法文,是将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1960年,
香山公园对外开放,香山外国语学校搬至张家口,许渊冲随之搬至
张家口,直至1970年。
1970年—1983年,调到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
1983年,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1991年,70岁时退休。
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2017年,登上电视节目《
朗读者》,朗诵自己1939年翻译的第一首诗。
2021年6月17日上午7时40分,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100岁;6月22日上午8:00,遗体告别仪式在
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余年,译著跨越中、英、法等语种,并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他在翻译理论上主要提出了“译诗三美论”和“发挥译语优势论”,“三美”是指音美、形美、意美。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发展了严复、鲁迅、郭沫若、朱光潜等的理论,对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进行了独到总结。
许渊冲的中译英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译作《西厢记》被英国出版界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截至2016年1月,许渊冲的中文论著有:《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文学与翻译》《译笔生花》等,英文著作有:《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文丛)、《逝水年华》。
截至2021年4月,许渊冲先后出版了180多本中英法文翻译著作。
英译作品:《诗经》《楚辞》《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毛泽东诗词选》等。
法译作品:《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等。其中,《唐诗选》《宋词选》由巴黎出版社在法国发行。
汉译作品: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的《昆廷•杜沃德》《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生的开始》、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水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亨利•泰勒的《飞马腾空》等。
人才培养
1950年,从法国归国后,许渊冲一直在北京香山外国语学院讲授法文和英文。1970年至1983年,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讲授英文、法文和翻译。1983年8月,许渊冲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为研究生讲“唐宋诗词英译”。1984年在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1985年在国际文化教研室任教,之后该教研室整体并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双学士及研究生开设翻译及文化课程。
许渊冲培养的学生有蒋保忠、王强和刘锋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许渊冲的母亲是江西南昌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中国第一代受到新式教育的女性。表叔是翻译家
熊式一,他用英文写的剧本《王宝川》和《西厢记》在欧美上演引起轰动,得到剧作家萧伯纳的高度评价,名声大噪,被少年许渊冲视为偶像。
2007年,许渊冲患了癌,做手术切掉了一部分肠子,医生保守估计他还能再坚持7年。
1959年除夕,已经38岁的许渊冲在北京欧美同学会的舞会上遇见了
照君,一见钟情,携手走进婚姻,相濡以沫60年。她不仅是妻子,也是许先生的生活助理、学术秘书,更是他的忠实粉丝。2018年,妻子去世。
人物评价
许渊冲是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日报》评)
许渊冲先生成就卓著,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育人,勤奋严谨治学,穆如春风,淡泊名利,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评)
80余年的翻译生涯,许渊冲坚持“形美、意美、音美”的翻译理念,即翻译出的诗词,要像原诗的格式韵律一样工整押韵,更要有原诗思想上的意境之美。在翻译时“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他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与赤诚令人动容。(新华网评)
他(许渊冲)从英文诗翻译出来的中文诗,念起来像诗。他将中文诗翻译成英文诗,念起来像英文诗。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植在翻译中。(
杨振宁评)
才华迥出天真,一生狂傲潇洒。“译古今诗词,翻世界名著,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正是他一生写照。他细腻敏感、追求完美。在翻译界,许渊冲大名鼎鼎、德高望重,但也争议不少。他绰号“许大炮”,不仅人长得高大、嗓门大,也好辩论、爱“开炮”。他用澎湃的激情、美丽的文字驾起一叶扁舟,载我们穿越于东西方文明之海,采撷文学的奇珍异宝,从一花一叶中看到大千世界。(新华每日电讯评)
“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老师
钱钟书评)
“我们所处的国际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国际翻译家联盟评)
许渊冲翻译“形神兼备”,论文“字字珠玑”,“这就是大家的风范吧”。(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陈宏薇教授评)
“许渊冲对翻译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性格敢爱敢恨,敢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评)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典籍翻译的历史上,如果我们选择人物的话,中国的许渊冲先生,无疑是一个绕不过的丰碑,无论是将其放在国际汉学的范围内,还是放在中国近百年的中译外的历史上来看,许渊冲都是一个典范,他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丰硕的翻译作品,也写了大量的关于翻译理论的文字,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的宝贵财富。(《中华读书报》评)
许渊冲是中国翻译界泰斗。生活中的许渊冲是个“养生达人”,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甜食爱好者。(人民网评)
许渊冲摆渡着中外文明,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评)
“我们所处的国际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他将大量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并将一些重要著作从英法文翻译成中文。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翻译理论方面的著作。许渊冲教授的英、法文译著以及他的英译中、法译中著作有可能影响到的潜在读者数量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评审委员会对许渊冲的颁奖词)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翻译家的杰出代表,他终身致力于中英、中法文学翻译,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于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此次获此殊荣,是实至名归。”(中国翻译协会代表团团长
王刚毅评)
人物影响
2021年4月18日,北京大学举办“许渊冲先生翻译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庆祝许渊冲100周岁。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
郝平,校长助理、秘书长、党办校办主任孙庆伟出席研讨会。出席嘉宾还有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副主任阎綏龙,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贾文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陈众议,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
黄友义,北京大学1980级校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
冯庆华,以及许渊冲先生的亲友、学生,国内翻译界的学者嘉宾、国内数十所综合类院校外语学科负责人。嘉宾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代表共200余人一道,共贺先生百岁寿辰,共同探讨先生的翻译思想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