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
教育学术语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通过激活、引发、共享、共鸣、共融、共进等不同形式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创立者简介
程少堂,男,教授(社科系列研究员),湖北省武汉市(原新洲县)人,当代语文教育家,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中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1997年参加编写全国高校公共课通用教材《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已出第3版)(第三章《教育的规律、原则与艺术》),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由于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2008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评为享受深圳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2009年下半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与《中国教师报》联合举办“从课堂里走出的一百位教育家——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专题活动”(此活动后改名为“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纪念建国60周年专题活动”),程少堂作为新中国杰出教师而光荣入选。2010年,被广东省人事厅评为社科系列研究员职称( 是目前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研究员)。211年2月,在《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发表重要论文《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把语文味研究真正推进到美学层次。
语文味外延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味最高形式
语文课教学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准确地说,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味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因而与现有的移植西方的体系可以对峙互补的汉语文教育美学新体系。
综合以上内涵与外延,关于语文味的这一界定有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1)语文味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2)“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
(3)“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这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
(4)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是渗透了师生的生命体验的教学;
(5)“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
(6)“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7)“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文味”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8)“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9)在语文味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参考浙江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汪潮《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一文中的观点)
(10)“语文味”理论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但是不反对一定的教学修饰,更不反对教学技巧。
提出意义
理论意义
首先,语文味概念的提出具有理论意义。
1.首先是辩证整合。提出语文味理论就是企图把有关语文教学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进来,把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精华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长处吸收整合进来。
2.其次是科学构建。即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因而与移植西方的体系可以对峙互补的语文美学体系。中西美学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其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页。)据此应该可以认为,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审美个性也应该是语文味。
实践意义
再者,语文味理论的提出具有实践意义。
1.有利于准确理解、全面贯彻落实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广大教师有三重任务:一是理解新课标,二是实践新课标,三是发展(或完善)新课标。一方面,理解和实践都要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倾向。另一方面,新课标既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更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加以发展,而语文味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有可能对新课标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2.其次,是对目前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完善或补充。语文味理论,既吸收了素质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又能避免语文教学的异化,即非语文化现象的产生。
3.有利于引领目前的语文教改走出历史困境。语文味不拒绝模式,但坚决反对和拒绝一切模式化的东西,它更鼓励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的张扬,因此有利于开拓语文教改的新局面。
研究进展
2001年上半年,“语文味”理论由程少堂首次正式提出。
2011年2月,在《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发表重要论文《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把语文味研究真正推进到美学层次。
2014年2月,程少堂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论文《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 “程少堂之教改探索”专栏转载),创立了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
2015年,由程少堂主编、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集体撰写的近80万字的《语文教学法》,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出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30 17:08
目录
概述
创立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