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罗树蛙
树蛙科张树蛙属动物
诸罗树蛙(学名:Zhangixalus arvalis)是树蛙科、张树蛙属的两栖动物。体形中等;头宽等于或略小于头长;吻钝尖,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颊面凹陷;眶间微凸;鼻孔小而略突起;瞳孔横置,眼间距大于上眼脸宽;鼓膜近圆形;内鼻孔小而圆;犁骨齿为两列;舌略长,后端有缺刻。前臂粗壮;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皮肤略粗糙,体和股的背、腹面均有痣粒;肛孔和股后缘下方有小疣。生活时体背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绿色至近黄色;上唇白色,下唇和咽喉边缘为银灰到白色;颞褶绿色;体侧有一条白色线纹,与白色上唇相连接,白色线纹下方为深紫色。腹面灰白色,肛下部白色。瞳孔黑色,虹彩黄色。
动物学史
诸罗树蛙自古已有相关记载:康熙56年《诸罗县志》即有记载虫之属青约;《图经》“背青绿色,谓之青蛙”;《海错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细而白”。1995年由台湾师范大学吕光洋教授所鉴定为新种树蛙,因为首先发现的地点在嘉义,便以嘉义旧名诸罗来命名。
形态特征
体形中等,雄蛙体长42毫米,雌蛙体长62毫米左右。头宽等于或略小于头长;吻钝尖,吻棱明显(雄蛙较雌蛙的略圆);颊部向外倾斜,颊面凹陷;眶间微凸;鼻孔小而略突起,鼻吻间距小于鼻眼间距;瞳孔横置,眼间距大于上眼脸宽;鼓膜近圆形,约为眼径之半;内鼻孔小而圆;犁骨齿为两列,在内鼻孔之间,左、右接近;舌略长,后端有缺刻。
前臂粗壮;手长约为体长的29%,指长顺序3、4、2、1;指端均具发达的吸盘和边缘沟,第一指吸盘小,第三指吸盘最大;指间蹼不发达,第一、第二、第三指间具微蹼,第三、第四指间几乎近半蹼;有关节下瘤;外掌突小,呈卵圆形。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胫长约为体长的42%,足比胫短;趾长顺序为4、3、5、2、1,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趾端均有吸盘,但较指吸盘小;趾间蹼较明显,内侧2趾间具微蹼,外侧3趾间具1/2-2/3蹼;关节下瘤低而圆;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略粗糙,体和股的背、腹面均有痣粒;肛孔和股后缘下方有小疣;颞褶细,由眼后斜达前肢基部上方;无背侧褶;肛上方有一窄肤褶;沿前臂后外侧至第四指外侧及跗部后外侧各有一条窄而光滑的棱状肤褶。
生活时体背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绿色至近黄色;上唇白色,下唇和咽喉边缘为银灰到白色;颞褶绿色;体侧有一条白色线纹,与白色上唇相连接,白色线纹下方为深紫色。腹面灰白色,肛下部白色。瞳孔黑色,虹彩黄色。前肢背面绿色,腹面白色,自前臂至第四指外缘的肤棱白色,其下方为黑线纹;第一、第二指的背、腹面均为桃红色,第三、第四指的背面(除桃红色吸盘外)为绿色而腹面为桃红色。后肢背面为绿色,腹面为白色;股部的前、后缘为深桃红色;股部后面有横纹,在肛后尤为明显;胫跗关节的外缘至第五趾端有一条白边;第一、第二、第三趾的背、腹面均为桃红色,第四、第五趾的背面带绿色且向趾端逐渐变红;趾端均为桃红色;趾间践为肉红色;足的腹面为桃红色。有一只雌蛙的肛孔旁有一个斑点。液浸标本背面基色带蓝色,有的为深紫色;体腹面乳白色;指、趾背面为黑色。
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垫;有单咽下外声囊及成对的长裂形声囊孔。
卵被包裹在白色卵泡中,卵为黄白色;卵直径为2.5毫米左右。
体扁平,背面观头体呈椭圆形;吻端圆;上尾鳍起始于体后的1/6处,下尾鳍则起于尾基部,上、下尾鳍向后延伸至末段明显变窄,尾末端钝尖。第36期时,头体长12.9毫米,体宽6.5毫米,体高6.6毫米,尾长25毫米,尾高8.7毫米,鼻间距2.8毫米,吻端至眼的距离2.1毫米,眼径2.3毫米,眼间距3.5毫米。鼻孔小而向前;眼在头背面,眼间较平坦;出水孔位于体中部左侧下方;肛管小,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口在吻前端腹面,其宽约为体宽的53%;两口角及下唇缘有一排乳突,偶尔在下唇后侧形成两排,下唇乳突中央缺1-3个乳突;口角处即在角质颌两侧各有一短排副突;唇齿式为Ⅰ∶3+3/1+1∶Ⅱ;角质颌缘细锯齿状,强度中等。生活时,体背和尾肌深褐色或灰褐色,尾鳍透明,其上均具形状不规则的黑色或浅褐色斑点,但下尾鳍的斑点较少;腹面皮肤覆以银白色或略带黄色。液浸标本的体、尾变为深灰色,腹面为白色,心脏部位粉红色。
栖息环境
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下之农耕地。其栖息的地点都与人类农耕有关,如荔枝园、芒果园、甘蔗园、凤梨园、麻竹林、番石榴园、香蕉园、柑桔园、槟榔园及水田等。除了晚间配对时会降到地面产卵外,其他时间经常栖息于树上。
生活习性
食性:由诸罗树蛙胃含物的分析,成蛙在竹林与水田中以觅食昆虫纲动物为主,其中以鳞翅目及双翅目数量最多。
鸣声:具单一鸣囊,叫声极为清彻响亮,鸣叫的型式有数种。其中最为普遍的声音如人类用舌头发出的“达达”音,第一个“达”很大声,第二个“达”则很小声;其他的声音偶尔才会发出,如连续快速吸吮的“Do、Do、Do......”声。
分布范围
中国台湾特有种,分布的地点仅局限在中国台湾云林(斗六市、斗南镇、古坑乡)、嘉义(大林镇、民雄乡、梅山乡、竹崎乡以及嘉义市)、台南(麻豆镇)等县市的部分地区。若以水系来看,则分布于虎尾溪、北港溪以南,曾文溪以北的范围。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约从每年3月开始,到同年8月底结束。
繁殖时,雌蛙受雄蛙鸣声吸引而主动接近雄蛙,雌蛙对形成配对的雄蛙具有选择性。配对形成后由雌蛙背负雄蛙到地面找寻产卵点,产卵所需时间平均为92.6±21.1分钟,配对形成至产卵结束所需时间平均为501±59.9分钟,雌蛙背负雄蛙移动距离平均为1032±851.4厘米。卵泡内卵粒数平均为386±97.1颗。雄蛙可多次交配,配对系统属于典型群集展示的一夫多妻制。雄蛙的交配成功与其在实验样区累积停留天数和捕捉次数有显著相关,形成配对的雌雄蛙间具有体型相配情形。以中国台湾古坑地区的诸罗树蛙为例:雄蛙鸣叫通常从下午4点间开始,若下雨中午2点偶尔也会听到1-2声,然而真正集体鸣唱的高峰则出现在晚间7点左右,而雌蛙通常于晚间9点后,才会容易被发现。晚间9到10点可发现它们开始进行配对,到了晚间11点鸣叫渐渐停止后,始入池产卵,大约清晨两点它们才回竹林,逐渐向上攀爬。在野外的调查中发现,雌、雄的被发现的比例约1∶8。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易危(VU)。
栖地碎裂化、栖地污染、开发造成栖地破坏、耕作型态改变、气候变迁影响等。其中农作型态改变,对诸罗树蛙栖地品质影响极大,且近年笋农年龄老化、竹笋产地价格不振,竹林改种情形严重,诸罗树蛙面临的危机与日俱增。
嘉义诸罗树蛙栖地保育计划以友善农耕方式契作,搭配生态调查与栖地环境改善工作,保育珍贵栖地,进而达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之目标。
参考资料
諸羅樹蛙 Rhacophorus arvalis.台灣野生動物之聲資訊.
Zhangixalus arvali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3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