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语一级常用字,拼音为 dú;dòu ,
形声字兼
会意字。“读”形体最早为
小篆字体。“读”,本意指依照文字念 ,后引申为看书、求学这层意思。
“读”,
形声字兼
会意字。小篆字形左边是声旁“言”,表示与说话有关,“讀”的右边是声旁“
賣”,音 yù,与“买卖”之“卖”同形,但不是一个字,表示诵读时,要张开嘴巴,就像叫卖一样。隶变后楷书写作“讀”。随着推行简化字,写作了现代汉语中的“读”。又据《
说文》:“读,诵书也。”“读”的本义也相当于现在的“阅读理解”。《
史记·十二诸侯表》:“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历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读”、“讽”、“诵”泛指诵读时意义相同。三者又有所区别。相对而言,“读”的语义侧重理解,“讽”的语义侧重背诵,“诵”的语义侧重节奏腔调。
读,籒书也。籒,各本作“诵”,此浅人改也,今正。竹部曰:“籒,读书也。”读与籒曡韵而互训。《庸风》传曰:“读,抽也。”《
方言》曰:“抽,读也。”葢籒、抽古通用。《史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字亦作紬。抽绎其义薀至于无穷,是之谓读。故⺊筮之辞曰籒,谓抽绎《
易》义而为之也。《尉律》:“学僮十七巳上,始试讽籒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讽谓背其文,籒谓能绎其义。大史公作《史记》,曰:“余读高祖侯功臣”,曰“大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大史公读秦楚之际”,曰“余读谍记”,曰“大史公读《春秋暦諩谍》”,曰:“大史公读《
秦记》”,皆谓紬绎其事以作表也。汉濡注经,断其章句为读,如《
周礼注》“郑司农读火绝之”,《
仪礼注》“旧读昆弟在下”、“旧读合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是也。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人所诵习曰读,如《礼记注》云:“周田观文王之德,博士读为厥乱劝宁王之德”是也。讽诵亦为读,如《
礼》言“读賵”、“读书”,《
左传》“公读其书”皆是也。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薀。自以诵书改籒书,而读书者尟矣。《
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则互文见义也。从言,卖声。徒谷切,三部。
《
唐韵》《
集韵》《
韵会》徒谷切。《正韵》杜谷切。并音独。《
说文》:诵书也。徐锴曰:读,犹渎也。若四渎之引水也。《
诗·鄘风》:中冓之言,不可读也。
毛传:抽也。
郑笺:抽,犹出也。朱传:诵言也。《
礼·文王世子》:冬读书,典书者诏之。
又《集韵》《韵会》并大透切。音豆。义同。《周礼·天官·宫正》注:郑司农读火绝之。《释文》:徐音豆。 又《增韵》:句读,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今祕省挍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闲。
又《韵会》:通作投。
马融《
长笛赋》:察度,于句投。注:《说文》曰:逗,止也。投与逗,古字通,音豆。投,句之所止也。按此则读与逗通,逗又与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