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
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依据“社情、学情”选择横断面和流程的重构过程。具体而言,是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持续改进,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定义内容
课程开发是依据“社情、学情”选择横断面和流程的重构过程。具体而言,是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持续改进,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三元素”(课程中的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的普遍性与“三量”(课程的数量、质量与序量)的特殊性的统一,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始终。“三量”的特殊性揭示了课程开发的普遍性;彰显出课程开发中创造精神的普遍性。
课程开发四要素
课程开发四要素是由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互为基础和前提的系统构成的体系。课程开发应遵循这个完整的闭合环。
期刊论文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指南》
简介
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而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开发因其诉求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各大高校为代表的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另一类是以各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实战课程开发体系。学院式的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知识的系统、全面,教学内容讲究严谨、科学。企业实战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教学内容与工作联系紧密。根据开发诉求不同,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设计方法也不尽相同。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因其学术理论的科学和严谨性,获得公认的课程设计理论是加涅的课程设计方法。企业实战课程开发技术因其追求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技术包括美国的Crisp(课里播)课程开发技术、一号标杆课程开发技术等。
如何解决现有课程开发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实践的要求?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开发研究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要采取“开发取向”。开发取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原理以及各种可重用的技术来尝试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理解教育教学规律,以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独特认识的研究取向”。
教育技术学研究视角中的课程开发理论,作为一种技术理论,它的内容包括理念(教育观课程观、学习观等)、方法技术(具体的课程开发技术,如需求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和评价技术)和技术组织(灵活、合理的技术过程步骤,如课程开发模式)三部分,其中方法技术是课程开发理论的核心内容。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不足是它认为课程是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和经验的设定,尤其是采用的“目标细化”的设计、决策技术,即通过目标分解来获取内容而不是通过内容分析来确立目标、先决定课程模式再选择课程内容等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从目标找手段、从内容找形式的实践逻辑。
因此改进课程开发理论的重点在于探寻课程开发更合适的方法技术以及组织方法。探索的基本逻辑可以是:课程的基本单元是什么,基本单元的成分是什么,这些单元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技术构建起来并组织成课程的。这些方法技术及其组织被我们称为课程开发技术。
企业课程开发
企业课程开发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根据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对现有岗位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提取该岗位的核心胜任技能及关键技能;其次,对在岗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评,找出改进点;再根据改进点进行培训课程设计。这是以胜任岗位、改进工作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方式。
基本原则
学校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贴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灵活的能够获得较大效益的课程方案。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教育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其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必须坚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超前性原则
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多元性原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基础性原则
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标志,因而势必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办教育很难跟踪这种变化。与其“疲于追赶”,不如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基础性课程,如在财会专业中,加强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强化财会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规范的训练。
实践性原则
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灵活性原则
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组合出企业营销策划人员、营销管理人员和柜台营销人员;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财经类专业都需要财税金融知识和统计调查分析知识等。
策略
学校课程开发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它是生活性课程;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它又是一种经验型课程;它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形式,如: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注重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检。由此,我们在实施学校课程开发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由师生共同设计课程方案,关注该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发与利用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彩课程资源,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校内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校园文化、文艺演出、师生员工等,它们以方便易得的特点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首选。如走近图书馆,对学校图书馆做以全面了解、介绍;对学校校长及教师采访,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对学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学校发展设计;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研究。学校的每一个字,每一面墙壁,每一个人,每一处景都可能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校外资源如学生家庭生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等更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自然环境;②家乡的社会环境;③家乡的特产;④家乡的风景;⑤家乡的名人;⑥家乡的今天、昨天、未来;⑦家乡的方言;⑧家乡的民风民俗;⑨家乡的住宅变化;⑩家乡的经济;⑾家乡的生活;⑿家乡工农业生产)进行研究性学习,制定计划,实地调查,入户采访,都能为学生研究提供真实的材料,学生亲历现场,又经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生活,必有自己的体验和收获。
关注新闻大事,游赏名胜风景,玩赏自然风光,到民间采风,玩玩童年游戏,走进奥运,走进全运,走进世博会,这些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为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利用地方特色
课程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和师生的不同而表现出具体差异性。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力求体现地方特色。特别是农村学校,不能抱怨农村学习资源贫乏,我们应提高课程资源意识,挖掘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校园文化、地方史志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的课程资源比城市来得更丰富。比如我们可以结合高唐农村蔬菜大棚,组织学生去体验农村生活,欣赏西红柿大棚,进而对西红柿的种植及销售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关注有效性
课程改革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开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有些学校、教师对课程的开设、课程的开发、指导及评价存在着好多不规范的环节。如:不依学生实际制定活动方案,选取内容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方案设计不邀请学生参加,包办代替,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得不到及时表扬鼓励。甚至某些学校、教师对课程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它无教材可依,只凭课程标准,教师不愿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个别学校出现了为应敷上级领导检查造假材料,补活动设计等现象。这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对此加大教师培训,规范课程实施,促进新课程改革成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如何提高开发课程的有效性呢?因该课程实施多以小组合作形式呈现,小组内学生存在差异,所以关注全体学生是提高活动有效性的根本性问题。
从参与活动的学生基本素质来看,性格开朗、交际能力看客
从参与活动的表现来看,眼疾手快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也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文静、沉稳的学生面对问题反应不够强烈,喜欢沉思冥想的学生,有时也能提出耐人寻味的想法。后者也在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引导不够,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同学关爱、鼓励不够。
从参与的过程看,有的同学只对活动的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有的同学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
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有的全身心投入,这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有效参与。面对新问题,不经思考急于作答,这种参与肯定是无效的。
其次,教师要有效地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前苏联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又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所以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有顺序地去观察,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去观察,才能探究事物的本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再其次,要提高开发课程的有效性就要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制度,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评价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发展,也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为调整和完善课程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
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目标是为属于某种文化的人进行该文化的传承和更新,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教育儿童成为有个人身份的成人,二是向后代传递知识和技能,并让后代为适应他们所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现实的要求做准备。这两个目标是适应现实及个人和群体生存的基础,为实现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同时课程需要跨越时间空间,因此需要设计一个规划,表明课程的决策和组成部分间的相互组织和调整。通过把课程的内容与时间上和资料上的限制相联系,决定对象、内容和学习行为的组合,为教育参与者提供方向指导。
课程开发的问题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1:18
目录
概述
定义内容
课程开发四要素
期刊论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