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瘟病又名粟瘟病,是由灰梨孢菌引起的、发生在
谷子上的一种
病害。谷子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为害叶、
叶鞘、
茎、
穗轴及颖片部位。
病原特征
形态特征
谷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为灰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 (Cke.) Sacc),病斑上所长的灰色霉层就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梭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粳单生或3-5根丛生,无色,不分枝,有时成屈膝状,2-3个分隔,孢痕显著。分生孢子洋梨形,无色,一般有两个隔膜图。
生理特征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7℃,最高38℃,最性15℃,孢子萌发以5℃为最适宜,萌发需要高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通常不萌发。所以一般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发病较重。
为害症状
谷瘟病菌可以侵害谷子的叶片、叶鞘、茎节、穗颈、小穗和穗梗等各个部分。主要症状是叶瘟、穗颈瘟和茎节瘟。
分布范围
谷瘟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此病发生分布,如日本、印度、原苏联、朝鲜、美国、意大利、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谷瘟病也是谷子的主要病害。
侵染循环
病菌的分生孢子散落到寄主叶片或植株的其它部位上后,遇水萌发长出一根或二根芽管,接触寄主表面形成附着胞,伸出一根纤细的侵入菌丝,直接穿透表皮细胞或经气孔侵入叶片和叶鞘内部。穗上多从小穗梗分枝处侵入。茎节上多从其外包的叶鞘侵入。病菌侵入表皮细胞后发展成细胞内生菌丝。在叶片里潜育期约7-10天或短到5-6天。当寄主组织逐渐死亡时就出现界限分明的病斑,并从气孔抽出分生孢子梗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华北地区每年产生5-8代分生孢子。常年以8月份发病率最高,以后随气温下降发病逐渐减少。
流行规律
谷瘟病的流行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北方谷子栽培区,生长季节的气温适于病菌侵染,而降水量、湿度和田间结露量等年间波动较大,往往对各年发病程度有重要影响。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5-8代,8月份是发病高峰期。在吉林省,7月中下旬连续高湿、多雨、寡照,有利于叶瘟发生;7月下旬至8月初阴雨多、露重、寡照,气温偏低(18-20℃),穗颈瘟可能严重发生。另外,播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灌溉次数增多,田间湿度加大以及偏施氮肥,或追肥时期过晚,皆可导致谷瘟病流行。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