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明确确定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分为: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
国外综述
传统
(1)杜邦财务评价体系
杜邦财务评价体系是利用各
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其中,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
财务指标,是杜邦指标系统的核心。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
平均净资产=总资产报酬率*
权益乘数,评价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该指标的计算是以
会计利润为基础的,由于利润指标只考虑了债务
成本,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权益益资金的成本,因此,其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股东财富变化。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该指标易被操纵。导致虚假的经营业绩。如果企业通过提高总
资产报酬率来增加
净资产收益率,而总资产报酬率=
净利润总额/
平均资产总额,可见,还是以
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这仅仅是账面利润,而不是真实现金净流入的现实利润,也就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即使净资产收益率很高的企业,如果它在
会计期间的
现金净流量较低,那么,会计上确认的利润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现金流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
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
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样,如果企业通过扩大
权益乘数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而权益乘数=
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净资产,这必将增加企业的
负债比例,加大财务风险,掩盖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
第三,
评价指标是建立在
会计利润基础上单一
财务指标体系,不足以评估公司的表现如何,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
绩效。并且在激励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放弃长期业绩去追求短期财务
绩效。
第四,进行财务评价时,仅从计算出的
财务比率无法判断是偏高还是偏低,与本企业历史相比,也只能看出自身的变化,难以评价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地位。
另一个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创建的
沃尔比重评分法。他在其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等著作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概念,将
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金周转率等七项
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虽然提高了结果的可比性,但其不足仍然是明显的。
第一,所选的七项指标缺乏证明力。这七项指标仅体现了企业的资产结构以及资金的运营效率。
第二,当某项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
重大影响。
第三,与杜邦体系一样,其指标体系中只有
财务指标,缺乏
非财务指标的辅助说明和解释,评价不完善,弱化了
企业财务评价的导向性功能。
现代方法
自亚历山大·沃尔创建
沃尔比重评分法以来,财务评价问题一直是国外财务学界研究的热点。出现了诸多财务评价方法,比如:
平衡计分卡、
经济增加值、
供应链绩效衡量等,并在中国的很多企业运用于实践,但仍存在问题。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由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和美国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提出的一整套财务评价标准,它通过对未来
绩效驱动因素的评价,补充对过去绩效的财务评价,体现了企业的战略和远景,该评价体系从因果链角度分析影响
企业战略经营
业绩的主要方面,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指标有2---5个,通过
财务指标和
非财务指标、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
业绩评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出台后,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在实践界也得到了大量的普及运用,它继承了传统财务业绩评价体系采用
财务指标来评价的一面,并且财务业绩占较大权重,一般在60%左右,其它三个方面的业绩是为财务层面服务的,用于进一步分析财务层面业绩的形成原因。另外,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一些主观指标,使得业绩指标量化过程更具灵活性。有理论研究表明主观指标的介入,允许公司利用不能被契约规范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程式化的契约中往往被忽略,这有助于缓和完全依赖于客观指标评价
业绩可能造成的管理“扭曲”。
平衡计分卡在财务评价方面仍然存在技术上的先天不足。
首先,kaplan和nortan没有提到
平衡计分卡各个指标体系的考评权重如何确定。 这导致了很难根据
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的整体状况做出一个综合评价,也无法进行不同企业之间
业绩优劣的对比。
其次,由于主观指标的介入,使
业绩评价的结果不太容易与经理人员的
薪酬挂钩。因为,对
管理人员的激励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关键是如何科学地确定不同类型的
评价指标的权重,然而主观的、定性的
业绩评价指标往往不够精确、可靠,这些指标往往受到评价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第三,不仅对指标的权重设计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考核体系常常重点不突出,指标之间互相矛盾,并容易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另外,即使权重得到确定,
经理人往往只在高权重指标上努力而突视了对
薪酬影响有限的考评指标。使
平衡计分卡“失去平衡”。
(2)经济增加值法
由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没有考虑权益性融资成本,而且大多是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住信息计算的,各种指标具有相当的弹性,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将剩余收益指标改造成经济增加值,并在1993的9月20日的《fortune》杂志上发表文章“eva---the real key to creating wealth”完整表述了其观点。它消除了
传统会计利润计算时对债务资本使用有偿性和权益资本使用无偿性的差别对待。eva是公司税后的
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额(eva=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率*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对全部成本费用的计量,要求企业管理者无论是运用
债务,还是运用权益资本都要充分考虑其成本费用。其核心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够弥补投资者应承担的风险。eva的计算表明
净利润实际上是由所有者理应取得的最低投资机会报酬和经营者创造的增值收益两部分组成。eva才是
企业价值之真正所在。只有eva为正,才表示公司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eva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平衡计分卡在财务层面的评价的不足。它能与
企业价值创造相联系,与传统的
财务指标如: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不同的是,eva衡量的是超过一般水平的超额收益。它建立了
财务指标与
企业价值的直接关系,使价值创造结果融入
会计核算体系中,为企业“
基于价值管理”奠定了基础。但eva评价体系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eva的计算仍依赖于收实现和
费用确认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实质上仍是
会计利润计算的另一种形式,其计算过程依然需要
会计估计。所以,它不能揭示
企业经营中可能隐含的财务风险。
其次,单一的eva结果只能反映近期的经营成果,无法有效地提示企业未来成长能力,无法体现非
财务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仅仅采用eva法进行财务评价,会促使经营者为了提高eva,而优先考虑能快速提高eva的风险低的
短期投资项目。对于风险高的新产品开发和建立与顾客良好关系这些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投资活动,由于其收益在未来才会有所回报却因短期看来是多余的而放弃,就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第三,eva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的
财务指标,但它不能将企业的的目标与战略有机结合,并且,eva本身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数据,它并不能帮助企业找出经营无效率的原因。
国内综述
1.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操作细则
1999年6月1日,财政部、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与《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文件,确立了国有资本金
绩效议价体系。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由基本指标、
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共32项组成。并运用
功效系数法对国有企业的经营
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考核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就评价结果与
薪酬和晋升挂钩。
2002年后,该指标体系由32项变为24项。修订后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拓展了其运用领域,由国有企业推广到一般的企业;另一方面使指标体系在简化的基础上更为科学和合理。但应当看到,该体系是企业外部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的评价,注重的是评价结果,对管理的作用在于其结果的
反馈价值,即根据评价结果,总结企业管理成功的经验,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为企业今后加强管理,提高
业绩提供参考。因此,不能将企业的
业绩形成过程与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战略目标统一起来。
郭复初教授提出了基于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该体系将
平衡计分卡与eva有机结合。首先用eva作为财务层面的唯一指标取代了
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的核心
评价指标投资报酬率,体现了价值创造这一根本目标;其次,将客户指标、内部过程指标、学习与成长指标分别分解为影响当前eva结果的指标(简称当前指标)和影响未来eva增长的指标(简称未来指标),多角度地反映
企业价值创造,不但可以保障反映结果公允,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报经营成果的
舞弊行为。正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一样,该财务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是区分“当前指标”和“未来指标”存在技术难度。其次是eva指标在进行
业绩评价时存在适用范围的问题。可见,该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局限性
1.
财务分析中对有关企业的人力资本、
无形资产等知识资产的信息利用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对
现代企业的渗透力越来越强,企业对人力资本和
无形资产的投入越来越多。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人才、技术和
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知识、技术将取代
有形资产成为
企业经营的核心,成为
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现行财务报表体系对
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计量与披露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所以包括企业智力资本、
自创商誉及知识产权的信息在
财务分析中得不到利用。
2.现行
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从而将分析的范围限制在以货币量化的信息范围之内
财务分析指标大多使用的是数量性资料,而很少考虑非
货币计量因素。但是,随着各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行业转换、技术进步、政府行为和需求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活动等对于公司的经营成败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
企业组织制度、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管理层价值观与能力等相关非货币性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另外,
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工业企业基础之上的,不仅分析评价对象局限于企业
有形资产,选用的指标局限于可用
货币计量的
定量指标,不能确切地反映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真实情况。
3.对
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评价时未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务报表信息反映了经济活动“静”的方面,而忽视了“动”的方面。动态信息往往更重要,因为“动态”代表事物的前进与发展,比如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处于动态运动中的生产要素之一。现行的
财务分析评价内容局限于企业静态状况,对企业持续发展情况下的
盈利能力、
偿债能力等评价不足,比如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但这些指标是以
企业清算为前提的,重视
企业资产的
账面价值却忽视了企业在将来因继续经营而增加的现金流量的能力,比如有些企业拥有良好的
商誉,有的企业仅凭其产品品牌就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有些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其各项
财务指标可能并不如意,但其拥有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可能会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这些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未得到充分反映,在
财务分析中也未充分利用。
改善建议
(一)建议规范和扩展表外信息披露的范围
1. 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信息:
(1)所在行业信息,包括行业前景,行业中产品的平均获利率,主要竞争对手,企业在行业中的
竞争力或竞争优势,行业中相关核心技术的生命周期或更新速度以及本企业在该方面所处的位置。
(2)企业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保持率,
核心产品获利率和获利水平,产品营销网络等。
(3)
顾客信息,包括顾客对产品及售后服务的
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对企业声誉与形象的认可等。
(4)企业社会形象信息,包括企业年创利税额,环境保护和
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等。
2.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企业
无形资产信息,
人力资源信息,由前两者衍生出的企业创新力和
竞争力的信息。
(二)设计并运用非财务评价指标以进一步完善
财务报告评价体系
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企业经营绩效和
财务状况的信息,还应包括诸如有关企业背景和未来预测的信息。企业背景信息包括企业所在行业、业务经营范围、实际治理效果、企业
核心技术及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治理结构、主要股东和债权人、主要竞争对手、企业近期与远期目标、环境保护和
社会责任、企业经营理念等。前瞻性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重大投资计划、重大技术进步、经营环境的预计变化等。
针对企业的变化,可以考虑采用以下非财务评价指标作为财务评价指标的补充:
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如公司重组和
管理层交接;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如
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学习与
培训的机会,团队精神,管理有效性;
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成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核心技术;
市场份额;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
(三)设计相应的财务或
非财务指标,加强对企业
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和相关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1)非
货币计量指标。企业
商誉包括
自创商誉的价值;产品
品牌价值;拥有的专利权及
非专利技术的价值;
企业文化、
管理理念;
企业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及营销网络优势等。
无形资产价值总额。它等于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及其它
无形资产的价值之和。该指标可用来评价企业拥有的
无形资产价值或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潜在的收益。
2.对
人力资源信息的分析与评价。可通过分析以下
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实现对企业的评价与预测。
(1)非量化的指标。企业
员工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及员工素质,员工拥有的专门技能,
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团队精神,
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及管理有效性等。
(2)量化的指标
企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及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重。
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
人力资本投资的投入产出比率。
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本信息时,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过去3—5年或更多年份企业职员尤其是中、
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高级工程人员以及研发人员的流动性及变更情况,人员满意度或保持度、职工学习或接受培训的机会,评价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方面的能力,并评价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能力。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成为好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制胜的法宝,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
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包括创新产品利润率、研发
费用投入产出率、技术装备水平、研发人员比重、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这些指标突出了知识经济的特点,体现了对企业分析评价的新要求。
(四)分析反映企业较长一段时期的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信息,并结合企业所在行业及产品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价与预测。
我国有些企业比如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后
业绩变化比较大,对这类企业,其信息使用者比如外部投资者在分析企业的
业绩或成长潜力时,应该深入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比如企业所在行业状况、企业上市前3—5年的经营情况、上市前有无兼并行为或资产重组行为等,尤其应关注的是企业上市前3—5年的财报业绩有无明显的异常;对
企业发展潜力的预测则包括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管理有效性、
人力资源优势、所在行业前景等。但是也有些与“上市”无关的企业,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业绩与
财务状况也有较大的变化,比如四川长虹1999年每股收益2.07元,而2001年
主营业务亏损,每股收益仅0.01元。因此,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并不断发展,只考察一定时点或很短时间内的
业绩,并不足以反映其发展潜力。对企业的分析与评价,应追溯到在此之前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在考察企业整个过去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已用到的
财务指标有:
总资产增长率、
净资产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
销售利润增长率、无形资产投资增长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等,以上指标也可以进行多期比较,也可以计算3年—5年的平均增长率等。
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时,把有关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以及有关企业
有形资产和知识资产资料等进行有机结合,既可以避免对企业评价有失偏颇,又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外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传统的财务综合评价方法,如杜邦法等,只涉及
财务指标,不适应
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要求,无法对非财务因素进行有效的计量与评价。如何将定性指标纳入
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全面的评价,也是当今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比如我国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等文件,在原来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指标,专门对影响绩效评价的非计量因素进行定性分析;还有企业绩效的
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分析方法,对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财务
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动态指标是指
内部收益率,静态指标是指投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