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民,1954年12月出生,少将,中国首位
联合国维和部队指挥官。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8月27日任命中国少将赵京民担任联合国
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部队指挥官,接替离任的默斯加尔德(Kurt Mosgaard)。这是联合国首次任命中国人担任国际
维和部队指挥官。
个人简介
赵京民,1954年12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少将军衔,中国首位
联合国维和部队指挥官。他曾在
南京和
塞内加尔首都
达喀尔接受教育。3次进入专业院校和中高级指挥院校培训,并留学非洲;熟悉步兵理论,可以流利地用法语、
西班牙语和英语进行交流。
人物履历
赵京民少将先后在中国驻
叙利亚、
比利时、
突尼斯大使馆担任翻译、秘书、武官助理、陆海空军武官等职务;曾任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高级参谋;三次参加
联合国维和行动,担任过
联合国驻
伊拉克—
科威特观察团驻科威特联络处主任;联合国
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军事观察员、部队指挥官,是首位担任
联合国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中国军人,其离任后
联合国秘书长在给
安理会的报告中称其“模范地履行了职责”。赵京民少将在国内作战部队担任过多级职务,现任
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高级参谋。服役37年,赵京民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开放的多边环境下工作。2007年9月17日,他正式就任
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军事部队指挥官,成为首位担任
联合国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中国军人。
2012年10月12日,赵京民少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在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行龙副校长出席并为赵京民少将颁发了聘任证书。赵京民少将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专题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
联合国的职责、
联合国的组成机构,
安理会的职责和机构,在此背景下,主要讲述了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相关知识,包括
维和行动的基本要求、主要职责,其中又重点介绍了中国参加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则及基本情况。
工作环境
西撒哈拉位于
非洲西北海岸,与
摩洛哥、
毛里塔尼亚和
阿尔及利亚接壤,1976年以前,由
西班牙管理。摩洛哥和
毛里塔尼亚均对该领土提出主张,但这些主张遭到阿尔及利亚支持的
西撒哈拉“
波利萨里奥阵线”的反对。
1976年
西班牙撤出后,
摩洛哥认为
西撒哈拉是
摩洛哥的一部份,而“
波利萨里奥阵线”坚决要求独立,双方随即发生战事,
联合国则一直努力寻求办法解决
西撒哈拉问题。
毛里塔尼亚于1979年声明放弃对
西撒哈拉的一切主张。1979年
非洲统一组织也开始积极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
1985年,
联合国秘书长与非统组织合作提出解决建议。1988年8月30日,
摩洛哥和“
波利萨里奥阵线”接受了建议。1990年,
安理会核准了秘书长提出的解决计划报告。1991年4月29日,
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立联合国
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负责监察停火状况,并且组织进行让
西撒哈拉人民决定该地区未来地位的公民投票。
根据解决计划,
西撒哈拉全民投票应于1992年1月举行,但由于冲突双方在确定选民资格等重要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公投一拖再拖,西撒特派团任期一再延长。
个人自述
二十年前我在
西撒哈拉工作时,那里的地表温度最热可达七十五摄氏度。我穿着解放鞋,里面还垫着厚厚的毡垫,依然被烫得直跳,根本就站不住。那时候,我特别怀念当战士挖坑道的那段岁月。
那时,我是
北京军区一名守坑道的战士。记得当时我跟团长、政委在坑道口上盖了一所房子,就住在外面,参谋长住在坑道里头。那时温度都是零下三十摄氏度,非常冷,和我在西撒哈拉的情况翻了过来。寒冷的夜晚时常令我夜不能寐。因为是刚刚中学毕业,特别留恋学校,但在部队里没有什么书看,于是就哈着寒气天天翻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没事的时候就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一些日记。后来我们政治处有一个干事看了我的日记本,说我的文字挺好的,文化水平比较高。
当时有院校来招生,这个干事就推荐我,我便上学提干了。士兵生活在我整个40年的军旅生涯中也许过于短暂,但却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整内务,得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叠不好,就压被子,但新被子不好压,压着压着我就睡着了。再一个就是抢扁担、抢扫帚,抢着劳动,每天早上起来去挑水,打扫卫生。当时为了争当五好战士,大家没有别的心思,就是想在部队里好好干。
从一开始当兵到现在,正好赶上中国走向世界的阶段,中国开放,军队开放。我1970年当兵,1971年咱们进入联合国,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在提高,中国军队在外面的影响力也在提高,中国军队走出国门也越来越多了。有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机会来了才能好好把握住。在国外大家都是暗着较劲,谁的素质好不是靠嘴说就能被别人认可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在巡逻,当时
联合国没有自己的车,用的是游击队的车,还没有车篷,没有空调,有的只是一部电台。突然电台通知我说80公里外有一个站点缺东西了,让我去送。沙漠里流沙很多,没有道路,没有导航,只有我随身携带的指北针。于是我就自己画了一张图,开车过去了。这一来,好多其他的观察员都对我很佩服,说这才是真正的当兵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地图在沙漠里开车是很危险的事,一旦迷失了方向,食物和水保证不了的话是有生命危险的。
我的军旅之路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开放的多边环境中工作。我的体会是,人的知识面应该广一些,什么都要懂一点,总会有机会用得上的。从1966年开始,我就在家里养鱼,经常要给鱼缸换水,用皮管子吸脏东西之类。有一次我看到美国队长和加拿大队长两个人在给汽车加油。他们用皮管子在桶里吸柴油,结果吸一口就把油给咽下去,吸一口又咽下去,就是出不来。我走过去,说我来试试。我就把这个管子扔到桶里头,捏着口拿出来,一放,油就出来了。那两个人佩服得目瞪口呆。
当年我还是观察员的时候,和来自英国、美国、法国、
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20多个观察员在一起。来的可以说都是各国的精英,大家都在暗自比赛。那时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于是我就总是随身带一个小录音机,每次电台通报,我就把情况录下来,晚上休息的时候,打开录音机,自己练习听抄,不会的词就查字典。这样练习了半年,我的英语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学习的媒介更加多样化了,战友们可以借助这些,多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做个全才。有句名言叫“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只要刻苦学习处处留心,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