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山西大学堂与“令德堂”书院也有历史渊源。1882年(光绪二十八年),
张之洞继任山西巡抚,针对山西“士气衰微而废其学”“此时唯苦人才不足”的情况,到任伊始,张即与学使王学庄商议,设“令德堂”书院。
1901年9月,山西巡抚岑春煊奉清政府“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令,将
并州的
晋阳书院和
令德堂书院合并,筹办山西大学堂。(图册来源:)
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宣告成立;6月26日,西斋开学,
敦崇礼担任西学专斋总教习;同年,山西大学堂在
上海成立了
山西大学堂译书院。
1903年,根据清政府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程》须设有三科方能称为大学的规定,其他各省都遵章将学堂改为高等学堂,全国仅有
京师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称大学堂。
1912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校,设立预科和本科,预科分为一、二两部,一部为文法科,二部为理工科,均修业三年,本科分文法工三科。由此山西大学校便奠定了以后文理多科的综合性大学的基础。
1914年,山西省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图册来源:)
1931年7月,改名为山西大学。1934年8月,山西省省立法学校、山西省省立教育学院并入。
1937年8月初,日本侵略者袭击同蒲路北段及太原,山西省政府命令山西大学及省城各大专学校迁往晋南。法学院迁
平遥,文学院迁
运城,校部及理工两院迁
临汾。
1938年春,晋南各县相继沦陷,山西大学被迫停办。1939年6月,在重庆工作的原山大工学院教授王宪、常克勋等向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提议恢复山大,得到同意;9月,山西省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山西省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并入。1940年3月,山西省私立川至医专奉省政府令迁三原城北鲁桥镇,并入山大为医学专修科。
1941年6月,学校因“国立风潮”迁至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虎啸沟。1943年4月,奉教育部令,山西大学正式改为国立。1943年10月底,学校教职员工又分批西渡黄河,迁回虎啸沟。1946年3月,学校从陕西韩城迁回太原侯家巷。
1949年春,
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校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进步学者
邓初民任校长。法学院法律系并入
北京大学。
1952—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山西大学院系调整如下:
①文、理两院(含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化学、生物7个系及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5个专修科)合并,改称
山西师范学院;
②工学院(含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中冶金工程系参与组建新成立的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
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
西北工学院(今
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其余部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为
太原工学院(今
太原理工大学);
④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后划归入
中国人民大学。
1953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更名为山西师范学院。1959年,恢复山西大学建制。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院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成立研究生处,后更名为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1998年,成为
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1993年,成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5月,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
教育部共同建设的
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11月,学校与
亚美尼亚“布留索夫”埃里温国立语言大学组建
埃里温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
2012年,成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2014年2月,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成为
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2016年12月,
山西大学大数据学院暨
山西大学大数据科学与产业研究院揭牌,
李彦宏任名誉院长;同年,成为国家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8年3月,在省部共建和“
一省一校”建设基础上,学校成为教育部和
山西省政府合建的
部省合作共建高校;5月,
山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正式揭牌;8月,学校与
北京大学签署《北京大学支持山西大学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2019年11月,学校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1年8月28日,山西大学东山校区启用;11月,入选“英才计划”实施高校,物理学入选“英才计划”实施学科。2022年2月,山西大学进入国家“
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2023年1月1日,学校全新校史馆揭牌开馆,与新建的“山西大学堂”门楼、文化连廊组成有机整体,构成山大校史风貌区;8月,学校入选教育数字化实践基地。
2023年1月19日,经吕梁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山西大学吕梁科学技术研究院,山西大学吕梁科学技术研究院由吕梁市人民政府和山西大学联合共建;6月16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揭牌仪式在山西大学举行。;6月28日,“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更名为“山西大学哲学学院”;7月4日,图书馆东山分馆搬迁基本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
2024年6月28日,山西大学和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建
山西大学大同校区协议正式签约。7月19日,
山西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10月,山西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共同牵头建设山西省化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7月,学校设有28个学院,开设8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
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西省重点学科19个,山西省
重点建设学科16个,山西省
重点扶持学科3个;有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7个
博士后流动站,6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硕士点,4个交叉学科博、硕士点。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已有化学、工程、材料、环境/生态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学科、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共10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根据2024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3132人,
专任教师2158人,高级职称教师140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百余人。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4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学校程芳琴教授获得“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42个,省级一流专业31个;物理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截至2024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科研奖励近20项。“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点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06项。
截至2024年,山西大学学生在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英语竞赛中,荣获33个全国一等奖;在
奥运会、
亚运会、
全运会等赛事中,获得金银铜牌十多枚。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6项,优秀奖1项。
2017年3月31日,山西大学男篮获得第19届
CUBA西北赛区男篮冠军。2023年4月8日,第25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西北赛区)总决赛西北王;6月14日,2023年中国大学生水球锦标赛山西大学男子水球队和女子水球队斩获冠军;7月31日,成都大运会跳水项目开赛首日,在男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中,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学生梁朝辉搭档广州体院队友黄博文以总分397.35分夺得冠军;8月2日,在男子3米跳板决赛中,梁朝辉以477.3分的成绩摘得银牌。(图册参考资料:)
优才计划
2023年,作为首届“优才计划”学生之一,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崔茹悦取得了山西大学与法国滨海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成为学校首位中外联合培养出的双博士学位研究生。在物理学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优才计划”已推广至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专业。
人才培养
学校协同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三立学院,大力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专业荣誉课程、书院特色课程、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获批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8个省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联合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山西省实验中学、
太原五中、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太原十二中,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同美、日、韩、英、法、德、加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6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学校积极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渠道,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为学生出国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3年5月,山西大学与法国
滨海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崔茹悦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该生是山西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2019级博士,由激光光谱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董磊教授和法国滨海大学Weidong Chen教授共同指导,同时申请山西大学和法国滨海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山西大学中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第一位博士。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环保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校承担了地基
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太原)中心、
山西省黄河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科研任务。大力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国有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十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山西省十多个地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
山西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7月,学校累计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科研奖励近20项。“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点项目14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06项。
2023年2月,《Nature》在线发表了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实现了学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Nature》正刊上零的突破。该研究论文“Atomic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in twisted-bilayer optical lattices”(“扭转双层光晶格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来自山西大学张靖教授研究团队,是在该课题组搭建的超冷原子实验平台上完成,该课题组的青年教师孟增明和博士生王良伟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美国
芝加哥大学金政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高超教授参与合作完成。
2023年7月,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李德新副教授与哲学学院宫志超博士合作的论文《自动驾驶算法设计中的伦理决策——基于“有意义的人类控制”》(《科技导报》2023年第7期)荣获中国科协首届“科技伦理前沿谈”全国征文大赛学术论文类一等奖。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团队用图结构学习网络实现高精度点云计算,相关成果以“Long and Short-Range Dependency Graph Structure Learning Framework on Point Cloud”为题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简称TPAMI,影响因子:23.6)在线发表。
2023年8月,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行龙主编的《社会史研究》入选CSSCI(2023—2024)收录集刊。9月4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了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拟立项名单,山西大学共20项项目进入公示名单。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5项,青年项目3项,项目总数并列全国第63位。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图书馆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9157.68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 3895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47.44万册,生均纸质图书52.49册;收有明、清两代古籍及民国时期文献约13万册/件。拥有电子期刊98.27万册,学位论文999.3万册,音视频1650841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8.24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421.3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008.51万篇次。
山西大学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资源丰富,馆藏学科门类齐全。图书馆实行全年开放。山西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挂靠山西大学,其秘书处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山西省中心、《晋图学刊》编辑部均设在山西大学图书馆。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外层为校名及英文名称。内层以山西大学堂旧址的教学大楼为设计主体,并表明山西大学诞生的年代“1902”。指针指向八点,寓示山西大学如初升的朝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整体设计既体现了建校初期就确立的“中西文化交融”深刻的历史内涵,又充分表现了“风雨春秋,百年沧桑,自强不息,千秋辉煌”创作主题。
校旗为长方形旗帜,左上方以校徽为基本构成元素,右方为简洁曲线图形组合的辅助图形。
含义:
如同打开的书本,寓意知识的不断积累;
犹如展翅的雄鹰在蔚蓝的天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学海无涯,英才辈出,滔滔后浪推前浪;
如风推动,富有动感。
精神文化
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
沧桑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学府拥有了新的校训,即是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都耳熟能详的“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这一校训,是对不同时期山大校训核心思想的继承、萃取和升华,是对山大百年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的提炼与总结,坚守的则是自学堂初创以来就形成的“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的追求和情怀。
“中西会通”“求真至善”是“登崇俊良”的方法和要求,体现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高度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渗透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价值追求和广纳中西的恢宏视野,承继的仍然是“尊广道艺”的担当、“精益求精”的自觉。“自强报国”是“登崇俊良”的目的和旨归,大学的职责和使命就是通过培育高素质杰出人才,通过他们自强不息的砥砺奋斗,达到报效国家的目的。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5月,山西大学已注册了135家学生社团。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坞城、东山、大东关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008亩,总建筑面积133.2万平米。
坞城校区
山西大学坞城校区现有多功能图书馆、文科楼、理科楼、艺术楼、环资楼、科技楼,校区内还设有北区、南区教工住宅楼,德秀公寓等。
大东关校区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大东关红沟南街36号
2022年6月18至20日,位于太原老城区的
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师生陆续搬离,这标志着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正式退出北城,挥手告别66年的老校区,同时也为两大新校区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扶持。
东山校区
选址:北起南坪头水库,南至南中环街东延,西起天成路(规划),东至老峰村。
山西大学东山校区总建筑面积79.69万平方米,拥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等。
大同校区
山西大学和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建
山西大学大同校区协议于2024年6月28日正式签约。根据共建协议,市校双方将全力共建山西大学大同校区,并坚持“融入山西、服务山西,前瞻布局、创新驱动”,按照“高端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服务国家需要和大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创新人才,以科技创新为特色,推动学科交叉,搭建一流科研平台,催生重大科技成果,强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使大同校区成为山西大学高质量崛起的增长极、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区、政产学研交融的大平台,成为山西高校发挥科教资源、省内异地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样板。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山西大学培养出了无数杰出的人才,这些校友的事迹无一不彰显着山西大学的优良传统和育人理念。
所获荣誉
(图册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