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竹马
非物质文化遗产
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江苏徐州(主要于邳州)一带的自娱自乐型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相传始于宋代,内容取材于女真族(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简介
竹马,马马社、纸马、火竹马、裤马,都是跑竹马的别名。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塘等镇,属于自娱自乐型的传统民俗舞蹈。相传始于宋代,内容取材于女真族(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经历代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这种传统文艺表演形式也流行于山西省内各地。这种活动内容,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形式。
传承与发展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
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干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沁县的跑竹马,是由四名女童骑马,四名男童备在手里持云板灯两块配合跑竹马表演。
在跑竹马的行列中增加一个倒骑驴的“县官”。
这名县官可以在队伍的前后、左右来回自由地跑动。在跑动中,还作马撩蹶子踢人的动作,以增加跑竹马的趣味性。
永济县的“火竹马”是在一喜迎神仪式之后表演,由马柱、马童、骑士各八人组成。马柱,是代表壮士。跑马时,有速度快的快跑马、有低速度的碎步跑马、慢步溜马、勒马等多种舞步。
表演进入高潮时,八位马柱走进场子中央蹲成一个小圆圈,八名马童一个虎跳后,分别站在马柱的肩膀上,马柱直立,马童一腿旁踢成个“朝天蹬”,脚掌上放置一个火花筒,一手扶腿,一手高举另一只火花筒,点燃后,竹马、马柱由慢渐快地在场内穿来穿会。
此时,火花四溅,花色缤纷、锣鼓震天、人声鼎沸,甚为壮观。
江苏省徐州市的邳州跑竹马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表演者共有10人,装扮成历史人物。头骑跨马或麒麟,称老鞑子(金兀术),后随4妃,系男扮女装,均跨马。每一骑后跟随一马童。
上身穿绣花豹衣,左手握马鬃环,右手执马鞭;马童戴罗帽,上身穿豹衣勒攀甲绦,腰勒大带,背插双刀,双手执马旗。马色与服装颜色一致,依次为黄、红、绿、白、黑五种。
马壳分头、身两段,系篾扎、纸糊而成,系于舞者腰间。
马壳周围有马围布,遮住舞者双腿,双腿佯作四蹄,实为以步代马,翩翩起舞。
表演形式
跑竹马的表演形式简便,动作也比较简单,跑动时,以走场为主,有“双进门”、“四门斗”、“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圆场”、“二龙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种场图,表演时,伴奏乐器大多使用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用唢呐吹奏民间乐曲的。
跑竹马从场线、队列、舞步表演上分,有蛇脱皮、四门斗、一窝蜂、龙门阵、八卦阵等;从音乐演奏上分有节节高、老开门、将军令;从节目内容上分,有白蛇传、战幽州、三打祝家庄、打渔杀家、回娘家、庆丰收等,内容更是新鲜、时尚、丰富。
竹马制作
竹马在制作上很有讲究,很有特色。马首、马臀脚是用荆条编织的,再用棉纸糊裱,油漆漆过,用颜料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其形状神态维妙维肖,十分漂亮。
马尾是用丝麻做的,染成黑色,装在马臀上,就象真的一样。马腰部分是用木料做成的挎架,用绳带拴套在表演者的肩上,挎架与腰齐。马臀连在挎架后部,马首墩在挎架前部,表演者用手提着。
表演者根据剧中人物角色脸谱化妆,穿戴上古装或现化服饰,跨马执鞭,跑竹马的整套造型就算现成了。
角色
跑竹马的角色,少则十个八个,多则十四、十六个,已发展到了二十多个,一般为双数。
其中引马、赶马、头马,二马(项马)、中马(腰马)、尾马比较重要,各有角色要求,各具鲜明特色,需要“好把式”来表演。引马的从肩到胯,斜挎一个大串铃,头戴英雄帽,手执大长鞭,起着指挥、引导群马的首领作用。
鞭杆是硬质灌木做成的,用红漆油漆,两头有花边图案,很是精制好看。
长鞭是用牛皮条扭结编制的,后粗前细,梢端续着用丝做成的鞭穗,还挽着红绸缎条子,很有神韵。引马人在群马表演的节奏间和关键处,不时地甩着长鞭,“叭、叭、叭”,震得山水哗哗响。
赶马的需要一个灵活精干,富有幽默感的表演者,他在跑碎步,甩响鞭的同时,还时不时地做一些滑稽动作,引逗得观看者前仰后合,笑个不停,大大增添了表演效果。
跑竹马在民族吹打乐器精彩演奏的配合下,由慢到快,驰骋跳跃,只见马首不见人影,犹如万马奔腾,沙场冲杀。
整个马群舞步疾速,乐响激昂,情绪亢奋,气势粗犷,表演场景十分热烈火爆。
尽管正月里寒风料峭,但是三两场下来,整个表演者全部都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所以表演者是十分辛苦的。
踩高跷
踩高跷跑竹马,当地老百姓叫高跷跨马。
高跷是用很硬的木料制作的,上部凿孔,安有横桩,把人的脚和小腿捆绑固定在横桩和上截部分,迈步行走,叫踩高跷。
高跷又分为二跷和高跷。二跷约20—30公分,高跷长达1米以上,表演者踩上去可靠坐在房顶的瓦沿上休息。
高跷跨马难度大,要特别注意安全,所以表演者身边要配备一两名服务保护者。保护者手持安有月牙形托架的长杆,随时供表演者支撑托扶。
表演者不仅要大胆机智,更需要刻苦训练,掌握娴熟高超的技艺,以特定的舞步、身姿和表情,表演起来更加惊险,精彩、神武和壮观,别具风格和韵味。
其他相关
马腰一带的跑竹马是非常精彩、很有特色很有名气的。他们每年正月初二就要开始准备、操练、演习,表演者积极,老百姓热心,村干部支持。
每逢元宵节或庙会,耍广场、跑竹马,都要表演三至五天,引得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蜂拥而至,争相观看欣赏,赞不绝口。
本村的每户人家都要争着让竹马到自家院内跑上几圈,以祛除灾祸,降临福祉。
竹马每到一户人家大门口,全家都要出来放鞭炮迎接,表演结束后,还要拿出花生、红枣、白馍、香烟等,慰问演出人员。
据说,这样可以逢凶化吉,终年平安。
跑竹马这项民间广场艺术,充分显示着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理念,抒发着乡村百姓的情感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示着传统艺术的乡土特色和天然魅力。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二代跑竹马的“老把式”们虽然已经先后作古,但他们把精湛的技艺无私地传授给了后人。跟竹马的三、四代人积极自觉地担负起了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一支男女参与,全民上阵的群众表演队伍已经形成,一批新的民间艺术的表演艺人正在涌现,跑竹马这项民间艺术后继有人,而且兴旺发达。
数十年来,以马腰村民为骨干的李家山竹马,每年都应邀赴县城演出,获得县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普遍赞扬。
在每条街道的演出场点上,场场喝彩,好评如潮,年年得奖。凡是看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竹马跑得带劲有味功底深。”
愿跑竹马这项民间艺术与时俱进,艺苑争辉,越跑越红火,越跑越精彩,成为一项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传统文化精品,成为一朵绚丽多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艺术奇葩,成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促进和谐小康的精神食粮。
民间游戏汇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10:23
目录
概述
简介
传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