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是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英春。
内容简介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知识系统,其学术旨趣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各个文化的创造、分野和变迁的进程,还涉及到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
书籍特点
为体认跨文化传播学的博大内涵,可以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学导论》。此书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积极纳入了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从全球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整体图景出发,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命题为核心,全面呈现了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全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范式。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内容丰富,行文清晰,体例新颖,适合高校新闻与传播学、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国际经济等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参考之用,对于关注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广大读者,亦有重要的助益。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定义与学科属性
一、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与历史脉络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第二节 文化与传播
一、文化的内涵、特征与要素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文化的要素
二、传播的系统与功能
传播的系统
传播的功能
三、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建构
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多学科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跨文化传播理论
三、面临的 “知识整合”与“本土化”
第二章 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第一节 符号与符号学
一、符号与文化
二、符号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索绪尔的基础性贡献
皮尔斯的现代符号理论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
第二节 传播中的语言符号
一、语言与文化
语音
词汇/词义
语言规则
二、语言与传播
语言、传播与社会关系
语言多样性与语言霸权
第三节 交往中的非语言符号
一、非语言符号与人际交往
二、无声的身体语
表情
目光语
手势语
姿势语
辅助语
身体接触
三、人际之间的沉默
四、文化中的时间
过去取向、现在取向与未来取向
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
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
五、文化中的空间
人际空间
固定空间
六、服饰与颜色
第三章 文化的差异、冲突与观念体系
第一节 从文化差异到文化冲突
一、针对文化差异的学术论争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三、冲突:人际与文化冲突
第二节 文化的观念体系
一、世界观的文化差异
二、人生观的文化传统
三、价值观的四个维度
权力距离
回避不确定性
男性化一女性化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在西方的演进
东西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面子—协商理论的解释
价值观的转型
一、文化相对主义的内涵
二、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第四章 规范体系、社会互动与认同的建构
第一节 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规范与文化模式
二、习俗与禁忌
三、礼仪与道德
道德理解的中西传统
“耻感文化”中的道德观
道德的“金规则”
四、作为规范的宗教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教
五、制度与法律
第二节 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与人际关系
一、社会互动与人的社会化
二、文化中的群体与社会分层
群体的一致性
社会分层、权力与文化
三、个体行为的群体影响
参考群体与意见领袖
创新的扩散
四、人际关系的理论与东西方传统
人际需要与社会交换
古希腊传统与东亚的“差序格局”
第三节 认同的建构与影响
一、认同: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自我认同:自我的建构
社会认同:社会自我的“组织化”
认同的传播理论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三、文化认同的功能
四、民族、族群与民族认同
第五章 文化心理与认知体系
第一节 认知的基础:感知与思维方式
一、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
二、思维方式的文化影响与中西差异
思维方式的文化影响
中西方的差异
第二节 态度的主要类型与影响
一、态度的定义与功能
二、定势的类型与特点
三、偏见的类型与影响
四、归因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民族性格:文化群体的“平均人格”
第四节 文化心理研究的“路线图”
一、跨文化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第六章 技术发展与全球交往
第一节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一、技术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本质
二、信息技术与跨文化传播:基于“数字鸿沟”
第二节 跨国卫星电视与网络传播
一、跨国卫星电视的文化影响
二、网络传播与虚拟社区中的交往
虚拟社区中的交往
交往的原则
第三节 文化的“全球化”与“同质化”
一、全球化的文化影响
二、文化的“同质化”?
第七章 传播能力:个体与组织的选择
第一节 文化适应的模式与理论
一、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
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
文化适应的特征
文化适应的诸模式
二、文化适应的六种理论
传播涵化理论
互动涵化模式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同化、偏离与疏远理论
网络与涵化理论
文化图式理论
第二节 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一、理解传播能力的基础
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基本构成
三、对话与倾听:有效传播的理想模式
对话理论的基本线索
对话式传播
倾听:对话的另一半?
第三节 组织的跨文化实践
一、组织文化与跨文化培训
组织文化与组织冲突
跨文化工作组有效传播理论
组织的跨文化培训
二、跨文化谈判与跨文化广告
第八章 面向全球社会:中国、东亚与世界
第一节 从文化权力到传播秩序
一、文化外交与软权力
西方国家的文化外交
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与软权力
二、文化的权力关系与传播秩序
“文化帝国主义”话语
“文化霸权”理论
“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
二、“团结他者”的文化对话与合作
第三节 文化的传统与未来:中国、东亚与世界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
现代化与文化传统
“文化自觉”与中国的选择
二、东亚价值观的当代重构
东亚价值观的内涵
东亚价值观的当代重构
三、走向全球伦理
译名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08:3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书籍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