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粮食就是利用现代
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粮食”。
食品简介
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
生物体(
植物和
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
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
染色体)转移,而
基因转移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食品种类
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
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
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
基因食品。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粮食
植物性转基因粮食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
焙烤性能。
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
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
第二类、转基因微生物粮食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
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三类、转基因特殊粮食
科学家利用生物
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
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食品安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即凡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其安全性是有共识的,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不存在争议。全球已有至少9000多篇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SCI论文,全球科学家为此耗费了数以百亿计的研究经费,却未发现转基因不安全的确凿科学证据。
欧盟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进行了 25年,500个独立研究组、130个课题,耗费3亿欧元(这还不包括项目所在国的配套经费),是对转基因育种这项技术安全性最彻底的评估之一,结果也跟其他地区科学家获得的结论一致:转基因育种与传统作物育种一样安全。
包括诸如“普兹泰研究”“塞拉利尼研究”等一系列事件在内,有一些所谓的“转基因安全事例”均在事后发现其缺乏科学的依据,实验方法、统计方法有误而遭科学界否定或者撤稿,但却经常被反对转基因的人士利用炒作而且传播甚广。
由世界上超过8200名科学家组成的毒理学学会(Society of Toxicology)发布了一份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和饲用安全的声明,确认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表示每一个新的转基因事件都经过了监管部门的评估。声明还提到,在近20年里,没有任何可证实的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
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
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比如说,我们培育的一种抗虫玉米,向玉米中转入的是一种来自于
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仅能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它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
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
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
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
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
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
安全性评价。
在中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全国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8个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制订了《
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