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brain atrophy)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
脑组织本身发生
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种现象。病理上表现为脑组织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脑室和
蛛网膜下腔扩大。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男性多于女性,可分为
弥漫性脑萎缩(包括皮层萎缩、
小脑萎缩及皮层、小脑、脑干萎缩)及局限性脑萎缩(多见于局限性脑器质性病变后如外伤、血管病、颅内局限性感染等)。脑萎缩原本是在CT或
MRI检查时,发现脑组织体积减小和
脑室扩大等而命名的,因此,脑萎缩是许多疾病的
神经影像学表现。
脑萎缩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
脑血管长期慢性
缺血,导致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微血管的有效血液
灌注不足,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
脑细胞形态及功能受到影响,即形成脑萎缩。其
病理变化可见脑回变平,脑沟增宽,脑室
脑池扩大,脑重量减轻。多为
大脑皮质萎缩。因萎缩部位和涉及范围不同又可分为局限性和
弥漫性脑萎缩,大脑、小脑、橄榄体、桥脑萎缩,皮质型和中央型萎缩。
脑萎缩的临床表现分为大脑机能衰退和认知功能减退两大类,主要与脑萎缩发生的部位及程度有关。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以痴呆、
智能减退、
记忆障碍、性格改变、
行为障碍为主。有的伴有
偏瘫和
癫痫发作。
局灶性脑萎缩以性格
行为改变为主;小脑萎缩以
语言障碍、肢体
共济失调和意向性震颤为主。
病变早期,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
失眠多梦,
腰膝酸软,手足发麻,
耳鸣耳聋,渐至
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喃喃自语,答非所问。在躯体方面,常表现为老态龙钟,发白齿落,
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或偏瘫、癫痫,共济失调,震颤等,
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近事记忆缺损发生较早,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应诺的事等。随着病情发展,渐至记忆力完全丧失。
性格改变常为本病的早期症状,患者变得郁郁寡欢,不喜欢与人交往;或表现为没有理想、欲望、对子女亲人缺乏感情;或生活习惯刻板怪异,性格急躁,
言语增多或啰嗦重复,多疑自私;或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别关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适而纠缠不清;或表现为谵忘或躁狂,并有幻想、
幻视、
幻听、
失语、
失认。患者所有高级情感活动,
羞耻感、责任感、光荣感和
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亦可出现睡眠节律的改变。
表现为理解、判断、
计算能力等
智力活动全面下降,不能适应
社会生活,难以胜任工作及家务;渐至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进食不知饥饱,出门后不识归途,收集废纸杂物视为珍宝。病至后期,终日卧床,
生活不能自理,不别亲疏,
大小便失禁,发言含糊,口齿不清,终至完全痴呆。
CT及MR(
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
脑组织体积减少、
脑室扩大。如果大脑萎缩可见脑皮质与颅骨板间隙增大,
大脑沟增宽增深、
脑回变平缩小,
侧脑室及
第三脑室扩大,侧脑室前后角周围密度减低。
小脑萎缩时可显示小脑脑沟增宽增深,体积缩小,影像呈现分枝树叶状,小脑周围腔隙增大,
第四脑室扩大。如果有
桥脑橄榄体萎缩,在神经影像上可见脑干变细狭窄,周围腔隙增大、橄榄体变扁平或缩小。
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激活脑代谢功能,
间接抑制疾病的进展;激活处于抑制、沉睡状态的脑细胞;减少随脑萎缩而产生的各种症状及
并发症的发生;维持残存的脑功能状态及改善
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对于脑萎缩患者有意义,尤其是在出现认知、运动功能障碍后,康复治疗对
功能恢复有重要价值。
早期治疗应在各种功能障碍出现后6个月以内,此时治疗恢复为最佳。对发病6个月以后开始治疗的患者,其恢复程度及速度均要比早期治疗者差。
1.由于血管
性疾病是脑萎缩的元凶,因此一定要积极防治那些影响血管健康的疾病,如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动脉硬化等,轻则调整生活方式,改善
营养结构,纠正
不良生活习惯;重则药物加以控制,当然用药应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