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银丙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边银丙,男,1963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中共党员。
任职情况
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
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副主任
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农业部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主任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理事长
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会长
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兼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学术期刊《菌物研究》和《食用菌学报》编委。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
学历
1997年7月获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3年6月获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农学硕士学位
1984年获南京林业大学植物保护学农学学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4年7月开始在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物病理教研室任教,历任助教,讲师;
1994年2月开始在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应用真菌研究所任讲师
1996年12月被评聘为副教授。
2004年10月被评聘为教授。
教学工作
讲授硕士研究生课程《真菌分类学》《食用菌研究进展》,讲授本科生课程《普通微生物学》《药用真菌学》《真菌学基础》《林木病理学》等,曾获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和三等奖。2003年本科生教学质量学生评分达95.33分,获得植物科技学院第一名。1997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5年起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15人,其中毕业硕士研究生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1人。
科研工作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黑木耳双功能交配型重组子的构建”和“黑木耳同工酶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已顺利结题。国家基金项目“黑木耳交配型基因和同工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仍在进行中。主持的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杉木落针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已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国家863-2航天计划子项目“香菇和木耳太空诱变育种研究”。
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特产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子课题“食用菌菌株DNA检测体系研究”。2005年承担中国食用菌协会招标项目“黑木耳栽培菌株种质资源信息库构建”。
2006年获得武汉市重大产业化项目“食用菌新品种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资助,任项目首席专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学平台建设、农业部948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10余项课题,目前担任武汉市食用菌产业化首席专家。曾获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在食用菌产品安全性评价、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2007年“双孢菇产业化技术开发”“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开发”和“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等3项课题通过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1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一封信
给应用真菌学科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一封信
各位青年教师、研究生:
大家好!受张启发院士信件的启发和影响,我也给大家写一封信,聊聊内心真实的一些想法。
今天是星期六,我仔细看了每个研究生写的读《张启发院士给研究生的一封信》之后的读后感。当然,每个青年教师也都收到了这封信,但我没有要求你们写读后感。可以看出,一些研究生是认真读了张院士的信,而且是真的有感触、有体会;也有一部分研究生是应付我,写了几句大而空的话,或者转述了张院士的几句话,空洞无物,不如不写。
许多研究生谈的感想非常真实、诚恳。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有一个目标定位的问题。我想大多数硕士研究生不必定位于将来非要从事科研工作不可,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不是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呢?当然不是,因为社会对你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以加速度前进。很显然,本科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研究生教育还可称之为精英教育。对你们进行精英教育和培养,是作为导师不愿放松对你们的要求的重要原因,也是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锻炼,使你们以后的人生能够走得平稳,走得从容,当然,对你们严格要求也关乎应用真菌学科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声誉。
下面我想谈谈3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研究生怎样“入行”的问题
一个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这并不是看你是不是从事科研工作,也不是看你是不是从事真菌领域的工作。如果你没有钻研过外文文献,没有写过文献综述,没有写过毕业论文,没有发表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很难说你的知识是渊博的、思维是严谨的、文笔是优美的、水平是专业的。在涉及专业水平的时候,有时候就是看你知不知道拉丁学名要用斜体、pH中p应该小写。如果你不知道,别人会认为你不够专业。
大家在读后感中都谈到多读文献非常重要,这个事情我和几位老师上周开了一个会,决定下学期采取具体措施。确确实实,我们许多研究生之所以没有对科研产生兴趣,是因为总感觉所有问题别人都已经做过了,或者无数次回答了。事实上,许多问题是没有研究透彻的,许多课题可以采用更新的技术和方法揭示规律了,很多前人的研究结果可能是臆想或推测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点我给青年教师讲过多次。做研究生的论文千万不要参考三流或四流杂志上的文献,千万不要看类似通俗文学书籍上的结论或结果。
如果你没有了解前人研究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清楚,哪些结果或结论可能是错误的,有哪些新技术新方法可以应用了,不明白科研课题的目的和理论及实践意义,不知道哪些点可以创新,你会很难进入角色,你在做试验中只会感觉到枯燥,往往容易中途泄气,更不可能找到成就感。
每个研究生都应该是在不停地看文献→写读书笔记→写研究方案→准备试验材料→做试验→整理研究结果→整理论文→再查文献→再写方案→再做试验,这个过程是循环的,但不是简单重复的,它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重复都是一个提高和上升的过程。看文献应该是随时可以做的。我弄不明白,为什么有的研究生到实验室坐不下来,来一下就溜了。关键是没有深入到文献中去。科研工作是需要入行的,你在导师指导下入行了,就可以体会到充实的快乐和成就感,就不会空虚。
作为导师,我希望每个研究生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你们的潜能,但最近我的确有些失望,有些科研素质不错的硕士生或免推上来的硕士生,本来可以轻松转博,多花两年时间获得前途宽广的发展机会,但他们似乎还是急于用一张数量众多的硕士文凭获取极少人能达到的美好的成功境界,也许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科研的成就感,也许是还没有完全入行,也许是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作为一个导师而言,不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总是十分可惜的事情。
(二)关于学科团队建设的问题
相比之下,一个读完博士的人,像我们几位青年教师,上述“入行”的问题通常解决得比较好。但青年教师往往把握不好个人奋斗与团队共同努力的关系、短期目标任务与长期目标任务的关系。关于团队建设,实话实说,我自己也没有经验,但体会是有的。所谓团队,必然是“目标一致,分工负责,和谐合作,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大家都知道,真菌楼2006年前年科研经费不到10万,现在经费比较充足了,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实事求是的说,有的老师极少参与课题的申请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并不是我不愿意分一些写申请书的工作给大家,但也不完全是因为老师们不愿意参与这些工作,事实上是申请这些课题多数需要正高级职称,需要对学科领域或行业生产领域的问题有全面的把握,我们青年教师不光缺“高级职称”,也还缺乏纵览全局的“有高度眼光”和承前启后的“长远眼光”,这一点我在平时工作中有感觉,个别人可能认为参与这些事情对升职称没有好处,课题主持人又不可能是我,能躲就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我们青年教师要过“教学关”、要过“基金关”,将来还要过留学关和职称关。是不是要等这些关全过了,才来关心或参与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问题?
这是我非常忧虑的事情。一个学科领军人物或者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年轻的时候,在过教学关、过基金关,过留学关和职称关的同时,就应该抬头望路,关注学科方向,关注国内外同行,关注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并参与到相关的学术交流、实验室管理、生产一线指导,以及学会、协会活动中。否则,等你过了教学关、基金关、留学关和职称关的时候,别人已经将前面三步棋、四步棋都布局好了,你还能有大发展的空间吗?真菌楼还能有新的发展机遇吗?
还有一点也是我感到十分不安的事情,就是关注食用菌行业的技术需求问题。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有许多技术难题没有解决,而我们少数年轻老师似乎不愿下乡去实践和解决问题。这固然与学校对青年教师采用“基金导向”和“SCI导向”有关。但身为真菌楼的年轻一代,千万不要忘记食用菌产业是真菌楼的根基,应用真菌学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离不开生产一线。
所以,对于真菌学科的团队建设,有一个我“分任务”和年轻教师“担任务”的问题,亦有一个年轻教师“自己做科研”和与研究生“合作做科研”的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两个涉及团队建设的关键问题进一步阐述我的想法。
目前我最急需分给年轻教师的担子是科研课题的申请、工作布置、组织落实、检查汇报和成果鉴定,而我们所有的年轻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经历或经验,对此我常常忧心忡忡。这些工作需要经验,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几乎是写若干本书,工作量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还涉及与方方面面的关系,而我们目前有的年轻教师似乎有点怕涉及这么大量的“杂事“中,怕陷入这种复杂的“关系”中,似乎想学鸵鸟将头埋到沙堆里。但是这是躲不掉也是推不掉的。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年轻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真菌楼发展的重任。
我会逐步将一些科研课题的日常工作,包括组织落实、检查汇报和成果鉴定交给年轻教师,也会逐步将一些课题的申请和主持交给年轻教师,这是时代对我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对年轻教师的必然要求。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一下子将太多的责任或任务压到青年教师头上,因为你们还要过“关”,太重的担子对年轻人成长也不利。如果有个别年轻教师不愿意承担担子,也不会强求。虽然是团队,但有一个是否愿意“和谐合作”的问题,有一个是否愿意“接班”的问题,毕竟本质上是一个“同行”的关系,不是上级命令与下级服从的关系。
大家也许可以看到,许多校内外学术团队在学术梯队建设上面出了问题。有些学科老一辈非常了不起,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承接他手中的学术交接棒。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学科领军人物?做学科接班人?这其实是一个极难的大课题。纵观全校相关学科,交给历史责任感强、团队合作意识强,学术水平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人,往往是最好最成功的。请大家注意,我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思排在前面了。有的人个人专业学术水平不错,但单打独斗,最终没有大的作为,对单位和团队贡献极小。还有一些人,合作意识不强,而“斗争”意识很强,当面不进行坦诚地学术交流,背后贬人损人,这种人是极坏极坏的人。我们真菌楼永远不要给这类坏风气以存在空间,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坦诚合作共事的习惯。
我仔细看了一下学校发展好的团队,几乎都是项目主持人将课题分到中青年老师头上,而将部分研究生分给中青年老师带。而且多数是讲师就开始帮助带硕士,副教授开始帮助带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时,具体带研究生的老师往往是通讯作者,当然前提是指导教师在试验整体设计、关键试验结果和论文发表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对年轻教师快速健康成长是一个十分宝贵的经验。
这也涉及到一个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转变的问题,首先我要习惯于放手让年轻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要学会带,研究生要习惯于青年教师指导。2010年,我想先放手几个研究生,让年轻老师指导一下,观察运转情况,不断改进。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研究生有任何问题,要首先找自己的指导教师。而在需要找我的时候,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一起来找我讨论。
昨天到华中科大参加博士后出站答辩,生科楼实验室的灯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会议结束时是晚上6:30,我看到几乎每个实验室都是许多研究生在忙忙碌碌做试验,实验室很挤,但井然有序。晚上8点,我离开的时候,生科楼90%以上的窗口是亮灯的。我也经常到我们真菌楼各个实验室看看,总是看到那几个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做试验,极少看到有很多人忙忙碌碌的样子,多数时间冷冷清清。如果不出差,我晚上一般会到实验室,但很少看到每个实验室都有人做试验。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研究生或者年轻教师,实验室应该是你的精神家园;如果你两天不去实验室,应该感到空虚或者坐立不安,应该有一种内疚或者负罪感。有些人一周7天有2天在休息,不进办公室和实验室,不知道他们在家里怎么坐得住,也不知他们有没有内疚或者负罪感。
另外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应用真菌学科建立“小团队”和“大团队”的问题,引领“省级团队”和影响“国家级团队”的问题。植科院真菌楼的老师们和研究生,这是一个小团队;由于学科定位等多种因素,我们小团队不可能有太多人员。但我们还要建立一个包括植科院菌种中心、生科院、食科院、工程院、资环院、经管学院等学院老师参与的大团队。
只有具有了大团队,才能建设大平台,做出大成果,产生大效益,作出大贡献,产生大影响。目前我们与菌种中心开展遗传育种,与植物病理学科一起提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质量,与生命科技学院一起拓展食用菌质量安全研究领域,与食品科技学院一起开发食用菌加工产品,成效是显著的,影响是良好的。
真菌楼每一个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应该充分认识大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尊重、关心和帮助大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和研究生,真诚欢迎他们加入到应用真菌的研究领域,真心对待他们的每一个电话、每一次询问、每一次来访。同时,我们还要有引领省级团队和影响国家级团队的意识,可以说目前我们真菌学科是省级团队的领袖和国家级团队的重要成员,但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与省内和国内同行的合作,许多项目都强调共同联合合作共同承担。希望每个人从与同行交往的每一个电话、每一个E-mail等细节着手,传递我们的热情,释放我们真诚合作的意愿。
还有一个团结和谐工作的氛围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师及研究生之间一切“小心眼”的事情发生。彼此之间切忌说风凉话,打小报告,拆台子,勾心斗角,这些毛病对学科建设都是十分有害的。好在我们青年教师都是新来的,还没有多少积怨,但必须先打预防针。我们彼此之间都是战友和同行,都是为了学科发展而努力,所以应彼此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而团结的团队其力量是无限的;如果华中农大应用真菌学科只有你一个人,别人很容易忽略你。如果对学科建设和实验室管理有什么建议,完全可以直接在内部每周的会议上提出。如果对别人的科研工作有哪些不足,完全可以以善意的态度、交流的心态和诚恳的语气提出来,别人会可以感受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在用心感受别人的态度,“如果你微笑着给别人打电话,别人会看到你的笑脸。”
(三)关于建立奖惩制度的问题
任何一个人的努力都需要动力。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工作?
许多人都知道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老师和研究生努力工作,首先是为了生活。我们许多研究生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才读研的,他们为了将来的前途而每天忧心忡忡,天天坐在那里发呆,胡思乱想,却不知道从手边的事情做起。试想一下,一个单位为什么要研究生而不要本科生?难道用人单位都是看中了那张硕士学位证?从现在的市场经济规律看,肯定硕士用人成本高于学士,最终别人看中的还是你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与专业并不等同。你可能毕业后做的不是所学专业的工作,但你是否受过专业训练是很容易看出来的。特别是在未来工作的前途和道路上,你能走多远,能飞多高,就决定你现在所打下的“基础”有多深!
生存和发展应该是年轻人奋斗的原始动力!
做得好与不好,决定了你应该得到奖励还是批评,如果你违规违纪了就应该接受惩罚。荣誉感是我们努力的动力之一,如果你经常受表扬,你可能越来越带劲地干活。如果你经常挨批评,你应该有羞愧的感觉。现在有些懒惰的研究生,有些不勤奋、不刻苦的研究生,我很担心你们未来的前途,很希望你们能振作起来,为自己的将来好好的想一想,认认真真的规划一下。
可以说,现在青年教师工作的动力之一是奔职称而去,所以一般比较努力工作。博士生需要SCI论文才能毕业,所以绝大多数很努力,因为目标十分清晰。可是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怎么考核?我们上周教研室开会,已经初步确定读书报告(一年级)和课题进展(二、三年级)作为每月奖励的依据,这个奖励与基本生活补助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基本生活补助按照学校基本标准执行,我们原来多发的部分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让读书报告优秀或工作进展突出的研究生,能获得比其它研究生多的收入。钱不是万能的,奖励的初衷只是为了让你们能更努力的学习和做试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硕士毕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问题。硕士毕业论文有人偏应用,有人偏基础,但都应该达到标准才能答辩。我们上周老师们已经讨论了一个标准,做基础的至少应该有1篇一级学报的文章被接受,做应用研究的至少有一篇二级学报的论文被接受,做产品开发的应该有产品样品、工艺技术研究报告和产品质量标准,硕士毕业生就开始实施这个标准。能不能毕业,你自己早就知道。不够条件,你不用写论文,也不必申请答辩,因为你不够申请答辩的条件,这跟博士生需要SCI论文是一样的。没有压力的话,许多人会懒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平时很努力,但进展不大,但最后有重大突破后,结果非常好。我们真菌楼已经有2个硕士生发表SCI论文了,其实研究生发表SCI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可以在发表论文后,予以奖励。发表SCI论文学校奖励3000元,学科组可以再奖励。奖励优秀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方向是不会出错的。
我看了一下中科院和国内名牌大学,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有实验室签到的规定。我们也采取了这个措施,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对一些睡懒觉的人有促他起床的作用。我会坚持这个规定,而且还要试行离开实验室签字的规定。之所以采用这些措施,是因为太多的研究生不自觉。有事情可以请假,无故迟到或旷工,是必须受到处罚的。
我是十分不喜欢看到研究生在上班工作时间上网看电影、聊天或听音乐的。如果你在认真看文献或整理试验结果,或在写论文,你怎么可能一边耳朵听音乐看电影,一边思考复杂的学术问题。这个规定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中午11点到2点,下午5点半到7点,以及晚上9点后,你有大把时间网上看电影、聊天或听音乐。我固执地认为,网络已经“夭折”了许多青年才俊,我不希望我的研究生被网络“谋杀”,我毫不掩饰对所有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都是有偏见的,但别人的事情我管不了,我的研究生我有义务管。所以,违反这些规定的研究生,是要受到重罚的。只要是我的研究生,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定。如果你经常违反这些规定,经常挨批评,我是不会给你推荐工作的,也不写推荐信,因为你会给我丢脸。我建议你毕业后,也不要讲是我的学生,我不喜欢也不欣赏“懒惰”的“天才或怪才”。
过去应用真菌学科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与我管理和指导不力有关。我的困境想必大家是了解的,因为我们教师队伍几乎“彻底”断层,研究领域广而战线长,国内同行竞争异常激烈,而教师队伍年轻而人数极少,所以我过去3年主要精力在争取科研项目、建立研究平台、改善试验条件和扩大教师队伍上。随着研究经费趋于稳定,研究条件基本改善,研究队伍逐步建立,我的主要工作中心将放在培养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科研产出上。
任何一个将应用真菌学科命运与自己前途联系起来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都应该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祝你们寒假生活愉快,春节合家快乐!
边银丙
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于华中农业大学真菌楼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7:33
目录
概述
任职情况
学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