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芒草(学名:Achnatherum pekinense (Hance) Ohwi)是禾本科、羽茅属多年生植物。秆直立,光滑,具3-4节,基部常宿存枯萎的叶鞘,并具光滑的鳞芽。叶鞘光滑无毛;叶舌质地较硬,平截,具裂齿;叶片扁平或边缘稍内卷。圆锥花序开展,分枝细弱,2-4枚簇生;小穗草绿色或变紫色;颖膜质;外稃顶端具2微齿,背部被柔毛;内稃近等长于外稃,背部圆形。
植物学史
1877年,Hance在《Journal of Botany》上发表了该种,发表的拉丁学名为Stipa pekinensis Hance。1953年,Ohwi在《Flora of Japan》中,将该种转入羽茅属(Achnatherum),拉丁学名变更为Achnatherum pekinense (Hance) Ohwi。
1939年,Hara在《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上发表了物种Stipa extremiorientalis Hara。1959年,中国植物学家
耿以礼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中,将该种转入羽茅属,拉丁学名变更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但是学名无基本名参考,是无效的。1976年,《秦岭植物志1》正式发表了远东芨芨草,拉丁学名变更为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ex P. C. Kuo;198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也沿用了这学名。
2006年,《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将远东芨芨草处理为京芒草的异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秆直立,光滑,疏丛,高60-100厘米,具3-4节,基部常宿存枯萎的
叶鞘,并具光滑的鳞芽。叶鞘光滑无毛,上部者短于节间;
叶舌质地较硬,平截,具裂齿,长1-1.5毫米;叶片扁平或边缘稍内卷,长20-35厘米,宽4-10毫米,上面及边缘微粗糙,下面平滑。
圆锥花序开展,长12-25厘米,分枝细弱,2-4枚簇生,中部以下裸露,上部疏生
小穗;小穗长11-13毫米,草绿色或变紫色;颖膜质,几等长或第一颖稍长,披针形,先端渐尖,背部平滑,具3脉;
外稃长6-7毫米,顶端具2微齿,背部被柔毛,具3脉,脉于顶端汇合,基盘较钝,长约1毫米,芒长2-3厘米,二回膝曲,芒柱扭转且具微毛;
内稃近等长于外稃,背部圆形,具2脉,脉间被柔毛;花药黄色,长5-6毫米,顶端具毫毛。
生长环境
生于低矮山坡草地、林下、河滩及路旁,海拔350-1500米。
京芒草的生态适应幅度较广,较湿润的林下、林间和较干燥的山坡、草地均可生长。它比较耐践踏,但是过度践踏则会使其草丛高出地面,致使草地凸凹不平,影响放牧及刈割利用。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俄罗斯、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
中国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彰武、西丰、新民、阜新、建平、凌源、建昌、北镇、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营口、盖州、金州、大连等市县)、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安徽、云南。
生长习性
京芒草是比较高大的多年生疏丛型禾草。根系较发达,茎、叶较茂密。在中国东北地区,从4月下旬开始返青,7-8月开花,种子8月下旬至9月成熟。京芒草的枯枝叶,冬季保存良好。
主要价值
京芒草属于中等品质的牧草,幼嫩时各种家畜均喜食,随着植株粗老,纤维素含量增加,采食率则可下降。秋霜后,又为家畜所采食。以京芒草为主的草地,作为家畜的冬春放牧地和夏秋打草地较适宜。
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