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纳什·
迪克西特(Avinash K. Dixit,1944—)是当代
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观经济理论、博弈论、国际贸易、产业组织、增长和
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
人物经历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于1944年出生在印度孟买,1963年获孟买大学理学(数学)学士学位,196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自1981年起一直在
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同时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迪克西特曾获多个奖项或称号:1985年获印度计量经济学会马哈兰诺比斯纪念奖,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1994年获慕尼黑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杰出研究员称号,2001年获
布达佩斯大学冯·诺依曼经济科学和公共管理学奖,2001年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2002年任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副会长。因其对发展中国家财富分配及转移规律建立定量模型和多学科实证研究,2011年12月20日获得印度德里大学阿玛蒂亚.森经济学奖。
他撰写的一系列著作,如《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1976)、《均衡增长理论》(1976)、《国际贸易理论》(合著,1980)、《不确定性下的投资》(合著,1994)、《
经济政策的制定》(1996)、《
策略博弈》(合著,1999)和《非法行为与经济学》(2004)等均已成为经济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名著或经典教科书。在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近150篇。
人物影响
迪克西特最有影响的论文是他与斯蒂格利茨合作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1977)一文,该文在经济学界引发了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巨大浪潮。作为经济学主流的新古典理论一开始是以
完全竞争和报酬不变为基础解释
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可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表现出报酬递增的特性,采用报酬不变假设的传统新古典理论已无法描述现代世界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实。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为具有报酬递增特点的垄断竞争(或
不完全竞争)的
市场结构建立数学模型的努力因面临多重均衡解的困境而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借助特殊的恒定
替代弹性 (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CES)效用函数描述消费者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多样化消费与差别化产品垄断生产的报酬递增性之间的对立统一,首次以严格的数学模型(即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简称“D-S”模型)解析斯密-杨格的报酬递增思想的微观基础。D-S模型表明,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
偏好及厂商在生产差别化产品上的无止境的
规模经济决定了在资源(收入和劳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将现有资源分配于有限种类的产品的生产既可以实现
专业化生产带来的
经济效率,又可以实现分工和由此而来的多样化消费导致的更高的
福利水平。但是,“当品种更为人们所欲求时,即当不同产品为不
完全替代品时,将每一厂商的
产出水平推进到穷尽所有
规模经济的程度,这样的做法一般并不是最优的。”最优状况只能是一定品种数量和一定程度的
生产规模经济的组合。随着经济中积累的可用资源(收入和劳动供给)的增加,现有品种
专业化生产中潜在的
规模经济将被充分发掘。由于消费的无弹性,现有品种的消费将趋向饱和。此时,社会便将相对富余的资源转移到新产品的生产中去。新产品的引入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者福利(或真实收入);另一方面,由此而来的分工的扩展又为进一步发掘新产品生产的
规模经济的潜力开辟了空间。这就是由分工和市场容量(收入和劳动力)的扩展所形成的报酬递增的循环累积过程,亦即杨格所谓的“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的报酬递增的动态机理。
D-S模型的建立,为贸易和增长理论界的创新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平台。20世纪80年代,作为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第二次与第三次浪潮而崛起的新贸易与
新增长理论无一例外地采用D-S
垄断竞争框架,其中,
新增长理论则被称为D-S模型的时间动态版本。20世纪90年代,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浪潮进一步扩展到经济地理研究领域,由藤田、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等人建立的一系列
新经济地理模型被称为D-S模型的空间动态版本。D-S模型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报酬递增理论革命还为此造就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具有冲击
诺贝尔奖实力的一流经济学家,如保罗·克鲁格曼、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保罗·罗默等。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在想什么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一方面
规模经济要求生产产品的种类越少、每种产品的产量越大,经济性越好;另一方面消费的多样化
偏好又要求较多的产品种类数。市场会折衷这一两难冲突形成一种
垄断竞争的均衡,内生地决定市场上的产品种类数。
代表过时的工业化的西方经济学主流中,基本框架是数量和价格关系,迟迟没有把品种这个维度作为内生变量,纳入体系内核。表面原因是一直没有找到表述品种的数学方法(这一点被迪克西特于1970年代中解决后,情况有所改变),深层原因是理论上的不兼容。
传统
经济学理论中所有具有
新经济萌芽因素的理论,如范围经济理论、
新增长理论、罗默理论、
区域经济学、
产业集群思想、
空间经济学、都与范围经济有关,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共同都涉及到多品种协调问题。杨格指出:“产业的不断分工和
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过程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把
产业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汪丁丁解释知识经济说,知识互补性的经济学含义是:知识甲和知识乙单独运用于
经济活动时各自获得的收益的加总必定小于它们联合运用于经济活动时的收益。这是钱德勒
范围经济定义的知识版。
深层的背景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的特长在于协调,它的经济作用是降低多品种的协调成本。如果多品种的经济性得不到经济学论证,互联网的价值就始终进入不了经济学视野。由此引伸出来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等一系列新经济问题,就更找不到理论根据。而品种多样化、或者说多品种的经济性,是经济学家能听懂的新经济问题的表述方式。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 新经济模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经济地理学借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
垄断竞争模型(D—S模型)和新贸易、新增长理论研究的三次波涛的强大推动,作为经济学领域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第四波迅速成长。如果说,赫尔普曼(Helpman。E。)与克鲁格曼(1985)关于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著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和格罗斯曼(Grossman)与赫尔普曼(1991)关于
内生增长的著作《全球经济中的创新和增长》促成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形成并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克鲁格曼(1991)在《
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和藤田(FujitaM。1988)在《区域科学和城市经济学》上发表的《空间集聚的垄断竞争模型:细分产品方法》,则完成了对D—S模型空间意义的解释,可被视为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经济学中的
新经济地理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
新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经济学的研究。这种“
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
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
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
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它比较注重
国际经济学与地理区位及运输费用(
贸易壁垒)的关联,强调规范的模型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空间经济模型,以模拟
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寻求产业集聚持续发展和多重均衡实现及被打破的条件,强调
收益递增、
不完全竞争、历史和偶然事件、
路径依赖等在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从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它与传统(或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吸收了经济区位论关于空间集聚以及运输费用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它强调由
规模经济和运费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集聚力,以及由于某些
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等带来的与集聚力相反的作用力(分散力)二者对空间经济活动的影响(见表1);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
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D-S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
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
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等。
对
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是迪克西特最有影响的学术贡献。在福利经济学中,有关生产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市场能否使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达到社会最优。众所周知,分配不公、
外部效应和
规模经济是导致不完全
市场结构、并使得
市场均衡解偏离社会最优解的三大原因。其中,经济学家对不完全
市场结构中
规模经济的分析框架长期以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
内部规模经济模型的求解极为复杂、且一般不能求出均衡解(从而更无法进行福利分析和比较),人们不得不借助于
外部性、
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将研究局限于
外部规模经济的分析。1977迪克西特与斯蒂格利茨合著的《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性》一文将这一困境迎刃而解。他们提出了一个针对
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模型(D-S模型),对不同假设条件下的
市场均衡与社会最优的关系进行了对比。他们首先将
规模经济问题巧妙地转换为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在存在
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减少产品种类、增加每种产品的产出数量,能够降低企业成本、节省
社会经济资源;与此同时,产品种类的减少将使得消费者产品消费种类的减少,从而引起社会福利损失(消费者更偏爱消费的多样性)。由此,他们将
规模经济问题变为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问题,且其社会福利性质依赖于消费者
效用函数的形式(因为效用函数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偏好状况)。为了反映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在消费者效用函数中的作用,并体现产品替代对消费者效用、从而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后被人们引申为D-S
生产函数)。其次,他们假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
成本函数具有
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从而呈现出
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最后,他们给出了求解该模型
一般均衡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效用函数求出行业内各种产品的需求函数,然后结合利润最大化(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和自由进入(边际厂商的净收益为零)的条件求得每个厂商的
均衡产量、
均衡价格和产品种类。
D-S模型为存在
内部规模经济情形下的垄断竞争
市场结构进行
一般均衡分析提供了简单易行的研究平台,引发了“
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贸易理论”、“
新增长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等一系列新经济学理论进展。其中,新增长理论则被称为D-S模型的时间动态版本,
新经济地理模型被称为D-S模型的空间动态版本。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 研究局限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迪克西特本人并没有使用
范围经济这个术语,它把
范围经济表述为另一种
规模经济。他沿着马歇尔的传统,用
规模经济表述范围经济,区别只在
外部规模经济与
内部规模经济的不同。说迪克西特是半个新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的理论是一种准新经济理论。这点不同于钱德勒和安德森。
真正的新经济理论与
传统经济中的包含新经济因素的理论(准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区别表现为:第一,准新经济理论把少品种与多品种的矛盾,理解为生产与
消费之间的矛盾,即
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矛盾;新经济理论进一步认为属于生产内部(如少品种生产与多品种生产)和消费内部的矛盾。在这点上,钱德勒与安德森虽然数学上不如迪克西特,但认识比他彻底。第二,同样强调
产品多样化现象,准新经济理论认为证明的是
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新经济理论认为证明的是关联化协调的作用。杨小凯大大发挥了迪克西特理论中传统的那一面,把
新经济融合解释成了旧经济分工,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第三,同样强调一加一大于二(Superadditivity)的报酬递增现象,准新经济理论把它归功于
专业化,新经济理论把它归功于打破专业化。第四,准新经济理论依赖
垄断竞争框架,新经济理论可以推广到
完全竞争框架。第五,对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
无差异曲线的凹凸性的理解不同。
本来,分工离不开协调,协调离不开分工,争论分工创造财富与融合创造财富,似乎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式的诡辩。但我认为,有一个判据,可以把谁为主导的意义显示出来。这就是追问:品种越少,成本越低;还是品种越多,成本越低?这是钱德勒思考的问题,他比迪克西特与杨小凯站得更高。迪克西特的局限在于固化了“品种越少,成本越低”这个
规模经济假设,而没有将互联网现实中越来越常见的“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内生于模型之中。这点远不如不懂高级经济学的安德森。
但不管怎么样,迪克西特第一次提供了品种多样化的数学分析工具,为将来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分析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前提,为互联网作用进入经济学内核提供了可能,这个功绩就已经很大了。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 主要着作 迪克西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观经济理论、博弈论、国际贸易、产业组织、增长和
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他撰写的一系列着作,均已成为经济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名着或经典教科书。在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近150篇。
迪克西特著述颇丰,发表有超过150篇的期刊论文,其中有相当部分论文见于AER、JPE、QJE、Econometrica等顶级期刊。他也曾长期担任Econometrica、JournalofEconomicTheory等杂志的副主编。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也下了许多著作和教材,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VictorNorman合作)、《经济理论中的优化方法》、《策略思维》(与BarryNalebuff合作)、《不确定性下的投资》(与RobertPindyck合作)、《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费用政治学角度》、《策略的博弈》(与SusanSkeath合作)以及最近的一本《不守法与经济学》。中国读者对他的著作已不陌生,因为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有中文版。
1。 《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1976)2。 《均衡增长理论》(1976)3。 《国际贸易理论》(合着,1980)4。 《不确定性下的投资》(合着,1994)5。 《
经济政策的制定》(1996)6。 《
策略博弈》(合着,1999)7。 《非法行为与经济学》(2004)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 人物评论 李瑞环与迪克西特交谈 印度迪克西特、阿玛蒂亚森两位诺贝尔奖级的经济学家,都在
新经济的
基础理论层,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前瞻性见识这个层面上,已经构成了印度国家竞争力的一部分。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全体一头扎进第二次浪潮(
工业化)过时问题中难以自拔,不往前看,见识上的差距是明显的,把握不好上游机遇有必然性。
洞察经济生活现象迪克西特是超一流的建模高手,数理分析有理有据,论述简洁优美,使人耳目一新。他运用令人信服的数理逻辑思维洞察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经济现象,不仅涉及微观经济理论、博弈论、国际贸易等问题,还广泛涉及产业组织、公共经济学、政治经济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领域,并提出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经济学思想。
博士毕业当年,迪克西特发表了成名之作《劳动力剩余优化经济学》。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关注的是经济落后国家长期存在的大量失业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能够比较满意解决
劳动力剩余问题的政策方案,从而在经济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迪克西特认为应当通过发展经济的方式来解决
劳动力剩余问题,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就业政策:(1)第一阶段,应该以使经济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为目标。即使经济发展到已有足够的
资本保证充分就业,但因投资的影子价格太高,所以最佳策略应是保留一部分的失业率,这样更有利于经济发展。(2)第二阶段是投资的
影子价格仍比较高,最佳策略还是应保留一定的失业率,且
工资水平不能变化太大。(3)第三阶段由于投资价格下降,
工资水平应该适度提高,使社会保持充分就业。迪克西特的
劳动力剩余优化经济学理论不仅弥补了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研究之不足,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科学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他向
发展中国家建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地调整就业政策,以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经济理论认为,
本币贬值利于出口,升值利于进口。但现实情况往往比
经济理论复杂得多。以美国为例,1980-1985年美元持续升值,美国赤字并没有明显增加,而1985-1987年美元持续贬值,美国的赤字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持续增加。1989年迪克西特用厂商进入外贸市场的
沉淀成本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了解释,即:美元升值,由于存在进入成本,即使它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有利可图,它国商品也不一定进入;美元贬值,考虑到今后可能的市场机会,它国商品也不一定退出。只有当美元变动幅度足够大,厂商预期其带来的市场机会或损失超过进入成本或预期的市场机会时,厂商才会进入或退出。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 人物性格 建模高手 在近40年的经济学研究生涯中,迪克西特始终活跃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可谓经济学家中的常青树。这可能与迪克西特独特的研究风格和方法有关。他曾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提出这样的建议:不要太在意课题的社会意义有多大,要真正关注的是这个课题能否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想象力。确定某个课题是否适合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它能否使自己兴奋。这确是他的经验之谈,因为早年的迪克西特也研究了许多流行于其时代的问题,但他真正代表性的成果比如
垄断竞争下产品差异理论、
寡头垄断进入壁垒、国际贸易理论创新以及不可逆投资理论,都并不是时代潮流的产物。事实上,经济学中许多在后来被证明为最有价值的重要理论比如理性预期、信息与激励经济学、博弈论等等,与其所产生时代的时政和潮流并无多大联系。所以,许多年以后迪克西特这样总结说:“追求潮流、追求社会的热点往往不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方向。”
迪克西特甚至不主张频繁地参与各种研讨会。他这样告诫年轻的学者:“不要热衷于参加研讨会,除非他们指定的题目刚好是你所选的课题。因为写研讨会的论文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而你本来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些你更感兴趣的工作。坚持你的工作,如果成功的话,几年以后人们将会就你的题目举行研讨会。同时,你在自己专长领域的成功从物质上的回报讲,也会超过参加十个研讨会带来的荣誉。”
对于国内的学子,一些人太过浮躁,急于发表文章,而另一些则太过完美主义,总是希望将文章修订到尽善尽美结果长期无文章可投。在迪克西特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他认为一个学者应该对他的文章进行必要的修改,以提高质量,对于已决定长期以学术为职业的人来说尤其应注意提高文章的质量才有利于在圈内树立良好的声誉。但是,完美主义也并不可取,修改文章也应考虑到其机会成本。当你的文章修改到一定水平后,凭你个人的努力要想再提高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你本可以做其他更有效率的工作。追求一篇文章尽善尽美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从个人来看,它可能会延缓个人的研究工作进程,增加整个研究体系的风险。从社会来说,某些并不完美的东西发表之后,其他人可能从中发现其比较优势,从而完成进一步的改进。
最后一个问题是学者们都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学者是否应该宣传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迪克西特本人是谦虚的人,也从不过分地宣传自己的工作。但是,他认为适度的宣传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你做了重要工作而无人知晓,那么你的成果就不能起到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倘若大家都很保守低调,捂紧自己的成果保持缄默,经济学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但是,如果过分宣传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则可能使一个人在圈子内的声誉变得很糟糕,从而影响到将来的工作被认可的可能性。究竟如何宣传自己的工作?作为博弈论专家的迪克西特给出的最优策略是:宣传时要把重要性讲得比实际的重要性稍微小一点;如果非要夸大一点的话也要采用比较间接的聪明办法。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 科研方法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迪克西特不仅为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研究经济学的科研方法和技巧。1994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家》上发表了一篇工作随想———《我的科学研究方法》,从
科研选题、工作习惯和撰写论文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提出建议。
迪克西特认为,从事经济研究的关键是要正确地选择研究课题。确定某个课题是否适合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它能否使自己兴奋。同时,在选题时也应考虑个人的
相对优势。在某一领域的
相对优势将有助于对这一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选择课题时不要太在意课题的功利性,要真正关注的是这个课题能否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想象力,追求潮流、追求社会的热点往往不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方向。事实上,经济学中许多在后来被证明为最有价值的重要理论比如理性预期、信息与激励经济学、博弈论等等,与其所产生时代的时政和潮流并无多大联系。迪克西特不主张频繁地参与各种研讨会。
至于如何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迪克西特认为要注意4个方面:首先,要注意合理地安排时间。他建议每个人应对自己在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的精神状态有所了解,将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用于真正搞研究,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真正的研究要不吝于花费时间,而对于那些无助于研究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则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千万不要拖延,因为那样会更加分散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注重运用抽象思维。虽然经济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只注重形象思维,但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不能拘泥于形象思维,也要注重运用抽象思维,尤其是在进行数量经济研究时更应有较强数理逻辑思维;再次,要注重与人合作。事实表明当代取得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家大都是在同别人合作研究下取得的。迪克西特认为搞经济学研究要注意寻找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的意见或建议可以使你少走弯路;最后,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当一项研究暂时无进展时,可以先将它搁置一边,转向另一个研究项目。这样会使你摆脱研究无进展的压力,产生一种清新感,有助于灵感的闪现和顿悟。但也要避免过于频繁的转换研究项目。这样是不严肃的,也是于事无补的。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