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德格里战役,指的是发生在公元1121年8月12日,由格鲁吉亚国王大卫四世率领的
格鲁吉亚、钦察、西欧十字军与由塞尔柱突厥分裂出的
阿尔图格王朝统治者伊尔扎梓率领的塞尔柱突厥军之间展开的激战。
战争背景
塞尔柱的崛起
迪德格里战役(格鲁吉亚文:დიდგორის ბრძოლა,读音:didgoris brdzola),在历史上是格鲁吉亚军队与塞尔柱突厥人进行的大规模决战。某种意义上,这一战可视为
十字军东征运动中的一部分。
其实,塞尔柱突厥人在西北亚称王称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1071年时,当时中东最强的基督教国家拜占庭帝国就和塞尔柱突厥人展开过激烈战斗,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
曼齐刻尔特战役。战役的结果是拜占庭帝国遭到惨败,被迫撤出中东。从此之后
塞尔柱突厥人就在西北亚称雄。而这种情况之下,高加索地区便首当其冲遭到了突厥人的威胁。事实是,从11世纪末叶以来,高加索地区的几个国家和以塞尔柱突厥人为首的穆斯林势力互相交战不断。双方互有胜负,不过总地来说,还是穆斯林更占据优势。
十字军东征
不过,从1096年开始,情况发生了一个诡异的变化:因为罗马教皇
乌尔班二世打出了收复圣地的旗号,号召西欧各个国家都组织力量,向中东的穆斯林势力展开攻势,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于是就展开了基督教世界与穆斯林世界长达近两百年的拉锯战。在这种大环境下,不仅是原先东方基督教世界的老大哥拜占庭,遥远的高加索地区也受到了这种气息的波及。
1121年,基督教世界掀起的十字军运动进入了暂时的低谷。但他们与塞尔柱突厥势力的战斗,还在更广泛的地域内愈演愈烈。
塞尔柱帝国内部的各地方势力,已经开始了对基督势力的反扑,他们进一步的目标自然就是与塞尔柱近在咫尺的高加索。顿时,高加索地带上战云密布,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已在所难免。
格鲁吉亚英主
首先敲响决战战鼓的,是格鲁吉亚的国王
大卫四世。史载大卫四世出生于公元1073年,当他16岁即位之时,格鲁吉亚正处于内外交困以及自然灾害肆虐之下。而面对如此困境,他对调整国家政策,以学生姿态虚心学习于
拜占庭帝国这样的先进文明国家;对外则积极扩军备战。只过去数十年,格鲁吉亚王国已经显现出一副经济文化繁荣景象。此外大卫四世最重点进行的扩军计划也有长足进步,至1121年以前,格鲁吉亚王国已经拥有一支两万人的军事力量。如此兵力在当时的
基督教各国中已经算是颇具规模了。毫无疑问,编组这样一支军队,就是为了应付与突厥人的决战。
宣战
对于格鲁吉亚等高加索国家而言,
突厥人和他们之间有着说不清的怨仇。
早在迪德格里战役之前的数十年,高加索山区西南的格鲁吉亚便始终遭受塞尔柱突厥人的攻击。后者在整个西亚地区都占据巨大的优势。
原本可以抵御他们的亚美尼亚人,已经被拜占庭帝国自废武功。接着拜占庭自己也将大量的野战军,消耗在了曼奇刻尔特的战场。以埃及为基地的法蒂玛王朝,又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大部丢给了塞尔柱势力。唯有来自西欧的十字军力量,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突厥人的军事与政治优势。
突厥人不但常常攻略高加索诸国家和民族的领土,还对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
亚美尼亚人征收大量的税收。比如格鲁吉亚王国其实在很长时间内为保证国家独立,就要常年向塞尔柱突厥人交纳贡税。
当世人的目光都停留在十字军-突厥-阿拉伯与拜占庭的四方角力,很少有人注意到北方的格鲁吉亚人也在进行一场漫长的防御战争。虽然格鲁吉亚在历史上屡次被
阿拉伯帝国和突厥人的帝国占据,但始终僵而不死。由于不少城市被敌人占据,大片平原农场被突厥轻骑兵摧毁,格鲁吉亚抵抗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依托山地要塞的战斗族群。只要形势允许,便从上山下来,对突厥人的定居点发起猛攻。
通过几代人的反复拉锯,格鲁吉亚人慢慢收复了沿海和北部的山区。这让他们同时保住了黑海航线与高加索北部草原地区的联系。但包括重要城市第比利斯在内的大片南部区域,还依然掌握在塞尔柱势力手中。但十字军东征的成功,已经在整个
小亚细亚半岛和
高加索山麓引发了基督教族群的蝴蝶效应。在南方的亚美尼亚人选择加入十字军阵营后,格鲁吉亚人也谋划着自己的大规模反扑。
在大卫四世统治格鲁吉亚的时代,格鲁吉亚于1097年停止向塞尔柱突厥人交纳贡税。并且与塞尔柱突厥人的军事对峙状态也已经持续了许多年。只不过真正意义上的
全面战争,便是由格鲁吉亚国王大卫四世在1120年挑起的。
大卫四世在继位后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塞尔柱势力正在衰退。苏丹的中央威权不再稳固,而地方上的封臣们也在忙于营建自己的独立王国。因此他策划了一系列规模有限的反击战。
1120年,大卫四世率领格鲁吉亚军对进入格鲁吉亚西部的塞尔柱突厥军队展开袭击。彼时突厥军轻视格鲁吉亚军队,正在大肆劫掠。遭到格鲁吉亚军队的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而大卫四世则乘势攻入邻国希尔凡,夺取了夸巴拉(今
阿塞拜疆的盖贝莱),为东进取得一个跳板。而在1120年冬季至1121年春以前,格鲁吉亚军更是左右开弓,同时向东面和西南面进击,肃清了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几乎所有突厥人殖民点。此刻格鲁吉亚进攻态势强劲,攻占了南高加索的许多穆斯林领地并威胁到了南高加索的各大穆斯林商路。
1121年,大卫四世开始了动摇突厥霸权的新一轮战争。他率领一支经过长期改组的军队,包围了被穆斯林占据的格鲁吉亚旧都
第比利斯。
如此一来,塞尔柱突厥方面必须正视一个问题:眼下的格鲁吉亚王国实力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假使放任其继续在高加索扩张势力,则不日格鲁吉亚将能够统一高加索。届时高加索再不会有突厥人的立足之处。总而言之,若想占有高加索地区,必须要打败且消灭格鲁吉亚。
另外,他们刚刚同叙利亚北部的十字军形成休战,因而有足够的精力来增援北方前线。也由于十字军在沿海的成功,迫使塞尔柱人需要拿格鲁吉亚开刀,维持声望和既得利益。
反之一样,对于格鲁吉亚而言,塞尔柱突厥人即是自己最大的威胁,对于格鲁吉亚人而言,高加索是自己惟一的家。塞尔柱突厥人的威胁摆在眼前,这是关乎格鲁吉亚生死存亡的大敌。若是要让格鲁吉亚真正独立,让高加索成为正统基督教的土地,就必须完全击溃“异教”的突厥人。
突厥总动员和战略豪赌
在1120年至1121年初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塞尔柱突厥人实际已经发现,站在自己对面的格鲁吉亚实力已经远非昔日能够比拟。这样一来,首要一个问题便已经解决:若非各地方势力组成联军,要想打败这个已经强盛起来的格鲁吉亚,根本不可能。
所以突厥人立刻在有限的时间内动员了高加索周边全部可动员的军事力量,以期在适当的时间向格鲁吉亚献上一份“大礼”,与格鲁吉亚决一死战。
当南边的塞尔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他仅能实际控制
哈马丹周边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小部分,而塞尔柱帝国东部此时在著名的
艾哈迈德·桑贾尔控制之下)对大卫四世宣战后,各地方部队就开始从领地向北方集中。既包括了数个分布在格鲁吉亚南部边境的地方埃米尔武装,也有来自伊拉克北部与叙利亚东部的军队。尤其是后者,在他们的指挥官伊尔扎梓率领下,刚刚获得对十字军的胜利(
血地之战)。
回到格鲁吉亚,大卫四世其实也在积极筹备与塞尔柱突厥人的总决战。大卫四世并不是像疯狗一样乱咬。作为格鲁吉亚国王的他最清楚塞尔柱帝国之可怖。他十分清楚,塞尔柱帝国是一台沉睡的战争机器,一旦被自己打醒,注定会释放出全部的潜能来与自己对抗。好在分裂的塞尔柱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的强大,他对于获得胜利很有自信。
最终,双方同时选择了野外决战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对于塞尔柱突厥人而言,格鲁吉亚军既然已经很具威胁,则如果能在主力会战中一次性消灭其
军事力量则最好不过,日后也会省去非常大量的麻烦。而格鲁吉亚国王大卫也抱着以主力决战解决问题的想法。对本国军事实力十分自信的他甚至担心塞尔柱突厥不出动足够军事力量来与他进行
战略决战,而不是突厥军是否会过多以至于一口吃不下。
双方选定的决战地点,是格鲁吉亚境内的迪德格里峰(在今格鲁吉亚东部,海拔1647米)附近的平坦原野。这里的地形同时适合交战双方的发挥。这次塞尔柱和格鲁吉亚彼此都是
乾坤一掷,以无数士兵的生命为筹码,将自己国家的命运为赌注全部押上了迪德格里峰这个赌桌。一场恶战即将拉开序幕。
双方军队
塞尔柱突厥
由于这一次战役塞尔柱突厥方面倾举国之力而来,因此所有的基督教史书上都大幅渲染这次会战突厥方面的军力。古格鲁吉亚和古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文献中提到的突厥军兵力数量都空前惊人。13世纪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王国时代的历史学家森帕德记录突厥军为四十余万,另一位亚美尼亚裔历史学家艾迪沙的马太(此人生活于12世纪上半叶,据说曾参加过这次会战)的记录则达到六十万。而数字最大的记录更是超过了八十万。
考虑到那个年代的实际情况,塞尔柱军队不可能将超过10万规模的部队集中到一个地方。因为军队里不仅有大量需要耗费巨额粮草的骑兵,也有大量以圣战之名加入的炮灰军。从城市的重步兵守备队,到旷野上的部落民武装,可谓应有尽有。
现代的格鲁吉亚史学家在经过了考察之后,认为这次战役突厥方面的战斗兵力约为5万人以上,其中开战时或有4-5万的部队在战场上。
作为塞尔柱军事力量核心的是各级领主手中的古拉姆骑兵。这些人是后来埃及
马穆鲁克与奥斯曼加尼色里军团(
苏丹亲兵)的前身,由主人出资购买的军事奴隶担任。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基本以军事训练为主,并可以被配置最好的装备。出于突厥军事传统,这些重装骑兵同时兼具较强的近身格斗和出色的远射技艺。但因为各级领主的财力或水平问题,来自不同地区的古拉姆质量也大不相同。
那些依然保留了较多游牧生存方式部落,则会按照各自封建契约或利益谈判,派出大量的轻装弓骑兵。他们的领导者是部族内的重装部队,战斗力接近但达不到古拉姆的水准。就装备和训练质量来说,他们更加参差不齐,所牵涉的因素非常繁多。
当然,那些来自阿拉伯地区的普通封建武装,也继续保持着较为传统的阿拉伯骑兵风格。他们的装备更加轻便,但在冲锋陷阵时也更为坚决。和十字军骑士交手的经验,有助于这些人对抗可怕的重型骑兵。
至于塞尔柱步兵力量的来源,则更为复杂多变。希腊-阿拉伯装备的重装步兵和北伊朗山区的德拉米山脉后裔,是最好的重步兵力量。叙利亚或突厥风格的复合弓射手,也是让敌人头疼的存在。还有不少连武器装备都不健全的赤贫人口,以纯炮灰的身份加盟。他们总是期待在战胜后升入天堂或捞得致富的战利品。但在其他高阶同僚眼里,不过是可以被牺牲的肉盾。
由于人数众多且来源复杂,塞尔柱军队必须分几路前进。集结与行进速度也快不起来。在6月,第比利斯遭到围困后,一行人到8月才抵达战区。不过他们大都满怀信心,不把格鲁吉亚军队放在眼里。
格鲁吉亚
相对于塞尔柱突厥方面的大军压境,格鲁吉亚方面的兵力据称多达55600人,这五万多的人部队由四个部分组成:格鲁吉亚兵四万人,钦察兵一万五千人,阿兰兵五百人,以及可视作打酱油的一百名“
法兰克人”十字军骑士(一说500名)。
但是实际上,格鲁吉亚有一半以上兵力是负责辅助工作的辅兵和民夫,战兵只有两万左右,仅有塞尔柱征讨军队一半。
大卫四世已经将第比利斯包围了两个多月,还没有能够拿下这座易于长期坚守的城市。当他得知塞尔柱人的援军临近,便主动解除了围困,转而南下寻找决战机会。因为撤军就意味着前功尽弃,而那么多突厥人也不会满足于逼退自己。
格鲁吉亚兵由自己的骑兵领主带头,同时包括了偏向拜占庭风格的重骑兵、偏向突厥风格的轻骑兵。由于格鲁吉亚当地的马匹数量有限,不少领主的扈从会是手持重剑的步兵。普通人则大都是弓箭手和标枪投手,并擅长在多山环境下执行骚扰或游击。
由于常年被塞尔柱人入侵,格鲁吉亚一度面临兵源短缺问题。大卫四世便从北方的乌克兰大平原和乌拉尔地区,引入了约40000名钦察-库曼突厥人。他将因战乱而荒废的土地都给了这些牧民,让每个受封者家庭都为军队提供至少一名士兵。这让他在迪德格里战役中拥有5000人的突厥式骑兵和附属部队。他还从这些钦察突厥中挑选和招募了2000人作为精锐骑兵。他们在保留原有技术的同时,强化了重骑兵冲锋训练。
最后,还有一支规模不大的十字军在大卫四世麾下服役。这批不超过500人的援军,因为突厥势力的陆地阻隔,不得不先坐船抵达君士坦丁堡。再从拜占庭首都坐船,来到黑海东岸的格鲁吉亚。他们当中既有源自欧洲本土的法兰克骑士,也有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骑士。甚至还有部分为十字军招募的雅兹迪轻骑兵。
虽然兵力处于劣势,格鲁吉亚人却充分利用了第比利斯周边的环境。而塞尔柱联军的傲慢,也让他们放松了对格鲁吉亚军队的警惕。
决战战况
大卫定计
8月12日真正到来的时候,格鲁吉亚军队开始在第比利斯以西的迪哥里山谷展开。大卫将全军分为四个主要分队,并将主要的地方部队都集中于两翼位置。自己则和王子德米特里乌斯一起,暂时呆在兵力不多的中央。他们身边有皇家骑兵部队、十字军骑士,身后还有担任预备队的钦察-库曼人。
格鲁吉亚国王大卫四世在观察了战场的整体局势之后,认定:尽管兵力状况不占优势,但仍然应当主动进攻。不过,纵使大卫四世再对自己的兵法及智略而自信,悬殊的兵力差不是轻易能够在战场上直接转换过来的。数万大军摆在眼前,正面直接迎战与自杀无异。
大卫四世计划将占据数量优势的塞尔柱人都引入山谷,然后从两翼和正面同时发难。但对手并非傻瓜,不会轻易就钻入看似陷阱的地形。
所以,要想击败突厥军,必须使用一套足够有用的计策。于是,老奸巨猾的大卫四世施展了一套妙计。
诈降
据12世纪的伊斯兰史学家
伊本·艾西尔的描述,他提到在决战前夕,格鲁吉亚国王大卫四世派出了一批钦察人逃离自己的队伍。
塞尔柱人在接到钦察人的要求后,并没有产生什么怀疑。因为他们自信在武力和数量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一些侦察兵也向军官们报告,出现于对面的敌军数量有限。这都让他们决心以最快方式去解决掉战斗。他们更担心出击太慢,让格鲁吉亚国王能溜之大吉。
但跑来投降的钦察人,却突然向塞尔柱中路的军官们射击。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很多军事贵族都惨死当场。他们麾下的部队也将在之后的几小时内陷入指挥不力的局面。
愤怒的塞尔柱人出动了大批古拉姆重骑兵,开始追杀回撤的钦察突厥。但在进入山谷的狭窄地形后,他们就迎面撞上了加速冲锋的十字军骑士。类似的情景,将在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反复上演。但迪哥里山谷的环境更利于重装部队的发挥。在追击中失去队形完整的塞尔柱骑兵,被尽量保持正面齐整的十字军冲垮。伊尔加齐本人也在这次遭遇战中受了重伤,在被左右人保护逃跑后,他的整支大军也都失去了控制。
大卫四世就是等待着这个关键时机,于是他调动部队,开始了正式的攻击。他将自己的两翼部队按攻击波段分为了数个队列,由他的儿子德米特里率领,按照之前排布好的阵形,由两翼方面直接向乱成一团的突厥军发起了总进攻。
当塞尔柱军队被不自觉地引入陷阱时,格鲁吉亚的两翼部队已完成了初步的包围。他们利用地形和森林掩护,已经占据了山谷两侧的高地。在塞尔柱人开始尝试合围十字军时,他们便从两侧的山头冲下。大卫四世率领大部分皇家骑兵,迂回加入了格鲁吉亚右翼部队。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乌斯,也率领余下精锐去了左翼。两个分队的高地冲锋,一举打懵了山谷里的塞尔柱部队。更多格鲁吉亚步兵也在高出射箭、掷矛,顺利猎杀已挤成一团的对手。
波段冲锋和留作诱饵的包围缺口
格鲁吉亚军的总攻正式开始,在德米特里的率领下,格鲁吉亚军按照批次向突厥军展开了波段式的猛烈进攻,同时对突厥军的两翼均施加压力,不断缩小包围圈。
随着格鲁吉亚重骑兵砸开缺口,他们身后的步兵也蜂拥而入。预备队位置的钦察人,则开始攻击塞尔柱军队的正面。这种迅速而高效的三面合围,压迫着误入山谷的进攻方。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的骑兵,只能调头逃出山谷。但他们又和大量增援过来的步兵相撞,互相踩踏并挤成一团。身后的格鲁吉亚追兵,顺势开启了血腥的屠戮模式,并尝试在人群中开辟了几个突破口。
而就在德米特里率军直冲
突厥军阵列,不搞个突厥人血肉模糊不罢休的时刻,大卫四世约束着部队始终不要完全收拢整个包围圈,而是留出一个缺口,要大到足以令突厥军能够试图从这里突破出去。
这个决定会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大卫四世的计划就是尽可能吃掉整个突厥军而不是只为了获胜,否则为什么开战时摆出钳形包围的阵形?
其实所有人都清楚当前的局势,突厥军虽然处于混乱,不过到底来说,他们数量具备优势。
大卫四世精明就精明在这个点上,他的这套战术完全符合古书上所描述“围师必阙”的标准。他知道,如果自己被优势冲昏头脑,直接将敌人逃生的口子给封上,则立刻会把混乱中的这么多突厥军在瞬间之内全部打醒:一旦让
突厥人看见他们的逃生之路已经被对手彻底封断,则可以想象他们接下来的反应一定是爆发全部力量,个个以一当百,拼死奋战,至死方休——在知道自己逃生无望的情况下对手只可能会搏命求生。届时以四五万突厥兵对付自己区区两万人,一人一刀就能把自己和所有部下剁成肉包子馅。
此故大卫四世就必须在混战之中,还给突厥人“善意”地留下一个看似可行的逃生通道。因此,当突厥军慌不择路地选择逃生通道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从格鲁吉亚军留下的这个口子上逃出。届时格鲁吉亚军便能按照对方的状况来考虑自己进一步的战术活动。
这样一来,在继续了三个小时的交战之后,如大卫四世所希望的那样,突厥军开始从混乱转向恐慌。而当突厥军在遭到对方猛攻的时候,却发现敌阵的中间竟然就有一条能够突破战场的缺口,于是,所有的突厥军都立刻一齐向着那条缺口拥去,以期能够找到一个足够安全的地方进行重组。刹那间,数万突厥军就如同洪水一般冲出了格鲁吉亚军刻意为他们安排的那个缺口,向战场外侧拥去。
山谷前的决胜局
大卫四世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发动追击或是命令部队尽速堵上缺口,而是任由突厥军一起朝着战场的外侧奔跑而去。在他看来,当前的战况还远没有到他真正满意的地步。其实,大卫四世真正是想从士气和指挥方面打击对手。先是第一波诈降的钦察敢死队突袭敌阵,令敌人指挥出现空洞并同时陷入混乱,再是不断发动高强度突击令敌恐慌。之所以让突厥军大摇大摆地从自己的阵地上走过,在于从这个缺口一直往前走,最终会来到一个狭窄的山谷。
大卫四世所在这次战斗中需要达到的是对突厥军的士气进行连续的打击。让对手在希望和绝望之间不断徘徊。所以早在格鲁吉亚军正在向突厥军发动密集冲锋的时候,他就悄悄将一些精锐的步兵调动到了山谷口。偃旗息鼓,一俟突厥步骑来到山谷口,就向突厥军展开攻击,务必要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所以,当众突厥军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出好长一大段路,以为已经安全了的时候,迎面便看到了那座山谷——随后便直撞上格鲁吉亚军那寒光闪烁的长枪。顿时谷口血肉横飞,无数突厥军撞进格鲁吉亚军的长枪阵中,人马俱碎。而当看到前面的道路受阻而无法正常通行的时刻,却有相当数量的突厥军难得的保持着镇定,他们立刻下马,并攀爬上山谷两侧的山壁,试图通过高处优势,向驻守在谷口的格鲁吉亚军发射弓箭。
不过突厥军没有机会了,就在他们登上了山壁试图射击格鲁吉亚军的时候,突然四周杀声震天,尘土蔽日。大批骑兵从两侧山壁的顶端直冲杀下来,如暴风般撕开突厥军的整个阵形!
这就是大卫四世留到最后才使用出的王牌——格鲁吉亚骑兵。其实大卫四世早从即位开始,就一直注重于骑兵建设。到迪德格里战役爆发的时候,格鲁吉亚军队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具装骑兵部队。而真正到了这次大决战的时候,他从诈降,到波段式冲锋,再是谷口伏兵,都是为了最后的临门一脚做准备。他看出了当前突厥军最后展现出的镇静,其实是敌方整体崩溃前的回光返照,如果不在马上施展决定性攻击,可能就再没法找到这样的好机会。所以,他抓准时机,在这最终的关头出动了具装骑兵这个杀手锏,但求一击致命。
而当格鲁吉亚具装骑兵直冲向下面的突厥军时,所有突厥军立刻全都懵了:格鲁吉亚竟然也有如此精锐的骑兵?于是大批刚刚攀爬上山坡的突厥军被格鲁吉亚具装骑兵一阵猛冲,竟被生生赶下了山坡,重新被逼回到了山谷前方。
格鲁吉亚骑兵追击
战斗到了这个份上,突厥军是彻底没有翻盘的希望了。在经历了格鲁吉亚军接连不断的沉重打击之后,被折腾得七荤八素的突厥军这下彻底崩溃。所有的突厥军都只开始做一件事情——跑。
到了这个地步,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整场战斗中都是格鲁吉亚的总指挥
大卫四世在发挥,那么突厥方面的总指挥伊尔扎梓到哪里去了?他在格鲁吉亚军敢死队对指挥部的袭击中丧生了吗?并没有。因为当诈降的格鲁吉亚军钦察人在解除伪装对突厥军指挥部展开攻击的时候,这位听到风声的阿尔图格王朝统治者,塞尔柱地方大员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令人询问情况或是下令部队抵抗,而是慌忙奔出营帐,飞身上马,没命地向战场外一路狂奔。据载,当时一起上马逃离的,还有伊尔扎梓的女婿。于是这个突厥军的统帅在营地遭到袭击的时刻,以最快的速度抛弃了自己的整个军队自顾逃命。而把几万部下全丢给了磨刀霍霍的格鲁吉亚人。
有这样一位失职的统帅统领着军队,只能说是突厥军的悲哀,更何况突厥军的对手是可怕的格鲁吉亚国王
大卫四世!大卫四世看到数万突厥大军无序地自顾逃生,互相践踏的场景时,电光石火之间,他知道完成自己最终计划的时候到了:他确实计划着在决战中直接吃掉突厥的整个军事力量,但前提是并不只在战场上。而要做到他设想的这一点,便在于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追击。因此当最后一个突厥兵逃出战场的那一瞬间,他马上便下达了命令:骑兵立刻整队,对败逃的突厥军展开追击。
连打扫战场的步骤都省了,格鲁吉亚骑兵作为先锋进行追击,而大卫四世则带着其他部队跟在后头。史载这次格鲁吉亚军一连追击了整整三天。突厥军几乎全军覆灭。尸体覆盖山野,堵塞河川,前后相连数百里。还有极多的突厥军没有走脱,成为了格鲁吉亚军的俘虏(大卫四世吹嘘说自己抓了五万俘虏)。于是,以迪德格里之战为决战的整场格鲁吉亚与塞尔柱突厥战役以格鲁吉亚方面的全胜而告终。
战后影响
在迪德格里之战中,大卫五世成功地使用二万兵力,击溃了四五万的突厥大军。在重创了
塞尔柱突厥的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为格鲁吉亚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此外,在突厥人的主力被歼灭的情况下,格鲁吉亚便可以在南高加索无所忌惮地扩展领土。
在这场关乎格鲁吉亚民族存亡的关键性一战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当属格鲁吉亚国王大卫四世。他先费精精力创造了一个富强的格鲁吉亚王国,并在战场上守住了格鲁吉亚的基业。所以,因他的文治武功,他被格鲁吉亚人奉上了“建国者”的称号。
同时,因为是在迪德格里之战中成功地挽救了格鲁吉亚的命运,而这一战便成为了代代格鲁吉亚人民传颂的壮举。直至当代,格鲁吉亚人民仍然常常自豪地在世人面前称颂他们光荣的“不世之胜”(ძლევაჲ საკვირველი,读音:dzlevay sakvirveli)当代的格鲁吉亚亦有专门将这一战的纪念日作为民族节日庆祝的习惯,称其为“迪德格里之日”(英文:[the day] of Didgori)。
此外,大卫四世在这次对突厥战斗中采取的钳形包抄战术,在以后的岁月中也经常被后代的格鲁吉亚国王及将领所采用、效仿。
未来格鲁吉亚军队在许多重要的战役中也都使用过这种有效的奇袭、包围功用兼备的战术。例如1202年夏季格鲁吉亚女王塔玛尔抵抗
罗姆苏丹国进攻的巴西安之战中,格鲁吉亚将军大卫·索斯兰便使用同样的战术,将三万军队分左、中、右三路包抄进军,夜袭敌阵,成功击退突厥五万大军。这就是大卫四世的钳形战术思想被后代充分发挥利用的一例。
战役后续
在迪德格里战役之后,突厥人军事实力遭到重创,因而也无力固守在南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领土。于是,格鲁吉亚方面便挟胜威展开了一系列攻势。
在接下来格鲁吉亚展开的对穆斯林的军事行动中,最具决定性的事件当属1122年,大卫四世率领军队夺取了由穆斯林占据的格鲁吉亚旧都
第比利斯。这次行动十分具有意义,从此之后,第比利斯便一直作为格鲁吉亚和政治和精神中心直到当代。
而塞尔柱突厥方面在进攻格鲁吉亚以与之争夺南高加索控制权的军事行动由惨败告终之后,也无力再对相对偏远的高加索地区进行战略干预。因此塞尔柱突厥从某种意义上放弃了南高加索,转而将全部精力投放到对占据地中海沿岸的
十字军势力的战争中。
当然值得提的是,阿尔图格王朝的势力在此战中损失并不大。伊尔扎梓虽然是联军的统帅,但路途遥远,山地崎岖,因此他并未带来太多兵力。此战之后仅过了一年(1122年),伊尔扎梓又击败了埃德萨伯爵Joscelin I并将其俘虏。
真正在迪德格里战役中被重创的,是南高加索的突厥部落,以及投靠塞尔柱的那部分亚美尼亚人。因此迪德格里战役的大捷,为格鲁吉亚王国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雄霸高加索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