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寺
“三论宗”祖庭
草堂寺,“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祖庭,是中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
地理环境
草堂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西安市环山旅游路鄠邑区东段路北,东临沣水,西临太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紧依西安环山旅游公路上的鄠邑区草堂街道草堂营村,距西安市中心约50千米。
历史沿革
草堂寺原为南北朝十六国后秦高祖皇帝姚兴的“逍遥园”故址、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译经之地,是中国首创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坊。曾名“大寺”,后改称“草堂寺”,这是由于当时全国各地高僧云集于逍遥园,姚兴便在园内设寺,寺内临时构筑一堂,权以草苫覆顶,草堂寺由此得名。
魏末周初,大寺一分为四,草堂寺即其一。
隋大业二年(606年),唐高祖李渊为郑州刺史时,曾为次子李世民目疾来草堂寺求佛保佑,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养。
唐王朝建立后,寺院重又兴盛。唐太宗曾经来草堂寺瞻仰题诗。唐玄宗天宝年间飞锡法师主持寺务,传播佛法。唐宪宗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名僧圭峰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大事修葺,在此弘扬佛法,大振宗风,中兴草堂,改名为“栖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唐末寺毁。
乾德四年(966年),朝廷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改称“清凉建福院”。
明昌四年(1193年)辨正大师增修讲所,梁栋宏丽,楹檐宽敞,复称草堂寺,曾作亭覆护罗什舍利塔。
元代,皇太子五年内曾四度下旨对寺进行大规模修葺,逍遥园、栖禅寺、草堂寺之名并用。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鸠摩罗什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为“圣恩寺”。清同治年间,寺院遭遇战火,殿宇几乎全毁;光绪七年(1881年),复建的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
1952年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和改建。
1984年,由鄠邑区民政部门移交僧人管理使用。
寺院格局
草堂寺庙宇的建设完全遵循佛教建筑规制。寺门面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展布,依次是山门、天王殿、钟楼和鼓楼、碑廊、碑亭、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和三圣殿、厢房、法堂(方丈室)。
中轴线西有鸠摩罗什纪念堂、八宝玉石塔、二柏一眼井、宗派图碑及烟雾井;东有卧佛殿、莲花池及观音阁;厨房和斋堂设在东侧,僧房在法堂两侧,厢房东西对称。
建筑景观
文物遗存
文物保护
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草堂寺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001年06月25日,草堂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地位
四宗祖庭
后秦高祖皇帝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在长安生活了十三年,译经说法,共主译了经、律、论、杂传等共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内容精湛,辞义通达,《妙法莲花经》被后世誉为佛经之王。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对有关佛教中观、法华、华严、禅、律、净土等重要经典都有翻译,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鸠摩罗什被尊为国古代佛教经典的四大译师之一。
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三论宗”在唐代传入日本。日僧慧观、智藏、道慈都先后来到唐朝,修习三论。公元十三世纪,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
唐宪宗元和年间,名僧宗密主持草堂寺大事修葺。宗密师承华严宗的澄观法师,阐扬华严宗义,被称为“华严五祖”。宗密圆寂后葬于圭峰山,世称“圭峰禅师”,故草堂寺又是华严宗的祖庭。
鸠摩罗什应请译出《成实论》,并与门人僧睿等讲述之,昙影整理诸品,分立五聚,僧导制作成实论义疏,道亮则撰有成实论疏八卷。后世诸僧奉《成实论》为经典,创立“成实宗”,所以草堂寺又被视为“成实宗”的祖庭。
首创译场
鸠摩罗什是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后秦弘始三年(401年),鸠摩罗什被后秦皇帝姚兴迎入长安作国师,在草堂寺设立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
当时译经队伍非常庞大,在鸠摩罗什主持之下,译经场中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润文、证义、校刊等传译程序,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据记载,助鸠摩罗什译经的名僧有“八百余人”,远近而至求学的僧人三千之众,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经”之说。译经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的道生、僧肇、道融、僧壑被称为“什门四圣”,为后来鸠摩罗什创立的佛教宗派弘扬光大奠定了基础。姚兴也常住寺院助鸠摩罗什译经,“什执胡本,兴执旧经,以相考校。”
鸠摩罗什所译出的经典大多数是大乘经论,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有着划时代的影响:他所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中国三论宗的基本经典;他译出的《妙法莲花经》等是天台宗赖以创宗的主要经典;他译出的《金刚经》等对中国禅宗的形成起着直接的作用;他译出的《大智度论》、《成实论》等对于成实宗净土宗影响很大。佛典东传日本后,日本佛教僧众以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花经》创立了日本的日莲宗。日本莲宗经常派代表团前来草堂寺参拜祖庭,还送来了鸠摩罗什的楠木雕像并捐资建起了罗什纪念堂。
鸠摩罗什精通梵、汉两语,译经改变了过去硬译、直译之法,采用意译。他组织译出的经典,既能准确表达经文原意,而且文字优雅,行文流畅,开创了意译一派。到他逝世时,共译出佛经97部,总计427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组织、大规模翻译外国经文的壮举,鸠摩罗什本人也成为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家中最早的一人(其余三人为玄奘不空真谛),草堂寺也成为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基地。
佛事活动
1980年,日本日莲宗组织代表团参拜草堂寺。
1982年04月11日,以刚当选为日本佛教会会长的金子日威管长为名誉团长、松井大周、小林行雄为副团长的日莲宗友好访华团一行,在赵朴初等陪同下,乘机飞抵西安。04月13日上午08时,日莲宗访华团与中国方面的僧人、居士一起及工作人员约百余人,在草堂寺共同举行鸠摩罗什法师奉安开光法会。
2015年09月10日上午9时,草堂寺在藏经楼前隆重举行藏经楼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仪式。近5000(其中包括日本国日莲宗佛教团体代表90人)信众参加了当日上午举行的大型佛事活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金柱、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伟及省市县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省市佛协副秘书长以上领导参加了上午的庆典活动。
2015年12月07日,经鄠邑区民宗局批准,鄠邑区佛协与草堂寺共同举办的“鄠邑区草堂讲经堂”正式开讲。其活动场所在草堂寺内,每月两天课(为隔一周的周六),常年举办,学员由鄠邑区37个场所推荐佛学初学者;学习内容及方法为讲经、国法及佛教仪规培训。开设“鄠邑区草堂讲经堂”的目的是从佛教居士信众初学培训入手,努力提高佛教居士信众的综合素质,使更多的佛教居士信众成为爱党爱国,弘法利生的合格人士。
历代方丈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汉语译为“童寿”。鸠摩罗什虽身兼两族血统,但实属龟兹臣民,所谓“系天竺人”之说是不正确的。
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后,常住逍遥园大寺(草堂寺),倍受秦主姚兴的优宠,几乎是风尘未佛,便登上讲经的法座。而最重要的是,在姚兴的护持之下,鸠摩罗什主持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经场,开创了中国佛典翻译事业的新局面。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由私译进至官译,由散译进至有组织的翻译,由直译转变成意译,由大小乘兼译转为着重大乘翻译。
鸠摩罗什译经数《历代三宝记》记为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若以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智升编写的《开元释教录》所载全藏总数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而论,早在此300年前,鸠摩罗什已翻译了此数的十分之一。这个惊人的数字说明鸠摩罗什在传播佛教方面作用之大,实为中国古代佛教典籍四大翻译家第一人。诸经以在乘为主,杂间小乘,关涉隋唐之际中国佛教上诸宗如天台宗、二论宗、净土宗、成实宗、禅宗、律宗、华严宗等,有的还成为创立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这些宗派及译典,于隋唐以后几乎全部流传于朝鲜、日本,而成为这些东邻国家吸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鸠摩罗什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说来,鸠摩罗什译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一、译文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胜于旧译,至今仍无法取代;二、他开创性的工作,使中国的译经和佛教理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龙树、提婆的学说,是三论宗、天台宗、成实宗、净土宗立论的依据。
释谛性
祖籍陕西省长安县,1952年9月3日生。现任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鄠邑区草堂寺方丈。1959年09月至1968年09月就读小学、初中。1969年11月从鄠邑区苍游乡李北村法幢寺宏林法师(即融初法师)削发出家。1982年在江苏苏州西园寺受具足戒。1984年10月随宏林法师进住草堂寺。1992年09月出任草堂寺监院。1993年任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是年5月接法于宏林方丈为法嗣。1994年任西安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1998年任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1999年8月任陕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93年至今当选为鄠邑区政协委员。2004年春,宏林法师退居之后,由谛性法师出任方丈,并于四月二十九日举行升座法会。
轶事遗闻
三寸不烂之舌
鸠摩罗什虽届高年,译事未停,一日感知大限即近,鸠摩罗什集众起誓:“假如我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在我焚身之后,就让这个舌头不要烧坏,不要烂掉!”
弘始十五年(413年)四月十三日(宗派图碑载为八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入寂于长安逍遥园大寺中(即今鄠邑区草堂寺),享寿七十岁。火化身尽,舌果俨然,葬于舍利塔。葬后塔前生青莲花一枝,姚兴启视之,花由舌根上生。这就是成语“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
李世民题诗
提起李世民与草堂寺的关系,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文字记载:李渊为其子李世民目疾到此乞佛,后目疾愈。李世民登基后,念起罗什法师恩德,御驾草堂,祭祀什师,留下了这首诗。
诗云:“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鸠摩罗什村
鸠摩罗什村在鄠邑区城南三千米许,当地人称“鸠摩罗什堡”,在本地有以鸠摩罗什命名的村庄,疑为是罗什的后代所致。《晋书·鸠摩罗什传》曾载:“尝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坐,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生二子焉。”
挂不起来钟
这口明代巨钟俗称“挂不起来”。关于它的来由,当地有一段传说。以前,草堂寺住了一位老和尚和几个小和尚。这一年庙里什么都建齐全了,就是缺少一口大钟。可那来这么多的铁呢?老和尚就叫几个小和尚到邻村去化缘凑铁。有一个小和尚来到高冠潭口的李家岩村。人们听说寺里要铸大钟,把家里的铁都拿出来了。谁知有一姓李妇女就是不给。小和尚好说歹说都不行,气得他说:修建庙宇,行善各德,将来儿孙满堂,高官得座,象你这样小气鬼,将来后辈讨饭吃都找不着门户。”妇女被说急了,冲着小和尚说:“我家就是没有铁;要孩子倒有一个,你们要有就把他领去。”小和尚一听这妇女说得厉害了,二话没说,就急忙转身回寺里了。几天后,铁已凑够了,匠工开始铸钟。谁知铸了一次又一次,就是铸不起来。匠工便问小和尚:“你们这几天凑铁遇见过什么事,说什么不吉利的说没有?”有一小和尚答到:“别的倒没有什么,就是李家岩有一妇女,我化缘。她硬是不给。我说了几句,她就说:“要铁没有,要娃倒有一个。”匠工一听,想了想说:“你今天马上将她孩子的衣服要一件回来。”小和尚又去李家岩,见到姓李的那位妇女说:“前天你不给铁也就算了,今天我只要你孩子的一件衣服—旧的也行。”这位妇女问道:“你们当和尚的要孩子衣服干什么?”小和尚怕不给就骗她说:“我们收养了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他没衣服穿,所以前来求求你。”那妇女信以为真,嘴里才唠叨说:“这和尚真讨厌,今天要这,明天要那。给,这是一件,拿去吧!”说完甩过孩子的破衣服,小和尚头也不回地拿着走了。
铸钟的铁水化开后,匠工就将那孩子的衣服掷进了铁锅之中。不大工夫,钟果然铸起来了。钟的上纽是一个孩子头。大家都感到奇怪。老和尚叫大家将这口钟挂起来,早晚各敲一次。可谁知,“草堂寺敲钟,高冠潭听声”。草堂寺里钟声一响,高冠两岸的人就听见潭里有一个孩子在哭:“狠心的娘呀,狠心的爹!你把娃的骨头化成了铁!”这事传到了寺院,老和尚不信,亲自跑到高冠潭去听,果然如此。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妇女的孩子,在铸钟的第二天就死了。老和尚不愿人们听到这孩子悲哀的哭声,就叫小和尚把钟落下来,放在一间房里,谁也不准在敲。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
开放时间:
09:00—17:00
门票:
旺季:25元/人;淡季:15元/人
交通:
1、公交指南: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乘坐环山1号线(直达)至草堂寺下车
2、县际班车:在西安城墙朱雀门外南关客运站乘坐开往鄠邑区的中巴车即可到达
在西安市汽车站乘坐开往草堂寺的旅游专线车可到
3、自驾:西安(钟楼)到草堂寺距离37.3千米,用时大约1小时。路经太白路、西沣路和107省道
4、骑自行车:路程同上,用时2—4个小时,中途可欣赏秦岭风光
气候:
最佳旅游时间:10、11月天气转寒,气温下降,但天气状况较好,更易在早晨欣赏到“潼关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
参考资料
草堂寺——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秦岭北麓,我省生态旅游的长廊.《陕西日报》2000-8-8第二版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2 19:17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