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琛
宋代僧人
释道琛(1086—1153),圆辩法师,俗姓彭,乐清曹田人。政洪院(今井虹禅寺)僧,18岁在政洪院受具足戒,先从天台宗大德息庵道渊学天台宗教义。跟随雪窦大圆禅师修习禅学。到南湖寺跟随圆照梵光法师修习念佛三昧,悟惟心净土不二之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奉皇上之令主持资福院,赐号“圆辩”。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住持明州(今宁波市)延庆寺。所著《惟心净土说》对南宋中后期天台宗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作用,入室弟子多出类拔萃,弟子:释慧珣、释法莲、释仲韵等,法孙中杰出者有释善月、释法登、释净惠、释宗晓等。它的佛学著述,《乐邦遗稿》由其法孙释宗晓根据道琛讲经时所作的记录传于后世。
人物生平
(1086—1153)道琛:俗姓彭,北宋元祐元年(1086)出生于温州乐清柳市镇曹田人(旧为长安乡六都斗岭),政洪院(井虹禅寺)僧。初学律仪。
圆辩为南湖八世祖。于弥陀忏宴坐中见法智尊者。于法华忏中见普贤放光。
十八岁在政洪院受具足戒;未几去从天台宗大德息庵道渊(宋永嘉人 自号息庵,居西湖永明讲授有法)法明,学天台宗教义,微言妙旨一闻便领。曾从参雪窦寺(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大圆禅师修习禅学。后至南湖依圆照梵光((1063—1143) 俗姓杨,字和甫,明州奉化人)修习念佛三昧,悟惟心净土不二之旨。
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寺(浙江永康)。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奉敕令(皇上赵构之令)以华盖山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主持资福院,赐号“圆辩”。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住持明州(今宁波市诸暨市延庆寺,每月二十三日修净土系念会,僧俗两界集会者达万人之众(见四库全书)。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宋高宗赵构1153年)。一日示疾。愿平日一豪之善回向净土。住南湖,一日坐青玉轩,集众讽《观无量寿佛经》昼夜不绝七日。众闻异香盈室。师曰。佛来接我。即沐浴更衣。
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未终塔然坐亡。留龛弥月。颜体如生。
葬全身于崇法祖塔之侧。寿六十八。腊五十一。小师三人。法嗣余二百。
传法嗣子法莲.慧询.伸韶.韶著指南集二卷。江湖宝之(佛法系年录)。法孙中杰出者有善月、法登、净惠、宗晓等。其佛学著述,有由法孙宗晓根据道琛讲经时所作的记录《乐邦文类遗稿》行世。
降生
北宋元祐元年(1086)乐清柳市镇曹田村,母梦紫气萦身而生。
出家
北宋崇宁三年(1104)于乐清永昌乡(今乐清柳市镇四板桥村政洪山政洪院(井虹禅寺)受具足戒。
开悟
初学律仪。从天台宗大德息庵道渊法明,学天台宗教义,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参雪窦寺大圆禅师修习禅学。圆照梵光修习念佛三昧,悟惟心净土不二之旨。
弘法
宋温州圆辩法师道琛所至居止。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住持明州(今宁波市)延庆寺,每月二十三日建净土系念道场,劝化道俗。会禅律讲宗名胜毕至缁素常逾万人。小师三人。法嗣余二百。
圆寂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未终塔然坐亡。留龛弥月。颜体如生。
葬全身于崇法祖塔之侧。寿六十八。腊五十一。小师三人。法嗣余二百。
通志府志县志
温州府志
---------来源:《万历温州府志》《乾隆温州府志》《同治丙寅年温州府志》有传:宋,道琛, 万历志:永嘉人彭氏乐清政洪院僧;住天台,一日悟;旨不假答号,而言办如流;绍兴(1)间住资福寺;每堂厨不给,则以法衣质於库,至夜衣即现;先华质家,以为异屡归之;其他异迹甚众。
(1)绍兴:南宋高宗年号:南宋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到处奔窜于江浙一带。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意思就是说国家的命运会繁荣昌盛起来。改越州为绍兴遂有今 日之绍兴
绍兴年号共32年,1131—1162年。
西辽仁宗年号:辽仁宗耶律夷列是辽德宗耶律大石的儿子,契丹族,为西辽第三任君主。德宗死时尚属幼冲遵照父亲遗命,由感天皇后萧塔不烟权理国事,改元咸清。 七年之后(1151年)感天皇后退位,耶律夷列亲政,改元绍兴,是为西辽仁宗。
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人物篇
道琛(1086—1153),俗姓彭,乐清人。政洪院(今井虹禅寺)僧,18岁在政洪院受具足戒,先从天台宗大德
息庵道渊学天台宗教义。曾从参雪窦大圆禅师修习禅学。后至南湖从圆照梵光修习念佛三昧,悟惟心净土不二之旨。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住持明州(今宁波市)延庆寺,每月二十三日修净土系念会,僧俗两界集会者达万人之众。所著《惟心净土说》对南宋中后期天台宗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作用,赐号圆辩大师。入室弟子多出类拔萃,诸如慧珣、法莲、仲韵等,法孙中杰出者有善月、法登、净惠、宗晓等。其佛学著述,有由法孙宗晓根据他讲经时所作的记录《乐邦文类遗稿》行世。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奉皇上之令道琛主持资福院,赐号“圆辩”。道琛一生专修念佛三昧,作“唯心净土说”
道琛有一天在禅定当中,见到一位老僧坐在禅床上,看著道琛说:‘我就是四明
法智法师。’道琛惊喜而恭敬作礼,问说:‘道琛对于天台家的法相,未能透彻通达,乞求大师慈悲垂示指导教诲。’老僧点头表示答应。道琛出定之后,心地豁然开朗,智慧辩才日日突飞猛进。从此以后凡是谈论研究天台教观的人,都追随遵从道琛的说法。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西元一一四二年),主持南湖寺,修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放光加持。创建净土系念会,在每月的二十三日,集合僧俗二众共修念佛,参与盛会的有万人之多。绍兴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合大众讽诵《观无量寿佛经》,昼夜不断。不久大众都闻到异香满室。道琛说:‘佛来接我了。’随即沐浴更衣,书写偈颂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菩萨住)。’又令弟子们诵《法华经》(安乐行品),尚未诵完,即忘我洒脱地往生,停留龛柩满一个月,仍然面貌如生。
新纂续藏经
--------来源:《新纂续藏经》释门正统 (八卷) 【宋本宗鉴集】--又称《大日本续藏经》
道琛字元常。赐号圆辨。乐清彭氏。母王,梦紫气萦绕而生。儿时有出世趣。进具。学律。通大旨。传教观于息庵渊。渊器之曰。再来人也。最后见圆照光于延庆。住广济十二年。移广慈。
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择主之者。吕丞相以师应诏。改创之。初资用不给。以僧伽梨质来于估者。估者夜见流光煜煜。旦捧衣还山。素无井。指土凿之。自古传有天康字。泉涌其下。甘而洌。圆照告老迎师主之。兵火所残。金碧之区化为草莽。禅观之地杂于氓俗。叹曰。选佛之场岂宜久废。诚心祷圣。日就月将。归心者众。焕然一新。或病笃难疗者。为说法咒食。病则随愈。太守秦桧猛于政。囚系满狱。僚吏无敢言者。夏旱祷雨。委曲言之。秦感悟。立出囚者百余人。
是夕雨沛。岁大有年,其在资福,乐清江岸数崩。相传有物凭之。吏民请授 大乘戒法。神附语谢。岸不复颓。因看育王谌师疾归。语徒曰。大言无当。终用不得。于每月二十三建系念会。劝化道俗。每会几万人。行之累年。示疾。命僧轮讽无量寿经。危坐同讽。昼夜不绝。求睹圣相。七日语首座曰。证相矣。众闻异香。见弥陀小身。次见大身。喜气津津。形于眉睫。沐浴更衣。书颂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嗒然坐去。龛留几月。颜色如生。绍兴癸酉十二月十六日也。寿六十八。腊五十一。小师三人。法嗣余二百。葬崇法祖塔之侧。
初在受业。修弥陀忏。禅观中梦老僧坐蒲褥上云。吾四明也。师作礼问曰。道琛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深通。愿尊者开示微密。尊者首肯。既觉心地冰解。于是殊途一归于正。又资福僧清顺。梦诸祖谒师。侍者持位图于旁。而阙其第八。顺指问之。对曰。汝师补其处。及主延庆。果第八代。王伯庠记行业。师有文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良由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离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刹。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众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
佛祖统纪卷
---------来源:《佛祖统纪卷第十六》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六咸淳辛未端午日志磐书
法师道琛。温之乐清彭氏。赐号圆辩。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学律仪。未几去从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后至南湖依圆照。既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师应诏。尝以僧伽梨质米于市。夜见流光煜煜。旦即捧还山。苦无水指工凿井。得古砖有天康字(南朝陈文帝年号)泉涌其下。
乐清江岸。每以颓倒为患。咸谓鬼物所衅。吏民请为授戒。神附语致谢。门人清顺。梦延庆诸祖来谒。侍者持位图于旁。而阙其第八。顺指问之。对曰。汝师将补其处。及后居南湖。果第八世。尝专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良由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逾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一日于禅定中见一老宿坐禅榻上。顾谓师曰。吾四明也。师惊喜作礼问曰。道琛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觉心地豁然。自是山家言教观者。皆禀师为正。
绍兴十二年。圆照告老举师以代。寺经虏寇焚荡之余。师诚心所感施者自归。岁月之间栋宇悉备。因行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慧辩愈加。郡大旱。请祷雨。师以郡政苛猛言守感寤。出囚徒数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者。为说法施食多愈。育王谌禅师疾。往视之。归语众曰。大言无当终不得力。乃于月二十三日。建净土系念会。道族至万人。与雪窦大圆禅师为道交。尝请说六即义。闻而叹曰。师如此说应曾悟耶。答曰。若不因悟何敢对老师说。一日讲至六罗汉义。学者请说。斥之曰。小乘法相说之何益。当为说经王义。联翩三日。一语无重。
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观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师曰。佛来接我。即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未终塔然坐亡。留龛弥月。颜体如生。葬全身于崇法祖塔之侧。
新续高僧四集
---------来源:《新续高僧四集》民国 北洋印刷局
释道琛 赐号:温之乐清彭氏。赐号圆辩。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学律仪。未几去从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后至南湖依圆照。既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师应诏。尝以僧伽梨质米于市。夜见流光煜煜。旦即捧还山。苦无水指工凿井。得古砖有天康字(南朝陈文帝年号)泉涌其下。乐清江岸。每以颓倒为患。咸谓鬼物所衅。吏民请为授戒。神附语致谢。门人清顺。梦延庆诸祖来谒。侍者持位图于旁。而阙其第八。顺指问之。对曰。汝师将补其处。及后居南湖。果第八世。尝专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良由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逾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一日于禅定中见一老宿坐禅榻上。顾谓师曰。吾四明也。师惊喜作礼问曰。道琛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觉心地豁然。自是山家言教观者。皆禀师为正。绍兴十二年。圆照告老举师以代。寺经虏寇焚荡之余。师诚心所感施者自归。岁月之间栋宇悉备。因行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慧辩愈加。郡大旱。请祷雨。师以郡政苛猛言守感寤。出囚徒数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者。为说法施食多愈。育王谌禅师疾。往视之。归语众曰。大言无当终不得力。乃于月二十三日。建净土系念会。道族至万人。与雪窦大圆禅师为道交。尝请说六即义。闻而叹曰。师如此说应曾悟耶。答曰。若不因悟何敢对老师说。一日讲至六罗汉义。学者请说。斥之曰。小乘法相说之何益。当为说经王义。联翩三日。一语无重。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观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师曰。佛来接我。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未终塔然坐亡。留龛弥月。颜体如生。葬全身于崇法祖塔之侧。
净土圣贤录
---------来源:净土圣贤录(七) 清乾隆四十八年 彭希涑
宋道琛,姓彭,温州乐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初学律仪。已而从渊师于法明寺,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寻主广济寺,迁广慈。建炎三年,敕主资福院,赐号圆辩。专修念佛三昧。
宋朝道琛,温州乐清人。18岁受具足戒。最初学习律仪,在法明寺依止渊师。当时师父给他讲的微言妙旨,一听就能领会。不久又主持广济寺,迁居到广慈寺。建炎三年,皇帝诏令主持资福寺,赐号为“圆辩”,专修念佛三昧。
一日,禅定中,见一老僧坐禅榻上,顾谓琛曰,吾四明法智也。琛惊喜作礼,问曰,道琛于一家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老僧首肯之。觉而心地豁然,慧辩日进。自是言教观者,皆禀焉。绍兴十二年,主南湖,行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建净土系念会,于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万人。
有一天,他定中见到一位老僧坐在禅床上,看着道琛说:“我是四明法智(宋朝中兴天台宗的大祖师——四明寺的法智大师)。”他惊喜礼拜,说:“道琛对一家法相未能通达,乞求大师赐予指教。”老僧点头答应。醒来后,心地豁然,智慧辩才与日增进。从此谈论教观的人都禀承道琛的言教。
绍兴十二年,主持南湖,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大士放光。建净土系念会。当月二十三号,集合道俗念佛,达到上万人。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观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琛曰,佛来接我。即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品,未终,嗒然而逝。留龛弥月,貌如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号,集众讽诵《观经》,昼夜不断。大众都闻到异香满室。道琛说:“佛来接我了。”然后沐浴更衣,写偈说:“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大众讽诵《法华经·安乐行品》,还没诵完,就悄然往生。当时法体在龛中保留了一个月,面貌如生。
四库全书
。。。。。来源:《四库全书 》释氏稽古略卷四 元释觉岸撰
宋温州圆辩法师道琛所至居止。每月二十三日建净土系念道场。会禅律讲宗名胜毕至缁素常逾万人。至是癸酉冬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传法嗣子法莲.慧询.伸韶.韶著指南集二卷。江湖宝之(佛法系年录)。
井虹禅寺
井虹寺(温州话政洪寺),旧名政洪院,井虹禅寺位于柳市东南行五六公里,坐落于四板桥村狮子岭门前山斗岭山坪处,坐西朝东;狮子岭是柳市平原少有的风水宝地,即龙脉之地;周边的乡镇无不将这里作为自己身后的安息之地,以慰藉子孙福厚,源远流长;所以每到清明时节这里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寺庙更是香火鼎盛,好一派欣欣向荣。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建名 安禅寺 ;隋大业十三年(617)废普,后晋天福八年(943)重建;后梁(五代十国之一)贞明五年(919)赐额“保安禅院”。 北宋真宗祥符(1008年—1016年)中年间改赐今额:‘政洪院’,后废。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僧并七宝院。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办玉溪书院;民国初年存破殿三间,垣败壁毁,有老僧德境法师住持,办玉溪书院。[1]
民国三十二年(1932年)15岁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自修于井虹寺玉溪书院并留下诗一首:“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悠。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并回忆说井虹寺伽蓝神不在庙内其殿在庙外供奉 。
1960年公社化中井虹寺殿阁、虹井及周边相应设施宝塔相继被毁;仅存荒基。
1990年后,四板桥村干部和诸善信,以政洪寺历史悠久,宋代曾出过高僧(见县志),应当恢复。时由胡学连、郑体衡等以首组建机构,四方缘募,得香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赞助美金二万元,在旧址奠基兴建。
1996年春大殿落成,双檐高甍,恢宏庄严,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奉释伽、文殊、普贤。继又建左右厢房,左、右各十二间平房,供僧迦、善信住宿。越年又建成天王殿七间,亦高大轩敞。全寺占地面积平方米。现住僧五众,住持释真如。寺居高临下,后山场,前田野,地理位置优越。为柳市镇大寺院之一。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就读于寺,立有南怀瑾先生所撰碑记。
井虹寺始南朝梁,香火鼎盛;相传柳市东南行五六公里,有一座千年佛教名刹,在狮子岭龙脉半山腰之地,隐隐透出峥嵘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给人以无限庄严、肃穆、神圣之感。它背依狮子岭,宝塔面眺东海。这就是香火鼎盛坐落于龙脉之地的井虹禅寺;在它的东南三华里处,蒿榛丛莽的道教圣地兜率宫;清晰地勾勒出狮子岭昔日的宏伟轮廓,使人依稀想见柳市平原的豪华风姿。千年来,这里时常红烛高照,青烟缭绕,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在殿前礼拜、诵经,在钟磐木鱼声中,送去了人世间的寒暑春秋。[1]
政洪山
政洪山旧长安乡六都,乐清县城西三十五里。旧有政洪寺因名,俗称井虹,现名井虹禅寺。坐落于乐清市柳市镇四板桥村, 山半有浮图,溪流右绕,倒影涴演,一名玉溪山,有镜岩逼临溪浒。东为积谷山,下有谷泉井。又东为狮子山,石厂横亘,呀呀如狮口,呿而不闭。前有小山端圆如鞠丸,俗称狮子球。南百馀步有扈屿山,又名螺峰。东北有塔山。
井虹寺高僧
觉秀
---------来源:《新续高僧传四集》北洋印刷局
释觉秀姓陈氏曹田人也,依政洪寺剃度参慧,公看十不二门至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忽焉大悟。常以布袋盛精律卷,往来浙闽诸山;或问:此中所盛何物,秀曰:十界十如权实之法,都在里许。或自诵 ;或示人,人问其故?秀曰:为汝植菩提种;以是人皆呼为秀布袋。后开法京师十坐道场。洪觉范一见推服,赠以诗云:
梦泽于莬三日视,丹山雏凰九苞文。
还乡妙曲谁能听,一笛清声两岸闻。
---------来源:《万历温州府志》《永乐乐清县志卷七.仙释》
万历志:有传:宋,觉秀,乐清人,陈氏子,为政洪僧,人呼为秀布衲。传《黄龙心印》曰:净心;蚤岁出家,历坐大道场;尝住江心洪觉范以诗送之云;
梦泽于莬三日视,丹山雏凰九苞文。
还乡妙曲谁能听,一笛清声两岸闻。
有语录行于世。
注释:
莬wèn:新生的草木。 [wǎn]: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九苞bāo:1凤的九种特征。后为凤的代称。《初学记》卷三十引《论语摘衰圣》:“凤有六像九苞……九苞者:一曰口包命;二曰心合度;三曰耳听达;四曰舌诎伸;五曰彩色光;六曰冠矩州;七曰距锐钩;八曰音激扬;九曰腹文户。
忠告
--------来源:《万历温州府志》《乾隆温州府志》《同治丙寅年温州府志》
有传:宋,万历志:字复之,乐清池嶴,陈氏,为政洪寺僧;戒行,精严,究大,小乘,研极元妙,有《办正论》及《诸经通义》行於世,示寂於永嘉大云寺;其夕,闻空中乐音,跌坐而逝。
---------来源:《永乐乐清县志卷七.仙释》
有传:宋,忠告,政洪僧,字之,乐清人,陈氏子。戒行,精严,究大,小乘,研极玄妙,有《辩证论》及撰《诸经通义》行于世;示寂于永嘉大云寺,是闻:“空中乐音,跌坐而逝”。
--------来源:《道光乐清县志》
忠告字之,邑陈氏子。受度政洪寺。戒行高洁,究大、小乘,研极元妙,著《辨正论》及《诸经通义》。后示寂于永嘉大云寺,其夕,闻空中音乐,趺坐而逝。《府志》、隆庆《志》。
著作
法嗣传
法师慧询
法师慧询。字谋道。号月堂。其先永嘉陈氏。寓居四明昌国之朐山。母梦异僧至门求化既而妊娠。八岁出家祖印院。初授法华数遍。即能成诵。尝归省祖母谕之曰。汝已去家。当学吾州忠佛子。初谒南湖澄照。以卓立称。至东掖见皎法照奇之。有忌之者群噪之。师曰。佛法大义有疑即问何必见嫉。乃西游浙左。遍参名匠。东回南湖。依圆辩正所学。闻性恶即具之旨。名体不转之妙。一家圆顿深有悟入。绍兴末年。出主法昌。迁净名普和。常持钵。海岸遇盗。师正色曰。汝辈所欲者财耳。尽与之。因谕以善恶业报。盗为感动。归物悔过而去。净名无徒。每对海山。为鬼神讲维摩经。屡感神应。乾道五年。迁主南湖。负笈之士自远而至。几莫能容。丞相魏杞与师为道契。尝问世间相常住之旨。师曰。得非以四时代谢为疑乎。曰然。师曰。穷过去极未来。虽有代谢而此理常住。魏公曰。屡以问人。未若今之可晓。淳熙六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忽告众示疾。慰问者群至。见门学则勉其进德。士官则嘱其护法。闻其言者。悚然有感。既而别众。书偈念佛。结印趺坐而化。停龛弥月。唇脸鲜红。其容若笑。遗言分骨为二。一祔亲垄。一塔祖原。众以历代窆全身。唯剃发以酬师志。逾月视其发。舍利可掬。师坐必端直。行不旁示。密室静处必披袈裟。高座宣扬不事著述。学者多于听次笔以记之。诵经坐禅日有常课。未尝以事废。制学者。未二十夏不许出世。躁进之风为之一戢。
法师处躬
法师处躬。永嘉人。号一庵。久从圆辩得其旨。晚主南湖。有辩才善说之誉。脱略窠臼不滞节目。有求指示者。执笔便书。申明祖意独出众说。远近学者推为宗师。正旦结光明期。湖心律居亦行此忏。主者正竹溪素重师德。每初夜必领徒过南湖。听说法要。竹溪临筵。叹服曰。吾徒何幸得闻大乘。四分所明检身为要。若明心见性其在兹乎。一众为之欢跃。
法师戒应
法师戒应。四明人。自号雪堂。才识英敏襟度豁然。久学南湖为时伟望。郡以南湖请圆辩。师奉命之东掖。以礼奉迎。及圆辩至大开法施。妙旨雄谈唯师可企。一日叩函丈。问指要中未了义。圆辩曰。汝能背诵。吾将为说。数日诵通。暨上请。辩曰。此中为汝说得彻也。师忽有省。自是机辩奋发莫有敌者。出主白莲。学徒云会。宁海岁有大会。请师一月讲经。道俗万众仰听肃肃。鸿音一震莫不警寤。一日无疾。别众归寝。右胁而亡。塔全身于寺山之灵源。
法师法莲
法师法莲字实中。自号止庵。四明象山人。幼年勤学。一时讲席。知名者无不遍历。晚造南湖侍圆辩。朝问夕咨。越六载如一日。畴昔疑昧为之豁然。初主辩利。迁广严永明悟真。接物以慈抚事以宽。或问日用则酬酢忘倦。叩以佛法则默而不答。人有测识其意者。为炷香拱立。谦辞发问方随问委释曲尽其理。其为重法。不失师体若此。
镜庵曰。先贤有云。四明中兴天台之道。圆辩中兴四明之宗。盖谓四明之后。有派为知解之学。近似山外者。而圆辩者出。独能发挥祖意以起四明。盛矣哉。或谓月堂得观行。止庵得宗旨。一庵雪堂得辩说。皆有师家之一体云。
法师仲韵
法师仲韵。四明人。号宝严。久参圆辩学解卓异。绍兴中主布金。以霅川神智假名诸师盛破四明。乃作三千正说以追攻之。名指南集。凡三卷(此中失文统清湛二人纪)。
法孙传
法师法登
法师法登字圣道。号逸堂。四明澥浦林氏。受业宁波。初为优婆塞学于梓庵。天性慧悟。凡诸部要文。无所不记。诸文要义无所不解。既具戒。入南湖依月堂。堂以其宿学蚤成。宜待以异礼。逾年命以忏首。尝与论修性善恶之旨。师资道合益用亲敬。守志斋居。二十二年无异。念教门义旨悉有撰述。世竞传录。称为逸堂科云。出主在城天封。迁资教。晚居清修。一时学者。以不预闻讲席者为之愧耻。
法师善月
法师善月字光远。四明定海方氏。父伟为邑中名儒。母梦月轮堕怀已而有娠。生之夕白光满室。初学语。常合掌道法界字。甫成童。父编六经授之。以次诵习。如温故业。十二通春秋大义。母携往正觉寺设供。循殿楹数匝。寺主道并谓其母曰。吾夜梦白龙绕此柱。其征此儿乎。于是父母始令出家。命名善月。符先梦也(善月光远皆古佛名)十五具戒。越三月而并师亡。乃往南湖依草庵。常以科目繁冗为劳。草庵诲之曰。白日看家书有何难解。师为一省。来庵来继。趋隅日勤。庵曰。异时鼓吹吾宗者其在子乎。梓庵讲道月波往谒焉。闻世相常住之旨益有省发。乃复归南湖见月堂。问如来不断性恶之说。身心豁然。如却关钥见府库。以所悟白。堂更为演其义。师拜领而退堂示寂。师为专使往当湖请竹庵。越第二年。命师分讲。风仪清温谈辨雅正。竹庵赞之曰。吾于首座可谓得人。但恨无继之者。所居古柏独秀。因自号柏庭。淳熙庚子初主东湖辩利。迁慈溪宝严。居无何太师史真隐。请居月波学士来奔廪食不足。真隐闻之喜使使白师曰。师为道延众。欲食来取予不啬也。
绍兴二年。郡率何公澹。以南湖虚席。亲裁疏劝请。讲道有方。御众有法。十三年不易节。缁素以是信之。
嘉泰四年。退隐衍庆精舍。一息十载梦老叟耳语曰。六十五。七十一。嘉定六年。郡将陈卿。以南湖有去思为更屈。致辞弗克。雨华更新旧徒再拥。未逾月。上竺以敕书召。师谓亟往有似于徇名。坚不为动。众谓上命不可不恭。始幡然而往。是年正六十五之验也。八年夏旱。诏迎大士于明庆。车驾亲幸致拜。命师恭祷。朝注暮洽。上大说。特补左街僧录。十二年秋拂衣东归。偃息于城南祖关。是年七十一。又知所以验前梦也第二年秋。郡以西山资教。卑师佚老。绍定五年春。有旨再领上竺。人皆以坡仙师去忽复来鸟语山容开之句。为之贺。端平三年得目眚。请老东庵。一旦示疾。坐床上若相酬酢者。法孙秀林问何为。曰吾与荆溪尊者对谈祖道耳。将入寂顾左右曰。人患无实德为后世称。若但崇虚誉我则不暇。千载之下。谓吾为柏庭叟。则吾枯骨为无愧。幸勿为请谥以污我素业。言已累足而化。实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也。留龛七日。貌色鲜白心顶俱暖。奉全身塔于寺东。为寿九十三。得夏七十八。先是首座智觉。论请于朝言。师道光前哲。四众依仰。年登九秩。将逼归真。请建塔山中以拟归藏。上旨允之。故今用此成命。所遗衣发及四经解。合藏于南湖祖塔之侧。师所著述。楞严玄览。金刚会解。圆觉略说。楞伽通义。因革论。简境十策。三部格言。金錍义解。宗教玄述。仁王疏记。附钞笺要。皆行于世。自余杂制。名绪余。讲余对客木尝及世间事。唯论前人往行及典诰之辞。或问何以安心。曰心本不动。问法华经藏。曰当处全彰。其警策类此。嗣其道者。香林清赐为上首。
法师净惠
法师净惠字敏中。号悦庵。鄞陆氏。父母祷佛而生。幼年梦登宝阁见异人为摩顶。及觉异香满室。以语隐学俊师。勉其学释。遂依定海正觉出家。既具戒。往见月堂。因春期入忏。闻策导顿悟圆旨。堂由是器之。有度律师用大智新疏。讲观经于湖心。月堂遣师与之辩。至谈观心观佛之旨。发难数四。度竟屈服。哲则庵主南湖。始开讲席。师掩卷危坐。退而指其瑕玼。哲益敬畏。荣隐堂居隐学。俾师分坐讲风大扬。初主郡城法华。或以为小。师曰。此法智师讲经之地其可鄙乎。迁治平。每临讲见疏记援引儒典。则止而不读。谓其徒曰。此外书也宜自观之。夏将阑。对众自诧曰。今夏讲席诸方所无。纵或及之。亦只杂以外书。诱掖之余兼事匝石。积年弊陋易而为新。每预公举。或非其人辄面斥诸山曰。所谓讲院者。以欲传讲尔。今此人能任此责乎。卒不许。闲居泉口拱秀庵。学士里粮来从。及迁宝严化道日起。阅八年。忽天风吹华桂香满院。识者知为嘉瑞。未几果颁南湖之命。时嘉定六年也。自柏庭乐育人材之繁。后生尚文辞好异议。生者稍不厌众心。必郡起而哗逐之。师至以沉毅御物。特成规严。人望风不敢犯。向之好哗者俗为革。居丈室未尝扃。请益者虽入夜不拒。行两庑闻读诵声。必忻然就之。因所业为点示。法华忏期。日一开说。初终参贯。人皆乐听心感。嘉定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集大众讽观经。趺坐榻上奄忽如蜕。塔全身于祖关门人乞铭于司令。楼枎净无住见而叹曰。悦庵不喜外书。而梅麓作铭。全用妙经句。岂非有以冥使之乎。禀法者禅悦。了彬。大蓬。了因。六七人云。
行人善荣字行甫。四明小溪周氏。初从月堂学教观。既通其旨。即入观堂修长忏阅藏经。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光明五经。以施诸方。雕造弥陀佛像。拈施众会。素善水墨。画大士像以与人。前后莫计。以音声佛事转授诸人。今城社经咒。皆用师节度也。临终往生之相。见宣行人传。弟子默容海印。以高行为乡城所归(此卷六十二人。本纪止录六人遗失五十六人)。
法师宗晓
法师宗晓。字达先。石芝其自号。四明王氏子。十八受具戒。先从具庵强公。游次谒云庵洪公。理观密契遂分半座。未几主昌国翠萝。学者奔赴。越二年退隐西山日课妙经。适齐, 尚书扁所居曰闲静。攻愧楼大参以诗美之。复游淅西诸刹大参说偈以相其行。历三岁而还。大府丞汪公与其季检详命主参秀。久之谢去居延庆第一座。讲演之余编法华显应录乐邦文类教行录三教出兴颂诸祖赞振祖集光明照解施食通览。又集儒释孝纪明良崇释志明教编。笺注要旨血书法华墨书华严宝积般若涅槃诸经。又为中林居士张宗义书真宗皇帝御注四十二章经。凿义井于城南栎社曰法华泉。以饮行者。作亭其上施以汤茗无问道俗。结屋数楹创为接待。得魏文节公常乐旧额。中林张公为缋圣像建藏轮铸钟架楼增辟田土轮奂一新。且为誓辞以诫诸徒。使不志建立之意。弘传教观四十余年。晚益韬晦。嘉定甲戌八月二十日示疾。索纸书偈曰。清净本来不动。六根四大纷飞。扫却云霞雾露。一轮秋月光辉。阇维于寺之南。齿牙不坏舍利甚伙。巽齐户曹见之述文赞叹。塔于上方六殊胜地。僧腊四十七。世寿六十四。
法师善荣
法师善荣。号南湖。四明小溪周氏。入南湖观室十六年。阅藏经修期忏。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光明诸经。造弥陀像。遇法会则拈施。自画水墨观音。求者便与。宣公亡后。三年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请众讽普贤行法经弥陀经。念佛声中加趺而化。时以为赴宣公净土之约。弟子海印高行似之。
法嗣及再传法嗣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6:4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