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学派是元代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得名因核心人物
刘秉忠、
张文谦、
郭守敬三人是
邢州(今
邢台市)人,其他二位核心人物张易、王恂虽不是邢州人,但在邢州紫金山学习过,同以上三人关系密切,因而称这个学派为邢州学派。
简介
邢州学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有地理背景、人文背景、历史背景、家庭背景等四个方面。地理背景是指邢州学派的核心人物刘秉忠、张文谦、张易、郭守敬、王恂都在邢台县紫金山学习过,可以说紫金山是邢州学派的源头。不同的是刘秉忠、张文谦、张易三个是同学,而郭守敬、王恂是刘秉忠的学生。从人文背景来说,邢州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点。从历史背景来说,邢州学派的核心人物们已突破狭隘的以汉族为正统的观念。从家庭背景来说,邢州学派的核心人物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学习文化的志愿和条件。
从邢州学派的人物构成来说,除了刘秉忠、张文谦、张易、郭守敬、王恂五个核心人物外,还包括刘肃、马亨、许衡、窦默、赵秉温、齐履谦、刘秉恕、刘德渊、僧人普安等人。洺水(今威县)人刘肃是刘秉忠、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治理邢州的官吏;邢州南和人马亨也是刘秉忠向忽必烈推荐的,后任户部尚书,主抓财政;河南人许衡同邢州学派的核心人物们关系非同一般;窦默作为刘秉忠的挚友和岳父,同邢州学派的关系密切;赵秉温是刘秉忠的学生,齐履谦是郭守敬的学生,刘秉恕是刘秉忠的弟弟;内丘人刘德渊和僧人普安和邢州学派的核心人物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
学派起源
树有根,水有源,邢州学派的源头是紫金山。紫金山位于河北邢台、武安和山西左权两省三县交界处。《元史》和《邢台县志》均记载:邢台人刘秉忠(1216—1274),沙河人张文谦(1217—1283),邢台人郭守敬(1231—1316),河北唐县人王恂(1235—1281),山西太原人张易(生年不详),五人均在紫金山学习,但记载混乱,只说郭守敬师从刘秉忠,是刘秉忠的学生,说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四人是同学,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看,张易、刘秉忠、张文谦三个人的字,皆从“仲”,张易字“仲一”,刘秉忠字“仲晦”,张文谦字“仲谦”,尽管张易生年不详,但从字义上看,张易居首,刘秉忠居中,张文谦最小,三人年龄大致相当,史称三人同学于邢州西一百四十里的紫金山,是合乎实际的。史书说刘秉忠13岁离开紫金山,说明三人同学于紫金山,当在他的少年时代。刘秉忠比王恂大19岁,张文谦比王恂大18岁,张易比刘秉忠、张文谦的年龄还大,因此说,王恂不会是以上三人的同学。
历史记载:只说王恂、郭守敬师从刘秉忠,未说二人师从张易和张文谦,刘秉忠离开紫金山后,只是在父亲去逝后,于1247年春至1248年冬回邢州守丧,因此推断,王恂、郭守敬师从刘秉忠的时间当在刘秉忠回邢州守丧期间。史载:1238年,邢州大旱,出家邢州天宁寺的刘秉忠,随虚照禅师至云中(大同),途中经中山唐县,刘秉忠发现王恂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在奔丧的匆忙中,也没有忘记把王恂带回邢州进行培养。只是《元史·王恂传》把邢州紫金山误写成磁州紫金山了。郭守敬的祖父郭荣对刘秉忠的才学十分了解,后刘秉忠又入云中南堂寺苦学数载,后经海云禅师引荐,而得到蒙古亲王忽必烈的重用,刘秉忠奔父丧,忽必烈赐黄金百两,并派使臣送其回邢州,是十分荣耀的事,此时刘秉忠不仅以一位著名学者的面孔回到故乡,而且以政治地位十分显赫的身份荣归故里,此时,郭荣深知让郭守敬跟刘秉忠学习比跟自己读书好得多,加上当时科举长期废置,郭荣让孙子跟随刘秉忠学习的另一层目的,是希望孙子将来在政治上有所依托。
主要贡献
邢州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其一政治成就;其二,科学技术成就;其三,文学艺术成就。
政治成就包括忽必烈藩王时和元朝时期。在忽必烈藩王时,刘秉忠向忽必烈荐贤举能,刘秉忠还上了万言国策,并向忽必烈举荐廉吏,治理邢州。在蒙古国改元过程中,邢州学派在建国定制方面,如改元建号,定新都,立官制,制朝仪,做出了贡献。
邢州学派在科学贡献方面最为突出。首先是在建筑设计上成就斐然,如营建上都开平,设计元大都(今北京市),建造登封观测台,设计元大都司天台。其次是水利工程成效显著,元中统元年,郭守敬提出“水利六事”,出发点是利国利民;西夏治水是郭守敬修复汉唐的旧渠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恢复后,使西夏成为元代的粮仓。通惠河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完成后,江南粮食可直接调到元大都,对元政治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元代的天文仪器是宋、金时留下来的,已破旧不能使用,郭守敬制作了大量的天文仪器,如简仪、仰仪、宝山漏、
大明殿灯漏、日月食仪器等。元代在历法制定方面达到登峰造极,郭守敬主持制定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授时历》。王恂在术学研究方面值得称道,他提出三次内插法、孤天割园术,计算日出日落的时刻和昼夜时差,创立高次方程新解法。张文谦在劝课农桑方面贡献最为突出,他在任大司农期间,主编了元代重要农书《农桑辑要》。
邢州学派在文学艺术方面,刘秉忠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今天看到的仅有诗集《藏春集》,他在诗词方面享有盛名,他的诗词集中反映了他拯世济民的宏图大志。
研究意义
研究邢州学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大团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人口众多,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
大汉族主义思想,不利于民族团结,邢州学派打破了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束缚,在民族团结方面做出贡献。其二,邢州学派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研究,决策国家大事,造福民众,值得提倡学习。其三,邢州学派的协作精神值得学习。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完成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张文谦负责领导、协调工作,王恂主要研究数据,郭守敬主要制作仪器和天文观测。
代表人物
刘秉忠
刘秉忠,邢州学派的集大成者,是邢州学派的核心领袖人物。元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风水学家、占卜学家,学贯释道儒,为一代成宪,“参帷幄之密,定社稷大计”,是元代国家体制的总设计师和最杰出的政治家,创作了《平沙玉尺经》和《玉尺新镜》,是玄奥深沉的思想家,他亲自勘测、设计和督建了元上都、元大都,培养出郭守敬、王恂等杰出的天文学家,并倡修《授时历》,是杰出的科学家和建筑学家,著有诗集《藏春集》10卷、《刘秉忠诗集》22卷,《刘秉忠文集》10卷,《藏春词》1卷,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字画皆出鲁公笔法,草书得二王三昧”,又是传统功底极深的书法家。
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邢州(今邢台市)人。曾出任邢台节度府令史,后从浮屠禅师云海游,更名子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与云海禅师一起入见,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改名秉忠。刘秉忠曾经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邢台·刘秉忠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
张文谦
字仲谦,(?—至元19年)邢州沙河(今邢台沙河市)人。刘秉忠的同学和同乡,邢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紫金山五杰之一。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曾协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他在元朝统一,元初经济恢复发展、制订《授时历》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任中书左丞、司农卿、枢密院副使,以昭文馆大学土领太史院事,领导了四海测验和《授时历》的编制,他还在元朝国家财政管理、元大都总体设计的最后完成上做出来极为重要的贡献,张文谦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是邢州学派中仅次于刘秉忠的集大成者。组织编写了《农桑辑要》,是中国最早的官修农书。将棉花、胡萝卜、西瓜、茼蒿等引入顺德路等中原地区。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佑二年。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著作有《授时历》、《推步》、《立成》、《转神选择》、《历议拟稿》、《上中下三历注式》、《时候笺注》、《五星细行考》、《古今交食考》、《新测二十八舍杂座诸星入宿去极》、《修改源流》、《新测无名诸星》、《月离考》等共计80卷。《授时历》而外,郭守敬总科学巨著106卷。
王恂
王恂(1235-1281) 元代数学家、文学家。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生于元太宗七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幼小从刘秉忠在邢州紫金山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1253年,被刘秉忠荐于忽必烈,命辅导皇太子真金。后领国子祭酒。领到了元代国家教育体制的创建工作,至元十三年(1276年)奉命改历,议修金《大明历》,和郭守敬一道组织太史局(后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推步于下,遍考历书四十余家。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易
张易,一名启元,字仲一。籍贯不详,邢州学派代表人物,单就建国开基而言,张易的贡献仅次于刘秉忠、张文谦,而在郭守敬、王恂之上。他是刘秉忠同学,共学于邢州紫金山,历任地方宣抚使,中书右丞,枢密院副使。掌天下兵甲之务,性刚烈,共同诛杀权臣阿合马,为元代国家机器的运转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元代国家财政建设的奠基人,长期担任枢密副使,在消灭南宋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张易在编修《授时历》,创建大都城,保护南宋国家档案诸方面,都有无以为代的特殊贡献。
赵秉温
原籍云中,受忽必烈之命,受学于太保刘秉忠,和郭守敬、王恂一样是刘秉忠的得意门生之一。其亲从关系和其于邢州的关系还超过了王恂。赵秉温之父赵瑨曾任顺德路(邢台)断事官,后辗转升迁,其原配之妻却携长子赵秉正、次子赵秉彝、三子赵秉温等三子二女却始终居住于顺德府城内,及至老死邢州,葬于顺德府李马村,赵秉正后任肃政廉访使尝曰“吾他日亦域是”。因此,顺德府可以说已经成了赵氏的故乡,赵秉温与邢州的亲近关系自是高于王恂。
赵秉温师从刘秉忠后,参加了征吐蕃、大理之战,后奉诏行右三部事,至元七年,其在刘秉忠的指导下,创立元代国家朝仪,被任命为元朝首任尚书礼部侍郎,知司仪司事,后升任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和郭守敬一起,参加了《授时历》的创修,进阶中奉大夫,主编《国朝集礼》,逝世后追赠云国公,谥号文昭。
刘德渊
元代顺德府的儒教非常活跃,邢州学派中的儒学之集大成者大有人在,明道先生刘德渊即为其一。
刘德渊,邢州内邱人,字道济,号鲁亭,元代大学问家、史学家和古文字专家。
尝从学於王若虚,遂以史学为专门之业。蒙古太宗十年即金戊戌科(1178年)应试,为河北西路科学考试之魁。被元朝授予翰林之职,三府累辟不就。隐居家乡讲学著述,为时人敬重。尝著《三为书》数万言,敷析《通鉴》数百条。及见与朱子《纲目》多有相合处,乃曰:“吾天地间不孤矣”。因“不能与时合,乃以所得成就学者,立言传,后著书数万言。其说为天地立极,为生民立本,为圣贤立法。”精通史学、古文字学。一生甘守清贫,刘秉忠、张文谦因为同乡情谊,多次荐举和周恤,皆辞而不受,与大学者许衡、王恽相友善,元至元二十三年卒,年七十八。大学者王恽以门生礼做《卓行刘先生墓表》,私谥德渊为“明道先生”。著有《刘道济诗》、《三为书》等著作。在今内丘县鲁亭村西北半里许,有鲁亭讲书台,台高5尺,方2亩有余。即为元代内丘大儒刘德渊讲学之地。
游灵岩留题
[元]刘德渊
天下三岩自石传,灵岩的是梵王天。
群峰环寺连丛柏,双鹤盘空涌二泉。
此日登临惊绝景,当年经构仰良缘。
停云为忆廖休子,好伴真游社白莲。
林起宗
林起宗,字伯始,号鲁庵,邢州内邱人,是刘秉忠的挚友,元朝知识分子集团的重要成员。是著名学者刘因的学生,创建林公书院,延续至明清。一生不肯出仕,隐居内邱著书授徒,率其徒立为程限,以验日进之功。其言曰:“学当以圣贤为准,是非得失了然,常在目前,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循序渐进,至于日至之时,有不期而然者矣。”起宗仪容奇伟,晨起正襟危坐,虽造次必依礼法。乡人有一不善,惟恐为其所知,其为人所敬畏如此。 后学多从之学,称其处为处士庵,他博学多才,著有 《心学指南》、《心学渊源二图》、《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诸图》、《志学指南》、《心学渊源》、《小学提辞发明》、《鲁庵学说》、《经图解》、《论语图》等著作,广为流传。
子明普安
普安禅师(1217一1267)邢州人,俗名郝至温,号全无,字其玉。是邢州学派中的佛门高僧,忽必烈御封为“佛国普安大禅师”,总统北方及中原诸路的僧尼事,为元代北方佛教领袖。
11岁时。出家于邢州天宁寺,受业于虚照禅师,与刘秉忠为少年好友,一同为僧,,刘秉忠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宠信后,由刘秉忠推荐,受忽必烈召见,授以官,不受,刘秉忠设计营建开平城(元上都),特意在城中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大龙光华严寺,凑请忽必烈聘请子明为该寺第一代主持。忽必烈准其所请,赐号“佛国普安大禅师”。委其总摄关西五路、河南、南京、邢州等路州僧尼事,使子明成为当时北方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从此子明锐意卫教,毫不懈怠,邢州天宁寺也成了祖籍邢州的子明禅师的住锡之所。蒙哥汗九年,朝廷召集释道儒大辩论,子明作为佛教界代表担任重要主辩,辩赢后,佛教大兴,事后子明辞职,退隐邢州天宁寺,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后,召子明自邢州天宁寺赴上都商讨国事。子明除了深谙佛学外,还善草书,得怀素之遗法。有诗文行于世。至元4年,子明禅师病逝于大龙光华严寺。
马亨
马亨(1206年—1277年),字大用,邢州南和(今邢台南和县马庄)人。他24岁步入仕途,居官47载,官至户部尚书,官阶正二品。一生为官清正,善察民情,勇于进谏,刚正不阿,重治理,倡廉洁,为元代名宦,是邢州学派中的政治家和元王朝的理财大臣。
马家世代务农,家业富足,善助乡里。金朝末年,开始专攻仕途伦理,1250年,被邢州学派的领袖---太保刘秉忠推荐其于蒙古亲王忽必烈,被招至府邸,备受器重。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位,赐给马亨金符(一种执行职权的证件),升任陕西行省规措军储转运使、兼陕西行省左右司郎中。中统四年(1263年),又被任命为工部侍郎,解监副使。这时马亨上言,应按政绩来定赏罚,使为官的人有所进勉,为国尽力。不久又上书进谏皇帝六事,元世祖极为欣赏立即召见说:你久在远地任职,劳苦功高,从今再不让你远出了。
至元三年(1266年)马亨又进为嘉议大夫左三部尚书,不久又改为户部尚书。在此任内,使国家的金谷出入有条不紊。当时有的商人依仗奸臣阿合马,以增加税收为名,想私倒税票。世祖闻知,请教于马亨,马亨说:“税票之所以能衡量千货万物,是法律赋予它的职能,如果税票由商人独揽,就等于因私废法,这样您将用什么来号令天下呢?”世祖听罢,甚觉有理,马上下诏制止了。马亨曾要求修建义仓,以备灾荒。
马亨为官忠直,不徇私情,常为奸臣、贪官所忌。至元七年(1270年),被平章阿合马诬告,罢官。正巧元兵征襄樊,又起用马亨协助左右丞督运粮粮饷。他尽职尽责。水陆供应,不曾有缺。
至元十年(1273年),朝廷准备再次重用马亨,因其突然四肢染疾不能从事。至元十七年(1280年)去世。子绍庭云南诸路
肃政廉访司副使。
刘秉恕
刘秉恕,字长卿,邢台人,元朝太师刘秉忠的弟弟,少时勤奋好学,受教于邢州安抚使刘肃门下,受其兄影响,20岁时已经成为邢州当地名人,由于刘秉忠公正无私,不纳私亲,在向忽必烈举士时,惟独不推荐刘秉恕,忽必烈为其兄弟的品质进行奖赏,二人均不接受.由于学术出众,刘秉恕于中统元年(1260年)提升为礼部侍郎\u90a2州安抚副使,中统二年,调吏部侍郎,中统三年,赐金虎符,委任顺德府(邢州)安抚使,任职期间,勤于民事,发展生产,使邢州百业俱兴;至元元年改任嘉议大夫(执法官),历彰德、怀盂、淄莱、顺天、太原五路总管。又出任淮西宣慰使,会省宣慰司,历湖州、平阳两路总管,最后升为礼部尚书,为政期间,廉洁,实行惠政,大得人心,60岁卒,葬于邢台西贾村。
刘秉恕是元初邢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精通算术,明朝嘉靖年间,他的墓被人盗开了,盗墓的人逃跑了,官府无法捉拿。后来差役在墓中发现了一段谶语:“发冢者,李淮也。”于是以此为线索,终于捉住了盗墓贼。这都是因为刘秉恕精通算术,在生前已经推算出盗自己墓的人是谁了。
董朴
董朴(1232-1316年)字太初,元顺德(今邢台市)人。元初大儒,学者尊称为“龙冈先生”,元朝廷曾三次特诏董朴致仕,足见董朴影响之大。朴自幼强记,曾向乐顺卿、刘德渊学习,对六经及孔孟,融会贯通,成为一代大儒,其为学,“自六经及孔、孟微言与凡先儒所以开端阐幽者莫不研极其旨而会通之。故其心所自得,往往有融贯之妙”(《元史·儒学传》)。王结曰:“朴之学,造诣既深,充养交至。其为人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至元十六年(1279),胡壁垒慕名请董朴出任陕西提刑按察使。董朴因亲老归养后。忽必烈又请其为太史院主事,领导天文历算等科研工作,董朴后以年老告辞还乡,在邢台创办龙冈书院,教书授学,龙冈书院自董朴在元初创建,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皇庆初,董朴年已逾八十岁,元朝皇帝再次特诏董朴为翰林院修撰。董朴以85岁高龄去世。
《元史·董朴》
董朴,字太初,顺德人。自幼强记,比冠,师事乐舜咨、刘道济,幡然有求道之志。至元十六年,用提刑按察使荐,起家为陕西知法官。未几,以亲老归养。寻召为太史院主事,复辞不赴。皇庆初,朴年已逾八十,诏以翰林修撰致仕。延佑三年,无疾而终,年八十有五。
朴所为学,自《六经》及孔、孟微言,与凡先儒所以开端阐幽者,莫不研极其旨而会通之,故其心所自得,往往有融贯之妙。其事亲孝,与人交,智愚贵贱,一待以诚,或有犯之者,夷然不与之校。中山王结曰:“朴之学,造诣既深,充养交至;其为人,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朴家近龙冈,学者因称之曰龙冈先生云。
刘赓
刘赓(1248-1328),字熙载,元代洺水(邢台威县)人,官至
翰林学士承旨。刘赓少年便以学问文明乡里,后师从翰林学士王磬.至元十三年,用荐者授国史院编修官。十六年,迁应奉翰林文字。辟为司徒府长史,仍兼应奉。补外,同知德州事,考满,擢太庙署丞、太常博士,拜监察御史。当时,御史中丞崔彧好盛气凌人,其他御史去拜访,都待客傲慢,独见赓,则待以上宾。大德二年,升翰林直学士。六年,奉使宣抚陕西。由侍讲学士升学士。至大二年,迁礼部尚书,仍兼翰林学士。寻拜侍御史。不久,还翰林为学士承旨,兼国子祭酒。国学故事,伴读生以次出补吏,莫不争先出。当时有一生,由于孝顺并且家贫,同舍生有名在前者,因博士以告曰:“我还年轻,请让他们先吧。”赓曰:“让,德之恭也。”答应他的礼让,又另外写奏折来推荐他,朝廷反先录用之。自是六馆之士,皆知让之为美德也。皇庆元年,迁集贤大学士,仍兼国子祭酒。延佑元年,复为承旨;六年,拜太子宾客;七年,复入集贤为大学士;寻又入翰林为承旨。泰定元年,加光禄大夫。会集议上尊号,赓独抗言其不可,事遂已。天历元年卒,年八十一。
刘赓善楷书。《道园学古录》称其“言语字画,人宝而敬之”。 俞剑华先生所编《中国美术家辞典》亦将其编入。刘赓墨迹多有所见。其字虽为干禄之书,但亦为一时大家。其曾奉旨为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题跋,其文曰:“王逸少书不可多得,于好事家盖见之一二焉。此松阁所藏快雪时晴帖墨本乃真迹也,尤为奇特。翰林学士承旨臣刘赓奉圣旨谨跋”。其年书《东方公庙碑》系楷书苏体,半厚俊朗,以拙宴巧,堪称书中佳品。
赓久典文翰,当时大制作多出其手,以耆年宿德,为朝廷所推重。
齐履谦
齐履谦,郭守敬的学生,博通六经、诸史、天文、地理、礼乐、律历,为元代科学家,官至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汝南郡公。
齐履谦,字伯恒,父义,善算术。履谦生六岁,从父至京师;七岁读书,一过即能记忆;年十一,教以推步星历,尽晓其法;十三,从师,闻圣贤之学。自是以穷理为务,非洙、泗、伊、洛之书不读。至元十六年,初立太史局,改治新历,履谦补星历生。同辈皆司天台官子,太史王恂问以算数,莫能对,履谦独随问随答,恂大奇之。新历既成,复预修《历经》、《历议》。二十九年,授星历教授。都城刻漏,旧以木为之,其形如碑,故名碑漏,内设曲筒,铸铜为丸,自碑首转行而下,鸣铙以为节,其漏经久废坏,晨昏失度。大德元年,中书俾履谦视之,因见刻漏旁有宋旧铜壶四,于是按图考定莲花、宝山等漏制,命工改作,又请重建鼓楼,增置更鼓并守漏卒,当时遵用之。二年,迁保章正,始专历官之政。三年八月朔,时加巳,依历,日蚀二分有奇,至其时,不蚀,众皆惧,履谦曰:「当蚀不蚀,在古有之,矧时近午,阳盛阴微,宜当蚀不蚀。」遂考唐开元以来当蚀不蚀者凡十事以闻。六年六月朔,时加戌,依历,日蚀五十七秒。众以涉交既浅,且复近浊,欲匿不报。履谦曰:「吾所掌者,常数也,其食与否,则系于天。」独以状闻。及其时,果食。众尝争没日不能决,履谦曰:「气本十五日,而间有十六日者,余分之积也。故历法以所积之日,命为没日,不出本气者为是。」众服其议。
七年八月戊申夜,地大震,诏问致灾之由及弭灾之道,履谦按《春秋》言:「地为阴而主静,妻道、臣道、子道也,三者失其道,则地为之弗宁。弭之之道,大臣当反躬责己,去****之威,以答天变,不可徒为禳祷也。」时成宗寝疾,宰臣有专威福者,故履谦言及之。九年冬,始立南郊,礼昊天上帝,履谦摄司天台官。旧制,享祀,司天虽掌时刻,无钟鼓更漏,往往至旦始行事。履谦白宰执,请用钟鼓更漏,俾早晏有节,从之。至大二年,太常请修社稷坛,及浚太庙庭中井。或以岁君所直,欲止其役,履谦曰:「国家以四海为家,岁君岂专在是!」三年,升授时郎秋官正,兼领冬官正事。四年,仁宗即位,嘉尚儒术。台臣言履谦有学行,可教国学子弟,擢国子监丞,改授奉直大夫、
国子司业,与吴澄并命,时号得人。每五鼓入学,风雨寒暑,未尝少怠,其教养有法,诸生皆畏服。未几,复以履谦佥太史院事。皇庆二年春,彗星出东井。履谦奏宜增修善政以答天意,因陈时务八事。仁宗为之动容,顾宰臣命速行之。自履谦去国学,吴澄亦移病归,学制稍为之废。延佑元年,诏择善教者,于是复以履谦为国子司业。履谦律己益严,教道益张,每斋置伴读一人为长,虽助教阙员,而诸生讲授不绝。时初命国子生岁贡六人,以入学先后为次第,履谦曰:「不考其业,何以兴善而得人!」乃酌旧制,立升斋、积分等法:每季考其学行,以次递升,既升上斋,又必逾再岁,始与私试;孟月仲月试经疑经义,季月试古赋诏诰章表策,蒙古、色目试明经策问;辞理俱优者一分,辞平理优者为半分,岁终积至八分者充高等,以四十人为额;然后集贤、礼部定其艺业及格者六人,以充岁贡;三年不通一经,及在学不满一岁者,并黜之。帝从其议,自是人人励志,多文学之士。五年,出为滨州知州,丁母忧,不果行。
至治元年,拜太史院使。泰定二年九月,以本官奉使宣抚江西、福建,黜罢官吏之贪污者四百余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州县以先贤子孙充房夫诸役者悉罢遣之。福建宪司职田,每亩岁输米三石,民不胜苦。履谦命准令输之,由是召怨,及还京,宪司果诬以他事。未几,诬履谦者皆坐事免,履谦始得直,复为太史院使。天历二年九月卒。
履谦笃学勤苦,家贫无书。及为星历生,在太史局,会秘书监辇亡宋故书,留置本院,因昼夜讽诵,深究自得,故其学博洽精通,自六经、诸史、天文、地理、礼乐、律历,下至阴阳五行、医药、卜筮,无不淹贯,尤精经籍。著《大学四传小注》一卷,《中庸章句续解》一卷,《论语言仁通旨》二卷,《书传详说》一卷,《易系辞旨略》二卷,《易本说》四卷,《
春秋诸国统纪》六卷。以皇极之名见于《洪范》,皇极之数始于邵氏《经世书》,数非极也,特寓其数极耳,著《经世书入式》一卷;《经世书》有内、外篇,内篇则因极而明数,外篇则由数而会极,著《外篇微旨》一卷。《授时历》行五十年,未尝推考,履谦日测晷景,并晨昏五星宿度,自至治三年冬至至泰定二年夏至,天道加时真数,各减见行历书二刻,著《二至晷景考》二卷。《授时历》虽有经、串,而经以著定法,串以纪成数,然求其法之所以然、数之所从出,则略而不载,作《经串演撰八法》一卷。元立国百有余年,而郊庙之乐,沿袭宋、金,未有能正之者。履谦谓乐本于律,律本于气,而气候之法,具载前史,可择僻地为密室,取金门之竹及河内葭莩候之,上可以正雅乐、荐郊庙、和神人,下可以同度量、平物货、厚风俗。列其事上之。又得黑石古律管一,长尺有八寸,外方,内为圆空,中有隔,隔中有小窍,盖以通气;隔上九寸,其空均直,约径三分,以应黄钟之数;隔下九寸,其空自小窍迤杀至管底,约径二寸余,盖以聚其气而上之。其制与律家所说不同,盖古所谓玉律者是也。适迁他官,事遂寝,有志者深惜之。至顺三年五月,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汝南郡公,谥文懿。
元明善
元明善(1269~1322),字复初,大名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北魏拓跋氏之后裔,元代著名文学家。
元明善字复初,生于(公元1269年)。他以文起家,著述颇丰,其诗文造诣较深,是元朝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礼贤下士,宽厚待人,也是位忠厚儒者。他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且廉洁奉公,更是一位清官。
元明善自幼聪颖异常,能过目成诵,精通《五经》,更深于《春秋》,为元之一代大儒。元明善先后任字丰、建康两州学正。后升江西省椽,元武宗时调京,授承直郎,辅导皇太子。仁宗时曾一度出任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后调京为翰林待制,做皇帝的顾问。并先后撰修《武宗实录》和《仁宗实录》。后改礼部尚书,擢参议中书省事。
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元朝首次开科取士,元明善以礼部尚书出任第一任会试主考官和殿试读卷官。仁宗让明善选录《尚书》有关章节,译成蒙古语。每上奏一篇,仁宗皇帝必称善说:“二帝三王治国安邦之道,不是爱卿,谁能讲述得这样深透。”因而,明善得到了最优厚的礼遇。英宗即位,人为集贤侍读,升翰林学士,修《仁宗实录》。英宗眷遇甚隆,曾三次代署帝名。至治二年(1322)卒。泰定间赠资善大夫、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清河郡公,谥文敏。元明善在文学上职得了卓著成绩,成为元朝一代儒学大师,著名文学家,与姚燧齐名。清人辑其文,为《清河集》。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元明善病逝于京中住所,享年五十四岁,三月归葬于清河王家原(今清河县王官司庄附近)之先茔。张养浩、马祖常分别撰有神道碑,《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传。
弘明虚照
弘明(1165-1252),俗姓申,自号虚照祖籍辽州,元代邢州天宁寺主持。
生前行尊号“大比丘”时人称“再世慧能”。1238年受邀主持邢台天宁寺,以深厚的佛学,使得邢州“檀施云集”,后听说刘秉忠入全真教苦修,爱其才,招致为僧,赐号“子聪”,命刘秉忠为邢台天宁寺的掌书记,后推荐其和海云禅师一起晋见忽必烈,从而成为元代开国重臣。
虚照禅师主持邢台天宁寺达14年,亲传弟子28人,度僧百余众,著名的有刘秉忠、普安法师等他作为曹洞宗第26世传人,演派出十六字法系,俗称“刘太保宗”。
1252年在邢台天宁寺圆寂,得舍利百颗。刘秉忠奏请忽必烈,在邢台天宁寺建虚照禅师明公之塔,大书法家赵孟頫为其书名勒碑,永久纪念。
郭伯玉
郭伯玉,顺德邢台(今邢台市邢台县)人,郭守敬的后代。“善算”,“明九数之理”,曾参预整理《大统历》,并曾对我国珠算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珠算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的。元朝时,邢台人郭伯玉对珠算的发展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数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名字。
珠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珠算从兴起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中,郭伯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凌扬藻的《蠡勺编》记载:“元统初(元顺帝年号,公元1333年)造《大统历》,访求得郭伯玉善算,以佐成之,即郭太史之裔也。然则珠算之法,盖即伯玉等所制。”郭太史就是郭守敬,珠算之法就是珠算的运算方法。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在谈到算盘时,也曾提到郭伯玉。
郭伯玉生在一个数学爱好之家。他的先辈郭守敬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学家,他对高等数学、球面几何、三角都有很高的造诣,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郭伯玉,从小就喜爱数学,尤其对简便、快捷的珠算,更引起他研究的兴趣,他在珠算研究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在郭守敬去世17年后,郭伯玉用珠算协助制定了《大统历》,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在《古算衍略》中说珠盘之法,始于明初郭伯玉,郭伯玉在珠算之法上的巨大贡献,被世人人称为“珠盘之法”的创制者。
珠算在我国兴起后,很快传到亚洲、欧洲一些国家,对世界计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张晏
张晏(元大德 —— 延佑年间),字彦清,邢台沙河人。张文谦之子,少有文学名,举进士,类官官御史中丞,赠山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号文靖。去世后葬于
邢台市西的董村,有奎章阁学士、翰林待制虞集撰写的张氏新茔记,今墓地已毁。
张晏是有名的收藏家,“瑞文图书”、“贤志堂印”、“襄国张氏”、“瑞本家传”是其惯用的印章。怀素《食鱼帖》、颜真卿《祭侄文稿》、 李白《上阳台帖》等传世名作皆为其曾经收藏的作品。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张晏曾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李白《上阳台帖》,张晏曾做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张晏为李白《上阳台帖》做跋曰:“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戎益
戎益,邢台内邱人,刘道济的门人,幼颖悟,志行高,至正年间,参知政事,淮东淮西宣慰使,户部尚书。
李惟简
李惟简,字子敬,邢州唐山(邢台隆尧县)人,由河间税课所经历官至河东陕西道提刑按察使,异政奇谋,累至勋庸,为元名臣。
刘秉忠、张文谦凑请忽必烈派良臣治理邢州,忽必烈接受建议,奏明蒙哥汗后,当即在邢州设立安抚司,命脱兀脱为断事官,命行总六部同议官的李惟简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邢州安抚副使,赵良弼为幕长,到邢州用汉法治理邢州。邢州安抚司作为一级行政机构,成为蒙古汉国占领中原后,第一个废除地方长官世袭制,改由中央直辖的地方
行政管理机构。
李惟简等人到邢州后,开始承办暴吏、减免赋税,革弊行利,同心而治。蒙哥四年(1254年)为了勉励治理邢州初见成效的李惟简、刘肃等人,忽必烈特意携刘秉忠等大会诸王于邢州。
后来忽必烈为了取得治理邢州的经验,罢黜脱兀脱,为李惟简等扫清了治理邢州的障碍,在李惟简因公调离邢州后,张耕继任邢州安抚使,继续治理邢州,终于把邢州治理成一方乐郡,“邢州大治,大比之时,为天下最”,中统三年(1261年),忽必烈为旌表邢州大治之功,升邢州为顺德府,割磁州、威州、洺州为属郡。至元元年,忽必烈鉴于顺德府制绩赫然,足为四方楷模,诏命升顺德府为顺德路,曾为邢州大治出谋划策的刘秉恕、李惟简、刘肃、赵良弼、张耕、郭守敬、张文谦、刘秉忠等人,先后得到了元朝的重用。邢州安抚使李惟简官至河东陕西道提刑按察使,邢州安抚副使刘肃官至左三部(吏部、礼部、户部)尚书兼议中书省事,赵良弼官至枢密院事,郭守敬官至太史院事。
颜天翼
颜天翼,字飞卿,原籍河南舞阳,后迁内邱,遂以内邱为籍里,为元朝一代名医。他从小刻苦钻研扁鹊著的《八十一难经》,又跟蒙哥南征北战,治疗伤病员,立下了汗马功劳。蒙哥很器重他,蒙哥封他为太医使,常常让他跟随左右,视为最亲近的臣子。颜天翼在军营里度过了大半辈子,一直为军中将士治病疗伤。
蒙哥汗四年,颜天翼请退养老于邢州,蒙哥汗诏准,特赐封邢州宅一区,田千亩,特迁提点太医院,主鹊山神应王庙事,回故乡后,一边行医,一边修缮扁鹊庙。 蒙哥汗舍不得让颜天翼离开自己,可颜天翼执意要去。忽必烈见他决心已定,只好答应了。临走时,蒙哥汗对他说:“你年事已高,跟着我南征北战20多年,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每年收的香火钱,你先顾家中的生活,有富余的再来修庙。”
颜天翼领着夫人张氏,儿子伯禄、伯祥,举家从北京来到邢州鹊山。顾不得年老多病,决心用自己的医术挣钱来修庙。于是就带领儿子伯禄开始了游医生涯。颜太医是闻名全国的名医,儿子伯禄刚二十岁,从小跟父亲学得一手好医术。颜家父子在邢台、邯郸、大名、保定、河南安阳等地走州过县为人们治病,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挣钱为修庙筹备钱财。 张氏带着只有十几岁的伯祥主持庙务,积蓄修庙的钱。母子二人在庙周围开荒种地,过着清贫的生活。又把庙宇塌下来的砖石从土里挖出来,冲洗干净,垒成一垛一垛的,留作以后盖庙用。朝拜人交给的香火钱,张氏舍不得动用,全用罐儿盛起来珍藏好。一家人辛辛苦苦干了三年,积蓄了不少钱,于是就开始购砖瓦木料,准备召募些民工重盖庙宇。 可是,
天有不测风云,颜太医年老体迈,加上连年奔波,在一次治病的路上,突然病倒。伯禄费尽了心血,也没治好父亲的病。颜太医临终时对伯禄说:“我死后,你们不要把我的死奏明皇上。咱们颜家啥时修好了庙,啥时再回朝复命,你们要继续修庙啊……”
张氏和两个儿子忍着悲痛将颜太医安葬在扁鹊墓旁边,长子伯禄埋葬了父亲,擦干眼泪,背起父亲生前使用的药葫芦,又开始走府过县继续行医了。张氏带次子伯祥继续主持庙务,收敛香火钱,购买物料。张氏夜里陪伴伯祥攻读医术,让伯祥子承父业。
颜家母子三人默默无闻一干又是五年。于是就开始了修庙。颜家积蓄来的钱本来只够盖大殿用的,可颜氏一家的义举感动了鹊山人,更感动了前来朝拜的香客。鹊山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义务帮工。那些天南海北来的香客,也纷纷送来丰厚的香火钱。颜家母子终日奔忙,带领民工,请来工匠,修了大殿,修献殿,修了献殿,建山门,最后又筑起了汉白玉结构的回生桥,使扁鹊庙群建筑成为全国最大的扁鹊庙。 扁鹊庙群又一连盖了八年。扁鹊庙盖成了,年已七旬的张氏累死了。
伯禄、伯祥在原郡安葬了父母,又守孝三年,才回朝复命。忽必烈把伯禄留在身边作太医,封伯祥为嘉议大夫上都留守兼开平府尹。伯祥向忽必烈讲述了父母为修庙殉职的义举,忽必烈听了十分感动,立即命翰林院大学士、修国史的大臣王鄂撰写重修扁鹊庙的碑文,对颜氏一家义举进行勒石颂扬。
王鄂与颜天翼同朝为臣,这位元朝大文豪平时就特别敬佩颜天翼,如今,听了颜氏一家艰辛十余载义务修庙的壮举,感动得彻夜难眠,他思绪万千,连夜撰文。 这位老夫子写了华夏医祖扁鹊的丰功伟绩,又写了颜太医一家修庙的艰辛,妙语连珠,文如流水,洋洋千言,一气呵成。
王鄂写完放下笔,诵读数遍,碑文写的结构严谨,文字流畅通顺,无可挑剔。可总觉得心里有些话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他闷闷不乐地躺下闭目养神。猛然心灵一动,他想何不在碑文结尾处写诗一首,以加强碑文的感染力呢?
他翻身而起,奋笔疾书,一首激情昂扬的诗跃然纸上:
蓬山苍苍,襄水洋洋,
彼有人焉非常,俨立祠于其旁。
厥出禁方,得之长桑,
涤垢湔肠,病常愈于膏肓。 邦人不忘,祀事孔彰,
披衮而裳,垂旒而王。
王鄂写了
神医扁鹊,笔峰直转而下,又抒发了对颜天翼壮举的赞颂:
庙经兵荒,废为荆榛瓦砾之场,
崇起有时,待我圣皇。
厥初颜君,宠命是将,
志愿未毕,遽尔云亡。
继之有人,乃配阿张,
二子皆贤,伯禄伯祥。
落成之日,归功庙堂,
勒为丰碑,令闻戴扬。
王其有灵,降福穰穰,
风雨和时,年迄用康。
跻斯民于仁寿之域,
而衍圣祚于无疆。
王鄂连夜写好碑文,觉得把心里的话都吐出来了,可这种叙事加吟诗的写法,在碑文中是很少见的。这位文豪放心不下,天明就去请教宰相刘秉忠。 刘秉忠是邢州人,是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的老师。这位大学问家作为元朝宰相,重用了一批有学问的人,元朝的重要制度都是他组织制定施实的,是有名的贤相。
刘秉忠看完王鄂的碑文,连称“奇文!奇文!”并把这篇碑文,用楷书工工整整的书写一遍,为了不在家乡人面前显露自己显赫的官位,只署名为:“藏春居士刘秉忠书丹。”
顺德府天宁寺僧众为纪念颜天翼天宁寺行医,特立《颜公提点碑》,颜氏祖茔葬于顺德府城西,韩演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