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
近代中国作曲家
郑律成(1914年8月13日【一说1918年8月13日】~1976年12月7日),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他被誉为“军歌之父”。
人物简介
郑律成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大量音乐作品的著名作曲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曲作者。郑律成也曾是朝鲜劳动党党员,是《朝鲜人民军进行曲》的曲作者。对此,中国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唐诃评价道:“两个国家的两首军队进行曲,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这在世界音乐史上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郑律成毕生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不懈奋斗,创作了近400首音乐作品,被誉为“军歌之父”。
人物生平
孩童时期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8月13日出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小时候,郑律成患有口吃,被发现有音乐天赋后开始学习小提琴。1919年,光州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郑律成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
革命岁月
1933年,郑律成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19岁的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并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等抗日组织。
1936年,郑律成经罗青介绍加入抗日救亡组织”五月文艺社“,并任理事。同期谱写了自己的处女作《五月之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影歌曲、灌制唱片。同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随后郑律成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延安颂》《延水谣》《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等。
1939年1月,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春,在周扬主持下,郑律成与丁雪松举行了婚礼。
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
1945年,郑律成携夫人来到朝鲜后,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为朝鲜军民谱写了《“8.15”颂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歌颂新中国》,大合唱《图们江》《东海渔夫》等十余部作品。
1949年初,郑律成与夫人调到中国东北行政委员会驻平壤商业代表团任代表,党的关系也由朝鲜劳动党转回中国共产党。同期郑律成被调离人民军,安排到朝鲜国立音乐大学当作曲部部长。
新中国时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批准下,郑律成同妻子回到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1950年12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的成员,郑律成和刘白羽欧阳山尊凌子风李瑛等人一道去了朝鲜。他和刘白羽合作写了《歌唱白云山》,他和魏巍同志合作谱写了具有浓郁朝鲜风情的《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并与欧阳山尊同志合作谱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和《志愿军十赞》。
1956年,郑律成调到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室作曲。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在北京突发脑溢血逝世,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评价
2005年,中国驻韩文化参赞、驻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朱英杰说:“郑律成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给亚洲带来希望的音乐家,也是用音乐提倡和平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
2007年,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郑律成是我们团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中朝两个国家的军歌,反映了中、朝、韩3个国家人民的共同心声,被3个国家的人民所纪念,这在作曲家中是举世无双的。”
中国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在2009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曲家郑律成》序言中写道:“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的参考文献:)
代表作品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代表作品的参考文献:)
轶事典故
生年之谜
郑律成为了参加抗日活动时便于以未成年人的身份进行掩护,将自己的年龄改小了4岁。所以有的相关记载中把郑律成的生年写成1918年。但经过韩国亲戚、朋友们的详细考证,包括查阅当年的户籍资料等各种文件,证实他的准确生年是1914年。
追求佳人
1937年,郑律成在延安工作中结识了丁雪松,两人暗地里互有好感。有一天,丁回到自己的窑洞,发现窑洞被打扫得很干净,桌上还放了一束干花。过几天,又是如此,心中觉得非常奇怪。直到有一天,发现房间被打扫干净,花束旁,放了两本当时非常流行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茶花女》。丁雪松又惊又喜,拿起书,看见里边有张字条:送给小鬼女军官,署名郑律成。丁雪松当下心中大明,激动不已,于是两人订情。他们用两年时间,克服了曲折的政治阻力,最终圆满结合。
父爱无疆
1943年4月,怀有身孕的丁雪松在积雪的山坡上摔了一跤,导致早产,无奈没有乳汁喂养女儿,她只好忍痛卖掉了郑律成心爱的小提琴,换来一只刚产下羊羔的母羊。为了纪念那把失去的小提琴,丁雪松给女儿起名“小提”。
由于丁雪松要下乡工作,就在她考虑暂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时,郑律成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了“保姆”的重任。他先是弄了两只母羊,平日里挤羊奶喂养女儿,碰到洗洗涮涮更是一丝不苟,生怕委屈了女儿,俨然一个充满了“母爱”的好父亲。
不久女儿小提患了百日咳后又得了痢疾,高烧不退,人们都说这个孩子活不成了。郑律成将从前方带回来的退烧药放在针管里,自己给女儿注射。就是这样一次一次的注射,终于使她退了烧。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2024年8月9日至10日,纪念郑律成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在哈尔滨举行。
郑律成音乐节
2005年11月11日,韩国光州市举办第一届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来纪念中国著名作曲家郑律成。
郑律成纪念馆
2009年4月,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233号建立,展示了人民音乐家郑律成六十二载革命音乐人生。展馆总面积1350平方米,分为开篇、动荡年代、延安岁月、友谊之旅、情系黑土、时代歌者、根植祖国、结束共8个展厅,收藏、展出500余件实物展品和近千张珍贵照片。
郑律成碑文
2013年,中国著名词人乔羽在“郑律成碑文”中写道:“……抗日战争之初,律成到延安不久便写出了《延安颂》,这首歌曲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迅即从延安飞到各个解放区,飞到全中国,飞到海外各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代人便是唱着这首歌,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
纪念电影
1989年,朝鲜二八艺术电影制片厂摄制《音乐家郑律成》,这是一部以郑律成同志的形象为典型的电影。金正日同志亲自部署,特派朝鲜人民军最优秀的作家、“人民奖”获得者吴惠英来中国搜集材料创作剧本。朝鲜二八艺术电影制片厂用时3年拍摄完成大型彩色故事片《音乐家郑律成》,该片自1992年上映以后在朝鲜各地迄今久映不衰。
200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走向太阳》,讲述了郑律成年少时热爱音乐,却由于日寇横行,被迫参加抗日活动并学习音乐,成长为一名军旅作曲家的故事。歌颂了郑律成热爱和平,反对日本侵略以及为人民、为进步而歌的高尚情操。
2014年7月,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组织委员会31日表示,为了纪念音乐家郑律成诞辰100周年,该委员会将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制作以郑律成为题材的电影。该片的制作成本达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02万元)。为此,韩中双方于8月29日在位于韩国光州市的全南大学召开“韩中电影论坛”,以“韩中合作拍摄电影的现状及展望”为主题展开讨论。
2015年3月,北京海晏和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韩国(株)同成制作所合作拍摄《青年郑律成》。
研究机构
2020年8月19日,“延边大学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科为核心,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音乐学专业等为基础组建,主要任务是开展郑律成音乐研究、推广郑律成音乐作品、传承郑律成音乐思想等工作。
歌舞剧
延边大学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以表达“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熔铸中国魂”为主线,塑造了郑律成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成长为一名有信仰、有“军歌之父”之誉的人民音乐家光辉形象,讴歌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类光明与解放的丰功伟绩。歌舞剧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为点,以郑律成人生大舞台上的思想成长、情感历程和艺术创作为线,以延安精神和军民团结浴血奋战为面,通过四幕十一场的歌舞剧,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位音乐家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
纪念著作
《郑律成选集》
《郑律成选集》由延边大学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编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选集共分四卷,其中前三卷为音乐创作部分,内容包括郑律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朝鲜工作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等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第四卷为《文论》部分,内容包括作曲家关于郑律成音乐创作研究的文章,对郑律成音乐创作、音乐思想的分析评述,以及与郑律成相关的回忆性、纪念性文章等,另附反映郑律成革命音乐人生的珍贵历史图片、郑律成年表及音乐作品选目等。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女士担任《郑律成选集》顾问,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参考资料
作曲家郑律成.中国网.2009-04-27
中国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光州总领事馆.2009-11-1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1:34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