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
弓弦乐器
小提琴是一种有四根弦的弦乐器,靠弦和弓摩擦产生振动,进而通过共鸣箱(琴身)内的音柱将振动传导至背板,由这几部分产生的共振,发出和谐明亮琴音。
历史沿革
起源
弦乐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过去。关于小提琴的起源,音乐史学家们持多种观点,有的认为起源于古希腊,有的认为起源于北非,有的认为起源于印度,也有的认为起源于西欧
古希腊传说中的天神阿波罗最喜欢摆弄的乐器是里拉琴(Lyra)。里拉琴从外观上看和竖琴有些神似,在共鸣箱上张一根琴弦﹐用手指弹奏发声,常用于诗朗诵配乐。很多专家认为里拉琴是小提琴、竖琴、吉他等众多现代弦乐器的先祖。古希腊的里拉琴按照类别应当归属于弹拨弦乐器,并没有使用弓子演奏。
弓弦拉奏的演奏方式,普遍认为是亚洲人发明的。传说在5000年前的斯里兰卡,一位名叫瑞凡那的君主将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作成了一种名叫瑞凡那斯龙的弦乐器,这种乐器随着贸易往来流传到世界各地,逐渐演变成各类弦乐器。而印度人和波斯人习惯于将马作为家畜饲养,便就地取材以马尾为原材料制作弓毛,例如波斯的凯曼革(Kemangeh),便是以马尾做弓毛,以木材做弓杆,琴弦安装在圆形的共鸣箱上,通过弓子与弦的按压接触发声。
埃及的拉弦乐器列巴普(Rebab),摩尔人的列别克(Rebec)等乐器比波斯的凯曼革更进一步,在共鸣箱的形状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将共鸣箱做成梯形或椭圆形等多种形态﹐并尝试着在共鸣箱的面板上开孔,用弓子拉弦演奏。日耳曼人使用的乐器库鲁斯琴(Cruth)进一步增加了指板和琴马,琴马两侧开孔,并探索实践了弯曲的共鸣箱形状。这些尝试让乐器制作工艺向现代小提琴又靠近了一步。
德国人在以上乐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了琴身和指板的位置与形状,制作出了路别本提琴(Geigen Rubeben),实现了提琴的站立演奏,英国人和法国人也制作出了一种六弦琴托巴托(Troubaboure),以及在欧洲风靡一时的维奥尔琴(Vielle)。意大利人以此为模型,进行了各种形状乐器的创作尝试,制作出了多种古小提琴(Viol)的衍生版本,最终孕育出了现代小提琴这个旷世奇作。后来,法国制琴名师弗朗索瓦·土尔特将琴弓进一步改善,便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琴弓样式。
发展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名叫达萨洛的人制成的。同一个时期,克雷蒙纳城中的A·阿玛蒂也是小提琴制作的先驱。
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瓜内利四位杰出名匠,他们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提琴制作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17世纪中叶,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制作家是马蒂亚斯·科洛茨,在德国南部的米腾瓦尔德,开创了德国小提琴制作业的历史。此外还有英国的提琴制作业,也在整个欧洲占有一席之地。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的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年—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斯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时更加自如。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
基本构造
小提琴由30多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面板、侧板、音柱等。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方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的振动,并造成共鸣箱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弹弦等演奏技巧。
琴弓作为乐器的附加物,最早出现在拜占庭帝国时代,但其价值就如平民老百姓一般身份低下,究其原因是与弹拨方法所产生的声音相比,运弓生成的音质实在是太弱。到11世纪伊斯兰征服者入侵西班牙时,把琴弓带到了欧洲,不到100年的时间即为西欧社会所熟悉,并被广泛使用。
演奏技巧
小提琴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发出歌唱般的丰满、动听的声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有以下各种主要基本功。
握弓
右手握弓,拇指尖须紧靠螺旋套(弓根),其他手指执住弓杆,使手背成自然弧形。手指需要柔软的弯曲。弓杆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末节中(即指端),拇指恰与中指相对,小指的指尖,轻松的放在弓杆上,使易于适应需要,向前或向后移动(上弓时向前移动,下弓时向后移动)。四指之间,略须靠拢,不可单独分开,否则显得笨拙而不雅观。
运弓
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①分弓:一弓演奏一个音,音要拉的干净,清楚;
②连弓:一弓演奏许多音,在很多乐曲中都会用到,是最常用的弓法之一;
顿弓:音与音之间断开;④跳弓:弓毛离开琴弦。这4类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纪中期,连顿弓,即在一弓中连续快速演奏许多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音,被人视为绝技,随后又出现了“自然跳弓”,即弓毛在琴弦上,而听起来或看起来像跳弓一样。所以人们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称之为“运弓的艺术”。
音准
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有些乐器在制造或调音时就有音准要求。歌唱和乐器演奏过程中,随时都要通过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控制来解决音准。音准的取得,有赖于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与适宜的演出环境。乐器的形体结构音孔位置、张力变化以及空气湿度,包括琴的各个部件的配合.都与音准有关。就弦乐器讲,长时间演奏及气温上升,均使弦松弛,因此弦乐器音准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矫正偏低。
管乐器讲,虽然气温上升使管体略微伸长,但同时气压降低,声速提高,频率也随之增高(据实测,气温每升10℃可使管乐器发音升高3音分),因此管乐器音准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矫正偏高。歌唱及弦乐器、管乐器的音准,当有钢琴伴奏时,都以平均律为准则;但由于平均律的许多音程听起来并不严格协和,所以在独唱、独奏、重唱、重奏时,常常需要偏离平均律而趋近纯律五度相生律,才算达到音准要求。
音级
具有七个唱名(do、re、mi、fa、sol、la、si)或音名(C、D、E、F、G、A、B)中任何一个名称的音,每一音级有数种不同的音高,用变化音记号区别,各音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音乐中一切音高关系的基础。
揉弦
揉弦是小提琴,二胡,吉他等弦乐演奏所掌握的最具表现力的演奏技巧之一。在乐句适当的地方加上适当的揉弦,会比没有揉弦的乐句在声音上要生动的多。
揉弦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很有表现力的技巧,用它可以来表现不同风格和特征的每一个音或每一个乐段。揉弦的要点是怎样找到手的最佳动作,用速度快慢、揉弦宽窄来演奏出每一个乐段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肘臂揉弦和手腕揉弦,两者都要练习。以能够表现出最好的音乐特征,来选择揉弦的速度和宽窄。
在手腕前后揉动时,带动手指的关节,手指的触弦点不能随着手腕的揉动而移位。在练习手腕揉弦时,可先从三指开始。因为用三指揉动可以使动作更为宽松,然后再练习二指和一指。而练习四指时,还可将三指紧靠四指帮助揉动。这样的练习会使颤动的效果更为自如。在手腕揉弦练习的基础上也可逐渐学习和熟悉手臂的揉弦和手指的揉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丰富演奏上的表现力,适应于各种力度和情绪变化的需要。
把位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换把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空弦换把,同指换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换把等。换把时产生非演奏需要的滑音,是技巧训练不足的标志。部分情况下,滑音可以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富于变化,增加一个优美的过度。特别是结合换把使用滑音,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演奏手段。
双音与和弦
小提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音甚至是3个音,也可以分奏4个音的和弦,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并可不依赖其他乐器的伴奏进行单独演奏。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双音音阶,是演奏双音的基础,也是小提琴家必须终身练习的一项基本功。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颤音、泛音、拨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主要分类
小提琴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产生了几个著名的学派,主要有: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德国小提琴学派法比小提琴学派、俄罗斯(前苏联)小提琴学派等。这些小提琴学派的小提琴家对小提琴的发展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小提琴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A·科雷利、A·维瓦尔迪、G·塔尔蒂尼、N·帕格尼尼等。其中,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维瓦尔迪是意大利学派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的首创者;塔尔蒂尼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峰;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的浪漫主义先驱,他的《24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尖锐的和声组合、有特点的节奏音型、多种速度变化等,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很大影响。他的随想曲,被人们誉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帕格尼尼演奏时所使用的许多技巧,如双泛音、连顿弓、抛弓、特殊调弦法、左手拨弦技巧、双音以及复杂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远距离大跳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们尽力探索出的秘诀。
德国小提琴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J·S·巴赫、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施波尔、F·达维德、J·约阿希姆奥尔等。其中,J·S·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对演奏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写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总结;1831年,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尔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达维德(1810~1873)在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开办时是小提琴系的负责人,他是一位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上进的教师,在他的努力下,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19世纪中叶的小提琴学习中心;著名的演奏家J·约阿希姆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来忠实地再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巴赫的6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就是由于他的演奏,被现代小提琴家们公认是小提琴复调音乐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20世纪初,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奥尔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约阿希姆的最后一名学生A·魏登堡在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时逃亡到中国,最后他旅居上海,并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小提琴与室内乐
法比(法国、比利时)小提琴学派: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奥蒂、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等,他们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当时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人的小提琴专门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42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H·维尼亚夫斯基、P·de 萨拉萨特、F·克赖斯勒等,都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并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来到了俄国并把他的演奏技巧传入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萨特,是法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宽,他的音准,特别在高音区非常出色,技巧辉煌而流畅。他写的《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等很有创造性,技术上难度很大;奥地利人克赖斯勒于1887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继承和发展了维尼亚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音色变化。他有着潇洒自如的演奏风格,运弓优雅,乐句处理得十分巧妙,富于节奏的活力。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个性,但他从不炫耀技巧。其代表人物除以上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Y·梅纽因等小提琴大师。
俄罗斯(前苏联)小提琴学派:有人认为,俄罗斯学派是在法比学派的基础上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和建树。主要代表人物有:L·奥尔海费茨、J·C·斯托利亚尔斯基、A·扬波利斯基和K·莫斯特拉斯、斯托利亚尔斯基、Ⅱ·О·奥伊斯特拉赫、I·加拉米安、波利斯基等。其中,L·奥尔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一书,阐述了他的教学思想美学观点,例如音乐第一技术第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乐等等。奥尔对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Ⅱ·О·奥伊斯特拉赫曾经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等都很有价值,他的侄子M·О·扬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论》的作者;扬波利斯基的一名学生O·日·扬凯列维奇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教学原则,他善于对学生的才能作透彻的分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演奏技巧和个性。已故中国著名小提琴教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曾是扬凯烈维奇的学生。需要提及的还有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Ⅰ·斯特恩,他与俄国学派有很深的渊源,又曾受法比学派的影响。他善于采撷众长,独创一格,终成当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两次来中国访问,进行演奏和讲学活动,给中国年轻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
代表人物
社会影响
西洋乐器中,小提琴是一件较为重要的乐器。在西洋交响乐队(也称“管弦乐队”)和中国的中西结合乐队中,以及在独奏与协奏中,均发挥出最为重要的艺术作用。
一、关于小提琴的性能与功能小提琴为拉弦乐器,由欧洲古代的弓弦乐器经长期演变而成。近代小提琴在16世纪后期逐渐定型。小提琴为木制,由琴颈和琴身两部分组成,全长约为600毫米,琴身长约355毫米。有四根弦,按g—d1—a1—e2定弦。音域很宽,约四个八度。琴颈部分附有指板。琴身部分由面板、底板等构成。面板下附装音梁。将琴身夹于下腮与锁骨之间,以左手执琴颈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它是独奏、重奏和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宽广,称得上是音乐性能优良、音乐功能广泛的乐器。
二、关于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小提琴之“首席”之名,来自交响乐队。“首席”者,第一也,故首席小提琴也称“第一小提琴”。在西洋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明显地居于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是首席小提琴,还会起着榜首与领衔的艺术作用。
乐器养护
小提琴的存放:小提琴是一种娇贵的乐器,对于存放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空气既不能太干燥,也不能太潮湿,更不能存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该将琴弦拧松,避免琴弦长时间紧绷造成琴的音色改变。练完琴后要把琴放回琴箱中,立放时琴头朝上,平放时不能放反。
松香的擦法:为确保小提琴弓毛与琴弦的充分摩擦,使用小提琴前,应根据弓子的摩擦度,在弓毛上擦拭适量的乐器松香,旋转弓杆螺丝至适当松紧度后,用弓毛反复摩擦松香数次即可。
琴马的位置:琴马主要负责传递振动,将琴弦的振动传递到音梁上,再传递到整个琴箱产生共鸣,因此琴马需要放在音梁上两个f孔中心连线的位置。
琴体的清洁:需要经常用干净柔软的布擦拭琴体,避免过多的松香,灰尘堆积在琴体上,日积月累会影响音质。注意不要使用酒精等化学试剂擦琴,因为这样会擦去油漆从而缩短琴的寿命。
弓毛的松紧:弓毛在每次使用的时候都需要拧紧,以弓毛距离弓杆大约一个小指粗度的距离为宜,在每次用完琴之后,必须拧松弓毛,避免长时间紧绷给弓毛弓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8: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