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历史背景
郑军议战
1659年(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
郑成功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南京,惨败而回。郑军元气大伤,郑成功感于
清朝统治逐渐稳固,而郑军困守
思明(厦门)孤岛粮草匮乏,难以提供数万大军给养,开始思考取得另外的根据地以为整补。
1660年3月(
永历十四年春,清顺治十七年),前荷兰通事
何斌(
客家人),因与荷兰人发生债务纠纷而逃到思明,向郑成功鼓吹攻取台湾。他说:“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同时献上台湾地图,讲解原住民形势,以及水路变化。何斌强调台湾的粮食与军用物资充足,贸易位置理想,又有海峡天险,每一项都是郑军迫切的需求,使郑成功非常心动。但当时郑军正准备抵御清将
达素的进攻,因此攻台之议被暂时搁置。
同年6月(五月),达素领兵数万进攻厦门,郑成功引诱对方在海上决战,并加以击退,重振军威。
1661年2月(
永历十五年正月,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传令大修船只,听令出征,并召集将领讨论攻台事宜。然而将领们对此计划并不认同,虽不敢直言反对,但多面有难色。只有曾经到过台湾的将领
吴豪发言道:“风水不可,水土多病”,又说“港浅大船难进”。前提督黄廷也附和吴豪的看法,但二人的意见被郑成功驳斥。大将
马信试图打圆场,提议先派一支部队前往探望,如果可取则大军立即跟进,若荷兰人防御坚固,则再讨论。
陈永华也同意马信的意见。此时协理中军戎政(军事行政官)
杨朝栋揣摩郑成功的想法,发言表示支持攻台,郑成功闻言大喜,决议出兵。
这是1661年3月汉人
郑成功征台攻荷的部将列表,顺序引用来自《台湾通志》的文治、武功、拓殖、延平王世家等章。该列表部分部将镇守
铜山,湄州,
金门,厦门一并列出。
荷军备战
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台湾长官为
揆一(Frederik Coyett),驻守
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
台南市安平古堡),另有地方官猫难实叮(Jacobus Valentyn)驻守
普罗民遮城(Provinta,遗址位在今
台南市赤崁楼)。
自1650年前后,随着中国情势动荡,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直关注事态发展是否会影响公司的贸易乃至在台湾的地位。对此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
十七人董事会曾决议,即便在太平时期,也须维持1200人以上的士兵保护公司在台湾的财产,但事实上并未执行。
1660年(
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当郑成功攻打南京失利,
何斌又逃往厦门之后,大员地区便盛传国姓爷即将前来攻打的风声。1月时,大员商馆发现当地华商陆续将财产转移到大陆,同时前来贸易的华船急遽减少,于是召集华商打听消息,最后判断国姓爷将在3月底出兵。
大员长官
揆一紧急备战,要求各地加强侦察与武装,不准华人在普罗民遮城贩卖粮食,所有华人头家仕绅软禁在热兰遮城中以免通敌。田间未及收割的稻谷一律焚毁,共焚毁8000袋之多,并造成华人伤亡。揆一同时在3月10日向
巴达维亚城的总督报告,请求援军。
1660年7月16日,巴达维亚总督派遣外号“固执约翰”的司令官范德兰(Jan van der Laan)率领12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运1453人前往台湾。总督并指示范德兰,若国姓爷未如情报显示的来袭,则为了弥补财务损失,舰队必须攻打澳门。9月20日,范德兰舰队中的11艘抵达大员。
范德兰并不认为郑成功会前来攻打台湾,抵台不久便坚持要去攻打澳门,与大员方面官员爆发数次激烈争执。为此,大员评议会在1660年10月22日决议派遣使者前往厦门会见郑成功,一探虚实。11月下旬,使者带着覆信回到大员,郑成功在信中表示善意并否认即将攻台。但评议会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郑成功攻台的危机并未解除。范德兰对此大为不满,次年(1661年)2月27日率领两艘船只,以及所有随行军官返回巴达维亚,若干船只被分头派往各地,只留下4艘船和不到600名没有军官率领的士兵。这时大员地区的总兵力为1500人。
战争经过
横渡海峡
1661年(
永历十五年)
阴历二月,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天”“礼地”“祭江”,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一切准备就绪,船舰将士集结于料罗湾,候风进发。二十三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5,000(一说11,700)、战船数百艘(一说300艘)自
金门料罗湾放洋,向东挺进。
二十四日晨,部队横越
台湾海峡,陆续到达
澎湖群岛。次日。郑成功到各岛巡视,认为澎湖在军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将领留守,自己率军继续东征。澎湖到台湾虽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风,就十分困难。二十七日,郑成功率军驶抵柑橘屿(今
东吉屿、
西吉屿)海面时,突然刮起暴风,只好返回
澎湖。因大风不止,郑军携带的粮食已所剩无几。如果无限期停驻澎湖候风,不仅会影响军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预定日期开进
鹿耳门港。
根据郑成功事先的调查,要顺利进入
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错过时机,就要向后推迟半个月。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强渡。一些将领鉴于风大浪险,力劝郑成功不要贸然从事,要求暂缓开航。郑成功果断地说:“冰坚可渡,天意有在。……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斯岛受饿也。”于是,他下令立即起碇开船。
三十日晚,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他们同风浪搏斗了半夜,于四月一日拂晓航行到
鹿耳门港外。郑成功先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看地形,并派出精良的潜水健儿进入台江内海,侦察荷军情况。
巧渡鹿耳门
荷军的据点
台湾城、
赤嵌城位于台南市。这里海岸曲折,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做台江。台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屿相连,叫做七鲲。每座山屿相距1里多,彼此“毗连环护”。一鲲北面隔 海有北线尾小岛,其间海面叫大员港(又称安平港)。北线尾北侧为鹿耳门港。荷兰人修筑的城堡台湾城在台江西侧的一鲲,赤嵌城在台江的东侧,互为犄角。
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大员港,叫南航道,在北线尾与一鲲之间;一条是北航道,在北线尾与
鹿耳门屿之间,即“鹿耳门航道”。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瞰制,必须经过战斗才能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
1627年荷军曾在北线尾岛北端建有热堡,1656年在一次台风中倒塌后便不再派军防守。荷军认为,凭此“天险”,只要用舰船封锁南航道海口,与
台湾城、
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就可阻止郑军登陆。
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在
鹿耳门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该地的潮汛规律,即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潮时,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大小船只均可驶入。郑成功从
澎湖冒风浪而进,正是为了在初一大潮时渡鹿耳门,二是郑成功早已探测了从鹿耳门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郑成功实施登陆作战的路线、地点的确都是正确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门海潮果然大涨,郑成功命令众将士按图迂回而进。郑军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准备在禾寮港(今台南市
禾寮港街)登陆。
台湾城上的荷军原以为中国船队必从南航道驶入,忙于用大炮拦截,未料到郑成功却躲开了火力,船队从鹿耳门驶入台江,在大炮射程之外。荷兰侵略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郑军船队,“骇为兵自天降”,顿时束手无策。郑军船队沿着预先测度好的港路鱼贯而入,切断了台湾城与
赤嵌城荷军的联系,迅速于禾寮港登陆,并立即在台江沿岸建立起滩头阵地,准备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在北线尾登陆的一支郑军,驻扎于
鹿耳门,以牵制荷兰侵略军兵船,兼防北线尾。
台湾的汉族和
高山族人民见祖国的大军到达,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他们,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
根据荷兰方面记载,郑成功的登陆行动得到中国居民中2.5万名壮士的帮助。南北路土社高山族群众闻讯接踵而至,表现了台湾人民热烈欢迎祖国军队收复台湾的爱国热情。正是由于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援,郑军不但顺利登陆,而且为分隔包围盘踞台湾的荷军创造了条件。
迫降赤嵌城
赤嵌城军队胜登陆,包围了赤嵌城荷军,并割断了赤嵌城与
台湾城之间的联系。当时,坐镇赤嵌城的荷军司令官描难实叮属下兵力约400人,龟缩在台湾城中的荷兰侵略军长官揆一属下兵力约有1100人,战舰和小船各两只。荷军兵力虽弱,但气焰嚣张侵略者狂妄叫嚣“二十五个中国人合在一起还比不上一个荷兰兵”,“只要放一阵排枪,打中其中几个人,他们便会吓得四散逃跑,全部瓦解”。
揆一妄图凭借其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分三路向郑军实施反扑:一路分战舰向停泊在台江的中国船只进攻,一路由贝德尔上尉(又名拔鬼子)率兵240人抵抗从北线尾登陆的郑军,一路由阿尔多普上尉率兵力200名乘船增援
赤嵌城。
郑军从禾寮港登陆扎营后,即遭到赤嵌城荷军的炮击。同时,荷军又放火焚烧马厩、粟仓。郑成功“恐被焚烧粮粟”,派杨英等率军前往看守堵御。接着,郑成功调整了部署:命令左虎卫王大雄、右虎卫陈蟒率领统船控制鹿耳门海口,以便接应第二梯队登陆;令宣教前镇陈泽率兵防守北线尾一带,以保障主力侧后安全,并置
台湾城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另派兵一部监视台江江面,切断赤嵌城与台湾城的联系,为从海、陆两面打败荷兰侵略军的反扑作好了准备。
四月初三,在北路发生了北线尾陆战。北线尾是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沙洲,南端与台湾城相对,北端临
鹿耳门航道。荷军贝德尔上尉趁郑军刚刚登陆,率领240名士兵,乘船沿台江岸边急驶北线尾,上岸后即分两路向郑军反扑。
贝德尔指挥荷军以12人为一排,疏开战斗队形放排枪,逼近郑军。陈泽率大部兵力从正面迎击,另派一部分兵力迂回到敌军侧后,夹击荷军。荷兰文献记载:郑军“箭如骤雨,连天空似乎都昏黑起来”。
贝德尔发现自己腹背受敌,手足无措。他所指挥的荷军士兵的勇气,这时则完全为恐惧所代替,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开火便把枪丢掉了。他们抱头鼠窜,落荒而逃。郑军乘胜猛攻,将荷军“一鼓而歼”,“夷将拔鬼子战死阵中,余夷被杀殆尽”。
南路增援
赤嵌城的荷军,也被郑军战败。这支200人组成的援军由阿尔多普上尉率领,乘船沿台江南岸驶往赤嵌城,企图为描难实叮解围。郑成功发现后,立即出动“铁人”军还击。他们双手挥舞大刀(荷兰人称为“豆腐刀”),奋勇向荷军砍去。200名荷军士兵只有60名爬上岸,当即被“铁人”军消灭。阿尔多普率残部逃回
台湾城。
阿尔多普出援失败,赤嵌城守敌越发着急。描难实叮派人前往台湾城,要求揆一再派百余人救援赤嵌城。评议会研究,台湾城的处境危险,兵力不足,“如果再派出一支援军,则用以保卫热兰遮城堡及其周围地区的全部后备军将不足500名。而这支队伍又是战斗力最弱、最缺乏作战经验的士兵所组成的,所以决定拒绝普罗文查要塞司令的请求”。
荷兰海军以仅有的两艘战舰和两艘小艇阻击郑军。荷军战舰船体很大,设备先进。郑成功以60艘大型帆船包围荷兰战舰,荷舰“赫克托”号首先开炮,其他战舰也跟着开火,郑军水师在镇将陈广和陈冲的指挥下,个个奋勇争先。经过激烈战斗,“赫克托”号被击沉。其他战舰企图逃跑,又被郑军舰船紧紧包围。郑军用五六只大帆船尾追“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展开接舷战、肉搏战。英勇的郑军士兵冒着敌人的炮火爬上“格拉弗兰”号,砍断船靠,又用铁链扣住敌舰船头斜桅,放火焚烧。“格拉弗兰”号和“
白鹭”号受重创挣脱逃跑,通信船“伯玛丽亚”号战败后逃往巴达维亚。
荷兰海、陆作战均告失败,赤嵌城和
台湾城已成为两座孤立的城堡,相互间的联系完全割断。荷方承认,当时
赤嵌城守军“力量单薄,处境危急”,“热兰遮城堡也由于地势关系,难以坚守,热兰遮市区更是完全处于敌军的包围和控制之下”。
郑成功随即加紧对赤嵌城的包围。该城周围45丈,高3丈6尺,城墙上有4座炮楼。四月三日,郑军的士兵在赤嵌城外抓到了描难实叮的弟弟和弟媳。郑成功对他们讲明利害,令其回城,劝说描难实叮投降。接着,又派部将杨朝栋和翻译吴迈、李仲前往劝降,表示绝对不会加害他们,并允许荷兰人带走自己的财产。四月四日,赤嵌城的水源被台湾人民切断。描难实叮见援兵无望,孤城难守,不得不挂白旗投降。这样,郑成功在登陆后第四天,就收复了
赤嵌城。
描难实叮投降后,奉郑成功之命前往
台湾城劝揆一无条件投降,遭到揆一拒绝。郑成功与诸将分析形势,认为不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敌人是不肯投降的,于是命令军队从鲲南端登陆,“移扎鲲山(即一鲲),候令进攻台湾城”。
战争结果
荷军献城投降
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整。城周长200多丈,高3丈多,分3层,下层深入地下1丈多,“城垣用糖水调灰垒砖,坚于石”。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数十尊。荷军炮火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每条通道。城内荷军尚有870人,凭借城堡继续顽抗。但是
赤嵌城被郑军占领之后,台湾城已是一座孤城,城内缺粮、缺水,荷军处境十分困难;加之当时南信风季节刚刚开始,要等待6个月进入北信风季节后,才能将台湾的有关情况告知
巴达维亚,然后再等6个月才能利用下一次南信风季节取得巴达维亚的援助,防守更加困难。
郑成功迫降赤嵌城后,为了牵制台湾城荷军,即派兵前往七鲲设伏。荷军行至七鲲时,还没来得及列阵对垒,即被郑军埋伏的藤牌军冲垮,死伤过半,其余士卒狼狈退回
台湾城。郑成功命令士兵立栅栏、设炮台,加强对七鲲的防守,同时令杨英、何廷斌以粟6000石、糖3000石补给军队。
自四月初以来,双方一直进行着零星战斗。郑成功一方面积极准备攻城,一方面于四月十二日和二十二日,两次写信给揆一,令其投降。又调集28门大炮,于二十四日凌晨摧毁了台湾城大部分胸墙。荷军于城上集中枪炮还击,并出城抢夺郑军大炮,被郑军弓箭手击退。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得手,为了减少伤亡,进一步做好准备,决定采既“围困俟其自降”的方针。他一方面派遣提督马信率兵扎营台湾街围困荷军,一方面把各镇兵力分驻各地屯垦。同时,郑成功还到高山族人民聚居的四大社(新港、目加溜湾.肖垅、麻豆,均在今台南县)进行巡视,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五月二日,郑军第二梯队6000人在黄安等将领的率领下,乘船20艘抵达台湾。郑军的兵力得到加强,供给得到补充后,从五月五日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上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围困荷军。郑成功又三次写信劝揆一投降。揆一仍幻想巴达维亚会派兵增援,拒绝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荷兰殖民当局得到荷军在
赤嵌城战败和
台湾城被围的消息后,匆忙拼凑了700名士兵、10艘军舰,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经过38天航行,于七月十八日到达台湾海面。他们见郑军战船阵容雄壮,踌躇不前,加之风浪很大,在海上停留了将近一个月之后,才有5艘战船在台湾城附近海面碇泊。其中“厄克”号触礁沉没,船上士兵被郑军俘虏。郑成功从俘虏口中得知荷兰援军兵力情况后,加紧进行围城和打援部署。
七月二十一日,驻台湾荷军当局决定:用增援的舰船和士兵,把郑军逐出台湾城市区,并击毁停泊在
赤嵌城附近航道上的郑军船只,以摆脱被围困境。荷军分水、陆两路向郑军发起进攻。海上,荷舰企图迂回郑军侧后,焚烧船只,反被郑军包围。郑水军隐蔽岸边,当敌舰闯入埋伏圈后,立即万炮齐发。经过一小时激战,击毁荷舰两艘,俘获小艇三艘,使荷兰援军损失了一个艇长,一个尉官,一个护旗
军曹和128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负伤。荷军其余舰船逃往巴达维亚。陆上,荷军的进攻同样遭到失败。此后,荷军再也不敢轻易与郑军交战。
台湾城的荷军被围数月,军粮得不到补给,因而士气低落,不愿再战。十月,揆一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命运,企图与清军勾结,夹击郑成功军。揆一的使者到福建后,清军要求荷兰人先派战舰帮助他们攻打厦门,然后再解荷军之围,揆一无可奈何,只好派雅科布·考乌率领漂泊在海上的3艘战舰、2只小艇前去攻袭厦门。考乌心存畏惧,中途转舵驶往
暹罗(今泰国),以后又逃回
巴达维亚。于是,荷军勾结清军夹击郑军的企图完全落空了,士气更加低落,不少士兵力求活命,陆续向郑军投降。
郑成功从俘虏中了解到荷军的上述情况后,决定把对荷军的封锁战术转为进攻,在对方从巴达维亚和中国大陆获得救兵之前,向热兰遮城堡的荷军发起猛烈攻击。为此,郑军增建了三座炮台,挖了许多壕沟,以遏制荷军的炮台。
1662年农历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圆堡。在两个小时内,郑军发射炮弹2500发,在该堡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即占领了该堡。郑军居高临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台,向
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军团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在城上督战,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劝降。李仲对揆一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 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 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形势及对策。台湾城被围已近9个月,荷军死伤1600余人,能参加战斗的士兵仅剩600百余人,且已弹尽粮绝,疾疫流行,形势已完全绝望。评议会认为:“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可怕的命运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而这样坚持,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
揆一走投无路,只得同意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经过会谈,揆一“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在收复台湾作战过程中,由于发现荷兰人的部队中也有不少黑人奴兵,郑成功在久攻不克之余,经常派黑人到城下进行劝降。为荷兰人作战的黑人奴兵,不少在之前由葡萄牙人训练,因战败被俘而投靠新主,遇到类似出身的同类,自然感到更为亲切。于是,在漫长的围攻战期间,先后有近200名黑人转投郑氏麾下,加入郑成功的
霹雳黑番鬼部队。
1662年2月6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即南明永历十五年),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
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
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东印度公司离台
1662年2月1日(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揆一在投降协议书上签字。
条约重点为:
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并忘记仇恨。 荷方将城堡、大炮、军用物资、商品和现金交给国姓爷。 荷兰人可携带一切返回
巴达维亚必须使用的食物、工具等物品。 荷兰士兵得以扬旗、鸣炮、荷枪、击鼓、列队上船。 国姓爷应释放所有荷兰俘虏。 东印度公司应释放所有中国人俘虏。 2月9日(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2000名荷兰人登上8艘荷兰船舰,等候出航。《
热兰遮城日志》记录至这一天为止。
1662年2月17日,
揆一率领卢斯杜南号、唐堡号、安克文号、梅顿号、泰伯特号、纳尔登号、白鹭号和罗南号启程,结束了荷兰在台湾38年的统治。
战争评价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战争影响
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也带来一波汉人移民潮。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但继位的
郑经与
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并在
陈永华的规划之下,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
华埠。因此有学者形容此役“决定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方面,失去大员这个据点之后,“东南亚—大员(对中国转口)—长崎(日本)”的商路中断,对中国贸易量也急遽减少,损失甚大。荷兰东印度公司数度企图恢复这条航路,因而与
清廷联手攻打郑氏。
1663年
清荷联军攻打金门和厦门,此时郑成功已死,郑军领袖为郑经。双方在金门乌沙港交战,郑军落败,先撤往
铜山,不久之后全军转往台湾,完全失去在大陆的根据地。但此役之后清廷仅赠送银两与礼物给东印度公司,并未派兵协助攻打台湾。
1664年8月,东印度公司占领鸡笼(今基隆)。同年11月,荷兰舰队与清靖海将军
施琅率领的水师组成联军,准备攻打台湾,但一出海面便遭遇大风浪被迫折回。此后清廷对攻台转趋消极,东印度公司也因为连年军事行动造成财政困难,双方皆不再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此外,由于清廷厉行海禁,东印度公司在基隆的据点几乎无利可图,维持费用却十分庞大,因此于1668年7月自行放弃撤出。
至于大员长官
揆一则因为投降而受到审判,被软禁于班达(Banda)群岛,直到1674年家人以25000荷盾将他赎回。1675年他出版《
被遗误的台湾》一书为自己辩护。
后世纪念
诗词
七 绝
心存只手补天工,
八闽兵寨今古同;
当年古垒依然在,
日光岩下忆英雄。
七 绝
叱咤天风镇海涛,
指挥若定阵云高。
虫沙猿鹤有时尽,
正气觥觥不可淘。
谒郑成功祠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
确保台湾入版图。
注:张学良《
谒郑成功祠》这首七绝,是张学良晚年在台湾所作,而“确保台湾入版图”一语,昭示了张学良心向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注:诗中“郑氏”,指郑成功。
题郑成功纪念馆
开辟荆榛,
千秋功业;
驱逐荷虏,
一代英雄。
题郑成功纪念馆
薛刚
护保国图,敢据一隅存日月;
周旋外虏,单凭三木挺脊梁。
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成功颂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
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
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刘铭传书于合肥
注:刘铭传,曾诏任督办台湾事务大臣,旋授福建巡抚,太子少保,加兵部尚书衔, 光绪十二年,台湾设行,任铭传为巡抚。
郑成功赞
薛 刚
横海极目,心雄万夫。忠肝照海,孤胆震俗。志略超人,涵大潮之澎湃;胸怀坦荡,纳旭日之先出。奔走黄蓝,父子心异南北;围剿夷敌,君臣志全版图。延炎黄之血脉,传洛泗之道儒。葆高山之巍巍,驱嗜血之外虏。以铁血铸丰碑于宝岛,以豪气勒精神于东土。煌煌兮功德光天庭,浩浩兮丹心著史书。
想其降蓬莱,脱俗埃。抚朝阳,何壮哉!诞石芒耀,目炯九垓。时而蛟龙入水,望西坠之大明;哪知暗礁潜藏,听波涛之狂拍。激总角之青春,养气宇以豁开。于是返闽江之畔,长孔孟之才。脱颖群生,翘楚同侪。妻大儒之秀女,入国监而别裁。泽以天雨,茁大木之森茂;厚以地坤,期弘光而有待。
然则势穷日月,方显英杰。仙霞失守,雄关悲歌。百战垂成,永历回光;三头奋进,延平勇烈。拔闽南之峦障,汇两广之热血。电闪樯帆,何时微微波漾;风破沧溟,何处稍稍雨歇。千轮竞渡,困八旗之铁骑;万箭齐发,有三江之大捷。海澄不受,拒清庭于千里;瓜州再胜,数辫军之十恶。庶乎围金陵,望复兴。虽退败,敌忐忑。一时仁孝声振,军功名赫。
于是舰横海峡,奇袭台南。海风霹雳,勇往直前。降嚣张之红毛,收久别之故园。致敬高山,燃燃木棉。喜泣鬼神,欢惊地天。而后敷教化,树芝兰。序伦理,赋诗篇。锦绣太鲁阁,风光日月潭。一时风迥隔岸,续伊洛之源流;俗改荒野,存海外之桃源。众黎至 今享其赐,五洲还仍扬其帆。
颂曰:
汹涌潮头,公所降兮。海风激荡,获鳞羽兮。翘秀儒林,行忠孝兮。臂挽狂澜,军功著兮。挥洒豪情,昭日月兮。云帆入洋,英雄望兮。叱咤镇涛,天为伴兮。辟境荆蛮,逐荷夷兮。一岛延平,全中夏兮。教化一方,功名传兮。蛟渊鹏霄,永不磨兮。
郑成功赞
赖少其
焚青衣于孔庙,举义旗于东南,北伐归而东渡。王封延郡,地拓台湾,千古英雄,万古留芳。
活动
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座谈会在台北举行
2022年3月27日,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座谈会在台北举行,台湾多个团体、近代史专家学者共同研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代和历史意义。座谈会由
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劳动党主席吴荣元代表主办团体开场致辞。台湾史研究会理事长、统一联盟党主席
戚嘉林表示,郑成功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华文化生根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