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云,女 ,1945年7月生,吉林省怀德县人。著名二人转表演
艺术家,戏曲表演艺术家。
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第一代演员、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
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评委。
个人荣誉
1959年开始从艺。师从李青山学习二人转,得其真传。
1960年在
吉林省戏曲学校还未毕业,就被调到
吉林省吉剧团当演员。
1980年调到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她首演的拉场戏
《回杯记》;二人转
《丰收桥》、
《秋分时节》、《买年画》、《包公断后》、《铡包勉》、《猪八戒相亲》、《看秧歌》、
《包公赔情》、《俩科长》、《西厢》;小品《李三》等均获吉林省二人转汇演“表演一等奖”、“综合一等奖”。
其中
《丰收桥》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
《秋分时节》1988年东北民间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和“最高探索奖”。《包公断后》1986年全省中青年汇演获“表演一等奖”。
1986年郑淑云被中国文化部授予“
拔尖人才”称号。
1997年郑淑云被授予“培养新人奖”。
1998年郑淑云被吉林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艺术突出成就奖”。
1989年郑淑云被编入《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名录》。
1993年郑淑云被编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2023年郑淑云被授予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她的嗓音高亢嘹亮、韵味醇美、行腔圆润、声情并茂,演唱技巧深沉、凝重、豪迈、大气,深得东北广大观众的欢迎与爱戴。
中央电视台评价郑淑云为∶德高望重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
活动摘录
2009年,吉林省文化厅聘请郑淑云为吉林省第四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评委。
2012年5月22日,郑淑云、韩子平、倪茂才、刘春梅等省内知名艺术家,加盟省文联采风慰问演出团,走进双阳。
2014年2月19日,吉林省文化厅认定郑淑云为吉林省第二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3月13日,郑淑云受邀吉林电视台,录制二人转《杨八姐游春》。
2015年4月15日,郑淑云受邀吉林电视台,录制二人转《包公断后》。
2015年11月17日,吉林省文化厅申报郑淑云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
长春老年大学聘任
国家一级演员郑淑云为声乐系教授。
2016年6月1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转出好人生》栏目,郑淑云受邀为点评嘉宾,并现场演唱二人转《包公断后》。
2016年7月27日,第六届东北电视二人转“金扇奖”颁奖盛典在东北风剧院举行,郑淑云受邀为获奖者颁奖。
2018年4月18日,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入选名单,郑淑云传授学生
唐建军、李玉莲二人转
《包公断后》、
《马前泼水》。
2018年9月6日下午,郑淑云受邀参加省二人转艺术家代表座谈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晓萍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主持会议。座谈会上,郑淑云、
闫学晶、
金士贵、
董孝芳、
贾慧敏、
韩子平、黄敬文、
杨柏森等省内二人转艺术家代表们围绕传承发展创新二人转艺术提出了意见建议。
2018年10月12日,郑淑云受吉林电视台邀请,录制《王二姐思夫》。
2019年,郑淑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
2019年4月30日,郑淑云受邀参加由省文联主办、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等承办的“冰凌花开思故人”纪念高茹研讨会,郑淑云会上发言追忆师姐
高茹。
2019年起,郑淑云受邀参加四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经典二人转翻拍计划”,任指导教师。
2020年12月21日,郑淑云受吉林电视台邀请,录制嘉宾表演《马前泼水》。
2021年1月4日,郑淑云受吉林电视台邀请,录制嘉宾表演,郑淑云、孙忠宏演绎
《杨八姐游春》。
2021年1月11日,郑淑云受吉林电视台邀请,录制嘉宾表演,郑淑云、孙忠宏演绎
《马前泼水》。
2021年2月7日,郑淑云受吉林电视台邀请,录制嘉宾表演,郑淑云、闫峰演绎《看秧歌》
2021年2月19日,吉林广播电视台播出韩子平 郑淑云等人演绎的
《回杯记》片段。
2021年5月15日,郑淑云受邀莅临“名家新秀齐登台 致敬经典放异彩”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二人转经典剧目专场演出,进行指导。
2021年5月25日,吉林广播电视台播出郑淑云 郑桂云演绎的正戏《西厢观花》。
2021年,郑淑云受邀参加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青年二人转人才培训工程,为名家传艺班专家授课
《包公断后》。
2022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典藏资料——郑淑云、董孝芳演唱的二人转《杨八姐游春》。
2023年12月,第十四届长白山文艺奖评奖结果公布,郑淑云获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生涯回顾
郑淑云:想当年“万人围着二人转”《了望东方周刊》
我1945年出生,小学毕业后考到
吉林省戏曲学校学习二人转,得到老艺人
程喜发和
李青山的亲传,基础比较扎实。他们原来是民间艺人,解放后被请到戏校,享受国家俸禄。
李青山是著名的二人转民间艺人,男人唱旦角,“唱”、“扮”、“舞”都很有功夫。他外号“大机器”,意思是各家各派都能包容。听说他刚开始唱二人转的时候不受欢迎,因为长得不好看,经常坐冷板凳。那时候演员都在戏台旁边坐着,有观众出钱点唱,才能上场,没有人点就坐一晚上冷板凳。后来他求老板让他唱一场,结果上场之后一直没下去,整个晚上他都包了,观众不停叫好。因为他天天坐冷板凳,各家各派就都学会了,所以一炮走红。那一代艺人功底很好,都是草头班子出来的,如果没有好东西,观众不买账,会从台上给撵下去。
我1959年参加工作。1964年全国搞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文艺工作者也到农村去,叫工作队员,教育农民。下乡很辛苦,背着行李,那时候哪有车啊,就是走,翻山越岭,有时候爬山要手脚并用。住在农民家里,虱子就像滚绣球似的,当时讲究“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候下乡演二人转还没有那么火,主要演《白毛女》等忆苦思甜的节目。
回城之后就是“文革”,十年基本上什么都不干了。后期演的一些节目,因为受样板戏影响,很单调,都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小鹰展翅》啊,没有古装戏,也学习样板戏的剧目,很多段子是根据八个样板戏改的。
80年代初,文艺复苏,二人转这时才开始起步,把以前传统的东西都拿出来,
《杨八姐游春》《西厢记》
《包公赔情》《猪八戒拱地》等,全整理出来,这是二人转很兴旺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下乡演出,各个乡镇都排队预约。乡镇来接我们,用解放卡车,道具一车,人一车,车厢没有顶棚,下雨我们就自己打伞、顶着雨布。我们还卖过票呢,记得一次在榆树乡,一天就卖了一万多张票,票很便宜,三角钱一张。没有舞台,大板车打开就当舞台,用帷子围个场子,往里放人,看到场子里人差不多了,赶紧关门,不然太挤了,踩坏了人咋办。
那时候有句话叫“万人围着二人转”,台上两个人演,台下人山人海。我们这才感觉文艺工作者有用武之地了。
乡镇对我们的招待就没法形容了,杀猪宰羊的。到老乡家吃饭,农民特别热情,秋天,没有新鲜水果了,他们从地窖里拿出西瓜,再来一勺白糖。那时还没有冰箱,西瓜是农民存在地窖里的,城里吃不到。这是最热情的招待了。春天,苞米刚长出来的时候,一个乡长说:“我给你们做一道菜,可好吃了。”菜上来,我一看是玉米笋,他说这是刚从地里掰的,还没有结粒,刚发芽就掰下来了。做这一盘要瞎多少苞米啊。
演出的时候,观众的热情也非常让人感动。演出上午9点开始,六七点就有人来占位子了。上午演完了,他们自己带着饭来吃,怕下午位子没有了。下午演出,我唱《包公断太后》,雨哗地就下来了,他们还不走,舞台上面有顶棚,但下面是露天的,他们顶着各种各样的雨布,还有顶一块布的。雨越下越大,平地都有积水了,慢慢没了脚面,他们还不走,在雨里站着看。舞台上开始漏水了,乐队拉弦的就剩下一个了,旁边有人给他打伞,打鼓的也有人打伞,我们两个演员没人打伞啊,就在舞台上拣着不漏的地方演,也不能舞了,最后俩人挤在一块不漏的地方背对着背唱。脸上分不清是眼泪还是雨水,心情很激动。
一辈子演出,什么时候最高兴啊,就这个时候,这么受人民的欢迎啊。
1984年,我当选省政协委员,我是第一个当政协委员的二人转演员,参政议政,很光荣。那时候二人转那么火,但没有一点私心,我唱的
《回杯记》录盒式磁带,卖出去有100万张,我只得到6元钱,是单位发的补助费。没有怨言,就觉得拿着国家俸禄,就该给国家干活。要有人邀请出去演出,还想,耽误了剧团的演出咋办。
后来家家有了电视,二人转受到一点冲击。电视放《霍元甲》的时候,我们下乡,住在招待所直嘀咕,能不能卖出票去啊。到台上一看,妈呀,台下已经坐满人了,场场满。二人转还是有一批剧目、一批演员,还有一批忠实的观众,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粉丝。
90年代后期,城里开始有民间的二人转演出,主要搞杂耍,搞笑的,黄段子,什么都上,这时候我们的传统二人转受到很大冲击。演出也只是给大专院校或者会议什么的,下乡演出不多了,没有乡镇主动来接我们了。即使老百姓愿意看也没人组织,乡镇干部都有车,自己开车到城里唱歌跳舞,接待我们嫌麻烦,我们这么多人下去,还要管吃喝拉撒。
传统二人转演员的日子不好过,在职的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演员只开60%的工资,我因为退休了,才开100%。
我们的二人转不景气了,也想着演出怎么改革。以前都唱成本大套的戏,后来也唱一段了,挑最精彩的。我们也学习杂耍二人转表演的灵活性,临场发挥,学习他们丑角的幽默,但是他们大部分不具备“美”的表演素质,最大的问题是不会“美”。
年轻人喜欢看杂耍,老年人还是喜欢看我们的演出。我退休后,有一次碰到老乡问:“你咋总也不来演出了”
主要搭档
作品摘录
《回杯记》《
西厢听琴》《马寡妇开店》《马寡妇开店后传》 《秦香莲》 《小张买鱼》 《小老妈开唠》
秦志平 郑淑云 首演剧目
《包公断后》 《丰收桥》 《包公赔情》《全本西厢》 《老回杯记》 《苏武牧羊》
《铡包勉》 《黄氏女游阴》 《杨金花夺印》 《
吕洞宾戏牡丹》 《楼台会》
《杨八姐游春》《小送饭》《小两口猜迷》《远香楼》
郑淑云 李雷 首演剧目 《秦雪梅吊孝》
董孝芳 郑淑云 首演剧目 《刘云打母》 《寒江关》
注:吉林省文化信息网介绍,韩子平、郑淑云、杨丽为
《回杯记》首演演员。
荣誉摘录
1981年1月,吉林省第二届二人转新剧目评奖推广会上,由
王悦恒整理,郑淑云、
韩子平、杨丽首演的拉场戏
《回杯记》,受到好评,获剧目综合一等奖。剧本发表在《参花》1981年12月号。
1981年2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
冯其庸教授在春谊宾馆由
吴景春、
王肯、
王兆一陪同观看了
韩子平、郑淑云、杨莉演出的拉场戏
《回杯记》。
1981年9月18日至26日,文化部在天津举办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郑淑云和
秦志平演出的二人转
《丰收桥》获表演一等奖。
1984年12月14日下午,
吉林民间艺术团应全国政协邀请,在
人民大会堂演出,郑淑云和
秦志平演出二人转
《包公断后》,演出结束,
肖华等领导上舞台和演员一一握手,合影留念。
1989年,郑淑云和
秦志平受邀参加上海首届曲艺节,演出二人转
《包公断后》。
1990年,郑淑云和
秦志平受邀参加南京首届
中国曲艺节,演出二人转
《包公断后》。
2000年,应台湾财团周凯剧场基金会邀请,郑淑云和
徐振武赴台湾演出二人转
《包公断后》。
2007年,
韩子平、
金士贵、
张震、郑淑云被授予二人转艺术杰出贡献奖。
2023年,郑淑云被授予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报道摘录
红旗街道天宝社区请来国家一级演员郑淑云担任小戏迷俱乐部的老师,教小学生们学习传统戏曲艺术。
二人转将“转”向何方。吉林省文化厅召开研讨会,郑淑云建议:“可以用“以团带校”的方式培养人才。此外,编剧、导演队伍也急需加强。近年来国有艺术院团难以吸引观众,缺少像原来适合观众品位的剧目,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我们一家和
那炳晨、
王肯、
王兆一前辈以及
韩子平、
刘丰、董伟、郑淑云都成了最好的朋友。
晚年贡献
言传身教,使众多青年戏曲演员在二人转剧种上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助推了青年戏曲人才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抢救恢复了一批濒临失传的优秀剧目,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