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印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
郭忠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 现任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道路安全学会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理事,世界道路协会(PIARC)会员,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ad Materials and Pavement Design》副主编, 《Advances in Transportation Studie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副主编,《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Security》副主编。
人物经历
本科:同济大学 路桥工程系(1978-1982)
硕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交通工程系(1982-1985)
博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交通工程系(1987-1990)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讲师(1987.07–1988.09)
英国诺丁汉大学土木工程系联合培养博士生(1988.10–1990.01)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讲师(1990.02–1991.1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副教授(1992.01–1995.1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1996.01–1999.1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2000.01–2002.06)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2002.06–2005.12)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01–至今)
人物生平
郭忠印,山东鄄城人,1962年1月生。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工程系,1985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作为同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赴英开展学术研究,并于1990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道路与交通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公路学会道路与筑路机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分会理事。世界道路协会(PIARC)个人会员,Associate Edi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ad Materials and Pavement Design”,Associate Edi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s In Transportation Studies”等社会职务
主要成就
1990年,郭教授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返校任教,同时开始从姚祖康老教授的课题组分离出来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主要研究沥青路面材料工程。当时学院内出现了扎堆路面研究的现象,于是郭教授打算另辟蹊径,联想到自己在英国留学时接触到的“加筋土”概念,开始进行加筋土结构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有关方面的简单设计和分析。直到1995年,他参加了在加拿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对比发现国内的道路系统都是通过极限设计而投入运营,而忽略了对人身安全的细致考虑。而且由于先前的设计单一,还很难去评价一个系统的优劣。道路安全和道路通行能力两大指标向同时提升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尤其在安全方面,由于当时交通部门和路政部门把影响道路安全问题主要归结于人自身的因素,与路线设计,道路设备没有很大的关联,道路安全方面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1997年由于世界银行贷款要求,中国申请道路建设项目中必须要包含有安全类研究项目,实现世纪末的“安全战略目标”。许多省份便马马虎虎的展开了些道路安全研究。但世界银行退回了上交的报告,并要求安全类研究项目必须要第三方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省级政府找到了郭教授率领的团队。在只有仅仅13万资金的情况下,郭教授和系里其他的青年教师开始了新疆的道路安全评价应用和路网改善工作。1998年完成新疆的道路安全评价应用和路网改善工作后,同时也成功的翻译完澳大利亚的道路安全评价指南。这时便开始编制属于中国自身的道路评价指南。
1998年至2000年,是中国的交通事故高发率期,其中的恶性事故更是让人惊恐。同时,高速公路事故率竟然比低级公路事故率还高。有关部门越来越注重安全方面的研究,这一期间郭教授参与编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公路安全项目评价指南。2000年成立了道路安全协会,从这一刻开始,道路安全领域的研究步入正轨。
2004年是最重要的一年。国家投入西部建设科技项目资金高达3000万元,应用于公路技术安全研究。自此以后,有了大量资金和项目的支撑后,道路安全领域的研究也火热起来。郭教授介绍说,这个时候,道路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平台,来研究探讨”人车路系统”的规律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
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郭教授的课题组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良好的道路安全研究平台,在此平台上研究“人车路”系统的内外规律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原来的不被认可到国家及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安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课题组在道路安全领域的研究也由一条“羊肠小路”走上了“康庄大道”,这令郭教授感到十分欣慰。而最近学院实验室又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大型实验设备,如驾驶模拟平台、路面加速加载设备等,这些都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提及与国外的差距时,郭教授表示,我国在对“人”即道路用户的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郭教授还强调,国外先进的理念和设备可以引进,但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当地的实情进行修改验证才能应用。道路安全与环境的研究也是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其中环境又分道路环境和自然环境。道路环境:一方面,通过研究道路用户的交通行为,在设计上对人进行必要的指导与限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教育,用通俗形象的媒介将科学知识与生命价值观念传播给大众。起我国相对于国外有关于道路安全的研究时,郭教授深深地感受到我国的安全教育研究缺乏,这一方面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是很落后的。道路环境和人的交通行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道路环境不仅要给予人予指导,同时还得加以限制。在环境研究方面,通过绿化设计,环境恢复保护等方面来达到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现今,道路安全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郭教授所率领的课题组也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省级项目研究任务。课题组现正进行的项目有:交通部项目“基于事件的重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研究”、“基于运行速度理念的西部地区公路路线设计安全评价与技术”、“公路隧道与隧道群质量运行安全保障”、“基于主客观安全性的云南高速公路运营风险评估技术”、“恶劣气象条件下山区公路网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青岛至莱芜高速公路环境示范及工程”、“湘西旅游公路改造与安全保障技术”以及青岛海湾大桥的安全性研究等。
出版著作
出版著作有《道路安全工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道路工程分册》、《公路设计手册:路面》(材料部分)。近期发表的主要论文有:“道路线形与道路安全性关系的统计分析”、“基于落锤弯沉仪动态数据的路面模量反演方法”、“沥青混凝土防滑磨耗层防滑性能加速试验方法的研究”、“动荷载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变形响应分析”、“Researchonthemechanicalperformanceofreinforcedasphaltconcretewithgeo-synthetics”、“路线线形与道路安全关系的研究”、“半刚性基层材料性能参数的试验研究”、“中国干线公路道路安全状况与黑点特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施工阶段的测试与分析”、“道路安全系统与道路安全工程”等
个人生活
郭教授待人和蔼可亲,作为一个学者,他严谨求实,作为一个老师,他也一直秉持着自己的教学理念。郭教授强调说:交通是个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们同济的学生就是缺乏这一方面的锻炼。而且,一个人还要有责任心,要以礼待人。郭教授不喜欢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每年有20%——30%的知识更新,要是我们一味的抱着教材,那新增加的那些内容便不知道,我们不能拿着一个过时了的指导规范来进行研究。郭教授喜欢小班教学,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大学生创新平台就是个不错的模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以后会写会做。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5 14:3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