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县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县
都兰县,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南部。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距州府德令哈市205公里,省会西宁市428公里。行政区域面积平45270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107个行政村;截止2023年末,都兰县常住人口为6.7万人。
建制沿革
周秦至汉初,都兰属西羌之白兰羌牧地。
公元4年(汉文帝元始四年),都兰属汉朝统辖。
公元四至七世纪,是鲜卑吐谷浑王朝的领地,后被吐蕃兼并。
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都兰始归中央王朝版图,为东蒙古诸部、和硕特西右后旗驻牧地。
民国六年(1917年),设置都兰理事公署,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都兰县。
1949年,都兰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
1952年,改设都兰自治区。
1953年、1954年,先后易名为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和都兰蒙古自治区。
1955年,改为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区迁至察汗乌苏乡。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都兰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
1952年,改设都兰自治区。
1953年、1954年先后易名为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和都兰蒙古自治区。
1955年,改为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区迁至察汗乌苏乡。
2000年,都兰县辖2个镇、7个乡。其中各乡镇: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乡、热水乡、沟里乡、香加乡、巴隆乡、宗加乡、诺木洪乡。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
2001年底,都兰县辖3个镇、6个乡,96个村(牧)委会。
2005年,都兰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诺木洪乡政府驻地诺木洪,实行镇管村体制。2、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107个行政村。境内有:香巴管委会、柴达木监狱、查查香卡农场、英德尔种羊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隅,东邻乌兰县茶卡镇,西接海西工业重镇格尔木市,南邻青南牧区果洛州玛多县玉树州曲麻莱县,北连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县域东西长约310公里,南北宽约18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平45270平方千米。县城察汗乌苏镇东距省会西宁市427公里,西距格尔木市340公里。
地质地貌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
气候
都兰县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最低极端气温为-29.8℃,最高极端温度达33℃。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县域西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东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5.1℃,年平均降水量37.9-180.5毫米,蒸发量1358-1765毫米,年日照时数2903.9-3252.5小时。
水文
都兰县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
自然灾害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0月6日1时42分在青海海西州都兰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6.92度,东经95.85度。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都兰县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活化石”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另外还有黄芪、大黄、羌活、雪莲、麻黄、锁阳、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
动物资源
都兰县野生动物有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
矿产资源
据政府网站2014年8月显示,都兰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铜、锂、锌、铅、硼、金、镁盐、钾盐、石墨、硅灰石等四十多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中型矿床有4处、小型矿床有19处,铁、石墨、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
人口民族
截止2023年末,都兰县常住人口6.70万人,城镇人口3.39万人,城镇化率50.60%。
政治
县委书记:刘启发
代理县长:王全明
经济
综述
2011年,都兰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7%,比2010年增长31.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比2010年增长5.08亿元,比2010年增长37.4%;第二产业完成比2010年增长6.69亿元,比2010年增长37%;第三产业完成比2010年增长4.3亿元,比2010年增长17.3%。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比2010年增长46.7%;完成工业增加值5.6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4.7%,比2010年增长46.5%(现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5.6%,比2010年增长78%;完成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比2010年增长39.08%。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2.8%,比2010年增长31.24%。一般预算支出10.78亿元,比2010年增长76.19%。财政收入、支出的增幅均创近年最好成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72元,比2010年增长19.1%。
2017年10月,根据贫困县退出程序,经青海省政府研究,批准都兰县从全省贫困县中退出。
2019年,都兰县地区生产总值404152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4763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4226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5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0067万元。
第一产业
2011年,都兰县全县粮食作物总产量5.2万吨,蔬菜总产量3000吨,枸杞总产量1.53万吨。2011年全县牲畜存栏110万头(只),繁殖仔畜56.78万头(只),成活率为89%,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47%、43%。
第二产业
2011年,都兰县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比2010年增长46.7%;完成工业比2010年增长5.61亿元,比2010年增长46.5%(现价)。实现工业产品产销率8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铁精粉71万吨,比2010年增长41%;黄金1052.74千克,同比增长54.18%;铅锌精粉1.23万金属吨,比2010年增长22.52%;钾肥1.28万吨,比2010年增长10.8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都兰县高考升学率由2010年的79%上升至2011年的95%。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2.8%。并且将夏日哈、下滩学校初中部撤并入县第一中学;将沙珠玉、下塔拉、西河滩、上滩(三至五年级)、下滩小学及教学点根据就近撤并的原则,并入都兰县一完小;热水乡四所学校并入县民族中学,沟里学校并入县第二中学,新源学校撤并入柴源学校,宗加二完小撤并入宗加一小。全县学校总数从十五末的72所减调到27所。
文化事业
2014年全县组织红歌赛;县妇联在县广场举行手工艺展览,共展出藏绣、盘绣、苏绣、十字绣、丝带绣、手工艺术小作品350余件,参与人数达1000多人;察苏镇在县文化广场举行了“庆七一”暨第九届“乡村风”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手工艺术展、科普宣传、文艺演出及趣味活动等;县第一完全小学在文化广场举办了以“红领巾心向党”为主题的庆七一文艺演出活动。
医疗卫生
2011年,都兰县健全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坚持以“标兵县”的指标和要求,提高计生服务质量。“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特别奖扶”政策落实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98‰,重点对象“三查”服务97.27%。县级医院有都兰县人民医院和都兰县蒙藏医医院两所。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社会保障
2011年,都兰县城镇新增就业582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651.54万元,就业和增收途径继续拓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26万人、3.85万人、0.26万人和0.42万人,均呈扩面趋势。享受城镇低保、农牧区低保人数8.9万人(次),低保金发放率为10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由25元提高到3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
基础设施
2011年,都兰县构建宗加、巴隆等西部乡镇青海半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产业带和沟里、热水等南部山区牦牛、藏羊产业带,充分利用农牧区丰富的牛、羊和饲草料资源,新建高标准畜用暖棚600座,并以生猪、牦牛、肉用羊、禽类等饲养育肥为重点,改扩建、规范完善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个、标准化牛羊养殖小区3个及半细毛种羊舍20栋、改造种羊舍20栋,提高养殖场利用效率。
历史文化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2013年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风景名胜
“诺木洪文化”遗址、塔温他里哈遗址和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唐吐蕃古墓以及香加巴哈莫力崖画、鲁丝沟岩画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高原奇观科学图“夏日冰瀑”、田格里湖芦苇区、举世罕见的古生物遗迹——贝壳梁,还有都兰国际、国内狩猎场及蒙古族、藏族风情等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中国海虾蚌壳第一梁——贝壳梁
壮观的贝壳梁,是由贝壳和沙渍结成的一条长达3公里,底宽70米,顶宽30米,高5米至10米的堤梁。系千万年前沧海变大陆时众多贝壳到盆地底处求生存堆积而成的。
班禅行辕——香日德寺
格鲁派寺院中的香日德班禅行辕由六世班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坐落于戈壁绿洲之中。历来为接待班禅等宗教界上层人士往返于西藏居住的地方。九世十世班禅均有在这里居住过。
盆地之肾——柴达木河流域湿地
柴达木河流域东起香日德镇小柴旦地区,经巴隆乡、宗家乡、西至诺木洪乡境内,范围为柴达木河、哈拉乌苏、素棱郭勒河、蒙古尔河、田格里河,南北霍布逊湖及周围湿地,湿地区内有灰岩、赤麻鸭、黑颈鹤、白天鹅、红头潜鸭、赤鼻麻鸭、牛头伯劳、黑眉苇莺等湿地依赖性鸟类30余种。
高原金字塔——热水古墓群
热水墓群有大小古墓2000余座。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织锦袜、丝织品极为珍贵,是我国1996年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这墓葬群中的血渭1号大墓系全国十大古墓之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察汉乌苏河北岸山前洪积扇平台上,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戈壁农业发展第一乡——香日德
“香日德”系藏语,汉语意译为“树木繁多的地方”。在中国60年代、70年代,曾是中国西北地区改造戈壁,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的一面红旗,经引入灌溉戈壁,使荒漠形成亩产小麦千斤的良田,创造了全国小麦产量高纪录。
荣誉称号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15日,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08:34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