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lǐ líng)市,湖南省辖县级市,由
株洲市代管,地处
湖南省东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
湘东区交界,东北连江西省萍乡市
上栗县,北界长沙市
浏阳市,西接株洲市
芦淞区、
渌口区,南邻株洲市
攸县。醴陵市辖19个镇、5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56.46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醴陵市人口总户数为28.1万户,户籍人口数为102.25万人,醴陵市常住人口87.1万人,城镇化率65.4%。
历史沿革
秦朝,属长沙郡临湘县。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长沙国临湘县。史记记载“醴陵······四年四月丙申侯越元年”,记录了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封长沙王相刘越为醴陵侯。
东汉,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置醴陵县,并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区。时县境东到江西杨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据此,醴陵建置伊始。
三国时,醴陵属吴国荆州长沙郡。
隋初,属荆州长沙郡。大业三年(607年),改临湘为长沙县,撤醴陵并入长沙。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从长沙县划出置醴陵县。
宋朝,醴陵县隶属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醴陵县升为醴陵州。 天历年间(1328年—1330年),由州降为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复升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醴陵州复降为县,属
长沙府。
清康熙三年(1664年),醴陵县隶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醴陵县隶属湖南省湘江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醴陵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长沙专区改名湘潭专区,醴陵县属
湘潭专区。
1983年7月,醴陵县划入株洲市管辖。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市),由株洲市代管,8月15日,醴陵市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醴陵市位于
湖南省东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
湘东区交界,东北连江西省萍乡市
上栗县,北界长沙市
浏阳市,西接株洲市
芦淞区、
渌口区,南邻株洲市
攸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9′49″—113°45′43″,北纬27°22′15″—27°58′7″之间,南北长66.75千米,东西宽58.51千米,呈不规则矩形。全市总面积2156.4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属于长株潭都市圈。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
气候
醴陵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间。
水文
醴陵市境内主要河流有
渌江、昭陵河和涧江,均属
湘江水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醴陵市水利资源蕴藏量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亿立方米。市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93座。
森林资源
醴陵市森林资源丰实,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市林地面积12.57万公顷,有727种木本植物,森林覆盖率为52.3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
矿产资源
醴陵市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属矿产和铅、锌等金属矿产蕴藏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铀、金、银、铁、锰、铅、锌、煤、石灰石、瓷泥等23种,矿产地117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6处。
人口
截至2023年末,醴陵市人口总户数为28.1万户,户籍人口数为102.25万人,其中男性52.36万人,女性49.89万人。按年龄分布:18岁以下19.64万人,18-34岁17.51万人,35-59岁42.11万人,60岁以上23万人。城镇人口为44.34万人,农业人口57.91万。年末常住人口87.1万人,城镇化率65.4%。
经济
综述
2022年,醴陵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3.3亿元,增长6.9%,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5.5亿元,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9.4:53.3:37.3调整为8.8:54:37.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5.6%、67.3%和27.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个、3.6个和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95万元。
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6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8.1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5.0亿元,同比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6:52.7:37.7调整为9.3:53.0:37.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5.0%、57.7%和37.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个、3.7个和2.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747元。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长50.2%,第二产业增长37.3%、第三产业下降7.8%。从投资方向来看,工业投资增长37.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2.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2.0%。
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8%,完成地方税收收入23.5亿元,增长5.7%。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为72.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6.0亿元,增长1.4%,其中:教育、科学技术、卫生健康、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分别为12.3亿、6.5亿、4.8亿、10.7亿、12.0亿、1.8亿,分别增长5.0%、-18.8%、-46.1%、10.2%、16.1%、0.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9亿,增长7.1%。
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8%,完成地方税收收入23.5亿元,增长5.7%。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为72.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6.0亿元,增长1.4%,其中:教育、科学技术、卫生健康、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分别为12.3亿、6.5亿、4.8亿、10.7亿、12.0亿、1.8亿,分别增长5.0%、-18.8%、-46.1%、10.2%、16.1%、0.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9亿,增长7.1%。
第一产业
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增长8.5%。
202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74.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3.3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达48.7万吨,其中稻谷46.4万吨。蔬菜产量89.6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11万吨,增长3.5%,茶叶产量628吨,增长1.9%油料播种面积22万亩,全市种粮大户(30亩以上)、家庭农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共发展到6455户(个),流转耕地42.7万亩,流转率69.5% 。
202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8.65万吨;2023年水产品产量2.96万吨,增长3.71%。出栏肉猪93.6万头,增长0.13%;出栏肉猪93.6万头,增长0.13%;出栏羊43.66万只;出栏牛0.4 万只;出栏禽697.03万羽。
2023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6.08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96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3.74%,稻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分别达到88.96%、83.32%。机耕、机收基本实现全覆盖。2023年水利部门完成2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建设等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新增蓄水能力75.2万方,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8万亩。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4.0%,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按可比价计算,工业经济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2%。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1.5%,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3%。
2023年,陶瓷、鞭炮烟花两大传统支柱产业产值增速分别增长5.6%和7.1%。服装行业产值增长0.7%,玻璃行业产值增长7.3%,汽配行业产值增长-11.8%。
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3家,完成产值154.5亿元,增长9.2%;建筑房屋施工面积505万平方米,增长24%,房屋竣工面积433.6万平方米,增长33%。
2023年末,全市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41家,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9.94万平方米,下降23.6%;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9.9万平方米,下降23.7%;完成销售额17.6亿元,下降4.0%,其中:住宅销售额15.5亿元,下降0.8%。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202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加9.9%。2023年农村公路建设共计239.7公里。其中撤并村连通路(包括增补)76.8公里;建养行动(增补计划)77公里;大中修40.9公里;空白村修水泥路或沥青路45公里。完成安防85公里;完成危桥29座。全市共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167台、营运线路12条,总营运里程达170公里,全年公交客运总量达1158.5万人次,行政村通客班车率达到100%。
202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1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5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7.1万户。
内外贸易、旅游和招商引资
2023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1亿元,增长9.2%。分地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2.7亿元,增长9.0%;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4亿元,增长10.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281.1亿元,增长7.7%;住宿餐饮业实现39.0亿元,增长21.0%。
2023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05家,年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736家。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7.7亿元,总量排名株洲市第2名,增长-6.7%。
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65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42.48亿元,增长13.83%。
金融
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3.8亿元,比年初增加73.9亿元,增长14.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08.1亿元,比年初增加60.5亿元,增长13.6%;各项贷款余额467.8亿元,比年初增加60.4亿元,增长14.8%。
交通运输
公路
2022年,醴陵市完成旅游资源产业路120千米、本级提质改造640千米,安防工程30千米,改造危桥6座,完成干线公路71千米。
铁路
醴陵市境内有
沪昆铁路、
沪昆高铁横贯东西,
醴茶铁路连通南北,西距特等货运编组站
株洲北站仅40千米。境内设有
醴陵站、
醴陵东站(高铁站),醴陵东站是沪昆高铁进入湖南的第一站,沪昆高铁醴陵东站至长沙南站仅需22分钟,拉近了醴陵与长株潭、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时空距离,醴陵顺利融入“长沙半小时经济圈”、“南昌2小时经济圈”、“杭州4小时经济圈”把醴陵带入高铁经济新时代。
公共交通
2022年末,醴陵市共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168台、营运线路12条,总营运里程达170千米,全年公交客运总量达1511.05万人次,行政村通客班车率达到100%。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全市有各类基础教育学校数548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第八中学):完全中学3所(第七中学、株洲市五雅中学、醴陵市青云学校);高级中学6所(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醴陵金鹰高级中学有限公司);初级中学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小学151所;另有教学点61个;幼儿园28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在园幼儿共144688人,其中:中学生(含高中中职学生)55062人、小学生63861人、在园幼儿25601人、特校学生164人。学校、幼儿园教职工共10978人。
2023年,全市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升学率为100%,初中辍学率为0%、升学率为100%,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2.6%。
科学技术
2023年,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4家;恒茂高科等3家企业获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目前,共建设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44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10家。获得省研发奖补的企业共9家,达360余万元。全市新增31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5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7.1亿元,增速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8%。
文化事业
2023年,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醴陵市“两会”、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城市创建、“三高四新”、交通顽瘴痼疾整治等进行了大力报道。全年各媒体平台推出各类专栏、专题、评论、系列报道、深度报道80余组,稿件5000余条。完成近1500条《醴陵新闻》稿件采编工作;完成制作播出了《特别关注》专题节目30余期;联办专题栏目《醴陵政法》,展示醴陵政法的动态和亮点;精心组织开设《因为为了人民》《向“千亿园区”迈进》《柔性引才看醴陵》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专栏;拍摄制作了城市宣传片《千年瓷都 五彩醴陵》、三级干部会全会专题片《决战千亿时代》等共计50余部;创作《这就是我,醴陵》、《致敬醴陵工匠》、《炒粉节》、《大咖云集醴陵》、《政协之光》等视频超1600条。其中,短视频《致敬英雄 感恩相救:获救小女孩的父亲哭祭汪国华》在醴陵融媒各平台累计阅读量达4700W+。全程策划运作“来醴陵捡瓷器”话题,全网点击量近4亿人次,来醴“捡瓷”“淘瓷”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超过1500万件瓷器装满了无数个后备箱、行李袋,同步带动来醴玩烟花、逛古城和吃小炒,助力“千年瓷都 五彩醴陵”品牌打造;紧扣“宣传+活动”思路,全年策划执行和参与湖南好人榜发布、炒粉节、瓷博会等大型活动30多场次。
全年共有183条稿件被国家、省和株洲市级媒体采用。其中,中央级媒体7条、省级媒体136条、株洲级媒体40条。“学习强国”醴陵站共计上稿 387 条(篇)。其中,全国平台24条(篇)。
全年累计荣获各级各类表彰30项,其中市级7项,省级10项,国家级5项。精心拍摄的作品《你好,醴花》荣获“湖南省2023 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扶持节目(电视节目类)”;【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聚“椒”乡村振兴:明月镇化小支部为大党委“协同作战”》荣获“湖南省2023 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扶持节目(新闻作品类)”;《中国医师节微视频<选择>》荣获“2023年秋季全国县级融媒优秀作品”;《人生当如“瓷”》荣获“看中国”2023年主题策划“乡村正多彩”原创短视频大赛“最佳剪辑奖”。电视信息《醴陵引力》荣获2022年度“湖南广播电视广告信息节目奖”(信息节目)一等奖;专题作品《营商环境小动漫》荣获2022年度“湖南广播电视奖”(新媒体类)二等奖;《珍爱生命 拒绝酒驾》获评湖南省2023年度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赛(市县电视类)三类扶持奖励,是全省唯一一个由县级融媒体中心选送的作品。
体育事业
2023年,承办省级全民健身活动3次,参加省级比赛和健身活动1次,组织实施本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青少年比赛22场,直接参与全民健身人数约45万人次,送戏下乡100场,公益电影2563.4;市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医疗卫生
2023年末,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664家。其中医院18家、建制镇卫生院19家、卫生院分院 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村卫生室453家、诊所136 家,医务室8家、门诊部1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家。系统共有卫生人员8004人(含卫生技术人员6863人),其中本级政府举办机构3463人,民营机构1553人,驻醴机构1999人,村卫生室989人。全市每千人常住人口医师、护士、床位数分别为2.87个、3.63个、6.95张。
2023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5.0万人,城镇职工参保人数5.4万人,2023年,全年累计住院报销25.5万人次,基本医疗报销7.7亿元;全年累计门诊报销人次115.4万人次,报销金额10062.8万元。
社会保障
2023年,民生领域支出67.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8.0%。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61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92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2.62%。2023年全市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82.68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1.98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31.21亿元。社保卡制卡人数达71.52万人。
2023年,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所,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达6516元/年,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达7200元/年。发放住房困难租赁补贴222户。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据《湖南地理志》:以县北醴泉得名。据《
史记》:“汉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
客家文化
明清两代,客家人来到湘东地区,注入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为湖南的近代发展提供动力。湘东人的日常生活里,油茶、红薯、辣椒,以及醴陵瓷器等与客家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醴陵瓷业是客家人来到湘东后推动的一个手工业,醴陵的近代瓷业发展有客家人的功劳。《醴陵县志(民国版)》记载:“雍正七年(1729),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租山开矿,招工传艺,创设瓷厂”。广东兴宁地区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
在发展手工业之前,大量的闽粤赣等地客家人移入湘东地区。客家人沿袭原住地的生产习惯,带来苎麻、蓝靛、番薯、玉米、油茶、药材等作物种子。如红薯(番薯)这种产量高、栽培易的经济作物,也由客家人从沿海引进醴陵种植的,时称“蕃薯”。《醴陵县志(民国版)》也记载:“康熙年间,广东移民带红薯来醴陵栽种。” 湘东地区大面积种植油茶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这正是客家人大量涌入湘东地区的时间节点。
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芋园文化旅游景区,位于醴陵市阳三石街道立三村,核心游览区域面积42000平方米,是一个集特色晚清建筑风貌、纪念文物展陈、红色景观文化广场、红色文创旅游商品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景区,也是湘赣边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0年,芋园文化旅游景区晋升为全国3A级旅游景区。
2021年1月,芋园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醴陵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醴陵市官庄镇,以官庄水库为主体,大致范围包括常水位下的官庄水库水面、水库大坝下游涧江、库尾的潭塘江、桃花江和小横江等4条河流及水库和河流第一层山脊内的部分生态公益林地。
2014年12月,官庄湖湿地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湿地公园总面积1363.7公顷,湿地面积795.9公顷。
渌江书院,位于醴陵市西山街道,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渌江书院主体建筑由头门、讲堂、内厅、斋舍、靖兴寺和宋名臣祠等组成,总建筑面积4123平方米。
2023年1月,根据株洲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渌江书院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
醴陵窑,位于醴陵市东堡乡、枫林市乡、新阳乡、黄獭嘴乡、王仙镇、醴陵城区,总分布面积约129平方千米,其核心区域位于醴陵市东堡乡沩山村、望仙桥村和新庵村,分布面积为20.3平方千米。醴陵窑现存自宋以来的各类窑址约60座,与窑址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故道、生活设施、古塔庙宇等其它文物古迹49处。
2023年1月,根据株洲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醴陵窑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31日,醴陵市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0年4月14日,醴陵市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同年6月2日,醴陵市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同年9月,醴陵市被确定为湖南省综合油料大县、湖南省茶油大县。同年11月,醴陵市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榜单。
2021年1月14日,全国爱卫会发布《关于命名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决定》,醴陵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同年6月21日,醴陵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同年8月,醴陵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公示名单。同年9月8日,醴陵市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同年12月22日,醴陵市被认定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2022年11月,入选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排名第51。2022年12月,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66。
2023年2月,醴陵市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3年5月,醴陵市入选壹城智库“2023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79。
2023年7月,醴陵市入选2023赛迪百强县,排名第70。
2023年9月,醴陵市入选“新华指数·高质量发展百强县(2023)”,排名第78。
2023年11月,醴陵市入选赛迪顾问“2023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排名第47。
2023年11月,醴陵市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98。
2023年11月,醴陵市被命名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3年12月,醴陵市入选2023年稷夏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第80。
2024年10月,入选壹城智库“2024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78。
2024年12月,入选中郡研究所“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排名第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