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创建于1960年,由邓小平及刘伯承领导的
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的的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合并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水工系而建立,学院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水港工程系改名为河海建筑工程系,2003年成立河海学院。
学院介绍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
重庆交通学院水道及港口工程系,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水港工程系改名为河海建筑工程系,2003年成立河海学院。
学院现有1个一级博士点,5个二级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点,10个二级硕士点,“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为
国家级特色专业,重庆市重点学科。学院具有水利领域工程硕士专业
学位授予权。设有“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和“地质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
学院师资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特聘教授),教职工135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人,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交通部科技英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教学名师、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学者和专家。
学院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学生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普遍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五年毕业生
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50多年来河海学院已为国家培养输送本科及硕、博士毕业生5000多人。一大批校友已成为知名学者、科技骨干、企业名流、领导干部,其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甘超
全面主持学院党委工作。主管学院党务、群团、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廉政建设、干部考核、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分管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分管院工会、教代会;联系岩土与地质工程系及相关实验室。
院长:王多银
全面主持学院行政工作主管本科专业建设、学位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事与财务管理、岗位聘任与考核、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分管综合办公室;联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系及相关实验室。
党委副书记:吴莉
协助党委书记负责学院日常党务和安全稳定工作。分管本科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学生党团建设与管理、学生社区协调、对外宣传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分管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安排与考核;协助院长开展相关行政管理等工作。分管学生工作办公室、院团委。
副院长:杨胜发
协助院长分管学院教学科研条件建设,负责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分管学院科技研发、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教学实验条件建设与日常运行、迎评检查与验收等管理工作。分管科研与合作交流办公室;联系环境科学系及相关实验室。
副院长:刘明维
协助院长负责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设、运行与管理,做好重庆市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行、迎评检查与验收等工作;分管研究生培养与教学管理工作。分管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联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及相关实验室。
副院长:郑 丹
协助院长负责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和系(部)教研室建设。分管本科学生的理论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过程的质量检查、分析与评估等工作。分管教学管理办公室;联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及相关实验室。
院长助理:叶四桥
协助院长开展学科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工作,新增学位点申报、建设、评估等相关工作,以及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
院长助理:梁 越
协助院长做好重庆市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行、迎评检查与验收等管理工作,协助科研主管院长做好学院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和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的日常运行、迎评检查与验收等管理工作,负责港航楼等研究基地的管理等工作。
机构设置
管理机构
院党政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科研与合作交流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院工会、院团委。
教学系部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岩土与地质工程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制图教学部
教学实验室
水利水运工程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实验室、岩土与地质工程实验室、地质灾害工程控制实验室、城市水务与环境监测及控制实验室、仿真实验室。
教学科研平台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河航道整治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重庆市2011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效水电工建筑物健康诊断与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水利水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研发条件
学院专业教学及科研条件优越。现拥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支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和1支重庆市创新团队,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4门重庆市精品课程。
其中水利水运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筑面积18310平方米,拥有港口工程实验厅、航道整治实验厅、水利水电实验厅等7个大厅,并拥有占地面积约4万平米的大型露天试验场及大型的清浑水供回水系统。
实验大厅内配备有多功能港池、变坡水槽、 码头结构试验系统等固定实验研究设备30余台套,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总数近1000台套,配置有PIV流场仪、激光颗粒粒度分析仪、ADV激光流速仪、小尺度船模试验测试系统等 世界上先进的
量测仪器。
河海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水运工程的研究、设计任务。在山区及库区河流航道整治、内河港口设计理论、水沙数值模拟技术、水工新结构新材料、水工结构水毁机理、滑坡泥石流治理及地基处理、交通行业环境保护、水利枢纽通航理论及应用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学院教学与科研成果斐然。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30项,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人,包括正高级职称44人(二级教授11人),副高级职称59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重庆英才、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交通运输科技英才等21人次。建成重庆市教学团队4支、重庆市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群体)8支。特聘王光谦、胡春宏、倪晋仁、钮新强、严新平、胡亚安6名院士和3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昌贤 男,生于1955年10月,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1981年在中国矿业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先后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3年,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工程学院任教;1993年至1994年,英国NOTTINGHAM大学进修;1994年至1998年,重庆大学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二级学院副院长,1998年至2003年,任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重庆市教委学位与研究生处处长;2003年10月,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学校学科、科研、研究生等工作。主讲过地质学基础、矿床勘探及水文地质、矿井地质、构造地质、岩石与矿物学、矿床学等课程;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各一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研项目8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宋仁 男,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港航工程专业,教授,加拿大高级访问学者,交通部优秀教师,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编“港航工程模型试验 ”、“ 海岸动力学”( “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波浪对于系泊船舶荷载的数学模型” 、 “格型板桩码头施工期防浪措施试验研究”、“云南澜沧江曼厅沙坝整治优化试验研究”、“21 世纪交通主干专业设置与培养” 。
刘传源 男,1944 年1月生,教授。重庆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长期从事港口工程的教学、科研及生产设计工作。参加编写了国家教委重点教材《
港口规划与布置》、交通部统编教材《港口总体布置》、主编了《港口吞吐量预测及投资评价》选修课教材,曾多次参加部颁标准《河港总体及装卸工艺设计规范》、国家标准《河港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写修订,主持了国家教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面向 21 世纪港口航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项工程设计,重庆市渝中区长江滨江路护岸岸壁项目获 1996 年重庆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重庆市首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陈洪凯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一级岗教授。1993年破格提升讲师、1995年破格提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提升教授。从事地表过程动力学研究。获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
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重庆市名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国际著名WSEAS(科学与工程学会)学术团队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防治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基及边坡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重庆市地质矿业协会环境地质专委会委员、《科学中国人》、《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及《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2007年国际地质与地震科学学术会议(斯洛文尼亚)组委会成员、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岩土与地质工程系主任。
指导博士生2名、硕士生14名,出版专著5部,累计发表论文146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EI收录14篇、CSA收录1篇、ISTP收录1篇;获得专利6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王平义 男,1964年5月生,1993 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河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2001~2002年公派
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访问学者。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科技英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水利工程教授级咨询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港口及航道工程、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航道整治理论及技术、枢纽通航及水工水力学、河流泥沙数学模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工程等。主持或主研国家、部、省、市等科研项目 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科技专著4部、交通部标准规范1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16 篇。
彭 凯 男,1957 年10 月生,1989 年7 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工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自1982 年以来,在河流泥沙起动、河流泥沙数学模型、航道整治及水电工程实体模型试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参加的项目有2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在多种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许锡宾 男,教授,
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重庆市港航学会会长,重庆市“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 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教育部评估专家、重庆市公路水运工程监督专家、重庆市水运工程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1994 年受国家教委委派赴
挪威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1998年~2005年赴丹麦技术大学作访问学者和留学。主要从事港口工程和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勘测设计工作,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四川省科委、重庆市科委等26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在《
岩土工程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重庆交通大学学报》、《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港口工程》以及《水运工程》等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EI收录6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周华君 男,1962年10月出生,1992年7月毕业于河海大学港航治理专业,博士,教授,重庆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了2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河口海岸动力学,航道整治技术,河流及海岸工程数值模拟。
张智洪 男,1942年10月生,1996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水利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港口水工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工程项目管理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篇,主编交通行业教材一部,主持、参与完成科研项目七项,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各一项。
学科专业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以及相关工程领域(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和土木工程等)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工程水文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
河流动力学、水运工程施工、港口规划布置、港口水工建筑物、航道整治、渠化工程。
就业服务方向:交通、水利、海岸开发、市政建设等各级管理部门及相应的设计、施工、科研等企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
从事主要工作: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及其它相关市政土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水电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建筑材料、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
就业服务方向:水利、水电、水保、土建、交通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及大专院校。
从事主要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及相近的港航工程、土木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
资源环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地质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工程测量、管理学、环境保护基础、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生态水利工程等。
就业服务方向:城乡建设、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等政府部门、规划设计院、金融机构、公司、设计院所、高校及科研单位。
从事主要工作:资源与环境分析评价、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和城镇规划管理、城市总体规划等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教学科研工作。
环境科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控制、给排水设计、环境保护科研、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环境规划、
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等。
就业服务方向:国家各级环保局、交通及水利行业的各级管理部门、各类大中型企业、专门的环保企业(公司)及大专院校。
从事主要工作: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各类环境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环境保护的教学、科研工作。
地质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资源勘察、工程勘察、工程管理、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能力及其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在地质工程设计、地下资源勘探、
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岩土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察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工程地质学、工程测量、岩石力学、土力学、地质灾害理论与控制、基础工程、岩土锚固及边坡工程、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技术、岩土工程施工技术。
就业服务方向:国家交通部及建设部各级管理部门,省市交通厅、建设厅、公路局,交通与建筑行业规划、设计、质检、监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从事主要工作:在地质工程设计、地下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察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以及教学、研究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测量、
空间数据库、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原理与方法等。
就业服务方向:在数字城市、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农业、重大工程建设、信息战争、疫情分析、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领域的科研部门、教学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
从事主要工作:GIS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及在数字化工程和信息化建设中从事技术性工作。
排水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
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以及水科学与工程的科研能力,能在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应用、水利水运、城市水务工程、城市水运工程、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水工程及污废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回用或排放等领域中,从事水工程与科学以及水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教学及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水分析化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流体力学(水力学),工程测量,水文学,水处理生物学,泵与泵站,水资源保护与取水工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处理工艺设计,水工艺设备基础。
就业服务方向:市政、交通、水利、环保等行业的设计院、企业、管理部门。
从事主要工作: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及其它相关市政土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