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学名:Bos gaurus)是牛科、牛属动物。体型巨大,体长250-330厘米;尾长70-105厘米;肩高165-220厘米;体重650-1000千克。雄性较大。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雄兽和雌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较小。雄兽的双角弯度很大,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100厘米。
动物学史
命名史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2003年)裁定,野牛该野生物种的学名,并不因其在分布国内的形式命名在其之前而无效。因此,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裁定,野牛的野生物种“Gaur”,学名为“Bos gaurus”;而家牛“Mythun、Mithan或Gayal”则被称为“Bos frontalis Lambert,1804”。
分布史
历史上,野牛曾出现在整个大陆南部和东南亚及斯里兰卡。截止2008年,它仅在以下国家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马来西亚半岛、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的零星地区生存,在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已经灭绝。
该物种的生存地区严重破碎,分布图概括的非常清楚,特别是在印度、老挝、缅甸、中国和马来西亚,
IUCN将野牛的驯化形式视为一个单独的物种(Bos frontalis; Mythun,Mithan或Gayal) ,在印度,中国和缅甸的部分地区以野生,半野生和家畜的形式出现。这些动物被排除在野牛列入红色名录(IUCN)的考虑范围之外。
研究史
中国对野牛的研究始于1958年,
寿振黄等在西双版纳首次发现野牛。1962年高耀亭等描述了野牛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分布区域、栖息地环境及生物学特征。1965年,邓向福开展野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捕捉方法及捕捉后的后续饲养工作等方面研究。1972-1973年,李致祥等基于在西双版纳勐腊县捕获到的雌雄幼体开展人工饲养试验,同时观察其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及生理特征,如发情期等。1984年,李纯开展对野牛活动规律、活动地点和食物类别等研究,发现野牛早晚活动于开阔的地带,中午和夜晚则在森林和草地较隐蔽的地点。1985年,孟端琦开展野牛的食性研究,发现其以蔓生荞竹、野古草、金茅、类芦、五节芒和棕叶芦等禾本科草类为主要食物。
形态特征
野牛体型巨大,体长250-330厘米;尾长70-105厘米;
肩高165-220厘米;体重650-1000千克。
雄性较大。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颈下具肉垂,喉部有黑色长毛。尾细长,被毛较短。雄兽和雌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较小。雄兽的双角弯度很大,由
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100厘米。角基部色淡向角尖渐深,角尖黑色。
生活习性
野牛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最高海拔可达2000米左右,离水源不远。活动范围大,无固定的栖息地。一般在晨昏活动,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喜群居,通常每群10-30头,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在交配期间才和雌兽接触。性情凶猛,当它受到威胁和侵害时,就向侵害者发起攻击,用其犄角挑、撞,使侵害者受伤或致死。以草、树叶、嫩枝、竹笋和树皮等为食,也常舔食盐碱。听觉和嗅觉灵敏。成年的自然天敌只有
孟加拉虎。
分布范围
野牛分布于
南亚和
东南亚。具体分布国家为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半岛)、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孟加拉国可能有分布;斯里兰卡曾有分布,但已灭绝。在中国,野牛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勐腊、勐海和景洪以及普洱市的思茅、澜沧和江城县)和西藏南部。
繁殖方式
野牛在9-10月交配,雄兽之间会互相争斗,并发出大声吼叫,在1千米以外的地方都能听见。孕期275天左右,每胎1仔(偶产2仔),幼仔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2-3岁时性成熟。圈养野牛的寿命长达30岁。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89年,野牛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在15000-35000头物之间。资料显示,野生成熟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可能在0.4-0.6之间,表明总共有6000-21000个野生成熟个体(大多数数据只是猜测而已)。
有关野牛在西双版纳的种群数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3-5月,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开展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考察,记录野牛种群数量约532头。1984年4-5月及10-11月,杨德华等开展野牛分布及数量调查,发现西双版纳全州野牛数量为605-712头。野牛数量增加了86-194头。然而,1996-2000年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野牛种群数量减少至350头。2016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全州范围内的野牛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发现全州一市两县(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均还有野牛分布,较1988年数量严重下降,仅有约152-167头。
濒危原因
野牛分布区为少数民族居住地,而少数民族有狩猎的习俗,历史上野生动物是村寨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分布地区的村民还保留有打猎的习俗;很多老猎人曾猎捕过野牛,且还保留有用野牛角做的火药桶。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保卫边境,中国民兵曾配备枪支,期间导致大量大型野生动物被捕杀,包括野牛。
猎杀野牛除做为肉类食用外,人们普遍认为野牛的角及胆囊是治疗肝炎最有效的消炎药,在黑市上野牛的相关产品售价极高。这样就催生了不法分子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铤而走险猎杀野牛,加速野牛灭绝的速度。云南省属中国西南部不发达地区,科技文化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贫困面较广,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使,人类争夺野生动物栖息地甚至猎杀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现象,加剧了物种丧失与生物多样性衰减。
生境斑块破碎化也是导致野牛消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人类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大面积消失,生境日趋破碎化,最适生境总面积逐渐减少,残留生境斑块面积还在进一步缩小且生境斑块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魏辅文等,1988)。
野牛种群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而生存。野牛喜好较为宽阔的林缘空间作为主要栖息环境,而不喜欢郁闭度大、森林茂密的原生森林,其栖息地范围内应存留有大面积的荒山草坡。通过野牛实体分布区域的初步观察,与其它区域相像,野牛在夏季出现于荒山草坡较频繁,而秋冬季节对树林选择较多。这些区域为野牛提供了躲避危险的场所、充足的食物来源及充足水源。而这些区域很多都是处在交通状况较差、生产条件较为落后的边远地区。这些区域由于橡胶、茶叶的大面积推广,野牛的生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片段化、孤岛化使区域内的野牛种群分离成小种群,对野牛种群非常有害。
保护建议
为了保护现存的野牛种群,提出以下建议:①野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做好野牛保护宣传工作,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②基于野牛栖息分布区域特征,社区的参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野牛分布区划该物种的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并积极地推行退耕还草或退林还草等政策,为野牛提供充足的食物及隐蔽场所;③加强枪支的收缴动员工作及对野牛分布区域的监控,禁止在区域内狩猎。
主要价值
野牛是西双版纳的财富,同时也是中国的财富。野牛在中国西双版纳州境内历史分布较为广泛,并且作为西双版纳的指示物种被给予高度的重视。野牛的存在可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完善提供明确指示;同时,在保护野牛这一明星物种情况下,可有效保护与其共生的其它动物及其栖息地。野牛种群及栖息地有效保护是生态文明的体现,生态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