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 Sieb. et Zucc.)是安息香科安息香属植的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尖或渐尖,常稍弯,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近全缘或上部疏生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白色,花萼漏斗状,膜质,萼齿短,花冠裂片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覆瓦状排列;花丝扁平;果卵形,顶端具短尖头; 种子褐色,有深皱纹;花期4~7月,果期9~11月。
植物学史
2024年4月,科研人员在南京首次发现了中华茉莉树的全新变异株(紫色叶片野茉莉)。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
乔木,高4~8米,少数高达10米,
树皮暗褐色或灰褐色,平滑;嫩枝稍扁,开始时被淡黄色星状柔毛,以后脱落变为无毛,暗紫色,圆柱形。叶互生,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顶端急尖或钝渐尖,常稍弯,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近全缘或仅于上半部具疏离锯齿,上面除叶脉疏被星状毛外,其余无毛而稍粗糙,下面除主脉和侧脉汇合处有白色长髯毛外无毛,侧脉每边5~7条,第三级小脉网状,较密,两面均明显隆起;叶柄长5~10毫米,上面有凹槽,疏被星状短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有花5~8朵,长5~8厘米;有时下部的花生于叶腋;花序梗无毛;花白色,长2~2.8(-3)厘米,花梗纤细,开花时下垂,长2.5~3.5厘米,无毛;小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5毫米,无毛,易脱落;花萼漏斗状,膜质,高4~5毫米,宽3~5毫米,无毛,萼齿短而不规则;
花冠裂片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6~2.5毫米,宽5~7(-9)毫米,两面均被星状细柔毛,
花蕾时作覆瓦状排列,花冠管长3~5毫米;
花丝扁平,下部联合成管,上部分离,分离部分的下部被白色长柔毛,上部无毛,花药长圆形,边缘被星状毛,长约5毫米。果实卵形,长8~14毫米,直径8~10毫米,顶端具短尖头,外面密被灰色星状绒毛,有不规则皱纹;种子褐色,有深皱纹。花期4~7月,果期9~11月。
近种区别
野茉莉与
婺源安息香(Styrax wuyuanensis S.M.H wang)的花萼和花梗均无毛,可区别于安息属其他种,但野茉莉的花冠裂片覆瓦状排列,花梗较长,又可与其区别。
南京首次发现的紫色叶片野茉莉,比较稀有,与普通野茉莉有明显不同,全株叶片呈现深紫色,手感较一般野茉莉更为粗糙。
主要变种
毛萼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 Sieb.et Zucc.var.calycothrix Gilg)毛萼野茉莉与野茉莉不同点在于花萼和花梗疏被星状柔毛。花期4~5月,果期9~12月。分布于中国山东(
崂山)和贵州(清镇)。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林中。
产地生境
野茉莉为安息属在中国分布最广的一种,北自
秦岭和黄河以南,东起山东、福建,西至云南东北部和四川东部,南至广东和广西北部。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400~1804米的林中,属阳性树种,生长迅速,喜生于酸性、疏松肥沃、土层较深厚的土壤中。
繁殖方法
野茉莉可以播种,种子需沙藏后播,次年春天即可发芽;也可以扦插,可以取当年生软枝进行扦插繁殖。
由于野茉莉种子在
萌发过程中常受到抑制。其致密的种皮结构是种子萌发的机械障碍,影响胚的伸长;透性差使胚萌发所需的水分和氧气得不到供应,对胚的萌发起抑制作用;种仁中某些化学成分抑制野茉莉种子正常萌发,其中醇溶性抑制物也会影响种子萌发。所以野茉莉种子有低温休眠的特性,可以通过延长低温层积处理时间来打破休眠,且
发芽率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赤霉素对野茉莉种子发芽有一定影响,合理使用赤霉素可提高种子发芽率,茉莉种子使用0.01%
赤霉素浸泡24小时后再播种后发芽效果最好。
栽培技术
野茉莉的栽培也有一定要求。移植带土球,早春移植,喜酸性、排水良好的土壤,在碱性土上亦能生长。同时,土壤中最好加入较多的泥炭或其它有机物质。喜全光或半荫,冬季修剪,寒冷地区需选择小气候良好的地点。
主要价值
观赏
野茉莉树形紧凑优美,枝叶浓密,花白如雪,美丽芳香。园林中可用于水滨湖畔或阴坡谷地,溪流两旁,在常绿树丛边缘群植,宜作庭院栽植观赏,也可作行道树,是一种优良的观赏和园林应用价值树种,可用于丰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
生态
野茉莉在中国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地,种子自然繁殖比较容易,生长迅速,3~4年小树结果累累,对水土保持有一定作用,可作为荒山水源绿化和冲刷地区水土保持树种。
经济
野茉莉木材为散孔材,黄白色至淡褐色,纹理致密,材质稍坚硬,可作器具、雕刻、伞柄、拐杖、玩具等细木工用材。种子油可作肥皂或机器润滑油,油粕可作肥料。
药用
野茉莉是一种民间药用植物,可用于治疗风火牙痛、喉痛及风湿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