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佛像》是2005年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海国林。本书主要介绍了明清金铜佛像的发展史,及金铜佛像(大庄严佛像)的收藏常识、投资分析、拍卖品鉴赏。
金佛像
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
明清时期的作品,以藏传佛像居多。汉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
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手法,造型相对简单,形象敦厚温和,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藏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造型以愤怒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擦拭方法
(1)保管金属的房屋,必须保持干燥,没有尘埃和空气污染物。温度在18℃~24℃,相对湿度在40%~50%。
(2)必须预防接触金属器能够产生有害的化学作用的物质,如酸类、油脂、氯化物等。搬取金属古玩一定要带上绵丝手套,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避免手上的汗腐蚀金属文物古玩。
(3)为预防尘埃,金属器要放置在密封的橱柜中或玻璃橱里,中小型器物要每件做一锦盒,再将盒放在橱中;如放在开放式架子上或在室内地上,则应特别注意房屋内保持清洁。
(4)金属器上的尘埃,要用干净而柔软的布片揩去,而那些需要特别小心的物品(如金属柔软、加工精细、易碎零件等),要用柔软的松鼠毛刷刷去或用吸尘器吸或吹去尘埃。
(5)必须预防金属器受到机械性损坏,不要叠压码放,对于细工精制和容易受损坏的金属物品,尤须特别小心。
(6)如果金属器上镶嵌有其他材料(宝石。珍珠、骨器、龟甲、珐琅等),便应当注意到这些材料的保管方法(参阅有关章节)。
(7)对于出土的金属文物,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清除上面的有害锈和不美观的厚锈及腐蚀的痕迹,这些工作都就由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保管人员尽量不要自己动手。
(8)如果无法避免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和沿海地区的氯气,为使金属文物不致发生腐蚀,这就要涂上一层保护膜,这样即能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而且外表也没有变化。
辨别方法
1、看
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
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
铜锌合金的
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
鎏金的;
2、看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
3、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
隋唐两个相连的
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4、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5、闻气味。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它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
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识破。
历史与兴盛
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中,佛教雕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佛教在整个社会的盛行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关。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佛教教义能够起到对民众进行精神控制的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其间除了在国家走向衰落时,统治者感到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与国争利”的局面而引发的几次“灭佛”运动以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直畅通无阻。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也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徒们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次制作佛像的热潮,信徒们将自己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铸造、雕塑、绘画及印刷的佛像之中。
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如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善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嫔妃生子后,必令手铸佛像,成者为后,败者赐死。至隋唐,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两代,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两朝。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艺精湛,气势辉煌,姿态普遍富于动感,颇具震撼力,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凸显尊崇之美。藏传佛像除汉地制作的以外,藏中、藏西、青海等地都有制作,且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丰富多彩。这些佛像除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藏式金铜佛像被大量生产的同时,汉式佛像的制作也仍在继续。但与藏传佛像相比,汉式佛像的题材较为单调,造型比较单一,表情也不如藏式佛像丰富。
书籍
内容简介
明清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明代由于寺院的广建和民间供奉的需要,以及朝廷布施给宗教领袖的需要,使得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色充足、艺术水平极高。
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精工细作,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现如今这些造像不仅仍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宝爱。本书作者利用博物馆和民间的丰富资料编写本书,详细阐明了明清金铜佛像的发展史,及金铜佛像(大庄严佛像)的收藏常识、投资分析、拍卖品鉴赏。书中附彩色插图百余幅,介绍了百余尊不同佛像的拍卖信息及常析与评点。
与已经出版的同类图书相比,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是专家们结合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分别对各类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要点进行了剖析,可谓字字精华。每本图书中近300件艺术品均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和详细分析,极具代表性和资料性。通过阅读和鉴赏,读者既可以获得艺术品全貌的知识,也能够掌握艺术品鉴宝的精极。本套丛书非常适合各界艺术品收藏及爱好者阅读。
目录
总序
概述
金铜佛像的收藏常识:
收藏金
铜佛像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金铜佛像的投资分析
金铜佛像的拍卖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