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鼹科
单孔目下的一科
针鼹科(学名:Tachyglossidae),通常被称为刺食蚁兽或针鼹,与鸭嘴兽同为仍然生存的单孔目动物。此科下共有三属六种生物,其中巨针鼹属已灭绝,其他两属均生活在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
物种学史
又称刺食蚁兽。背部和体侧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无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区域,雌兽的育儿袋即在此处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单一的泄殖腔孔。共2属5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针鼹吻细长,鼻孔和口位于吻端;口小,无牙,舌细长;眼小;具外耳壳,部分隐于毛中;四肢短,均为5趾;雄性后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繁殖习性很特别,雌兽把1枚具有革质壳的卵(长度约为1.4~1.7厘米,直径约为1.3~1.5厘米)直接由泄殖孔产到育儿袋中,约10天后,1个发育不全的幼仔破壳而出,体长约12毫米,重不到0.5克。它在袋中靠母乳生活约2个月,长出刺后从袋中第2次出生,但尚不能独立生活,母兽出外寻食时,便把它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处所。冬眠时,体温可降到接近环境温度。原针鼹(长吻针鼹)Zaglossus bruijnii仅分布于新几内亚,体较大,长约45~77.5厘米,体重约5~10千克;吻长占头长的2/3,微向下弯;刺较稀疏而短;前肢仅3趾具爪,第一和第五趾为胼胝所覆盖。针鼹(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体较小,长约35~53厘米,体重约2.5~6千克;吻较短而微向上翘;刺较密而长;前肢5趾均具强大的扁爪。寿命很长,在动物园中短吻针鼹有的活50年以上,长吻针鼹有的活30年。
形态特征
其背部和体侧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无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区域(雌兽的育儿袋即在此处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单一的泄殖腔孔,喙长,以白蚁等为食,擅长挖掘。
针鼹吻细长,鼻孔和口位于吻端;口小,无牙,舌细长;眼小;具外耳壳,部分隐于毛中;四肢短,均为5趾;雄性后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
长吻类
有3种体较大,长约45~77.5厘米,体重约5~10千克;吻长占头长的2/3,微向下弯;刺较稀疏而短;前肢仅3趾具爪,第一和第五趾为胼胝所覆盖。
短吻类
有2种,体较小,长约35~53厘米,体重约2.5~6千克;吻较短而微向上翘;刺较密而长;前肢5趾均具强大的扁爪。
栖息环境
适应食蚁生活,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的区域,住在岩石缝隙和自掘的洞穴中。
生活习性
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爪强有力,适于挖掘。平时在地面活动,遇到危险,能很快向地下挖进,紧急时也会卷成1个刺球保护自己。虽有一定视力,但主要靠听觉和嗅觉进行活动。寻食时吻前伸,一边探索一边掀开地面的覆盖物。主要食物为蚂蚁和白蚁,用细长而富有粘液的舌来捕获,并用舌上的角质板和口腔顶部的硬嵴来磨碎。
分布范围
短吻针鼹是现存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单孔目,遍布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中部和南部。
长吻针鼹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但是在更新世则可见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三趾原鼹在岛上分布广泛,而立另外两种则局限于东北部的高地。
繁殖方式
针鼹虽为卵生的单孔类,却也有育儿袋,卵直接产到育儿袋中孵化,而孵化后幼兽继续在袋中生活一段时间。
繁殖习性很特别,雌兽把1枚具有革质壳的卵(长度约为1.4~1.7厘米,直径约为1.3~1.5厘米)直接由泄殖孔产到育儿袋中,约10天后,1个发育不全的幼仔破壳而出,体长约12毫米,重不到0.5克。它在袋中靠母乳生活约2个月,长出刺后从袋中第2次出生,但尚不能独立生活,母兽出外寻食时,便把它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处所。
冬眠时,体温可降到接近环境温度。其寿命很长,在动物园中短吻针鼹有的活50年以上,长吻针鼹有的活30年。针鼹是与鸭嘴兽同样是卵生的哺乳动物,但雄针鼹生殖器前端具有四个龟头,四个龟头会轮流使用,一次交配过程只用两个,借由收缩两个跟膨胀两个以进入雌性针鼹分岔的生殖道。雌性针鼹会于交配后第22天,生下一个软壳且蛋壳有延展性(革质壳)的蛋,并把它放入育儿袋中。孵化约需10天的时间,幼兽会从母亲的乳腺啜食母乳。在育儿袋内约45-55天,幼兽会开始长出刺。母亲此时会开始挖掘洞穴安置幼兽,约每5天回来喂养一次, 直至幼兽于7个月大后断奶为止。
下级分类
针鼹科分为三属,分别为针鼹属、原针鼹属及巨针鼹属。针鼹属中仅有现存的一个种;原针鼹属中五个种现存只剩三个;巨针鼹属的两个种都已灭绝。
此外,2022年,Timothy F. Flannery等人确认了默里舌鼹属(学名:Murrayglossus)并认为该属应归类于针鼹科的第4属,该属一种仅从化石中得知,Murrayglossus hacketti(以前被归类于原针鼹属),产于西澳大利亚更新世(Pleistocene)。
单孔目仍存在一个地位未定的科,即寒地掘地兽属(Kryoryctes),该属一种已灭绝,即Kryoryctes cadburyi。
针鼹属
针鼹属(学名:Tachyglossus)中仅有现存的一个种:
原针鼹属
原针鼹属(学名:Zaglossus)的三个现存物种都是新几内亚的“土著”,因被猎杀而数量逐渐减少。它们以蚯蚓及昆虫为食。
已灭绝的两个种是:
巨针鼹属
巨针鼹属(Megalibgwilia)的两个种都已灭绝:
保护级别
澳洲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无危/LC
长吻针鼹(Zaglossus bruijni)——极危/CR
阿滕伯勒长喙针鼹鼠(Zaglossus attenboroughi)——极危/CR
大长吻针鼹(Zaglossus bartoni)——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参考资料
针鼹科.蓝色动物网.2002
A review of monotreme (Monotremata) evolution.Alcheringa: A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alaeontology.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9 15:07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