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新,
男,优秀留学归国人才,博士,教授,国家教学名师,现任
湘潭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湖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欧洲物理快报》(EPL)合作主编。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低维凝聚态物理,量子调控,量子材料设计,纳米电子学,微能源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等方向
个人履历
政协第十三届湖南省委员会委员
教育工作经历
1981-1985年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7-1989年湘潭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1985.07-1992.06,湘潭大学物理系,先后担任助教和讲师;
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2.07 - 至今,湘潭大学物理系,教授;
1993-1995,法国 Cergy-Pontoise大学读博士,获固体物理博士学位。
1993.01-1995.05,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助理研究员;
1995.05-1997.05,湘潭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系副主任;
1997.05-1998.10,
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访问教授;
1997.11-1998.04,德国动力学和自组织马普研究所,访问教授;
1998.10-2007.03,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与
田纳西大学,访问教授、研究员;
2005.07-2007.03,湘潭大学,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讲座教授;
2007.03 - 至今,湘潭大学,院长;
2008.03 - 至今,
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杰出访问科学家。
2009年-2014年任
湘潭大学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院长和量子工程与微纳能源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讲课程
(1)《凝聚态物理理论与方法》,博士生学位课;
(2)《凝聚态物理实验方法》,博士生学位课;
(3)《前沿讲座》,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位课;
(4)《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研究生学位课;
(5)《物理学的计算方法》,本科生专业课;
(6)《固体物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低维凝聚态物理、量子调控、量子材料设计、
纳米电子学,微能源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在量子扩散、量子结构掺杂、石墨烯输运性质调控、量子结构生长、非周期系统电子理论等方面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共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被SCI论文广泛引用并获得国际顶尖期刊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hina论文的验证、重点介绍和评述。
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提出了半导体量子结构分区掺杂和无序-有序量子偶合系统的新概念;发现和阐明了量子扩散的两个重要普适规律;发现和阐明了石墨烯
纳米结构电子输运性质的折叠与应变效应;发现和阐明了
分子束外延薄膜生长过程中沉积原子凝聚热和局域受限原子扩散对表面纳米结构形态演化的重要影响;发现了半导体纳米线的结构特征及其
量子尺寸效应;发现了纳米颗粒在弯曲表面上生长和形态演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提出了一个镶嵌
半导体量子点形态演化和自组织的生长理论;发现了准周期体系的能级涨落规律及其与随机矩阵理论和量子混沌理论的普遍联系;建立了准周期系统的
量子动力学理论;首先阐明了准周期系统中的金属-绝缘体转变的机制;建立了适用于各种非周期系统的格林函数重正化群电子结构理论和方法;首先将随机矩阵理论应用到基因网络研究,发现了一个从基因微阵列数据中构造基因网络和识别功能基因模块的新方法。
2009年作为优秀留学归国人才代表应邀出席国庆六十周年观礼。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美国R&D Magazine年度世界顶尖25项微纳技术奖、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湖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进步奖三等奖、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湖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奖励。
科研项目
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如下:
(1) 纳米结构分区掺杂与高效微纳热电转换技术研究,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编号:708068,2009- 2011,40万;
(2) 量子薄膜掺杂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774127,2008-2011,35万;
(3) 双原子层量子薄膜的掺杂研究,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9-2011,6万;
(4) 基因表达网络识别和模拟的新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570432,2005-2008,28万元;
(5) 半导体纳米线的掺杂与输运性质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编号:05A005,2005-2008,9万;
(6) 凝聚态物理: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1-2006,660万元;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07-2012,400万元。
荣誉
(1) 全国模范教师,2009年;
(2) 美国R&D Magazine年度世界顶尖25项微纳技术奖,2007年;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4) 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
(5)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6) 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999年;
(7) 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9年
(8) 新世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7年;
(9) 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研究奖励基金,1996年;
(10) 湖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1996年;
(12)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第三世界国家优秀工程师博士奖,1992年;
(13) 教育部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
学术论文
(1) J.X.Zhong, G.M.Stocks, Localization/Quasi-delocalization Transitions and Quasi-Mobility-Edges in Shell-Doped Nanowires, Nano Letters 6, 128-132, 2006;
(2) J.X. Cao, X.G. Gong, J.X. Zhong, R.Q. Wu,Sharp Corners in the Cross Section of Ultra-thin Si Nanowires, Phys. Rev. Lett. 97,136105, 2006;
(3) J.X. Zhong, R.B. Diener, D.A. Steck, W.H. Oskay, M.G. Raizen, Z.Y. Zhang, E.W. Plummer, Q. Niu, Shape of the Quantum Diffusion Front, Phys. Rev. Lett. 86, 2485-2489, 2001;
(4) J.X. Zhong, E.G. Wang, Q. Niu and Z.Y. Zhang, Morphological Symmetry Breaking during Epitaxial Growth at Grazing Incidence, Phys. Rev. Lett. 84, 3895-3898,2000;
(5) J.X. Zhong, U. Grimm, R.A. Romer, and M. Schreiber, Level-Spacing Distribution of Planar Quasiperiodic Tight-Binding Models, Phys. Rev. Lett. 80, 3996-3999, 1998;
(6) Zhizhou Yu, Lizhong Sun, and Jianxin Zhong,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corrugated graphene nanoribbons, Appl. Phys. Lett., in press, 2010
(7) Yuan Ping Chen,a_ Yue E. Xie, L. Z. Sun, and Jianxin Zhong, Asymmetric transport in asymmetric T-shaped graphene nanoribbons, Appl. Phys. Lett. 93, 092104, 2008
(8) J.X. Zhong, G..M. Stocks,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s on Surfaces of Carbon Nanotubes, Appl. Phys. Lett. 87, 133105, 2005;
(9) J.J. Zhang, K.W. Zhang, J.X. Zhong, Local Self-Organization of Islands in Embedded Nanodot Systems, Appl. Phys. Lett. 84, 1853-1855, 2004;
(10) L. W. Yang, H. L. Han, Y. Y. Zhang, J. X. Zhong, White emission by frequency upconversion in Yb3+-Ho3+-Tm3+ triply-doped hexagonal NaYF4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3:18995 ,2009;
(11) Gui G, Li J, Zhong JX, Ba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of graphene by strain: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Phys. Rev. B 78, 075435, 2008;
(12) J.X. Zhong, G..M. Stocks, Persistent Mobility Edges and Anomalous Quantum Diffusion in Order-Disorder Separated Quantum Films,Phys. Rev. B 75, 033410 ,2007;
(13) J.X. Zhong, T.J. Zhang, Z.Y. Zhang, and Max G. Lagally, Island-Corner Barrier Effect in Two-Dimensional Pattern Formation at Surfaces, Phys. Rev. B 63, 113403, 2001;
(14) F. Luo, J.X. Zhong, Y.F. Yang, J.Z. Zhou ,Application of random matrix theory to microarray data for discovering functional gene modules, Phys. Rev. E 73, 031924-01-05, 2006;
(15) K.W. Zhang, G.M. Stocks, J.X. Zhong, Melting and premelting of carbon nanotubes, Nanotechnology 18, 285703, 2007;
(16) Y.L. Mao and J.X. Zhong,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nganese doping in the upper layer of bilayer grapheme, Nanotechnology 19, 205708, 2008;
(17) T. Ouyang, Y. P. Chen, K. K. Yang and J. X. Zhong, Thermal transport of isotopic-superlattice graphene nanoribbons with zigzag edge, Europhysics Letters 88, 28002, 2009;
(18) L. W. Yang, H. L. Han, Y. Y. Zhang, J. X. Zhong, Self-organized comb-like ZnO microstructures: morphologies and defect induced optical emission, Opt. Mater. 31, 1640, 2009
(19) Yue E Xie, Yuan Ping Chen, and JianXin Zhong, Electron transport of folded graphene nanoribbons, J. Appl. Phys. 106:103714 ,2009;
(20) J.X. Zhong and R. Mosseri, Quantum Dynamics in Quasiperiodic Systems, J. Phys. Condens. Matter 7, 8383-8404, 1995.
学习经历
1981-1985,湘潭大学物理系读本科,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7-1989,湘潭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1993-1995,法国 Cergy-Pontoise大学读博士,获固体物理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07-1992.06,湘潭大学物理系,先后担任助教和讲师;
1992.07 - 至今,湘潭大学物理系,教授;
1993.01-1995.05,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助理研究员;
1995.05-1997.05,湘潭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系副主任;
1997.05-1998.10,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访问教授;
1997.11-1998.04,德国动力学和自组织马普研究所,访问教授;
1998.10-2007.03,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与田纳西大学,访问教授、研究员;
2005.07-2007.03,湘潭大学,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讲座教授;
2007.03 - 至今,湘潭大学,院长;
2008.03 - 至今,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杰出访问科学家。
主讲课程
(1)《凝聚态物理理论与方法》,博士生学位课;
(2)《凝聚态物理实验方法》,博士生学位课;
(3)《前沿讲座》,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位课;
(4)《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研究生学位课;
(5)《物理学的计算方法》,本科生专业课;
(6)《固体物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