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辖区
钦北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部湾沿岸,钦州市北部,是钦州市的北大门,扼大西南出海通道之要冲,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临近北部湾,是大西南出海的关键地段,介于北纬21°54′08″~22°27′59″、东经108°10′44″~108°56′08″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南部,东邻灵山县,西连防城港市防城区上思县,南毗钦南区,北接南宁市良庆区邕宁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区,总面积2240.1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72.39万,截至2023年6月,钦北区辖3个街道、11个镇。区政府驻钦北区钦北大道93号。
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钦北区境属象郡地。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原秦代理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钦北区境属南越国。西汉至晋朝,属合浦郡合浦县地。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析合浦郡合浦县西部之地置宋寿郡及宋寿县,郡、县治所在今平吉镇牛江村民委员会古城角村,这是钦北区境的最早建置,也是钦州市境内出现的最早的郡一级的建制机构。宋寿郡辖域相当今钦州市钦南区(含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三娘湾旅游管理区)、钦北区、灵山县及防城港市(上思县除外)境域。宋寿郡初,隶属交州,北魏皇兴五年(471年)改隶越州,太和四年(480年),复隶交州。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析宋寿县北部和西部置安京郡及安京县,郡、县治所在今钦北区板城镇西部小董镇北部长滩镇东部之间的古窦岭(古称安京山)脚下,故址未见,改属安州。安京郡辖域相当今市境板城镇、小董镇、大垌镇一线以西地区及防城港市(上思县除外)等地。
、唐、宋时期(605—1279年),境内分设安京县(唐朝改为保京县,宋朝初名为安京县,后改名为安远县)和钦江县(宋并入灵山),隶属钦州。
元朝(1271—1368年),境内设安远县(约占钦北区境2/3)、灵山县(约占钦北区境1/3),隶属钦州。
明朝(1368—1644年),属钦州府(钦县、钦州)。
清朝(1645—1911年),先后属钦州和钦州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钦州直隶州置钦县,直隶广东省,钦北区境属钦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7日,钦县全境解放。1949年12月至1957年6月,境内属钦县。
1951年3月,钦县人民政府迁址小董圩。
1953年4月,迁回钦州镇。
1957年3月26日,析钦县西北部的黄屋屯、大寺、贵台、那蒙、长滩、新棠和防城县东北部的大直、滩营等区置钦北僮族自治县(简称钦北县),治所大寺镇,与钦县同隶合浦专区,除板城、小董、青塘、平吉、大垌5个镇外,属钦北县。
1958年11月15日,钦北县并入钦县。
1959年3月20日,钦县改属广东省湛江专区。
1963年9月14日,撤销钦县,设立钦州僮族自治县,仍属广东省湛江专区,境内属钦州僮族自治县。
1965年6月26日,钦州僮族自治县改属广西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同年7月19日,钦州僮族自治县改称钦州县,属广西僮族自治区(同年10月12日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境内属钦州县。
1971年11月,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钦州县随属钦州地区。1983年10月8日,撤销钦州县,设立县级钦州市,境内属县级钦州市。
1994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钦州地区和县级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及其所属的钦南区、钦北区;同年10月28日,钦北区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5年5月,撤销村公所和原村公所下设的村委会,改原村公所为村民委员会。
1997年5月19日,那香乡改为镇。
2003年8月,钦州市将北至南北二级公路,西至钦州湾大道,东至钦江,南至钦北铁路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为2.36平方千米,划为钦北区城区建设范围。
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钦北区党政机关迁至钦州市东风路(今钦州市南珠东大街)钦江大桥南钦州市信用大厦办公。
2005年8月24日,撤销那香镇,并入板城镇,保留那香社区。
2006年1月16日至今,钦北区党政机关迁至钦州湾大道钦北区行政信息中心办公。
2007年4月,将2.36平方千米内的牛头湾、清水窝划入钦北区辖管。
2008年9月,设立长田街道,下设城北、皇马和大井3个社区。
2012年,将钦南区管辖的向阳街道沙坡社区、永福社区,南珠街道白水塘社区、北营社区,水东街道小江社区、山塘社区划归钦北区管辖。设立鸿亭街道、子材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钦北区辖3个街道、11个镇:长田街道鸿亭街道子材街道、大垌镇、平吉镇、青塘镇、小董镇、板城镇、那蒙镇、长滩镇、新棠镇、大直镇、大寺镇、贵台镇。共22个社区、161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钦州市钦北区钦北大道9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钦北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钦州市北部,介于北纬21°54′08″~22°27′59″、东经108°10′44″~108°56′08″之间。东邻灵山县,西连防城港市防城区上思县,南毗钦南区,北接南宁市良庆区邕宁区。南北长62千米,东西宽79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240.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钦北区属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峦起伏延绵交错。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和山间盆地为主。地貌为十万大山山脉的余脉,低山山陵占全区总面积的70%左右,属于丘陵地貌类型。
气候
钦北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南部,年降水量为2111.5毫米,5-9月的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76%,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渔业生产,但春冬季干旱,夏秋季多雨,也对渔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1.气温。年平均气温22℃,全年的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790小时,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8.6千卡,基本满足了温水性鱼类的生长发育,但相对长的低温期对一些暖水性的鱼类及龟鳖等一些水生动物生长较为不利,需人为采取措施。
2.降水量。全年降水量为2111.5毫米。5~9月的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76%,其余月份相对较小,这种情况易造成旱涝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着渔业生产,旱时农村坑塘及大部分河沟干涸,涝时由于排水泄洪需要,易造成逃鱼、跑鱼情况发生,渔业生产受挫。
3.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714.4毫米,其中夏季约占40%,春季14%,秋季30%,冬季16%。
钦北区主要是受台风和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基本无地震自然灾害,近年来也曾出现过极端天气,遭受台风和冰冻袭击。据记载,近年来受灾最为严重的是2008年1月份雨雪冰冻灾害袭击,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渔业生产遭受重创,生产养殖设施损毁,养殖品种死亡,良种繁育体系受到破坏。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水文
钦北区境内的主要河流是钦江茅岭江
1.钦江。钦江属桂南诸小河流之一,独流入海。发源于灵山县平山镇东山山脉东麓白牛岭,流经平山、佛子、灵城、三海、檀圩,折向西南,经那隆收纳那隆水,到三隆又收纳太平水,后经陆屋镇与旧洲江汇合,流入钦北区,经青塘、平吉、久隆、大垌、沙埠、尖山镇后在九鸦村注入茅尾海。钦江在陆屋镇以上称呜珂江,陆屋镇以下称钦江。钦江干流全长195.26千米,集水面积为2391.34平方千米,干流坡降0.32‰,钦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11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那隆水、太平水、旧洲江、青塘河等。
2.茅岭江。属桂南沿海诸小河流,独流入海,发源于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屯车村委会的龙门村,流经钦北区的小董镇、钦南区的黄屋屯镇和防城港防城区的茅岭镇沙坳村入茅尾海;主要由小董江、米补河、贵台水三支流汇合于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的三门滩后称茅岭江,茅岭江干流全长122.67千米,集水面积2909.21平方千米,干流坡降0.49‰,茅岭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9.59亿立方米。茅岭江下游属感潮河道,钦州湾潮水可上溯到黄屋屯镇上游约10千米的牛皮坝。茅岭江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在50千米以上的支流有14条,其中一级支流有米补河、贵台江、小董江、西显河、芙蓉河等5条。茅岭江有以下3条主要支流:
(1)那蒙江。又名板暮江,茅岭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南宁市邕宁区大塘镇团洞村,在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江口村汇入茅岭江。那蒙江流域面积393平方千米,干流长42.6千米。
(2)大寺江。茅岭江中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上思县公正乡那齐村高隘东北方向的1千米处,在大寺镇屯妙村汇入茅岭江。大寺江流域面积586平方千米,干流河长69千米。
(3)大直河。又名大直江、西显河,茅岭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防城港市防城区大录镇大平村太平田屯,在钦州市钦南区田寮村充桥屯汇入茅岭江。流域面积829平方千米,干流长67千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钦北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钦北区土地面积22.1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67万公顷(水田面积3.03万公顷、旱地1.64万公顷、水浇地25.67公顷),占钦北区土地总面积的21.06%;园地面积3.02万公顷(果园2.96万公顷、茶园16.74公顷、其他园地614.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63%;林地面积10.42万公顷(有林地83133.19公顷、灌木林地3193.15公顷、其他林地1.7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99%;草地面积1.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1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3万公顷(建制镇1346.60公顷、村庄7911.98公顷、采矿用地905.68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88.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3%;交通用地面积3213.53公顷(铁路用地440.91公顷、公路用地1147.52公顷、农村道路1625.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624.03公顷(河流面积2393.25公顷、水库面积1418.64公顷、坑塘面积1542.70公顷、内陆滩涂563.09公顷、沟渠1639.86公顷、水工建筑用地66.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3%;其他土地面积3699.91公顷(设施农用地346.96公顷、田坎3161.60公顷、盐碱地3013公顷、裸地188.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6%。
矿产资源
钦北区境内经查明的资源有石膏钛铁重晶石花岗岩稀土高岭土等30多个矿种,其中主要有锰、钛铁、煤、石膏、重晶石、稀土、石灰石、花岗岩等矿种。
锰矿:资源量450万吨,主要分布在大直、大寺、大垌、平吉、板城等镇,其中化工锰主要分布在大直、平吉、板城镇。
煤:资源量2000万吨,主要分布在大垌、平吉镇。
石膏:资源量2000万吨,主要分布在青塘、平吉镇。
石灰石:资源量2亿吨,主要分布在大寺、那蒙、小董镇。
花岗岩:资源量3亿吨,主要分布在板城、长滩、小董、平吉、大垌、大寺、大直等镇。
重晶石:资源量30万吨,主要分布在新棠镇。
黏土:资源量3亿吨,主要分布在大垌镇。
建筑砂:资源量500万吨,主要分布在平吉、小董、那蒙、大寺镇。
矿泉水:全区已探明矿泉水点2处,属偏硅酸矿泉水类型:一处位于大寺镇中心沟,流量386立方米/秒;另一处位于平吉镇牛江三百村,流量为360立方米/秒。
其他矿产:黄金矿点位于大寺镇宿和村,探明储量61公斤;重晶石位于大寺镇百庆新塘老赖村,探明储量30万吨;高岭土分布在那香镇那觅村,板城镇碗窑村,总资源量为200万吨左右。
水资源
钦北区境内水系属于珠江流域,桂南沿海水系。区境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钦州市最大河流茅岭江支流的板城江、那蒙江、大寺江、大直江、贵台江、那湾河,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钦江支流的青塘河、大水沟。板城江、那蒙江、大寺江、大直江、贵台江、那湾河皆自西北流向东南,青塘河、大水沟为东北流向西南。境内诸河的主要特征是:山地型多,平原型少;流向多与地质构造一致;水量丰富,季节性变化大;河流短小、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河岸高,多弯曲,多峡谷和险滩;河流含沙量较少。大部分可用于灌溉、通航,但河床逐年变窄、变浅,通航能力逐年减少,如遇山洪暴发和海潮泛逆,往往发生水灾。
动物资源
钦北区境有哺乳动物20科62种,其中属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有13科15种,主要野生动物有林麝、赤麂、豹猫、野猪、大灵猫、小灵猫、黄鼬、鼬獾、貉、水獭、水麂、豪猪、赤狐、苏门羚、红腹松鼠、中华竹鼠、巢鼠、红頝獴、褐家鼠、黄胸鼠等。除啮齿目鼠科和食肉目鼬科数量较多外,其余大都数量不多。有鸟类44科186种,分别占全国和广西鸟类的15.95%和35.77%,种类和数量均居境内陆地野生动物之首。主要有麻雀、山雀、八哥、了雀、乌鸦、喜鹊、斑鸠、鹌鹑、布谷、水鸡、水鸭、画眉、灰鹤、白鹭、鹦鹉、山鸡、毛鸡、燕子、黄鹂、苍鸾、鹞鸾、青鸠、雏鸡、翡翠、云雀、啄木鸟、猫头鹰、禾花雀、高髻郞等。有两栖爬行类动物数十种。有青蛙、山蛙、沼蛙、蟾蜍、龟、鳖、山瑞、蛤蚧、蜥蜴、蜈蚣、蟒蛇、水蛇、藤蛇、強蛇、水蚺蛇、水炼蛇、稔子颈、草花蛇、双线蛇、黄蛸蛇、乌梢蛇、五步蛇、金环蛇(金包铁)、银环蛇(银包铁)、眼镜蛇(吹风蛇、鲎壳蛇)、竹叶青(青竹标)等。国家公布的一级、二级陆生野生动物主要分布王岗山自然保护区。
植物资源
钦北区境内陆地植物共有228科、931属近2000种。其中,乔木670种,占广西和全国乔木的60%和23%左右。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楠木、檫木、杉木、红椎、白椎、桉树、火力楠、楠木、荷木、榕树、桑树、樟树、苦楝、台湾相思、阴香、泡桐、油桐、油茶、八角、玉桂、龙眼、荔枝、柑橘、杨梅、黄(乌)榄、木菠萝、福建柏、海南粗榧、白豆杉鹅掌楸、香木莲、紫茎、坡垒、米老排、万年木、苏木、格木、蚬木、小叶红豆、紫荆木、木棉、重阳木、枫香、栲树、香椿、酸枣等。灌木主要有鸭脚木、桃金娘、岗松、野牡丹、盐肤木、三叉苦、毛算盘子、冬青、了哥王、光野漆、华山矾、鬼画符、山芝麻、木芙蓉、柃木等。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钦北区常住人口为720442人。
截至2022年末,钦北区户籍人口8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8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813人,出生率7.73‰;死亡人口4536人,死亡率5.15‰;人口自然增长率2.58‰。
截至2022年末,钦北区常住人口72.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6万人。城镇人口36.36人,增加0.2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0.23%,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
2023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81955人,比上年末增加129人。全年出生人口6852人,出生率8.44‰;死亡人口4886人,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长率1.44‰。年末常住人口72.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2万人。城镇人口37.19人,增加0.8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1.36%,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钦北区有汉、壮2个世居民族。在常住人口中,除世居民族外,还有瑶、苗、畲、侗、布依、京、仫佬、黎、毛南、土家族等28个民族。全区有壮族聚居自然村96个,分布在板城、长滩、小董、大垌、平吉等镇。壮族人口占50%以上的镇有贵台、大寺、大直、新棠、那蒙5个镇。
经济
综述
钦北区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逐步形成制糖、酒精、造纸、矿产品、松香、中成药等支柱工业企业。
钦北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建设“新工业园区、新城区、新旅游景区、新农村”的“四新”目标,加快了工业、城镇、农业、旅游“四大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2022年,钦北区地区生产总值(GDP)400.0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6.1%。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2.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0.5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6.7亿元,增长6.6%。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30%和51%,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1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2%、30.1%、51.7%。同上年比较,三次产业占比基本一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8、2.1和3.6个百分点。2022年人均GDP增长5.9%;万元GDP能耗0.274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8%。
2023年钦北区生产总值(GDP)416.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6.8%。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4.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8.4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2.9亿元,增长7.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8%、28.4%和53.6%,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13.4%。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5%、28.21%、58.3%。同上年比较,三次产业占比基本一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1.9和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钦北区主要农产品有优质水稻、水果、甘蔗、香蕉、竹子、玉桂八角、茶油树、蚕桑、禽畜水产和冬菜生产等。钦北区香蕉的产量也达到了19万吨,其他水果如龙眼、芒果、香蜜瓜、梅等也分别有几千吨的产量,是钦州市乃至广西的重要水果生产基地之一。钦北区的糖蔗、荔枝、果园鸡、速生桉等已形成规模种养,以平吉、青塘、大寺为中心糖蔗基地,以新棠、长滩、那香为中心的荔枝全区已达40万亩。
2022年,钦北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21亿元,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71.2亿元,增长7.27%;林业产值10.12亿元,增长3.5%;牧业产值30.55亿元,增长4.04%;渔业产值4.91亿元,增长0.43%;农林牧渔服务产值5.42亿元,增长6.24%。
2022年,钦北区实粮食种植面积70.5万亩,增加0.3万亩;甘蔗种植面积13.2万亩,增加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53.68万亩,增加1.06万亩。
2022年,钦北区实出栏肉猪30.4万头,增长7.42%;出栏家禽3854万羽,增长1.26%。肉类总产量10.83万吨,增长2.36%。水产品总产量3.81万吨,增长2.97%。
2022年,钦北区实森林抚育面积6866.7公顷。全年木材采运量806860立方米。松脂产量47042.46吨。
九佰垌现代农业示范区
九佰垌位于钦北区平吉镇东北部,面积约27800亩,是钦州市内陆第一大平原,含榃标、平里、广平、湴塘、平吉、古隆等6个行政村。
2023年钦北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4.9亿元,增长4.8%,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5%,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
2022年,钦北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3.6%,工业增加值增长0.1%。其中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4%;规上非公经济工业总产值增长-0.23%。
2022年,钦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8.54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区资质以内建筑企业71家。
2023年钦北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8.4亿元,增长7.1%,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21%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22年,钦北区限上贸易企业100家,比上年增加47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增长2.3%;其中城镇106.3亿元,增长2%;乡村31.5亿元,增长3.5%。
2023年钦北区生产总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2.9亿元,增长7.5%,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3%,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钦北区陆海空交通发达便捷,南(宁)防(城港)铁路(高铁)、南(宁)北(海)铁路(高铁)、黎(塘)钦(州)铁路、桂海高速公路、钦(州)崇(左)高速公路、南北二级公路、上(思)大(寺)二级公路和国道325线、省道218、311、310线过境。距南宁市106千米、北海市108千米、钦州保税港区28千米、玉林市200千米、防城港市64千米、越南芒街110千米。
2022年末,钦北区载客汽车121辆,增长-0.15%。载客量387893客位,增长-0.47%。普通载货汽车11554辆,增长-0.11%。载重量173233吨位,增长0.2%。客运量51.268万人,增长-0.5%。旅客周转量5561.9万人/千米,增长-0.54%。货运量2657万吨,增长-0.06%。货物周转量302449,增长-0.03%。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钦北区共有中小学校346所,在校学生126356人。其中:中学21所,小学325所。教师总数7309人,其中:中学教师2468人,小学教师4841人。幼儿园334所,教师582人。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当年考上大学人数1807人。
文体事业
截至2022年末,钦北区修缮冯敏昌故居、冯敏昌坟冢及小董联保小学堂,年内列入第八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4处。长滩镇屯巷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贵台镇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贵台镇洞利村、长滩镇屯巷村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新棠镇那黎村列为第二批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钦北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和计生机构)15个,其中,医院3所,中心卫生院5所,各镇卫生院7所;床位合计2574张,增长0.94%。卫生人员373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26人。
人民生活
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截至2022年末,钦北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89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52元,增长5.5%。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钦北区城镇新增就业30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561人,全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0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4.08万人。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2.87万人,享受报销待遇91.46万人次,医保统筹基金支出5.13亿元。全年发放困难群众救(补)助资金1.78亿元。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钦北区因位于钦州市北部而得名。
非遗
文物
传统节日
钦北区主要有壮族与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杂居,关系密切,互相融合,生活习俗大同小异。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端午节、鬼节(七月十四)、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其中,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其他节日汉族与壮族基本相同。
每年的三月三和中秋节(各村屯过节日期不同,一般在八月初八至八月十七的某一天),家家户户喜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群众在欢度中秋节时有跳岭头的习俗。
语言
钦北区境内世居民族有汉族与壮族,主要语言是汉语与壮语。汉族聚居的农村多使用汉语的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还有少量属于北方方言的钦州正、闽南方言的福建话等。壮族聚居的农村主要使用壮语(村话),多数人还掌握与之交往较多的其他民族语言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城镇一般用粤语(白话)交流,由于推广普通话及外来人口的逐渐增多,城镇居民在公共场所逐渐使用普通话交流。
宗教
钦北区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3种宗教,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场所有8处。其中,钦州宝莲寺属于佛教活动场所,位于长田街道辖区内,2017年搬迁至林湖公园;大寺北帝庙属于道教活动场所,位于大寺镇辖区内;基督教有6个场所,分布在小董、大寺、平吉、大直、贵台镇和长田街道大井社区。
饮食
钦北区属桂东南菜系,兼具海滨饮食风格与少数民族风味于一体,有名的菜有钦州大蚝、蚝油柚皮鸡、蚝油香麻鸡、清蒸豆腐圆、炒螺肉、炒蟹等;钦州地区的小吃很有特色,如猪脚粉、老鸭汤、狗肉粉、螺丝粉、酸野等。
钦州猪脚粉、海瓜皮、海红薯是钦州地区三种别具特色的地方小吃。海瓜皮素以鲜、嫩、香、脆、爽口而著称;而海红薯却因肉质甜润,松软滑口而别具风格;猪脚粉是“老钦州”早餐之必备佳品,柔滑美味的白米粉,配以脆、甜、鲜的猪脚,真正是色香味俱全,油而不腻,厚而不韧,香而不火的特点令其成为钦州美食的代表。
民间文化
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据明、清《钦州志》记载,它于1658年前已在钦州永乐都(今大寺镇、贵台等壮族聚居地)流行,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前扩展至全市壮汉两族各村庄。祭祀时间起初是每年的中秋节(家历八月十五日),至民国35年用扩大到由八月初一起到头八月底止,各乡村定时轮番举行。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全国已不多见。”
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源自江西,约在1780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已成为独具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钦州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采茶歌舞、小戏、大戏三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采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个,小戏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戏有《舜儿》等60多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传较广。
粤剧原称广班或广府戏,群众称之“大戏”。过去广东把戏班分为上六府班和下四府班(钦州属下四府)。上下府戏班所演出的剧目和锣鼓曲牌虽然大体相同,但表演程式、武功技巧却各有特色,自成流派。到了20世纪30年代下四府班向上六府班看齐,用粤语代替官话,不断引进省港流行剧目和上六府演员,下四府班的表演特色和传统技巧逐渐消失。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2年,钦北区境旅游景区景点有国家4A级景区3个(八寨沟景区、冯子材故居、林湖森林公园);国家3A级景区1个(梨花谷景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八寨沟景区、林湖森林公园);四星级乡村旅游区3个(九佰垌农业公园、娥眉湾生态园、翠湖田园);四星级农家乐2个(八寨原乡苑农家乐、牧歌田园农家乐);三星级农家乐3个(新棠荔江人家、小董红豆红山庄、林湖森林公园森林人家);钦州市扶贫示范区2个(九佰垌农业公园、宝鸭坪花木世界);旅行社14家。
主要景点
八寨沟
八寨沟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钦北区贵台镇洞利村境内,是广西著名的十万大山原始森林最美的一段。八寨沟旅游景区以天然沟谷景观、原始森林景观、绚丽奇石景观及桂南民族风情为主要特色,是集山、谷、溪、水、石、潭、森林、动物、民族风情、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景区。八寨沟旅游景区获得“2020年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
冯子材旧居
冯子材旧居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钦北区白水塘社区内,旧居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占地面积64350平方米,居所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个小山丘,周围有墙垣。故居范围包括三山一水一田,有六角亭、三婆初、珍赏楼、书房、虎鞭塔、菜园等,系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筑群。
2001年,冯子材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9月1日正式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2019年9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林湖森林公园
林湖森林公园属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钦州市钦北区南端,距市中心仅3千米,325国道从公园东侧穿过,交通便利。总规划面积约6025亩。林湖森林公园有“钦州市十大必游景点”“钦州市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梨花谷生态旅游区
梨花谷生态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新城村委碗窑村,旅游区范围包括碗窑村庄和村庄附近的山体、林地、农田以及水系,面积6.79平方千米。
地方特产
综述
钦北区是“中国黑叶荔之乡”“中国果园鸡之乡”。是广西重要的商品粮蔗基地,钦北区地方名优果蔬品种有糖料蔗、黑叶荔、淮山、三月红荔枝、火龙果、杨梅、葡萄、牛大力、番石榴、沙姜及富硒米等;养殖品种主要有果园鸡、水库鸭、肉牛、肉猪、泥鳅鱼。食品产品主要有“钦北牛大力”系列产品、小董麻通、花饼、大寺猪肚巴等。
主要特产
钦北区荔枝种植面积近40万亩,其中黑叶荔为主栽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种植面积35万亩,占该区荔枝种植面积近90%,年产黑叶荔4万吨左右。黑叶荔枝颜色鲜艳、个头大、肉质厚、清甜爽脆、核中小、糖分高、风味好、耐贮运,特别适于制罐,1991年在桂林全国荔枝评鉴会上被评定为优质正宗黑叶荔枝品种。
贵妃红荔枝原产地为钦州市钦北区贵台镇,是继原产地为钦州市钦北区新棠镇的钦州红(南局红)荔枝优良品种之后的“中国黑叶荔之乡”又一个荔枝优良新品种。贵妃红荔枝果肉半透明、味甜、香气中等,果肉质地细嫩、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7%;果肉厚,可食率为73.5%;焦核率为46.0%,种子重占果重的4.6%。
果园鸡全称优质生态果园鸡,分布于钦北区北部的小董、大洞、那蒙、大寺、板城、长滩、新棠等镇,因当地习惯利用果园自然放养而得名。
2003年12月,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特产之乡专家委员会授予钦北区“中国果园鸡之乡”称号。
小董麻通是钦州市钦北区小董出产的地方名牌小食品。小董麻通用香糯粉加红肉芋粉为主料,配入白糖,搓成小粒,置于油锅中炸成直径三四厘米、长达10~12厘米、中间发泡而不空的小圆柱,再裹以薄糖,周身滚贴炒香的芝麻即成。因用芝麻包裹,内如通草而得名。
小董麻通具有轻、香、甜、酥、脆俱全的特点,大而不重,甜而不腻,酥脆爽口,食后余香满口,令人回味。1981年在广西糕点制作工艺评比会上,小董麻通首摘桂冠。
大寺猪肚巴是大寺镇的特产,味香脆独特。猪肚巴油炸的全过程时间长,一定要用柴火铁锅,这样炸出来的猪肚巴才够黄够脆。由于大寺原料有限,做法复杂,一般从早忙到晚一天的产量也只有30斤左右。
槐花粉
槐花粉是钦北区人们喜爱的消暑糖水,在钦北区乡镇街头随处可见,槐花粉入口滑嫩。制作原料以槐花、大米、红糖为主。先把大米用水泡5个小时左右,将槐花用水稍微浸泡变软,把大米和槐花一起磨成米浆。
著名人物
冯敏昌,(1747~1806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大寺镇人,壮族,乾隆进士,改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会试同考官,户部主事,调补刑部。著有《小罗浮草堂诗抄》、《鱼山执笔法》、《河阳金石录》、《师友渊源集》,并编修《华山小志》、《河南孟县志》、《广东通志》等。
冯子材(1818~1903年),生于钦州市,中国晚清抗法名将。
黄明堂(1866~1939年),同盟会员、民国将领。字德新,钦州大寺镇人,壮族,1905年率部接受孙中山的改组。1923年孙中山将黄明堂军改编为中央直辖(后改称建国粤军)第四军,黄明堂为军长,欧阳丽文为其第三旅旅长。
黄秋槐(约1553~约1620年) 钦州中屯乡杨梅园(今位于钦州北郊)人。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拔贡,任梧州教谕升教授。在任职期间,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教导,凡聪明勤学者免交学费。以此鼓励。告老归家后,于万历四十二年(1619年),专请钦州管教育的官员到家中,将祖传租谷8500斗的田产,尽送钦州儒学,作办学永久基业。民国年间,钦州中学堂校长章正枢,将这批田产拨交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后改为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即今钦州市民族师范学校),此田产便成钦师校产。该校的图书、仪器、椅桌、床铺及学生的助学金均由田租支付。
利松(1903~1983年),原名利大添,曾用名李松,汉族。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华峰塘村人。大革命时期,曾随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3月转为正式党员。1929年9月,国民党左派俞作柏、李明瑞在南宁宣布成立南路讨蒋军,公开反对蒋介石,利松在南宁参加了“讨蒋军”。1934年1月调中央红军第九军八团任二营营长,后任团长。
1935年4月,在天生桥、金沙江附近的大猫场战斗中,左脚再次负重伤,不能随部队行军,党组织安排他隐蔽,后被国民党军俘获,在贵州监狱中禁闭119天。出狱后沿途乞食回到家乡,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6月,为生活所迫,参加国民党张之英海军陆战队任士兵。次年春,计划利用部队休整之机发动兵变,由于泄密,被驱逐回家。1983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0岁。
荣誉称号
2021年7月15日,钦北区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1月,钦北区被平安广西建设协调小组拟推荐为“2019—2020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县(市、区)”。
2021年12月4日,钦北区入选2020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名单。
2021年12月,钦北区入选拟推荐命名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公示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3: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