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岗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村域面积3.878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发展过程
钱岗村始建于宋末元初,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之说。因钱姓人自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地,故名钱岗村。原钱岗地域是七个小山丘,名叫七星岗,谭、陈、冼、钱四姓人家最先在这里建屋居住。元代时,
陆秀夫的玄孙陆从兴举家从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迁到古番禺宁乐乡(今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在土名冼家边建屋居住。姓冼的人迁走后,姓陆的人迁到姓钱的地方(今格田村冼家边格田)居住,后不断“开疆拓野,子孙瓜瓞绵绵,学道流芳”,逐渐形成了钱岗古村。
建置沿革
钱岗村在明代
弘治二年(1489年)之前属番禺县宁乐乡,后属从化县马村堡;民国时期属从化县第十区、二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从化县南区沙溪乡,1953年属从化县第三区钱岗乡,1955年3月属太平区钱岗乡,1956年2月属太平乡,1958年10月属从化县太平人民公社钱岗大队,1983年11月属太平区公所钱岗乡,1994年3月属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2014年1月属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钱岗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东部,距离太平镇政府约7.5千米,村域面积为3.87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钱岗村三面环山,四周被高山包围的低丘岗地,地势变化不大,相对比较平坦。
气候
钱岗村所处的地区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钱岗村位于从化太平镇三面环山的沙溪峒中,设村于山脉的南麓。沙溪峒自东北蜿蜒而至,龙脉绵长。山北高起的溪松围山成为全村落的靠山,村落的东南、西北方向夹山如龙,左右拱卫;沙溪河流经传统村落之南,呈蜿蜒环抱之势,犹如玉带缠腰。由于村落基本位于沙溪峒怀抱之中,只有西南开敞,因此形成了靠山面水、聚敛地气的风水格局。
空间布局
钱岗村传统建筑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所建,因此古村在总体上遗存了明代独特的寨城格局。村中传统建筑朝向四面,整体布局较为随意。村中巷道迂回曲折、藕式纵横交错,如迷宫般错综复杂,让人难以辨向。在局部建筑群中,也有呈现广府典型的梳式布局。
村落中,巷道基本保存明初的历史风貌和形态,四面各有出口,设门楼更屋等。以一条主巷贯穿古村南北,中间偏北有分界巷,其北称北巷,以南称南巷。整体采用梳式布局,以东北部巷道最为明显,其余略为曲折。传统建筑主要有牌坊、祠堂、门楼、更屋、书院等。其中,牌坊为位于村中东北角的灵秀坊;祠堂有广裕祠、沈氏公祠、兆文祠、谭氏公祠等,位于村中各建筑组团的中心位置;门楼有村东“启延门”、村西“镇华门”、村南“震明门”和村北“迎龙门”;四座更屋主要位于村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书院主要集中于村南面,有兰集堂、明进书院、敬所书院等。此外,各姓氏祖屋、民居和商铺等散布与村内各处,共同形成了钱岗村的自由布局形态。
建村智慧
防御体系
钱岗村最外围四周开挖水塘形成护村河,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水灭火。村落东南西北分别设有“启延门”“震明门”“镇华门”和“迎龙门”四座门楼。门楼分为上下两层,以木梯相连,方便上下,上层如阁楼,在门墙上建有瞭望孔,通过瞭望孔可以观察村子四周的情况。西门镇华门的两边门墙下面开凿有两处孔眼,内宽外窄。抗日战争时期,这两处孔眼作为机枪孔,左右交叉火力,封锁进村的道路,以抗击日军的进攻。南门震明门由“二重门”构成,第一重是由十几根粗重结实的枕木组成的“趟栊门”,第二重是重是厚实的硬木双扇门,如果外敌想要强行入村,必须先把“趟栊门”上的枕木锯断,方能再撞击大门,这种大门设置是门楼入口的双重保险。门楼不远还设有更楼,门楼之间用墙体相连,形成护村围墙。
经济社会
人口
钱岗村村民为汉族,主要姓氏有陆、沈、叶等。截至2015年末,有户籍人口4780人。其中,男性2440人,女性2340人。实际在村人口约4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16人。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从化太平沙溪话。
经济
钱岗村的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荔枝、龙眼。据2020年7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7500元。
主要景点
洪圣高庙
洪圣高庙始建于明初,原称“灵孚庙”,分别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万历三十四(1606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代
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日军侵华时,庙沦为日伪军联防大队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村民利用庙的左右座开办沙溪第一中心小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庙被拆毁。1995年,沙溪洞的钱岗、颜村、影田村民群众自发募捐资金,在灵孚庙的原址重新建庙,供奉多个洪圣、华佗、十八罗汉、观音、刘仙姑等。庙门口有两间小屋,分别供奉两尊神像:两个将军牵着两匹高头大马,乡人称为“马头军”。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洪圣大王诞辰,村民备办祭品,敲锣打鼓参拜神灵,晚上各村大排筵席,入夜时在庙燃放烟花。
文阁墟
文阁墟位于村西南,此地原建有一座六面的文昌阁,故称“文阁”。每逢“四九”日,方圆百里民众都来这里“赶墟”。文阁墟呈长方形,东西面为两条长街,临街一律店铺。两街空地中央还有一圈村坊,为走墟者的临时摆卖点。店铺深二三十米,前店后居;两层建筑,下砖上木。一层的骑楼之上就是木阁楼,临街一面都是雕刻花鸟鱼虫的木趟窗。现残存一二十座这样的店铺,铺头依稀能辨“昌记”“合栈”等字号。
历史文化
传统民俗
祭祀崇礼
逢年过节祭祀“社公神坛”(震明门附近)。据说在100多年前,沙溪河水流经古村南向的震明门时,会形成一片宽阔的水面。由于当年沙溪河经常爆发山洪祸扰百姓,村民在震明门右面靠近水边的岩石上立了一个“社公神坛”。逢年过节,妇女们会到神坛前上香、烧元宝蜡烛,祈求“社公”保佑风调雨顺。那片水面也被称为社公潭。传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溪水冲击南面“社公神坛”下面的岩石,会发出“钱岗、钱岗”清脆悦耳的声音。不过在60年前,沙溪河沿岸爆发了一次特大山洪,洪水冲开了东向桥下一大片果园和良田。从此,由于河水改道,“社公潭”前很难再听到“钱岗、钱岗”的悦耳水声了。
婚姻习俗
清代至民国时期,从化人结婚传统风俗是由父母做主,媒人说合,一般有议婚、纳彩、纳吉、过礼、请期、迎亲共6个步骤,简称“六礼”:①议婚。由媒人根据男女双方择偶条件相近,持男女双方的“庚帖”(即生辰八字)交换议亲,当地入称为“合年生”。经议定没有“相冲相克”,双方父母同意订亲。②纳彩。媒人代表女家到男家细议“身价银”,身价银以迎娶时女子的岁数为计算标准。一般一岁折50公斤稻谷,也有以银元计算。③纳吉。身价银议定后,男家担酒到女家,或相约在圩镇见面,作为两亲家的见面礼,之后女家到男家探访,实际是探查对方家境。④过礼(又称“小聘”、“纳征”)。定婚后,男方先付一部分女子的身价银,剩余部分则在迎娶之年付清。⑤请期(也叫“送日子”)。一般在迎娶前一个月或数日前举行。南方择定迎娶日期后,担送酒、肉等礼物,前往通知女家。⑥迎亲。女子如在15岁以下(俗称童养媳)到男家的,称为“小娶”。小娶没有复杂的迎亲仪式,一般是择好日子,由男家派人送些酒肉到女家后,将女子接回。女子16岁后娶回男家,称为“大娶”。大娶时婚礼隆重,一般分三天进行。
从化女子婚前3-5日开设“太平铺”(准新娘与女伴娘同睡一房),与同村众姐妹(女伴)“造歌”(俗称“哭爹娘”)。准新娘主哭(唱),众姐妹一起伴和,称作“答声”。造歌内容多为诉说不愿离开父母、不愿离开朝夕相处的姐妹,“斥责”男家“强抢”等;答声多是晓以孝敬翁姑、夫妻恩爱之类。但也有女子向爹娘哭要嫁妆或借机一吐多年积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习俗大多已从简,童养媳、平妻、纳妾等已废除,但饮宴、纳礼金习俗尚盛行。
文物古迹
广裕祠为宋代末代丞相陆秀夫的后人所建造,虽然表面是祭祀陆秀夫的玄孙陆广裕,主要是为了祭祀宋代末代宰相陆秀夫。祠堂始建于明代
永乐四年(1406年),之后曾经经历过六次大修,分别是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代
康熙六年(1667年)、
嘉庆十二年(1807年)、民国四年(1915年)以及2003年。每次修整都有详尽的日期记录,这在岭南建筑中十分罕见,对研究明、清建筑的特色更是十分有帮助,被誉为“明清建筑的活标本”,曾获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是公认的“岭南地区古建筑的年代标尺”。
2002年7月17日,广裕祠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广裕祠被列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Ⅲ-385)。
明《重建广裕祠碑记》
《重修广裕祠碑记》嵌于广裕祠中堂东侧后墙内,其立碑年代是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季夏吉日。该碑为青石质,碑文正书,共18行,分“正文”和“义举捐金名单”两大部分,对当时重修的情况做了记录,“正文”8行,撰者占1行,其内容如下(以/为每行结束的标志,部分字迹模糊不清的字用□代替):
余闻两仪祖于太极,地脉祖于昆仑,以暨禽鱼动植,胥有根有源,而况于人乎。故祖庙之修,以隆水木也,其来旧矣。/兹有陆家之祠,实轫于宣庙。时奕奕堂寝,夙称杰构。迩来宗耆陆拙,吾朕哀敬,所清门日,平充元奕,昌永生拜,传仕/魁辈,以其不协堪舆家术,门庑叠架,阴晦居多,数更拓而轩豁之,集其族类,上至昆友,下逮夷仍,各捐己囊中金以/从事焉,鸠工汇材,必庀其事而后即安,问记于一欲,勒诸贞珉,以垂于不泐云。说者谓其努力猎名,不免怙丹怡丹楹刻/桷之侈。予谓人本于祖,祖栖于祠,恒情贪饕,耽耽蝇营,握祠算者,动差池其笔舌而干没之,谁肯稍解杖头蚨,以供/祠宇之营缮哉,能仗义遹修,足亦时流中之皎皎也。回眎缄□□啬者,不相去星渊乎。斯役也,自经始以迄落成,宜/莱甫再更而告竣,驰道爽垲,仰见天日,建造轩翔,黝垔孔焕,以安先灵,忭莫最焉。虽然,予更有以祝之,使构成而/后,皆藻心□行,以保世亢宗,慎无陨越,以昭祖庙,予则斯记为弥光矣。予□何知,业承嘱,敢不见缕其颠末,以□将来。/十世孙庠生陆徵臣顿首并撰。/
清《重修围墙棚厅碑记》石碑
《重修围墙棚厅碑记》石碑嵌于钱岗村东向启延门旁的更楼内左后墙,立于清代道光五年(1825年),记述粤通乡(钱岗)围墙之始设及重修,围墙始建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以作防御盗贼和风水筑护之用。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竣工后刻石为碑。石碑高0.76米,宽0.46米,上刻文字为楷体阴刻,共6竖列。内容除记述围墙棚厅修建之原因、作用及重修等历史沿革外,更列捐款者姓名和捐金数目于后。在众多捐款者中,以陆姓人最多,次为钟姓、沈姓,再次为叶姓、梁姓等。原文如下(以/为每行结束的标志,部分字迹模糊不清的字用□代替):
粤通乡围墙之设,始自大明天启皇乙丑岁。建筑固所以防盗寇,亦用以作风水。迄至于今,向内围墙渐皆颓圮。但乐勿忘危,虽云两朝太平数百余年,而思患预防之念,何可一日不□诸怀。然□者泥墙阔厚,余地狭窄。众议闸楼至棚厅之围墙用砖砌复,广其余地以壮一向之观瞻。由是众皆踊跃乐捐。/夫卜吉始自甲申上元而工竣成甲申仲夏,此岂非土神之默助者乎。□□石数行,用垂诸后鉴。/道光五年岁次乙酉四月吉日立。/
江城图
钱岗村西更楼原有一块木质封檐板,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现存于
广州博物馆。以浮雕刻出山峰、河流、树木、亭台、楼、榭、桥、塔、城墙、码头、船、舫、街道、铺号、炮台、水闸、人物、动物等,亦使用镂雕的方法表现阑干式建筑、画舫等。建筑物窗上的棂格、雕花、小艇舱上竹编垂帘、女儿墙栏杆上的竹节、人物五官、衣服的皱褶尽显。据说是唯一一块用木刻形式反映珠江北岸繁华景象的檐板,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仁敬沈公祠
仁敬沈公祠面宽3间13.15米,进深2间19.10米,建筑面积251.16平方米,坐北向南,悬山顶,砖、木、石结构。正门开在天井庑廊西侧,石门框上嵌石刻阴文额“仁敬沈公祠”,落款为:“宣统三年岁次辛亥(1911年)仲冬重修”。第二进脊檩上刻“时大清雍正五年岁次丁末(1727年)季春甲子毅旦重建”。
非遗项目
太平镇钱岗古村洪圣庙建于明初,当地自古以来称之为高庙,一是认为洪圣为民除害法力超凡,二是因为该庙深踞钱岗山谷,依山而建,层级叠起,居高临下。
从化钱岗高庙海神广利大王诞,每逢农历二月十三日举行,当地人称为“大王诞”,从化大平地区保留了此活动,也是当地最隆重的庙会祭祀活动。为了迎接庙会,村民们会在二月初一起开始筹建大王诞活动,提前通知亲朋好友。到了庙会当天,有包括醒狮,燃放鞭炮,走街穿巷游行等各种庆祝活动,到了晚上亲朋好友一起聚餐。晚上八点时,高庙就会有烟花炮会。2010年1月,该民俗列入从化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物产美食
钱岗糯米糍荔枝是从化首个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农产品。出产于钱岗村,果大、核细、肉滑、汁多、浓甜,曾于2002年度获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2005年被评为从化市首批”一村一品”。
历史人物
荣誉称号
2000年12月13日,钱岗村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
2014年11月17日,钱岗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022年11月1日,钱岗村(荔枝)被农业农村部公示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旅游信息
交通
自驾线路:自驾车沿105国道(广从路)至太平镇十字路口转118省道往增城方向,到沙溪路口转入沙溪大道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