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铸(拼音:zhù)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会意字,其古字形像双手持容器将熔融金属倒入模具,本义指熔化金属以铸造器物。后世也用“铸”比喻造就、培育。此字在西周金文有时以“金”作形旁,又以“畴”为声。“铸”在篆文中只保留“金”作形符,改以“寿”为声。
文字源流
“铸”原为会意字,商代甲骨文(图1)的“铸”字就像加工金属的简笔画:上部像双手持倒置的容器(或省双手形),中间的符号表示熔化的液态金属,下边从双手持“”表示模具。有的甲骨文则取侧面工作照(图A)。从西周金文开始铸字都省去下边双手形,有时中间的符号改为“火”(图3)。至西周中晚期金文铸字中间省“火”形而增加声符“(作图B)”(图4),成为形声字。但直至战国金文(图11)铸字形体仍有保持与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一致的字形。西周晚期开始,铸字形体有省“火”而变为从“金”者(图5),使意符表意更为明显,这一形体一直流行到战国。至迟从春秋早期开始,铸字形体中间已变为从“火”从“金”,“畴”声(图8)。从西周晚期开始,部分形体已省去上下容器型范之形而从“金” “畴”声(图8);或变“皿”为“口”,在右下加“又”,实际就是以“寿”为声(图7)。这一形体也流行到春秋战国时代。秦代竹简中的铸字从“金”从“火”, “畴”声(图13),这一形体当来源于西周晚期以来的铸字形体。《说文解字》小篆铸字从“金”, “寿”声,未见于先秦古文字(图12),汉印中的“铸”字从“金”从“火”, “寿”省声(图14),当是糅合了《说文》小篆和秦简中铸文的两种形体。汉代的隶书及后代楷书铸字形体直接来源于《说文》小篆。西周至春秋金文,特别战国文字中,铸字形体省变情况很多。从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再到春秋战国文,铸字一直用铸造之意,如甲骨文有“铸黄吕”语句。
铸造是把熔化的金属倒进砂型或模子里,冷却后凝固成为铸件,这个意思可用来比喻造就、培育。如《法言·学行》:“或曰:‘人可铸与?’曰:‘孔子铸颜渊矣。’”大意是:有人问,人可以铸造吗?回答说:孔子就把他的学生颜渊铸造出来了。又如“铸成大错”,就是“造成重大错误”。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之戍切(zhù)
铸,销金也。从金寿声。
说文解字注
铸,销金也。从金,寿声。
之戍切。古音在三部。亦读如祝。
广韵
之戍切,去遇章 ‖寿声侯部(zhù)
铸,鎔铸。又姓,尧后,以国为氏。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铸;部外笔画:14
古文:𤎧
《唐韵》:之戍切。《集韵》:朱戍切,并音注。《说文》:销金成器也。《玉篇》:熔铸也。《左传·宣三年》:铸鼎象物。注:象所图物,著之於鼎。
又《昭二十一年》:天王将铸无射。
又国名。《左传·襄二十三年》:臧宣叔娶于铸。注:铸国,济北蛇丘县所治。
又地名。《后汉·郡国志》:济北国有铸乡城。
又与祝通。《礼·乐记》:封帝尧之後于祝。注:祝,或为铸。
又姓。《姓苑》:尧后。以国为氏。
又《字汇补》:照秀切,音呪。《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冶工之铸器。注:铸,读作祝。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钅”的第二笔是短横,末笔㇙(竖提)一笔写成。
【写法】“钅”窄“寿”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寿”低。“钅”,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侧。“寿”,三横长短不一,第三横最长,写在横中线;第四笔撇的撇尖伸向“钅”下侧;“寸”在右下格,宽度不超过上面长横。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14:51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