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号火箭
三级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CZ-1)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千克。长征一号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第一次是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第二次是在1971年3月3日,成功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长征一号已经退役。
简介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初期由中国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研究院(以下简称第八研究院)负责总体设计,1967年11月改由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第一研究院)研制。长征一号的研制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总体布局看,长征一号火箭分为三级,采取串联布局,从箭尾至箭顶依次为一子级 、二子级和整流罩(内含三子级)。
一子级为圆柱壳,从上至下分别为级间段、杆系、氧化剂贮箱、箱间段、燃料贮箱和尾段。液体火箭发动机通过机架与燃料贮箱后过渡段相连。尾段下部装有燃气舵,外侧对称固定安装4个稳定尾翼
二子级为“锥-柱”壳,锥壳半锥角9度。上部是锥形仪器舱(上、下舱总高1.75米),舱内安装有一、二级动力段和滑行段控制、测量及安全自毁设备。中部是共底贮箱。上贮箱装燃料,下贮箱装氧化剂。下部是高1.9米的尾段。液体火箭发动机通过机架与贮箱锥形后底连接。尾段内装有电池及外弹道测量跟踪系统的雷达应答机。4个燃气舵安装在尾段的燃气舵舵圈上 。
整流罩为“锥-柱”壳,半锥角25度。三子级主体为直径0.7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上部是仪器架。架中央的弹射器用来固定、支持有效载荷(卫星)。三子级通过锥裙与二子级相连。
长征一号各级之间以及有效载荷与三子级之间均用爆炸螺栓连接。 一、二子级采用热分离,二、三子级采用冷分离。整流罩与三子级之间解锁后,由火药弹射筒平抛离开箭体。卫星则依靠三子级上的弹射器分离。
长征一号飞行分为第一、二级动力飞行、第二级滑行和第三级加速飞行三个阶段。除第三级加速的火箭自旋稳定,箭上仅靠时间指令装置控制外,其余都由装在二子级火箭上的全惯性控制系统控制。
长征一号火箭由结构系统推进系统、制导和控制系统、跟踪遥测系统、自毁系统和电源配电系统等部分组成。
研制历程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国防部五院一分院(1964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组建成立。当时的中国,火箭事业几乎为零。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我国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生产、制造导弹的能力。
1962年3月21日,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失败。
1963年4月2日,国防部五院科技委召开年会,由钱学森主持,讨论通过了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提出的“地地导弹技术发展途径”,确定了导弹技术发展的方向。
1964年6月29日,地地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自行设计导弹的能力。
1964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周恩来总理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卫星问题”的建议书。1965年1月,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提出“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受到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1965年2月18日——3月7日,第七机械工业部党委和第一研究院党委召集会议,经反复讨论和研究,提出在1971年完成“八年四弹”(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洲际导弹)的具体实施步骤。
1965年4月,国防科委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提出在1970年到1971年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报告建议:卫星工程总体和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地面观测跟踪遥测等系统以第四机械工业部为主、中国科学院配合。
1965年5月4日,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讨论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并作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代号“651”。
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提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规划方案。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的委托,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和工作安排会议”(代号为651会议),初步确定了卫星方案,并将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任务分配给上海机电设计院(1965年迁北京后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研究院)。
1966年1月,根据国防科工委要求,第七机械工业部确定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一、二级在远程液体导弹基础上进行设计,有关改变飞行程序和弹道计算的工作由第一研究院承担。
1966年3月22日到3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地面系统会议(代号为651地面会议),讨论和确定651任务地面系统方案、分工以及具体落实。
1966年4月18日至28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了“人造卫星轨道选择会议”。会议提出了选择轨道倾角的五条原则,并确认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倾角应在60度和70度之间。
196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CZ-1),整个工程代号为“651”工程。
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自行研制导弹的能力。
1967年11月1日,国防科委决定将长征一号的研制任务由第八研究院转交给第一研究院。
1967年12月,上级决定抽调第一研究院一部副主任孙家栋等18名技术骨干支援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
1969年9月上旬,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完成了试车工作。
1970年2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合练火箭出厂,到酒泉发射场进行靶场合练。
1970年3月26日,长征一号火箭出厂
1970年4月8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酒泉发射场技术阵地完成第一次总检查。
1970年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听取了长征一号测试检查情况、东方红卫星测试检查情况以及发射准备情况。16日周恩来总理同意摘掉过载开关,批准长征一号火箭转往发射阵地
1970年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44秒,长征一号升空,21点45分23秒卫星入轨。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动了世界。
总体参数
子级参数
长征一号的一、二子级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惯性制导、三轴姿态稳定;三子级采用固体发动机、自旋稳定,无制导。
整流罩参数
发射记录
参考资料
长征一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长征一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2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