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状卷柏
卷柏科卷柏属植物
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 (Hook. & Grev.) Maxim.)是卷柏科卷柏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托生于茎基部,根多分叉,密被毛;主茎自近基部羽状分枝,非之字形,禾杆色或棕色,侧枝二至三回羽状分枝,小枝排列紧密;分枝的腋叶对称,卵圆形或三角形,小枝的叶斜卵形或三角形;孢子叶穗紧密,四棱柱形;大孢子黄白或深褐色。因其枝叶酷似柏树,故而得名。
植物学史
因其枝叶酷似柏树,故而得名。
形态特征
垫状卷柏是卷柏科卷柏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垫状卷柏是土生或石生,旱生复苏植物,呈垫状,无匍匐根状茎或游走茎。根托只生于茎的基部,长2-4厘米,直径0.2-0.4毫米,根多分叉,密被毛,和茎及分枝密集形成树状主干,高数厘米。主茎自近基部羽状分枝,不呈“之”字形,禾秆色或棕色,主茎下部直径1毫米,不具沟槽,光滑,维管束1条; 侧枝4-7对,2-3回羽状分枝,小枝排列紧密,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约1厘米,分枝无毛,背腹压扁,主茎在分枝部分中部连叶宽2.2-2.4毫米,末回分枝连叶宽1.2-1.6毫米。
叶全部交互排列,二形,叶质厚,表面光滑,不具白边,主茎上的叶略大于分枝上的叶,相互重叠,绿色或棕色,斜升,边缘撕裂状。分枝上的腋叶对称,卵圆形到三角形,2.5毫米X 1.0毫米,边缘撕裂状并具睫毛。小枝上的叶斜卵形或三角形,2.8-3.1毫米X0.9-1.2毫米,覆瓦状排列,背部不呈龙骨状,先端具芒,基部平截(具簇毛),边缘撕裂状,并外卷。
侧叶不对称,小枝上的叶距圆形,略斜升,2.9-3.2毫米X1.4-1.5毫米,先端具芒,边缘全缘,基部上侧扩大,加宽,覆盖小枝,基部上侧边缘不为全缘,呈撕裂状,基部下侧不呈耳状,边缘不为全缘,呈撕裂状,下侧边缘内卷。
孢子叶穗紧密,四棱柱形,单生于小枝末端,10-20毫米X 1.5-2.0毫米;孢子叶一形,不具白边,边缘撕裂状,具睫毛;大孢子叶分布于孢子叶穗下部的下侧或中部的下侧或上部的下侧。大孢子黄白色或深褐色;小孢子浅黄色。
产地生境
生长环境
常见于石灰岩上,海拔(100-)1000-3000(-4250)米。全年可采。
分布范围
产中国山西、北京、重庆(城口、巫溪、秀山)、福建(德化、武夷山、南平、南靖)、甘肃(宕昌、文县)、广西(德宝、隆林)、贵州(册亨、从江、大方、关岭、贵阳、赫章、晴隆、黔西、水城、松桃、铜仁、威宁、西秀、兴义、镇宁)、河北(阜平、临城、山海关、蔚县、行唐、邢台、元氏、琢鹿)、河南(内乡)、江西(赣北)、辽宁(凌源)、陕西(眉县)、四川(安远、宝兴、北川、布拖、丹巴、道孚、德昌、都江堰、峨边、甘洛、高县、汉源、黑水、会理、剑阁、金川、金阳、九龙、康定、雷波、里塘、理县、芦山、泸定、马尔康、茂县、米易、冕宁、木里、南坪、宁南、平武、青川、石棉、汶川、西昌、喜德、乡里、小金、新龙、雅江、盐边、越西)、台湾、西藏(昌都、甘孜、拉萨、朗县、林周、芒康、米林、盐井)、云南(德钦、贡山、昆明、中甸)。也分布于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北部、越南、泰国等地。
生长习性
性喜光,具很强的抗旱能力,在20℃左右潮湿的地方均可生长。
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为分茎繁殖或孢子繁殖。
主要价值
全草(卷柏):辛、涩,平。入肝、心经,通经散血,止血生肌,活血祛瘀,消炎退热。用于闭经,子宫出血,胃肠出血,尿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小儿高热惊风。炒炭可用于化瘀止血,可用于治疗吐血、便血、尿血等症状。
植物文化
因其缺水时,枝叶收缩拳卷,看似枯萎,但一遇水则又舒展,恢复如初,所以人们还将其盆景栽培,作为奇异的观赏植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5:50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