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
豆科落花生属植物
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豆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具根瘤;茎直立或匍匐,有棱;托叶被毛,小叶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先端钝,基部近圆,全缘;花冠为黄色或金黄色;花柱伸出萼管外;荚果长,膨胀,果皮厚;花期6到7月;果期9到10月。落花生开花受精之后,子房要落到黑暗的地里去暗暗地生长结果,因此得名落花生。
植物学史
落花生为豆科作物,优质食用油主要油料品种之一,又名“花生”或“长生果”。落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约于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十九世纪末有所发展。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2次出土了炭化花生种子,提供了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存在花生的实物资料。因此,花生的起源问题,还需进步一探索.关于花生的原产地,文献记载有原产巴西、原产中国、原产埃及等三种说法。据Brukill记载(A. Dictionary of the Economic Products of the Malay Peninsula, 206. 1966),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洲,不久,西班牙派出Oviedo到海地任管理资源长官,Ovido于1513-1524年在海地。他记载在当时印第安人园圃中已大量种植花生。林奈的植物种志(1753)记载,花生产地为巴西、秘鲁Hutchinson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of Flowering Plants, 1964)记载花生原产于热带美洲。又据J. C. Willis原著A Dictionary of Flowering Plants and Ferns, 8 ed. 1973:花生属有15种,产于巴西及巴拉圭。可见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巴西一说较为可信。在中国,山东生长最佳。现世界各地广泛栽培。
落花生开花受精之后,子房要落到黑暗的地里去暗暗地生长结果,因此得名落花生。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茎直立或匍匐,长30-80厘米,茎和分枝均有棱,被黄色长柔毛,后变无毛。
叶通常具小叶2对;托叶长2-4厘米,具纵脉纹,被毛;叶柄基部抱茎,长5-10厘米,被毛;小叶纸质,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2-4厘米,宽0.5-2厘米,先端钝圆形,有时微凹,具小刺尖头,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被毛,边缘具睫毛;侧脉每边约10条;叶脉边缘互相联结成网状;小叶柄长2-5毫米,被黄棕色长毛。
花长约8毫米;苞片2,披针形;小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具纵脉纹,被柔毛;萼管细,长4-6厘米;花冠黄色或金黄色,旗瓣直径1.7厘米,开展,先端凹入;翼瓣龙骨瓣分离,翼瓣长圆形或斜卵形,细长;龙骨瓣长卵圆形,内弯,先端渐狭成喙状,较翼瓣短;花柱延伸于萼管咽部之外,柱头顶生,小,疏被柔毛。
荚果长2-5厘米,宽1-1.3厘米,膨胀,荚厚,种子横径0.5-1厘米。荚果果壳坚硬,成熟后不开裂,室间无横隔而有缢缩(果腰)。每个荚果有2-6粒种子,以2粒居多,多呈普通型、斧头型、葫芦型或茧形。每荚3粒以上种子的荚果多呈曲棍形或串珠型。百粒重一般50-200克。果壳表面有网络状脉纹。种子三角形、桃形、圆柱形或椭圆形,一般底端钝圆或略平,梢端胚根突出。种皮有白、粉红、红、红褐、紫、红白或紫白相间等不同颜色。子叶占种子总重量的90%以上。胚芽隐藏在两片肥厚的子叶中间,由主芽和两个子叶节侧芽组成。花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花生宜气候温暖,生长季节较长,雨量适中的沙质土地区。
分布范围
中国花生分布很广,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区为山东、辽宁东部、广东雷州半岛、黄淮河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海滨丘陵和沙土区。其中以北方的河北、河南,苏、皖两省北部等地区较多,山东半岛、鲁中南丘陵、冀东滦河下游、豫东黄泛区以及苏皖两省淮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花生的重点产区。
世界生产花生的国家有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但作商品生产的仅10多个国家,主要生产国中以印度和中国栽培面积和生产量最大,前者约720万公顷,560万吨,后者为355.3万公顷,675.7万吨(1985)。其他国家有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美国等。
栽培技术
花生在中国不同地区与其他作物组成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二或三熟的种植制度,从而有春花生、麦套花生、夏花生和秋花生之分,广东个别地区还可种植冬花生。在水稻田中发展了部分花生种植,形成花生—水稻或水稻—花生的轮作制度。有的地方生长季节较长,水稻品种搭配合适,还可与双季稻轮作。广东、福建等种植秋花生收荚果留作第2年春播用种,可以提高出苗率,保证苗全、苗壮,当地俗称“翻秋留种”或“倒种春”。因地下结荚,要求疏松的沙土、砂砾土或砂壤土,以利果针入土、荚果发育和收获。深耕、深翻有利花生的生长发育。
种子发芽要求较高的温度,其适温珍珠豆型为12-15℃,普通型为15-18℃。有些品种的休眠性较强,低温情况下很难发芽。另外,种子吸水后,内含物转化为醣,又易吸引蚂蚁等地下害虫啮食。因此掌握适时播种是全苗壮苗的关键。覆土不宜过厚,墒情较好时以5-7厘米为宜。覆土厚度超过胚轴的正常延伸长度时,应设法清除。“清棵蹲苗”就是出苗后用手锄刨开土表层,使子叶节露出土面的措施,有利于第一对侧枝的生长,多开花、多结果。种植密度原则上除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外,生长后期应能封行覆蔽地面,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并能抑制杂草。一般生产条件下北方地区普通型花生亩栽1.2-1.5万株,珍珠豆型花生宜稍密;南方地区珍珠豆型品种亩栽1.8-2.2万株。
苗期施氮不宜过多。依据土壤情况施用硼等微量元素效果显著。氮、磷、 钾和硼均可根外追肥。亩产250千克左右时,每产100千克荚果约吸收氮5-7千克,磷1-1.2千克,钾2-3.5千克,对钙的需要量仅次于钾。钙肥能调节土壤酸度,改善花生营养状况,并促进氮的代谢,减少空壳,提高饱果率。花生器官对钙质的吸收利用功能不同,根系吸收的仅能向上运输,很少能转运供应荚果发育。为了使果针和荚果能直接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钙,钙肥宜撒施在结荚区的土壤中。不同类型品种对钙的需要量不同,珍珠豆型较低,普通型较高。
花生较耐旱,但需水量大,每生产1千克干物质,约需水 225千克。需水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花荚期,约占总需水量的50%左右,此期受旱,会影响花芽分化、开花、受精和果针的伸长。地面干燥也有碍果针入土。南部多雨地区则要注意排水,以免影响荚果的正常发育。
荚果成熟时间很不一致。可剥开荚果,根据内壁颜色由白转褐变黑的程度来判断。一般以大部分荚果的内壁或内果皮颜色变褐至黑色时开始收获。收获过晚,休眠性弱的品种易在田间发芽;有的品种则易致果柄折断,难以收获干净。大面积生产用收获机挖掘翻晒,而后用摘果机摘果清选、干燥。荚果安全贮藏水分含量为10%。及时充分干燥非常重要,否则会发热、生霉。由于黄曲霉污染而产生的黄曲霉素有致癌作用。
病虫防治
综述
常见病害有花生锈病、早斑病、褐斑病和晚斑病等危害叶部的真菌病害。花生锈病流行时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叶斑病,中国长江以南产区,尤以雨水偏多、田间湿度过大时更为严重。早、晚斑病发病较晚,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是慢性的,由于花生已进入成熟期,很易忽视它的危害。
部分集中产区花生青枯病和根结线虫病也很严重。合理轮作是有效的防治方法。在中国花生病毒病主要有丛枝病、花叶病和矮缩病。丛枝病在东南沿海较严重,发病时果针不向地而反向上呈勾状,俗称“花生公”。春花生提早播种,秋花生延迟播种,有避病效果。花叶病和矮缩病北方较多。其他如根腐病、小菌核病、壳腐病、冠腐病、叶腐病等也有发生。一般用轮作换茬、抗病育种、精选种子、加强管理、注意排水等综合性措施防治。
花生锈病北方花生锈病初侵染来源尚不清楚。夏孢子借风雨形成再侵染。夏孢子萌发温度11-33℃,最适25-28℃,20-30℃病害潜育期6-15天。春花生早播病轻,秋花生早播则病重。
施氮过多,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排水条件差,发病重。水田花生较旱田病重。高温、高湿、温差大利于病害蔓延。
防治方法
⑴选种抗(耐)病品种 如粤油22、粤油551、汕油3号、恩花1号、红梅早、战斗2号、中花17等。
⑵因地制宜调节播期,合理密植,及时中耕除草,做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改大畦为小畦。增施磷钾肥
⑶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蔓及自生苗。
⑷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95%敌锈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胶体硫150倍液、1:2:200倍式波尔多液、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对好的药液60-75L。喷药时加入0.2%展着剂(如洗衣粉等)有增效作用。第一次喷药适期为病株率50%,病叶率5%,病情指数小于2。
花生的害虫很多。地下害虫有蛴螬蝼蛄地老虎种蝇等,用毒土、毒谷、诱饵防治均有效。苜蓿蚜虫、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卷叶虫等都为害叶片,可用药剂防治。斜纹夜蛾有趋光性,可诱杀。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出油率远高于其他油料作物,出油率高达45%-50%,而大豆则为14%-16%,即使是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为18%左右。花生中油酸的相对含量高达50%以上,油酸对人体心血管有益,对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降低作用,而不影响或相对提高有益胆固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油消费国。2002-2005年数据统计全球花生油年产量520万吨左右,中国2002-2005年花生油的年产量为220-230万吨,中国占近40%。同期中国年消费花生油185-190万吨。从数字上看,中国是世界上花生油的最大消费国。中国花生油大多是经物理压榨工艺制取的,能够保证花生油的天然品质和花生油特有的浓香味,完全符合中国人对食品的天然、绿色品质的崇尚消费心理。
在纺织工业上用作润滑剂,机械制造工业上用作淬火剂。
药用价值
【性味】甘,平。
【归经】脚气,乳妇奶少。
①《滇南本草》:“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
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疼。”
【用法用量】内服:生研冲汤或煎服。
【注意】体寒湿滞及肠滑便泄者不宜服。
【药理】
①止血作用
最初发现口服花生米能缓解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后来知道,不仅对A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Ⅷ因子所引起)有效,而且对B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Ⅸ因子)更有效,对其他某些出血患者亦有止血功效,但对严重出血者,其效果很差。花生米皮的效力较花生米本身强50倍,炒熟后效力大减(弱20倍)。每日口服10克皮的提取物即有作用。最初主张需用己烷提取,现多用乙醇提取,即将花生米200克微炒后,用96%乙醇2公斤浸96小时,每日用力搅拌8小时,静置、过滤,蒸发滤液,残渣以96%乙醇稀释至100克,口服40滴,每日4次。其止血作用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它对血友病的血凝缺陷并无特异作用,仅为减轻出血症状,不增加患者血浆中Ⅱ-Ⅹ因子的含量。花生油对饲高脂饮食的大鼠,也不增加Ⅱ、Ⅶ、Ⅹ因子含量,对人的纤维蛋白元、Ⅷ因子均无影响。花生米皮能使血友病患者的凝血时间缩短至正常,曾有人提出其止血与血管收缩有关,但未经证实;现多认为其止血与抗纤维蛋白溶解有关。对正常人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口服花生米皮亦能使其降低(自100%降至40%)。对正常及饲高胆甾醇饮食之家兔,花生米亦有此功效。此种作用或由于它增加了纤维蛋白溶解酶元抑制剂的作用,或由于其抗蛋白分解酶的作
用,从花生米中分离出的半精制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能延缓纤维蛋白溶解,其活性大于从大豆中分离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血友病人的“优球蛋白血块溶解时间”也有明显延长。有人提出,花生米对血友病的临床疗效与其所含的胆碱脂类物质有关。此外还有报告其提取物能降低血友病人的“再钙化时间”、加速血浆凝血致活酶的活性,增进血栓弹性,其所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大剂量能延缓凝血酶生成,更大剂量可轻度延缓“组织凝血致活酶时间”,对“凝血酶时间”则无影响。在动物身上也证明,花生水溶液给正常犬注射(10%2毫升/公斤)可缩短凝血时间,再钙化时间,提高血浆对肝素的耐受力,增进血栓形成及凝血酶元活性;如先使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很明显的受抑制或纤维蛋白元浓度降低时,它还能增进第Ⅸ及第Ⅷ因子的血中含量。在体外试验中,它无任何加速血凝的作用。早年曾有报告,花生种子中除去脂肪及大部分蛋白质的浸出液,有肝素样作用,能阻止血液凝固。
②其他作用种子中含某种植物血球凝集素,能凝集以涎酸酶处理过的人红细胞,属抗P凝集素。花生米中易产生黄曲菌毒素,能致肝癌。花生的内皮含有抗纤维蛋白溶解酶,可防治各种外伤出血、肝病出血、血友病等。但花生米很容易受潮变霉,产生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菌毒素。黄曲霉菌毒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种毒素耐高温,煎、炒、煮、炸等烹调方法都分解不了它。所以一定要注意不可吃发霉的花生米。
①《本经逢原》:“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或云与黄瓜相反,予曾二者并食,未蒙其害,因表出之。”
②《本草求真》:“花生,按书言此香可舒脾,辛可润肺,诚佳品也,然云炒食无害,论亦未周。盖此气味虽纯,既不等于胡桃肉之热,复不类乌芋、菱角之凉,食则清香可爱,适口助茗,最为得宜。第此体润质滑,施于体燥坚实则可,施于体寒湿滞,中气不运,恣啖不休,保无害脾滑肠之弊乎仍当从其体气以为辨别,则得之矣。”
营养成分
花生(炒)的营养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
含氮物质除蛋白质外,还有氨基酸,如γ-亚甲基谷氨酸、γ-氨基-α-亚甲基-丁酸、卵磷脂、嘌呤和生物碱:花生碱、甜菜碱、胆碱,一说花生碱实际是不纯的胆碱。
种子中还含三萜皂甙。种子的子叶和胚轴部分的非皂化部分主要是甾醇,已确证的有豆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和24-甲撑胆甾醇。种皮含脂质,其中烃17.1%,甾醇酯12.4%,三甘油酯8.4%,二甘油酯9.9%,单甘油酯25.2%及游离脂酸3.9%。还含相当量的甾醇,焦性儿茶酚型鞣质7%和少量赭朴吩及花白素,如无色矢车菊素、无色飞燕草素,又含致甲状腺肿的花生甙。壳含对心血管有作用的甙(系1,3,二苯基丙二醇-1,2-酮-3的取代物)。
类型品种
中国花生品种可分为4个主要类型:
⑴普通型。侧枝上交替着生花序,分枝多,叶片倒卵圆形。深绿色。株丛直立、丛生以至匍匐。果形较大。种子长圆柱形。生长期较长。
⑵龙生型。植株匍匐,交替开花,多毛茸,有花青素,荚果有龙骨(背脊)和勾嘴,曲棍状。果壳网纹深,果针脆弱易断。
⑶珍珠豆型。侧枝近主茎,可连续着生若干花序节,仅少数 2次分枝。叶片椭圆形,浅绿色或绿色。植株直立或丛生。果型较小。种子桃形。休眠性弱。
⑷多粒型。侧枝每节均可着生花序,很少有 2次分枝,主茎有花序。植株高大,茎枝上有明显的花青素。荚果棍棒状,以3-4粒种子荚果占多数。种子圆柱型。
中国在生产上曾大面积栽培的品种类型不一,大多数是珍珠豆型和普通型丛生花生。通过两个类型间的杂交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显示出一定优越性。世界上高产、稳产、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是美国“佛罗蔓生”,也属类型间杂交种,占美国当前花生生产面积的90%以上。“马库鲁红”对叶斑病也有一定抗性,曾是世界上普遍利用的一个品种。中国的“协抗青”对花生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较优。
研究成果
2024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及其团队联合意大利巴里奥尔多莫罗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分析,揭示了花生的遗传驯化史和表型分化的遗传机制,并挖掘出调控花生亚种分化的关键基因,对指导花生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
参考资料
落花生.中医世家.
落花生.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8:4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