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绍楷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学家
闵绍楷,水稻遗传育种学家。选育出二九青等早籼矮秆高产良种,实现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在水稻重要性状遗传分析和有利基因定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主持制订优质米标准推动品质育种工作;组织全国水稻育种攻关与南方稻区良种区域试验卓有成效,为发展水稻生产作出了贡献。
个人简历
1931年12月10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南浔镇。
1949年9月-1953年8月 在浙江农学院农学系学习,毕业。
1953年8月-1960年3月 在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任助教。
1960年4月-1979年3月 在浙江农业科学院任作物所稻麦育种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水稻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
1979年3月-1983年1月 在浙江农业科学院任副院长兼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83年1月-1993年6月 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研究员,1990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1993年6月至2022年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2022年10月14日2时10分,闵绍楷同志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生平介绍
闵绍楷,1931年12月10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从小就喜欢田野风光和绿色植被。1949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为浙江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0年从浙江农业大学调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任稻麦遗传育种研究室负责人,1964年任该所水稻育种研究室主任。1978年4月任该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越级晋升为研究员。1979年3月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水稻研究所所长。1983年1月起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科技和国际合作。1990年被批准为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生导师。1993年6月至2022年,为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闵绍楷曾于1978年底至1979年6月由原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派遣去国际水稻研究所主修遗传评价与利用课程,考察该所的多学科协作育种项目;1984年又受UNDP项目资助,再次去该所4个月研修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从60年代以来,闵绍楷除致力于早籼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外,还主持和参与了有关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光敏核不育光温生态反应等研究。先后出版水稻专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译文20余篇。早在1972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四川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发起组织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与水稻育种协作研究,闵绍楷便是主持人之一。1983年国家开展重点科技攻关以来,从“六五”、“七五”至“八五”期间他一直是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主持人,同时兼任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专题主持人,为组织全国多学科协作的水稻育种攻关做出了贡献。闵绍楷于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此外,还担任过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水稻遗传学协会理事、浙江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闵绍楷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至1993年曾任中共中国水稻研究所委员会副书记。
主要论著
1 申岳正,闵绍楷,熊振民,罗玉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及测定方法改进.中国农业科学,1990,23(1):60~68
2 闵绍楷,吴梦岚,吕子同,蔡国海.早籼经济性状遗传与高产育种.中国农业科学,1981,4(2):31~37
3 闵绍楷,熊振民.水稻遗传与品种改良.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 熊振民,闵绍楷,申宗坦等.新育成籼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和展望.中国农业科学,1986,12(6):17~237
5 李西明,闵绍楷,熊振民等.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源筛选及其抗性遗传分析.遗传学报,1987,4(6):413~418
技术成就
中国于5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首先开展水稻矮化育种,当时曾从广东引入“矮脚南特”品种到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作早稻种植。该品种虽然可提高产量,但生育期偏迟,当时浙江等省正在大力推广“大小麦(油菜)—连作稻”的新三熟制,复种指数高,生产季节紧,前后作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比矮脚南特早熟的早籼矮秆高产良种。刚刚调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事水稻育种的闵绍楷及时抓住生产上这个主要矛盾,调整了原有的早粳育种计划,把选育早、中、迟熟配套而且能抗稻瘟病的早籼矮秆高产良种列为首要目标;同时,为了解决双亲亲缘较近杂交后代变异幅度小的问题,他在亲本选配上,除了开展早、中籼杂交外,还利用广东、福建晚籼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早晚稻杂交与地理远缘杂交,以扩大遗传变异。在育种方法上,改变过去以纯系选育为主为以杂交育种为主,而且在选好亲本的前提下,采取扩大F2群体和“先选系、后选株”的方法,并适当提高中选率,以挖掘优良组合的潜力。在抗病性鉴定上,改变当时只对定型株系进行鉴定的做法,而提早在关键世代进行人工诱发鉴定,大量淘汰感病后代。同时,早在1962年起就将杭州早季选育与海南冬季选育结合起来,其后又结合闽南秋季选育而形成“一年三代”育种程序,并探索其中的选择规律。闵绍楷与他的同事们终于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后育成了早熟早籼“二九青”、中熟早籼“圭陆矮”、“中秆旱”、迟熟早籼“青秆黄”等系列配套早籼矮秆高产抗病良种,很快在浙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生产应用高峰期间的累计种植面积在1.5亿亩以上。早籼二九青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圭陆矮、中秆早分获1977年、1978年浙江省科技成果奖,青秆黄获1979年浙江省科技大会奖。
主要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米的要求愈来愈迫切。闵绍楷在70年代末,开始向国内介绍世界各国开展水稻品质育种的研究动态,引进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米质鉴定技术,先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小型稻米品质实验室,其后又参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谷物化学系的筹建,建成了仪器设备先进而完备的米质分析实验室。1984年,闵绍楷主持了原农牧渔业部下达的制订“优质食用稻米标准”的研究任务。经三年研究,对国内大面积种植水稻品种(组合)、国内优质米与港澳市售优质米共1000余份米样进行分析,参照国外先进标准与检测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在全国征求650多人次意见,八易其稿,制订出中国第一部食用优质稻米标准。该标准经专家论证后于1986年被颁布为部标准。这个标准采用理化性状定性、定量分析与人们食味品尝相结合的方法,能更科学地对稻米品质进行全面评定。此标准既可审定水稻品种稻米品质,又可测定商品大米米质,还可作为水稻育种米质筛选依据;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标准与米质分析技术,既适应国内市场需要,又与国际市场接轨。以这个标准作为依据,农业部先后三次评选出140个全国优质米和许多省、市评选省级优质米。这项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大大推动了水稻品质育种的进展。“七五”、“八五”期间,对全国1231份新育成品种(系)、组合米质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普遍改善,大多数样本的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部分样本已达到优质米一级标准。此标准制订与应用获农业部199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考资料
闵绍楷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举行.中国水稻研究所.2022-10-1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6 10:33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