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旧闻
《假日100天》周刊“浮世绘”的专栏
《闻人旧闻》是《假日100天》周刊“浮世绘”的一个专栏,由资深文化人黎家明撰写。“闻人旧闻”主要记述文化名流的逸闻,自2009年起已经刊出数十篇。曾被《中国日报》、搜狐、新浪等多家媒体转载。
选编一
我见王人美
80年代初,我去北京,临时居住于王府井大街甘雨胡同。日久,听房东说叶浅予、王人美夫妇就住在甘雨胡同47号,还说老两口过得不很好,总吵架,居委会也很烦等等。叶浅予、王人美对于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当然是“活化石”一样稀罕,遂于一个午后去47号拜访,有些破败的大门竟然没锁,院子里也有些荒凉,屋里也是杂乱。当时,只有王人美一个人在家,很热情,大概访客很少见的缘故。东一句西一句聊了好一会儿。王人美因为中风说话不是很顺畅。记得像是说到叶浅予捐赠的事。之后,我说要照相,王人美很高兴地落座,整了整身上有些不干净的蜡染衣服,与我合影两张。效果却很不错,保存至今。我再去北京时听说他们已经搬家。后来,在北影听封顺先生说起王人美。有一天,她一瘸一拐拿个水瓶在北影后院蹒跚,见到封顺哭腔说:封顺,我要喝牛奶。封顺应承:您别说要喝牛奶,就是喝我的奶我都给您挤……封顺说,王人美可惨了。当时,我纳闷王人美怎么住在北影?叶浅予呢?许多年后,读了叶浅予写的回忆录才知道最后几年他们二人分居了,叶浅予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王人美住在北影招待所直到去世。
刘炳森不穿背心
书法家刘炳森为人谦和言语直率。刘先生武清人,与我算是老乡。有一年夏天我去北京朝阳工体北里他家里拜访他。因为跟刘先生交往多年很相熟,所以进门之后他让我把衬衣脱了凉快。我说我不能脱,我没穿背心。家里人还说我没有教养云云。刘先生听后大笑:我也不穿背心,英国人也不穿背心,这跟教养没关系,只不过是个习惯而已。
名人的匿名信
俗话说:大丈夫做不更名,立不改姓。可现实生活就不那么简单了。名人寄信若署真名恐怕有可能不翼而飞。所以我所收到的名人信函大多不属全名,甚至不属真名。大画家刘旦宅先生给我的信,信封上落款为上海师范大学,另只单署一个刘字。而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给我的信则为:北京市工体北里*-*-401李世琴寄。我想刘先生肯定有属大名而寄不到的教训。
周叔弢家的马奶奶
周叔弢先生是天津近代大实业家大收藏家,关于他的记述文字很多,对他的妻子儿女的记载也不少。但在周叔弢生前所居住的睦南道129号的寓所中还有一个始终都存在的老太太,却从未被记载,她就是周家的老保姆马奶奶。我和周叔弢先生的长孙周启万是大学同学,上世纪80年代为参观他家的收藏我曾去过周家几趟。每次都见到坐在书房一动不动的周先生和蹒跚在屋里屋外的马奶奶。马奶奶已有八九十岁,神态和打扮都像另一个世界的人。据周启万说,马奶奶在他家已经干了几十年,无儿无女,要在他家终老。大家都很尊敬马奶奶,如同家人一般。可能是因为马奶奶照看过几个孙辈的原因,小辈似乎更亲一些。若干年后听说,马奶奶被周家在北大港的一个孙子接走了,并在那里去世,周家把马奶奶在乡下的侄子叫来,一起给马奶奶料理了后事。
齐白石的酷女儿
齐白石最小的女儿取名良芷,据说因为白石年事已高不打算再生,所以取名“止”音。齐良芷先生承家传也是齐派画家,尤以虾、螃蟹画得最妙。齐先生和北影老演员封顺是至友,而封顺和我是朋友,就这样认识了齐先生。我去过齐先生在蒲黄榆的家。家里养着一只很大的鹦鹉,鹦鹉身上还拴着链子。看过齐先生画画,也看过她女儿齐媛媛画画,她们的画还送给过我。有一次闲聊,齐先生跟我说:“我现在老了,不讲究了,年轻时可风光呢,留飞机头,穿火箭鞋。什么时髦玩什么……”我想谁都年轻过,而年轻人都一样,齐先生也不例外。她曾经也很酷。
富家子弟李鹤年
书法名家李鹤年先生是个富家子弟,早年拜金石学家王襄为师。据说李鹤年当年用的印泥都是花一两黄金购置的,其师吴玉如为别人写字常借印泥一用。文革期间李鹤年下放到小站煤店,生活潦倒。80年代到师大讲书法,接受每课5元的讲课费。那年代书法家写字收钱还羞于启齿时,他家就有润格明细贴于墙上,圈内大有不以为然者。不过李先生曾送我一幅非常漂亮的篆书却分文未收。
张仲愤懑
20多年前,范曾调来南开大学创建东方艺术系,之后,与张仲相识,推想是因为张仲编辑天津日报副刊的缘故。我在范曾那见过张仲,知道他们很相熟。好像是张仲为范曾编辑一本什么书,具体详情记不清了。后来我介绍台湾双向式英语创始人扶忠汉与范曾认识,范曾表示希望将《范曾自述》拿到台湾出版。扶忠汉答应说没有问题,二人自然托我处理稿件和图片等具体事宜。后来张仲得知我在为这事儿忙活颇不以为然。有一次,在张园对面的日报大楼台阶上碰见张仲,他欲言又止竟有几分愤懑的样子,大意是范曾不够朋友。我没好意思多问,始终也不知其中详情。现在张仲先生已驾鹤西去。范张恩怨,或大或小,还是个谜。
记得少年何家英
认识何家英大约是35年前,在二宫的少年之家。当时的少年之家美术班是河东乃至全市少年的美术“圣地”,美术精英都聚于此。像钱程、常工、邵鸿萍,还有何元东兄弟都在这里上过课,但有些人不是来上课,而是来这里凑热闹。何家英、门如山就属这一种。门如山是何家英的中学美术老师,看上去却像哥们儿。高瘦而寡言是何家英给人留下的印象。说他们是凑热闹不是因为没见他们上过课,而是当时何家英的速写能力已经超过了授课的老师们。记得张希苓翻看何家英的速写本一直说不错,不错。在当时如云精英中何家英被视为精英中的精英。后来包括何、门在内的很多人都上了美术学院,但何家英还是一直被人们特别关注。我想并不单是因为他的速写能力吧。那些年我每次去美院玩,常工都会引我到小何的宿舍看他的新画,仿石齐的画,还有《街道代表》。何家英依然是少言寡语,成熟的标志似乎是多了一点笑。何家英的一个厚厚的速写还放在我这里看了很长时间,为还速写本去了他家一趟,石墙子大街的一处临街房。如今为人熟知的价值百万的《米脂婆姨》当年就悬于他家有些泛碱的墙上。
选编二
“八路”掌门艺林阁
一九四九年以后,天津古玩业逐步纳入了公私合营的轨道,1961年天津市文物公司成立,接纳了全市的古玩店,并开设艺林阁、文苑阁、瑞宝斋等五个国营文物商店。艺林阁坐落在辽宁路,挂文物公司两块牌子.书记兼经理刘增瑞是家父的朋友。刘增瑞大高个,口音很特别。据说是“八路”出身,进城前在《晋察冀日报》工作,是个文“八路”。曾经是新华书店的领导,后来调到文物公司。他家住在李公楼中街和前街之间的一个独院。六间房,有一棵大桑树,幽幽的。说那房子过去是特务队的据点。我家住在凤林村两家之间步行只需五分钟,所以我常去他家玩。四十年前刘先生家就用木制的冰箱,还有红木的家具。到刘先生家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好看的。知道我喜欢书画,刘先生曾把他收藏的全套的古版《三希堂法帖》拿给我看,其时我并不懂。若干年后我是在他家第一次听说“夜泊”并见到王学仲送给他的书法,还有何海霞送他的山水画。文革后期文物公司负责处理“查抄物资”中的文物书籍.刘增瑞特意挑了全套线装《芥子园画传》《日本浮世绘画集》《列宾画集》三种书问我父亲要不要为我买。父亲毅然决然地买了下, 所付几十元是我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在那样的年代这些书使我如获至宝,大开眼界。这些书使我在画友之中也很有身份。常有人要借,记得《日本浮世绘画集》就借过在美院上学的常工和孙建平。每每看见这几本让我受益终生的书我都会想起过去的故事。
不识梁左
听高玉琮先生讲相声界有个行规,段子的写手一般不能走上前台。货款两清就得隐姓埋名,段子只属于表演者。还说建国初的几个名段都是西安的某人所写,那人曾拿了几个段子进京,让几位名角挑,结果各有其主。还说马季一直养着一个写手云云。虽未证实,但我基本相信。 有一年姜昆来天津首演他的《虎口脱险》,回京时由我送他,一辆十人轿上有唐杰忠,秋林几人。还有一个小个子男子我不认识, 坐在姜昆身后。姜昆一直和我聊虎口脱险,听听我的看法,话说多了我也不忌口,指指点点,说了一通。 小个子男子, 频频点头,但一言不发,我隐约觉得他可能就是虎口脱险的作者。 后来《虎口脱险》在春晚上,字幕有作者梁左姜昆。后来梁左名气大了,我有点遗憾当时没仔细看看这位名作家。现在想不知当时梁左一言不发,是因为刚出道,还是在守行规?
帐房先生王明九
天津书法名家王明九解放前是大营门小河边一家机米厂的帐房先生。解放后公私合营这家机米厂后来改成了挂面厂。王先生则调入大直沽粮库工会作文化宣传工作,安排也是用其所长。想当年王先生不知写了多少标识宣传牌都随岁月风雨而去,如今王先生的书法以尺论价令人感慨。王先生一生研习书法,不仅在天津名气很大,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影响。 一九七四年国庆王先生在第二工人文化宫作书法表演时我有幸见王先生一面,并收藏王先生当年的书毛泽东诗词一幅。
刘炳森写字模
现今电脑排版系统中有刘炳森体隶书。据我知道这套字模确由刘先生亲笔所书。许多年前的一天我去刘先生家做客,刘先生跟我说有家公司约他写一套字模,他已经写了大半,并将一些在硫酸纸上亲笔书写的隶书手稿让我看。我当时很是吃惊,书法大家怎能在硫酸纸上写呢?这种纸性能多难适应。我情不自禁脱口一句“怎能在硫酸纸上写呢?”刘先生却解释,电脑所限只能这样。我当时心里明白一定是制作方图省事,骗了刘先生。但见到刘先生厚道的样子就不忍再多嘴了。
娱记方芳
方芳是个年轻的女记者,专事娱乐新闻,俗称“娱记”。方芳一付可爱的娃娃脸,性格开朗、泼辣。在明星中人际关系相当好,与大腕相处如鱼在水。某日,英达向他人介绍说这是我们天津的“名记”,方芳打趣接茬道,名记不算,雏记是也。
方纪左手
作家方纪著述良多,因其名篇《挥手之间》编入中学课本,更闻名天下。晚年因中风右手不便,遂左手习书法,落款方纪左手。字古拙刚劲,多有留传。我曾在香港大楼其寓所中见过他,老人热情性急,语言小有障碍,但与人沟通绝不怠慢。常以“对、对、对”对他人的话加以肯定。我想“挥手”“左手”方先生艺术的两大亮点竟都落于几千分之一的“手”字上或许这是一种缘吧。
范曾写字挑笔
笔好坏,顺手不顺手,直接影响写的好坏。不仅对于普通人是这样,对于书画家也是如此。操办天津第一次高龙舟大赛时我去约范曾先生为比赛题字。事先知道范先生在凯悦饭店小住,可能身边无纸墨,于是我到商店买了纸笔墨。范先生见到我拿出的笔先是皱了皱眉,然后试写了一下就把笔仍到一边:这是什么笔呀,算了,还是明天我写好你来取吧。
赵屏国家教
朗朗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上学时的启蒙老师赵屏国和夫人凌远皆为钢琴教师,凌远资历更深。二位居于中央音乐学院宿舍,并在家中教授钢琴,每课时300-500元,学生自行将钱置于琴箱之上。赵屏国不数、不验、不看,而且不轻易接收学生。据说是因为赵已退休,如果在任收费会更高,还说刚退休是学校每招生还请赵坐主考席,据说这样对于赵的身价都全影响很大。很多年前我曾去过赵屏国家,见房里还在上课门外已有学生等候。
武力的故事
很早很早就认识因患骨癌而英年早逝的武力,听说他16岁开始在东兴市场街房管站做壮工,盖房子。那时他就是一个雄心勃勃与众不同的人。后来从房管站到了团市委,又去了《中国青年报》当记者,还做了海南记者站的负责人。再到澳洲留学。在澳洲语言不通,特长没有,餐馆里被人侮辱,海滩上受人歧视,每天十六七个小时的超负荷劳动。4年多里,他干了20多种工作。与男妓差不多的按摩郎的活儿他也干了。还为一户夫妻离异、母亲抛下5个未成年孩子出走的英国移民家庭当保姆。为“征服”那些顽童,翻跟头、出洋相…但武力扭转了局面,弃文从商,穿梭于中澳之间。又在凤凰卫视主持过一档什么节目。娶了个韩国媳妇,还写了一本书叫《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最后回国作直销,据说作到什么钻石级,这些都是听说。2000年前后我在天津见到他有过一个小叙,他亲口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为做直销,他曾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为自己设计了每天在街上和50个?陌生人交谈。一天黄昏在广州街头,他已累得精疲力尽,十分沮丧,但为凑足每天的交际数还是朝一个男子面前走过去。当他开口自我介绍时,那个男子劈头一句:你他妈的神经病,滚…武力 只觉得自己完全崩溃了。那男子再说什么他也听不清了,自己蹲在马路边哭了起来。
选编三
蔡志忠签名售书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瘦脸,高颧骨,披肩长发,笑像鬼,不笑更像鬼,一见他脑际立现“鬼才”二字。九零年,蔡志忠在天津和平路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每本书签花体“蔡志忠”并画一叟,最后起立鞠躬双手奉上。我巧遇此趣事排队得其签名和小画,受其一躬,还其一躬。
梁斌养虎
作家梁斌早年在华南工作,收养一只险丧命的华南虎崽,几次调工作也都带在身边。后来养的如猪大小,食量惊人,才送给了保定的动物园。在当代文人中养虎不知是否另有其人,真是奇人奇事气象不同。
阎秉会上当
现代书画家、天津美院教授阎秉会某日收到一尼姑来函,书称久仰阎先生大名,对阎先生的艺术甚为钦佩。贫庵正在翻修,有山门数道,殿堂几座,设计楹联若干、扁额若干,撰文详细,一一列举。盼阎先生赐墨宝,功德无量云云。阎秉会虔诚肃然,几日狂书 。特快专递,好一大包。过数日,又接另一寺庙来函,所言类似,又尊嘱而为。后又接一函,方觉有异,仔细比对,观三书笔迹相类。请朋友打听,才知上当。
稚气于是之
认识于是之是20多年前我和同学到北影看谢添拍摄电影《茶馆》的时候,摄影棚里满是大腕于是之,英若成,蓝天野,黄宗洛,谢添。。。还有一大堆叫不上名字的熟脸。
于是之印象特别深是因为他对我们两个陌生的年轻人的到来反应特别敏感。他说话的声音似乎有些故意提高。“导演,我拍《青春之歌》的时候那林道静。。。”他还时不时地眼睛向我们这边瞟。呆久了,我们和于先生聊起来,他还给我们讲笑话:“有一次在街上,有个小丫头认出了我,你是于是之,我一眼就认出你来了。我说你真棒,一眼就认出我来了。我就不行没认出您来,我得跟您学学。。。”
大山其实不中国
1991年的时候大山还在北大书,我曾去他北大留学生公寓的“家”串过门儿。小屋简朴而整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块用作靠背的天蓝色图案毛巾已经洗的发白。大山温文而雅的程度明显区别于我们。我说他不中国并明指这个,而是文化观念。大山是北大《双向式英语》录影带的主讲人,而我和《双向式英语》作者扶忠汉是好友。话题自然就集中在此。当谈到其中一篇涉及中国人婚姻观的课文时,大山连说扶忠汉是神经病,且表情忿忿然,任我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我想文化这玩意,不是你说说就能理解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文曰:“大山虽然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我得说:大山其实并不中国
刮目三看佟有为
佟有为几十年来从一个爱好者成为相声名家确当刮目相看。可佟有为对于我还另有三次刮目:第一次是二十几年前佟有为在一个小品中扮演个赌徒。输光了穿雨衣回家,上台雨衣一脱赤条条,只穿了条小裤衩,露两点已经三缺一,哥们够狠,我服了。第二次是若干年之后得知他本是《家庭报》的副总编,并见到他在报社正经一副文人形象又让我吃惊不小。第三次是前不久我在鼓楼的“星期四书画沙龙”见到佟有为,在这个以画家王俊生为首的书画沙龙里佟有为竟是骨干份子。细一聊才知道这老兄研习书法已有很多年,临米芾,王铎, 赵孟頫,曾有是书画名家慕凌飞的学生。与书法家陈骧龙是结拜兄弟,和赵士英是好友……与书法的渊源可是不浅呐。可别以为这只是花架子,笔下工夫也确实了得。送我一幅草书,我示以韩嘉祥,
韩嘉祥说:我没想到他写的这么好。
海岩不识“食”务
海岩的处女作《便衣警察》问世之时他名气不大,官却不小,是北京五星级昆仑大饭店的总经理。友人常胜与其有些交往算是朋友。一天我和常胜等4人去北京小游,中午常胜建议去找海岩蹭饭。我们来到昆仑饭店见到海岩,常胜说我们几个来参观一下昆仑,不知所以然的海岩引着我们几个在饭店上上下下参观起来,眼看已过了吃饭的点儿。常胜终于忍不住说我们几个还没吃饭呢,海岩听后恍然大悟,赶紧领我们到餐厅招待。
吴玉如待客
书法家韩嘉祥是大师吴玉如的入室弟子,据韩嘉祥讲,吴先生对任何客人皆以鞠躬迎送,无论老少尊卑。一次韩嘉祥劝吴先生:您不必这样……吴先生申斥道:你懂什么!
选编四
泰斗级门房
大作家梁斌晚年寓居于南海路一座小洋楼中,一楼紧靠楼门的一大间是书房兼画室。老人常在此写书作画。这样一来只要有人叫门,老人便成了门房。他的三儿子是我的同班同座的同学,因此常去他家玩。每遇老人开门,他总会呼一声:“三儿,同学来了。”
和名人擦肩而过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天早上我在王府井大街和长安街交口处,一辆红旗轿车停在身边,一个高个的美国老头走下车并向行人挥手致意,那是近在咫尺的美国副总统布什,虽然近在咫尺但不能算是擦肩。1983年在北戴河,傍晚,我与伙伴三人同登西山,山道上人很少,迎面走下来一个老者、一个大汉和一个年轻女人。因为山路很窄,就在擦肩的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老者十分面善。“他是杨尚昆!”我脱口而出并转身再看,只见六七步之外的杨尚昆也回过头来向我们笑了笑。事后我想这保安也够差的,我们仨要是杀手,那大汉一人未必能制服我们吧。
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一行十几人在北京电影学院逗留三四天。当时电影学院总部在北郊的朱辛庄,荒野中孤庙一样的一座不大的校园。学生不多也就几十个人。年轻人很快就混到一起,一起打篮球,挤在一间又小又破的食堂里用餐。30多年之后我只记得一个叫麦燕文的录音专业的女生(可能是学生会主席),负责接待安排我的生活,后来听说她给王菲当过录音师。可是,那些光着膀子打篮球,衣冠不整地在食堂中神聊的人当中就有张艺谋、金韬、顾长卫等等,但这些后来的大腕们当时没给我留下任何印象。
赵半知腰系草绳
书法家赵半知原是和平路新华书店的美工。老头儿常是一副艺术家的打扮,留着很长的银发,衣着随便到有些不整,总给人一种飘然世外的感觉,有一年春季水上公园书市,我竟见他在一件黑色的家做棉袄外系了一根草绳来避风。
2009年病中的王学仲
1979年我在天大学习建筑史的时候第一次拜见了王学仲先生,还得到允许旁听他的绘画课。并获得一幅他给我写草篆。此后30多年中有过很多往来。2009春天我去看望病重的王先生。
王学仲的房子并不大,二室一厅在一楼,王学仲夫人说还可以,两个副校长也同样住在楼上,只有院士稍大一点。84岁的王学仲脑血管病。第一次是出血,第二次是栓塞。第三次是因为吃假药。去年王学仲和夫人到北京开会,王学仲在晚报上见到一则治血栓的药广告,让老伴去买,老伴迟疑他还着急,结果老伴买来了,只吃了两粒结果就瘫了,下身不能动了,王夫人后悔的不行。有家乡来的一个小青年每日中午推王学仲轮椅到院里晒太阳,小青年寄居于黾园。家里平时总有客人来。范曾就来过。王学仲说,范曾穿着讲究,西服革履,大背头。我老伴说他“港”。范曾晋升教授时曾来请王学仲给写推荐信。孙其峰最近举办画展,邀请王学仲前去,夫人说身体不行去不了了,没去。2009年霍春阳春节去看望王学仲,送了他就近出版的两个画册,还有水果什么的。常有人来家里与王学仲合影,王学仲多少年前就讲过自己不过是个道具。我说就合影来说您更像个道具,一个有名的道具。王学仲夫人说2009年春节来了6、7个人进门就磕头说是拜师。磕了头照像,谁跟谁都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是谁。我问王先生最得意的学生是谁?王先生说没有学生。我说看来您怕得罪人。
王学仲喜欢吃煎饼小鱼辣椒和大葱,不吸烟不喝酒,喝点茶也不讲究。上班时,每日到研究所,一坐就是工作一上午,有时不喝一口水,不好喝水。一件20几年到在日本讲学时买的防寒服一直穿到今天,还舍不得扔。王学仲一生不善经营,画廊里一幅书法就卖几万,可是看不出他多富有。最近自费出版《王学仲文集》,各地常有人来家里买,精装每套300余元,都是儿媳妇经手。王学仲一子一女,女儿曾留学日本,后定居加拿大,女婿是北大博士。儿子儿媳在天津。
王学仲夫人说艺术研究所曾失窃,陈列的画作丢失很多。报警、调查之后结论是内部人所为,以后就不敢在挂画了。(后来知道这个家贼就是家乡来的那个小青年。)
王学仲文怀沙是朋友,文怀沙为《王学仲文集》写的序。说道最近的文怀沙事件王学仲比较愤慨。他说拿一个老人作文章不好。王学仲文怀沙就是爱炒作,爱交女朋友,到哪都有女朋友。女朋友不离左右,王学仲夫人说我在北京去过文家,有三、四个小姑娘。王学仲说他喜欢古代有婢的那一套。王学仲说不光文怀沙爱炒作,欧阳中石也炒作,爱炒作的人活泼。
一上午的时间谈了许多天津的老人儿和往事。
我说您还记得您在地板上画画,说沤起沤灭吗?王学仲说:“就像人生的起伏不定。
王学仲在水泥地上作画
尽管很多传说某某画家有什么画之绝招密不示外人,但从未得以验证。倒是有一次见到画家王学仲为其弟子演示一种山水画法,把宣纸铺在水泥地板上作画。言称能产生一种效果并名曰沤起沤灭,但我至今未能领会其奥妙。
王学仲说文怀沙
王学仲文怀沙是老朋友,前不久出版的《王学仲文集》,文怀沙还写了序。王学仲说,文怀沙爱交女朋友,到哪都有女朋友,女朋友不离左右。王学仲夫人到北京曾去过文家,就见那有三四个小姑娘。王学仲说,文怀沙喜欢古代有婢的那一套。对最近关于文怀沙年龄的新闻,王学仲说,炒作没意思,但也说,文怀沙爱炒作,爱炒作的人活泼。
王学仲家的贼
去年春天我去看望病中的王学仲先生时,听王夫人说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总丢东西,陈列的画作丢失很多。报警、调查之后结论是内部人所为,以后就不敢再挂画了。说这事时,“保姆”小张就坐在一旁,表情冷冷的,一句话也不说。小张是农村来的一个小伙子,每日中午用轮椅推王学仲到院里晒太阳,晚上就住在研究所黾园。之后不久就传来消息,小张就是家贼。盗窃销售的数量令人吃惊,家里已经盖了好几幢房子。今年四月初在重庆道的笔墨养怡馆见到唐云来先生,和他聊起这事,据说不仅小张家富了,甚至富了一个村。说是审问已经结束,字画也追回了一些,但损失还是很大。唐先生说王先生有个习惯,好画不卖都留着。王先生方面估价损失近千万,有关方面评估是400多万。还不知道法院会怎么判。
张洪千改名
画家张洪千原名张鸿千。早年追随吴玉如先生。某日,吴先生戏言张飞这名不好,飞本应为禽鸟,而前面一字为有弓之张,要射这鸟,你说好的了吗?说者无意听着有心,张鸿千心想我这鸿就是鸟,得改。遂改为洪千。这样一来,吴老留下的墨迹之中有鸿千,也有洪千。张先生曾经对我说:不改不行,我出国的名额总是让人给顶了,就是不顺。
选编五
吴若增不分里外
某日,在解放北路邮局见到作家吴若增来取汇款(可能是稿费)。见邮局职员和吴若增寒暄便知其是这里的常客。邮局职员翻找好一会儿,似乎没有底档,转身去内室,这时竟见吴若增一个翻身跳进柜台随职员进去了。
张谦还嘴
养狗还不是很流行的时候,电台主持人张谦就养了一只小狗。很多时候他会在电台门口的卫津路上遛狗。某日他正遛狗,一个熟人开车经过摇下车窗拿他找乐,你们俩遛呢?张谦头也不抬对狗说:你怎么也不跟哥哥打招呼呢?
叶嘉莹的“讲课费”
80 年代初,旅加学者叶嘉莹先生受南大之邀回国讲学。其间曾到师大中文系作一日之讲座,中文系上下受宠若惊。因而酬劳问题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给钱?给多少?多了拿不出来,少了拿不出手。另外当时人们的观念是跟学者金钱往来有点那个。于是决定送个礼物,知道叶先生喜欢书画,于是由我找画家溥佐的女儿买了一幅溥先生的墨竹,装裱好送给叶先生,买画好像是花了65元。
钱程卖土暖气
名噪一时的北京音乐厅总经理,中央交响乐团副团长钱程是早年成功下海的美院大学生。从在北京音乐厅走廊里办画廊,到承包整个音乐厅,商业运作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初下海是卖桑普牌暖气炉。
王玉琦给面子
油画家王玉琦曾是天津美院教师,成名早,卖画早,发财也早。后来就很少到学校上班了。虽然学校见不到他,学校在分配住房的时候还是给了他一套。有人不平衡找院长评理,据说院长这样答复:“王玉琦没辞职就是给学院面子,给学院增光。”
姜昆吃生羊肉
许多年前,有一次姜昆在京来顺请客,是京来顺不是东来顺。京来顺在建国门附近,是一家挺大的清真馆。席间姜昆说,上好的羊肉片可生吃,并几次用生羊肉片蘸料往嘴里送,吃得津津有味,还几次向我们同席的几人强力推荐,我是坚决不肯。几年之后相继发生过非典和禽流感甚至甲型流感。我每每想起这事儿就后怕。
朱森林演小品
南方时报副主编撰文说,漫画家朱森林会说相声,能演小品。说相声我没听过,演小品我曾见过。有一年天津举办小品大赛,是我组织的。朱森林就带着小品来参加,我心想这老兄还真是童心稚气。后来听说他和佟有为、胡可瑜、刘德印他们一起到处演过很多场,还能每场拿个五十、一百的演出费,这都是前些年的事了。
“宝钗”陪吃
90年末的一天,我出席一个在北京东四的一家酒店举行商务酒宴。七八个人,有扶忠汉,人口出版社的社长何总,北京版权公司的吴总和一位局级前辈李老,做东的是海南三元出版社。他们还特别请来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前来助兴。有个明星大美人儿作陪气氛确实不一样,但酒过两寻这不一样变得有点异样,那德高望重的李老纠缠“宝钗”放肆调侃,“你别叫我李老,我多难过呀”“那叫您什么呢?”“叫我小李呀”“......”
“宝钗”虽机智圆滑但只能且战且退。其他几个人尴尴尬尬吃的好不是滋味。临了,李老又墙上一步摘下“宝钗”挂在大衣架上的狐狸围脖用手抚摸着明知故问地:“这是谁的迷人的小狐狸呀?”此后“宝钗”留学北美,十年后成为地产大亨。李老则死于一个月之后的小车祸,说小车祸是因为只是轻微的碰撞而倒地,未见一滴血便没了性命。
选编六
不一样的张谦
其实,我跟张谦算是半熟不熟。说熟,他曾经跑来小白楼找我聊天,还给我的两个外甥女主持过婚礼,冷不丁也通个电话。说不熟,我对他有很多的不了解,特别是每每见到他总有一种异样和距离感。说不出他哪有一些和常人不同的东西。他脑壳似乎特别大,不知是不是工作的关系,纹了两道很粗的眉毛。一说话俩眼往上挑,有点儿京剧的做派。感觉跟武力有点像。他聊的最多的是是哲学和人生。他的个人生活似乎是个空白,到了,他终是个单身,从未听他谈起过他这方面的事。在养狗还不是很时兴的时候他就摆弄一条小狗,到我这来时还带着,是一个小青年给他抱着,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前不久与吴若增一起去品尝张卫东的淮扬菜时说张谦,张卫东说张谦人不错,不爱掺和事。如今斯人已去,不一样的张谦就这样出人预
料地提前谢幕了。
肚脐之下的险恶
杨蔼琪,七八十年代任教于天津美院的美术史论家。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她毕业于中央美院,人特别白,很洋气,黑黑的头发梳的高高的,私下里学生称之西太后。她是那年代天津非常活跃的美的传播者和探索者。七十年代末就在一宫和师大都举办过一系列有影响的讲座。她的课我差不多都听过,语言犀利泼辣。记得在师大政史系合班教室的讲座,听众挤得满满的,幻灯霍然打出一幅人体油画,听众席上吐舌头出怪样一阵唏嘘骚动。杨蔼琪勃然:别把眼盯在肚脐之下三寸的地方,这是艺术。。。杨蔼琪很有开拓精神,85年杨蔼琪把佛洛伊德有关性与人的心理的理论引入艺术思考,并在课堂上讲授,结果被学生举报给校领导。课被停了,杨蔼琪也被调出美术史论系。杨蔼琪未料到美院高层对肚脐之下更敏感。后来她去了北京
服装学院。这位曾经给天津留下许多精彩的美术史论家终于黯然出走。何延喆说,杨蔼琪热情有才华,美院容不下她是天津的损失。
王志骂街
有传闻邢播音在私下里爱骂街,友人劝她:你骂顺嘴了,哪天在电视上骂出来,她却满不在乎。网上曾有个帖子说文主持和人发生交通纠纷是骂骂咧咧,还被记录下云云,不过都未得证实。面对面的王志骂街我倒是亲耳聆听。大概是95年前后,他为一个专题曾来天津采访要录我一个镜头,录相之后,我觉得他们是客人就留他们吃饭。在天海二楼的川菜馆,席间王志说话傻B灵B不断,印象他好象脾气不是很好。
孙建平历险记
听画家孙建平讲过他自己的一次历险。有一年夏天他去草原写生,一天中午独自一人在蒙古包里休息。这时进来一个喝的醉醺醺的当地汉子,他比划着让孙建平给他画像。孙建平一边画,那汉子一边继续喝酒。像画好了,孙建平递给他,那汉子看着看着表情突变,满面困惑,指着画像脸上的阴影向孙建平投来疑问的目光。孙建平明白了,他知道很多人不理解素描像的面部阴影。语言不通无法解释。就在这时那汉子忽然流下了两行泪水。他放下画像边哭边低声唱起来,唱着唱着又跳起舞来。并且越跳越激动最后竟拔出靴子里的匕首一通狂舞。孙建平明白了汉子是认为自己被羞辱了。可孙建平根本无法解释,也不敢乱说乱动。孙建平说:“我当时吓得都筛糠了。”最后趁那汉子伏地痛哭,孙建平赶紧逃出蒙古包去找明白人了事。
“行贿”
大概是1993年我策划了全国第一个酷似名人秀。活动影响不错,以致央视的赵连甲专程跑来天津从中选了一些节目上了“综艺大观”。我现在要讲的是在这个活动中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插曲。在这次活动中我负责接待作为评为的于洋,赵子岳,柴云清等人,这些大牌年龄大阅历深,都很客气,甚至很识趣。有一次一起吃饭我无意间谈了对其中一个表演者的赞许,后来这个人得了奖。活动结束时于洋先生私下悄悄问我:“对结果还满意吧。。。”我一下联想到我说过的话,知道他误解了我的意思。也体会到被邀请者是多么在意活动中的世故人情。当年评委们不过吃几顿饭,拿个很少的劳务费就这样善察主办者的意图。如今满世界的商业炒作,想在各种评选活动中追求公正实在是太天真了吧。
王景愚小时候惹的祸
哑剧表演艺术家王景愚是1936年出生的天津人,小时候就住在法租界的小白楼,在徐州道重庆理发店楼上。王景愚曾跟我讲过在这段时间他惹的一个祸。他家的大露台的水泥围栏上有数个大水泥球的柱头,他就把一条绳子栓在两个柱头上自己打秋千玩。没多久其中一个柱头被勒了下来,“咣”的一声巨响掉到了楼下。正砸在一个经过的老外脚边,把老外吓了个半死。老外一抬头看见正在探头的王景愚,于是三步并作两步窜到楼上指着王景愚的鼻子一顿狂吼。王景愚说:我一句也听不懂,吓得躲在墙角听他嗷嗷乱叫。王景愚还给我模仿了那老外的叫声,一大串,一个词儿没有,可还真像外语。
模特刘馨
刘馨并不是名人,但因为她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大画家何家英的作品中所以她的面孔成为无数人所熟悉的名脸。工笔画《无声》中的少女几乎与刘馨本人一摸一样。我认识刘馨是在1989年春,她参加一个全国日化会的模特队,我参与选拔和培训这些模特,那时我并不知道她给美院当模特。她留着五四式的怀旧发型,长得几乎拖地的大裙子,幽幽的“结着愁怨”的容颜。写一手四方大脸的繁体字。刘馨那特别范儿或许堪称天津当时的一景,因为不止一个人跟我说在街上见过她。听说她那时正全力准备报考美院。后来不知何故刘馨退出了模特队,走时跟我做了个轻描淡写的告别。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几年之后我在报纸上见到何家英的作品,见到作品中刘馨的面孔,我感叹世界之小。今年我再见到20几年不见的何家英,先问起刘馨。据说刘馨当年仅几分之差没能进美院,在成人教育读了广告设计,毕业后就没了音信。想来刘馨如今已是中年妇人,当年街头令人驻足的倩影已消失在时光的尽头,她为之努力大的学业也并未获得圆满的结果,而她客串模特却让她的面孔永远存在于名画中,永驻历史的视线。人生的有机和无机真不知缘何起又缘何灭。
文化圈里的外人
一个搞政工的进城老干部竟在文化圈里是大名鼎鼎的闻人,他就是公安医院的老书记陈来柱。人称陈院长。20年前我跟他在小白楼做过几年邻居,出来进去的叫他陈大爷。老头不像一般老干部那样,不土,甚至有点儿耍儿。爱玩,常见他深夜里跳舞回来。爱钓鱼,总是跟局长一起去。听说局长曾是他的部下,所以俩人能玩到一块。95年我遇到点麻烦,非局长说话不行。我去粤唯鲜买了二斤活虾,去找陈大爷。陈大爷说,你写个情况,明天我去钓鱼时跟头讲一声。结果摆平了。老头还特别喜欢字画。看见刘炳森给我公司题的扁,就说刘先生的侄子在在友谊宾馆叫嘛嘛。他还常把自己钓的鱼蘸墨拓在宣纸上装裱起来题上字。常常展示与我,很好玩。后来老头搬去金达园就很少见面了。几年前见到他的外孙,才知道老头不在了。我
得知他是文化圈里的闻人是最近的事。唐云来,韩嘉祥,广东路三逸草堂老板都跟我说起过陈来柱,说他特别能张罗。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当年公安医院楼道里悬挂大幅的李鹤年张洪千字画。还听说他跟溥佐也是很好的朋友。
选编七
唐云来的名字
我一直以为书家唐云来的名字很不错,前两字和大画家唐云相同,一个来字更添万千的气象。 知道唐先生生长在海边,揣度他的名字来一定来自那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的故地自然景象。有一回和唐先生一起吃饭,细一请教才知道根本不是那回事。唐先生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私塾先生,名字是旧学深厚的父亲起的。本是“唐云莱”, 父亲说他是水命,而莱字取自“莱公井”,暗喻泉水源源不断的意思。上学之后别人总把“莱”念成“菜”,后来干脆就把草字头去掉了。有一回老画家刘止庸见到唐云来跟他说:咱俩的名字相同,我的别号就叫云莱。比你多个草字头而已。唐云来给老先生解释说自己本来也是有草字头,是这么这么这么一回事.
吴玉如的寿命
学者大书家吴玉如先生年轻时体格很弱,曾请算命先生给算过命,算命的算到五十五就不给算了。吴先生心里明白算命先生认为自己就能货五十五。结果五十五那年确实大病一场险些丢了性命。打那以后吴先生特别在意个人卫生和健康。到外边吃饭的时候自己带着碗和筷,肺不好讲课擦黑板时用手绢堵着鼻子。体育锻炼吴先生也一直坚持,平时除了步行锻炼还在马场道照耀里住所的小院里玩单杠。结过活到八十四岁,吴先生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可以靠自我修养来改变。
神仙龚望
没有人称龚望为神仙,我却以为龚先生亦神亦仙。
居西沽陋巷斗室数十年,读书开馆,通于经史、诗词、古乐,收藏甚富,鉴赏颇精。但不耽误玩蝈蝈,此一仙。1949年在崇化中学执教的龚望老师因体罚学生受到批判,辞职回家中无以为生,便在西沽街上摆个卦摊,此一神。龚望一直把“多积德、多读书、多吃亏,以多为贵;寡意气、寡言语、寡嗜好,欲寡未能”的家训挂在堂屋。老先生善鸡毛笔写隶书,笔是自制的,顾志新还帮他捆过鸡毛笔。龚望厚道寡言一年四季手里都拿着把扇子令人不解,韩嘉祥曾好奇请教缘故,先生说,我怕烟,有客人吸烟我得扇扇。
吴小如与钱锺书
钱锺书去北大图书馆借书,见那书曾只一人借过,留名“吴同宝”。一些时日之后,再去借书,又见另一书只有吴同宝借过,于是询问吴同宝何许人,被告知吴小如是也。钱锺书知吴小如但不知吴小如本名吴同宝。北大某课题曾请教吴小如一疑难,吴小如也不得其解,但说待我去请教钱先生。钱锺书听了之后问是谁的课题,吴小如说是北大的课题,钱锺书说北大的事我不管......吴小如说:那我自己也想长长学问?钱锺书转身取来一洋文书,指其中一页递给吴小如。吴小如曾将此事告知他人以证钱锺书确实学富五车。但我总觉得仍难去“掉书袋”之嫌。
美人儿姐姐斯琴高娃
说斯琴高娃年轻时是个美人儿很多人可能不信,我认识斯琴高娃常对人讲其实她娇小而妩媚,只是她的真实形象被“虎妞”等人物给掩藏了,就是轮廓银幕和现实差别也非常大,据专业人士讲,在银幕上适中的脸形再现时中应该属于太过瘦小,而在现实中适中的脸形在银幕上则为大脸盘,这是因为镜头是一只眼看世界所造成的。我上大学时斯琴高娃到我的学校做过表演,其时我在学生会帮忙得以认识她,约好我去饭店找她聊天,那天她感冒很重说起话来不方便,一会一去卫生间,但她非常高兴我的来访,并希望我有机会去北京找她玩。过了一年,得知她正在北影拍《骆驼祥子》我便和朋友一起去找她。她当时住在北影招待所,因为招待所只有门房有一部公用电话所以房客只能在门房打电话。我去的时候斯琴高娃正在门房打
电话,我没看见她径直往里走,她却发现了我,喊我的名字。她居然认出我还叫出我的名字着实让我感动。在以后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位美人姐姐很喜欢我这个毛头小子。我也觉得她可亲可爱。我和她还通过信,她在萍乡拍《大泽龙蛇》的时候给我写过很长的信。有一次有李唐在场的时候,她跟我说:我哪有时间写信呢,你问李唐老师,家明你是个例外。。。。后来她天南地北的拍片,我也是工作生活展转,竟失去了联系。再后来她婚变去了瑞士,我也没有刻意和她联系,一晃30年。也常听到有人嚼她的舌头,但我始终坚信她是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
艺人的相貌
我偶有“脱口”之好,有人来疯助阵时,荤素搭配,满汉全席也说不定。20年前我和演艺人士有些往来说笑逞能是常有的事。有一回和张志宽几个人在大沽路的好再来餐厅一起吃饭时,张志宽就说我:哥们儿你整个是一个潜伏的相声演员。引孙红雷出道的赵连甲也说我不走演艺之路是耽误材料。闲暇时唐杰忠会喊“黎,来一段儿!”只有姜昆另有看法,他说,你就是干这行也红不了,相貌不行,说好听的是太周正,就是特征不强,你看我脸有点歪......姜昆的话让我第一次明白缺点即特点即卖点。此后再看电视上李咏津津乐道自己的马脸。而那威先是调侃自己的胖,不久便忙不迭的自称“那小嘴儿”。我都明白那是艺人的良苦用心。
谢添派头大
谢添人高马大衣着讲究,什么来头不很清楚,是因为辈分还是才气反正在电影圈里很有分量,是个十足的大腕。出演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机智英俊少言寡语的张副官之后成了六十年代师奶们的偶像。喜作倒笔书法,见过他表演,倒着写正着看一气呵成。30年前我因为迷恋漂在北京游荡在北影,电影学院和电影资料馆之间,因为斯琴高娃的安排曾得以到北影的影棚里看过几个戏的拍摄,其中就有谢添的《茶馆》,众星云集的人群里谢添的派头仍是很足。不过是一把普通的折椅,可他往上一坐那椅子俨然成了太师椅。人艺的角儿们招呼的地溜乱转。有人忙着给换茶添水,演康顺子的女演员站在他的身后为他按摩双肩。演刘麻子的英若成恭恭敬敬地凑过来:谢导,我想在这儿添句词儿......谢添:添什么词儿?英若成:三爷我就是好诙谐!谢添:玩去,好他吗什么诙谐。
两代人
在京城名士陈岩的七十寿宴上见到早有风闻的母女花宋佳和她的女儿张楚楚,二人确实长得非常非常像,只是宋佳已现沧桑而楚楚尚未完全绽放。坐在一起的有大画家何家英,崔如琢,还俗的史国良,《天龙八部》的导演于敏,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赵喜明等等,真可谓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大家都难免有些兴奋。史国良回味艺术人生的孤独寂寞也说在美国的儿子史村。宋佳诉说曲折的往昔间或介绍她的宝贝闺女,说她画油画,说她读上戏。于敏计划明年拍一部由宋佳母女饰演母女的电视而何家英则为他出谋划策。大家七嘴八舌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而坐在我右手边的楚楚这位已小有名的准星除了偶尔应付地傻笑一下,整个宴会她就一直低头不语地玩她的手机。我想这就是两代人,一代终将谢幕,一代就要登场。
选编八
天津地灵
自古世称吴越是人杰地灵,说是那地方出人。某个地方出人,这话你还不能不信,天津就有这么个地方,就在汉沽和宁河那一带。那儿的行政划分我搞不清,虽然唐云来先生还给我讲解过。反正就是靠海连着的那一片。那出什么人哪,出书画家,还是大家。周思聪,何家英,吴长江这三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都从那出来。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是那长大的,还有被受争议的李津和李孝萱两位画家。从地图上看这里的地貌和人才辈出的绍兴的地貌非常相近,难道天地之间真的聚集着什么未知的奥妙吗?
刘炳森的脾气
刘炳森先生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其实接触久了就会知道刘先生并非是个脾气的人。刘先生乐善好施不仅给许多求字的人白写,而且对公益事业也特别热心,捐献善款数以百万计。但他讨厌税务总是追在屁股后面,说象追贼。他曾跟我说税该交就交不能犯错误,可公务人员你不尊重人不行。有一回,两个税务人员找上门来说:“我们见到你给某某商店写了新牌扁,不知稿费多少,是不是得交税呀。。。”刘先生说:“他们就送了我一条毛毯,要不然你们剪一块去。
名士名片
我所收的第一张名片是刘炳森先生的,那是八十年代初,非常精致,我猜是在日本印的。其实也没必要给名片,或许刘先生着意表示把我当个人儿,或许他在享受生活的意趣。八十年代中,南开大学副校长吴大任去台湾看望久别的兄长吴大猷,印家房阑凝刻吴大猷印一方以赠。吴大猷回赠名片以致意。房阑凝将名片示我。名片只有吴大猷三字和电话地址。房阑凝感慨道:你瞧人家连中央研究院院长都不提。。。。。。我手上还有一张画家史国良手书填写电话的名片,上边印了好几个头衔。有人见了说他干嘛印那么多头衔,我说依他的名气完全没有必要,我想他是表示对那些机构的尊重吧。作家吴若增说:名片把自己所有职衔不管虚实一律印到名片上,固然可斥之为轻薄,但在名片上一职不提却绝不是谦虚,而是傲慢,是自以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唉,真是见仁见智。
黄胄大方
1975年的一天晚上,我听说画家黄胄正在二宫做表演。我听了消息既兴奋又遗憾,因为周折与手续我不可能跑去看表演。就这样未能一睹这位大师的风采。但是我后来见到了黄胄那天表演所画的两幅作品。一幅牧羊女,一幅维族老猎人。那是不久之后全国掀起的批判黑画浪潮,黄胄亦在黑画家之列。二宫在少年之家举行了批判会,两幅画作就挂在少年之家的西墙上。二宫的李老师发言,他说黄胄这家伙架子特别大,不理人,我给特研墨他都不看我,一边画一边抽烟......会很短,散了之后大家涌到一起看画。我们这帮孩子一个劲惊叹黄胄的技艺。回想当时很诡异,批判会更象观摩会。甚至李老师好象在发言中也提到了画技确实很好的话。现在来看黄胄还是很大方的,把两幅画留给二宫就是例证。几年之后,我在北京团结湖范曾的家里亲眼见到范曾从团校表演回来,就把当时表演所画的一幅《促织图》毫不客气地卷了回来。
达人亦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大多数人或许认为君子达人不象凡人那么多烦恼困惑,我谓,燕雀安知鸿鹄之惑。很久以前我与一位正红的相声演员k君同车远行,一通天高海阔之后他冒出一句:你说我将来怎么办?望着他茫然的眼神我心中暗叹:他竟如此困惑。说有一位人前每每能论古今之变的大师级人物在家身边人必须称之为老爷,称之女人为太太。否则会大不悦。坐在轮椅里的书家m翁拉着韩嘉祥的手激愤无比地说:一定要把某某搞臭......隐寓津门的吴玉老,有一回被文化局长白桦命车迎至衙门,落座后秘书说,请稍候,局长在开会马上就到。片刻,吴老竟拂袖而去,步行回家了。凡此种种皆达人之惑也。
窥探镏金时代的余辉
人生有时真分不清自己是过客,还是世界是不断逝去的浮云 。198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20-40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时,我有幸参加了这个更象学术活动的电影展。我也得以窥探镏金时代的余辉,我睁大眼睛注视着颤颤巍巍的夏衍,形若ET的林杉,电影史学家程季华等等。最让我难忘的是陶金和张瑞芳,陶金年近70,头发和皮鞋一样锃光瓦亮,一尘不染,一丝不苟.屁股高高的,象是刚从《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走下来。其时,文革才去不远。张瑞芳更是妖娆甚至性感,怡然而充满活力,我当时想这老太太真是年轻。如今掐指一算她当年不过五十多岁和我今天相近,可我自己还总以年轻人自居,多么可叹可笑。
大家之间的小孩玩意
印家房阑凝多为名人镌印,用其所镌者有吴作人、齐燕铭、董寿平、范曾等等,但知房阑凝者甚少。房阑凝是20几年前南大东方艺术系成立时从广州调来天津的。偶然的机缘他刚到天津就和我认识了,逢年过节他会到我家串门。史学家来新夏喜欢跟范曾来往,久而久之自然也就跟房阑凝熟识了。有一回范曾送给来新夏两块巴林石,来新夏便请房澜凝为其刻印,房澜凝做事有些拖拉虽然写好墨稿,但久未动刀,一些时日之后来新夏竟然把石头要了回去。房阑凝跟我说这事儿的时候还有些忿忿然 :不刻拉倒......
“体制饭”的代价
好多年前因为老太太们点不着煤气而被市长在电视上点名的王局长曾是我的对门邻居,王局长很英俊,有点象王心刚。有一回和他闲聊,我说您高官厚禄......他却说:你才让人羡慕。。。还模仿着戏中的道白说:为人不当差,当差不自在。那个时候我放弃体制饭碗才几年,如今回想这二十年,虽然有很多失落和压力,但也真的享受了自由自在和潇洒。其实体制饭并非只是朝九晚五的辛苦和单调,还有很多绕不过去的尴尬。书画大家范曾先生英雄一世,每每是气宇轩昂,却就是跳不过去职称评定的这一关。而且他那个时代晋升教授要有推荐信。于是范曾不得不西服革履地去见了王学仲,请王先生给他写推荐信。王先生把这事说给我时虽然没有任何渲染,但我听得出其中的奥妙。甚至有些为范先生扼腕的感觉。还有我儒雅倜傥的学兄韩嘉祥不仅同样过了职称考试的“堂”,还亲见了更有失体面的一幕好戏:外语职称考试时天津一个有头有脸的媒体主编就坐在韩嘉祥的前面位子上答卷子,忽然监考官发现那位主编进错了考场,请他去另外一间,那主编起立时屁股下的位子上竟霍然是一大堆的“小抄 ”,那场面真是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知任何是好。
选编九
画家的DNA
二十几年画家何家英的作品的价格一路走高,几十万一尺招来无数造假的。造假的多了,跑来找何家英鉴定画的也就多了,有生人,有熟人,更多的是拍卖公司。有时一天三,四拨人。何家英鉴定的非常仔细,他说画都那么贵就怕看错了害了人家。有一回一个拍卖公司只拿照片没拿原画来鉴定,照片太小看不清,拍卖公司坚称没问题,何家英便在签了鉴定证书。岂料,买家把原画拿给何家英一看,发现是假的。因为不想让买家吃亏,无奈之下只好把这张画从头到尾修改一遍,把假的画成真的。很多画家为了让人在自己手里买画,总把别人拿来鉴定的说成假的。何家英则说要是错的话宁可把假的看成真的,决不能把真的看成假的,不能坑人。画家喻继高撰文说老师傅抱石常常用嘴顺笔,无独有偶何家英也画画爱用嘴抿笔锋,
有一回又见他抿笔我找乐说,以后再鉴定画不用你亲自来了,就查查DNA就行,有你的唾液是真的,没有的是假的......何家英打断我:可别,那我连吐口唾沫都得小心有人偷,太难受了。
请客住饭店
倒退20年中国没有商品房,国人的居住条件非常差,更没有装修的概念。那时象名气已经非常大的范曾刘炳森等人也不过住的老式的偏单。范曾的北京团结湖家里的东西一直码到屋顶。不久他贵为南大东方艺术系主任,府邸也就是南大东北村四楼的小两室。但和民居相映衬的是星级饭店已经在中国兴起,其富丽典雅让国人大为惊叹,常有咱家还不如人家的厕所的慨叹。如此一来,住饭店成了那时时髦的开洋荤。饭店的管理者也把请住饭店当作一种交际手段。我曾在凯悦饭店二楼的粤菜馆里几次看见画家范曾,也知道他常在饭店小住。凯悦饭店的董事长周绍志跟范先生非常熟,我想肯定不会让他自己付帐。还有一年夏天我在水晶宫饭店会晤在那里避暑画画的孙其峰,老先生光着脚在房里走来走去,悠哉悠哉,好不自在。不用问就知道是饭店请客。然而,住饭店也不全是轻喜剧,在一次笔会中画家穆仲芹就不幸地意外终了于天津宾馆的澡盆里,实在令人惋惜。
同学少年
1981年大学时的我突发奇想走火入魔地要自己拍电影,找当时已演过电影《法庭内外》的同学黄月美商量一拍即合。三两下子搞好剧本。我还跑去北京电影学院请教张暖忻郑洞天竟然得到很多鼓励。演员由曾在学校演过话剧的董宪曾和另外两个校花充当,摄影则是在研究所搞医学摄影的朋友,设备也就解决了。没有胶片还是找同学,穆青的儿子穆小方来自电视台,给我弄来一大盒黑白胶片。开拍之后,到美院找常工拍外景时引来小时侯的画友在美院读书的何家英,何元东一大帮学生围观。大家七嘴八舌指手画脚. 何家英惊艳黄月美谓之美如天仙。意想不到的种种困难令影事不了了之。如今30年过去了,黄月美远走澳大利亚。董宪曾任海南省交通厅长。穆小方现任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主编。何元东中国书画报社社长。常工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副主任。何家英更是做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最近他还跟我说起当年情景。
就着孙道临吃辣白菜
我曾说过大约30年前我在北京游荡过一段时间,那些日子一到吃饭的时间我就尽可能往北影的招待所跑。因为囊中羞涩,只有那才有5分钱一份的辣白菜。在那用餐,还可以免费看明星,一举两得,所以不管路多远我也觉得划算。来吃饭的人大多是三五成群,只有孙道临常常是一个人,有好几次我都赶上和他在角落里拼桌。这位跨时代的影帝总是穿着一件棕色的皮夹克,一脸沧桑和忧郁。他见我粉丝的眼神,总是点头示意。他吃的什么菜我想不起来了,我每次不变的辣白菜被他注意到,有一次他问我:你喜欢辣白菜。哎,是。我只得不好意思地支吾。
齐白石转世
古有“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之说。我也有个“封神”的癖好,也就是观人气象,辨其仙俗,别以称谓。我以为凡有杰出造就的人皆非俗人。比如何家英,我认识他几十年,他从小就鹤立人群,虽然那时小何“才露尖尖角”,所以私下里我习惯称之何大仙。别认为疯狂的只有我一个,在南京的一次宴会上,董浩夫妇与我邻座,我亲耳听董浩跟他太太说:“何家英,那就是神仙下凡……”
徐悲鸿一生都崇拜任伯年,他自说是任伯年的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年徐悲鸿出生。任伯年58岁去世,而徐悲鸿也是活了58岁,这真是非常巧合的一件事。何家英大红大紫之后,京城的画商便有一种说法,说何家英是齐白石转世,因为齐白石去世的那年何家英出生。我查了一下资料,徐悲鸿出生整5个月任伯年去世,而何家英出生整6个月齐白石去世,难道灵魂先转世肉体才消亡,这回我可孤陋寡闻了。
参考资料
唐云来论道.黎家明的博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22:37
目录
概述
选编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