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山歌是
福建地方民歌,传承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土楼人对日常生活劳作的感悟,更是土楼民俗文化的缩影。闽南山歌较为自由,歌词一般都是即兴编创,体现了土楼人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得到了海峡对岸台湾同胞的喜爱。
历史渊源
山歌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是种流传于当地人民劳作时,通过男女对唱来传情达意的表现形式。德化山歌便属于这种集文学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产物,其形成历史可谓长期悠久。据县志记載,最早的德化山歌可追溯至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有诗百篇,传于民间”,被民间美称为“颜长官诗”的他长期生活于农村,了解最底层百姓的疾苦,与广大劳动群众有着深厚的應情,因此创作多反映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如 《谕农》:(一)夜半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八)夏日炎炎如火钻,野田禾秀半枯干;皇天不雨农家望,何恨龙神不我看!这些诗篇皆是劳动人民悲怆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已成为德化山歌孕育的最初雏形。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具有调节劳逸、抚慰心灵的功能,勤劳勇敢的德化人民在劳动者创造了山歌,也在生活中享受山歌带来的无穷乐趣。山歌渐渐成为人们田间劳作、茶余饭后舒缓疲劳、自娱自乐的最好方式。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传播普及、民众俱乐部和歌咏队的应运而生,德化山歌也从开始的自娱自 乐走上了更专业化的模式道路。一些受过私塾教育的艺人在生产工作之余,开始编撰大量关于时政、历史传说、民间风俗等内容的山歌,使其歌词不再拘泥于单调日常的抒写,从而为德化山歌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开放转变,一些旅游山歌和计生山歌产生出现,这些由专业山歌编唱队组织表演的新形式,对本土山歌的创新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广效果, 至此,德化山歌的发展可谓进入鼎盛时期,不但当地家家户户会唱山歌,其优美旋律随着本地外嫁女子传入永泰、大田、安溪乃至整个
闽南地区,更有山歌跟随外迁人口传送到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余音缭绕,不绝回响。
代表山歌
德化山歌
泉州
德化山歌是集文学与音乐为一体带有民间故事的传唱艺术,起源于晚唐归德场,是劳动人民上山劳作、田间劳动时男女对唱而表露心情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是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的传统音乐。山歌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歌词押韵,旋律采用民族五声调式。结构形式有单段式、多段式、长歌式。单段式内容较单一,篇幅较短,即兴唱作,一般用于对唱,一唱一和;多段式唱词在两段以上;长歌式篇幅较长,一般具有故事情节。
德化山歌表演形象、生动、亲切、自然、朴实又独具特色。德化山歌源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德化民俗文化发展较早,唐至五代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中原鼓乐和古曲的不断传入。据县志记载: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民间美称其为“颜长官诗”,诗有《农桑》、《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父》十门类(各十首),反映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现实,颜仁郁所作诗歌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明清以来德化农村戏曲班、木偶戏、高甲戏、布袋戏、舞狮、舞龙活动的兴起等,推动了山歌的繁荣发展。德化山歌流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反应乡村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劳动时抒发自身内心的思想感情。德化山歌的旋律有当地特有的韵味,用当地方言即兴演唱,旋律以五声调式为主,歌声委婉动听,歌词押韵。
安溪茶歌
泉州
安溪茶歌用闽南方言演唱,语言通俗,形象鲜明,即兴编唱,随口而出,自由、通俗,不严格限于格律,具有朴实、抒情、悠扬的山野风味和轻快、明朗的叙事风格。从表达的内容上看,有直接反映茶乡一般生活感触的“生活歌”,有伴随茶乡劳动的“劳动歌”,有配合形势、感于切身政治、经济利益的“时政歌”,而以反映爱情生活中悲欢离合感情为主题的“情歌”最多。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传统习惯上都以茶山林野为广阔歌场,现已逐步发展,登台入室,有的变成载歌载舞的表演唱。歌词结构基本属“四句头”的山歌,体式为七言四句一节。茶歌的节拍丰富而多变,节奏具有自由而不对称等特点。
安溪茶歌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原生态民歌,是闽南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产状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代表着闽南人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体现了我国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文化无法阻隔的亲缘关系。安溪茶歌是我国一种特色茶文化形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都山歌
泉州永春
一都山歌萌芽于西晋、唐,形成于宋、元,发展于明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歌是当地劳动人民上山劳作、田间劳动时男女对唱、以歌代言、以歌传情的传唱艺术,歌词押韵、语言精练、旋律简洁、题材广泛、唱法多样、委婉动听、易于传唱,自然朴实又独具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以来,一都镇纪委注重挖掘山歌这一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组织多名民间山歌爱好者共同编创廉政山歌,《一都廉政山歌(精选)》共采编精选《“四风”要不得》《得民心》《为民山歌》《公开歌》《不通歌》《小车自己买》《公开歌》《抓贪官》《全心全意为人民》等9首廉政山歌。利用一都红·酒王赛,山歌文化节、农村佛诞日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廉政山歌表演队陆续到各村进行巡回表演,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莲花褒歌
厦门
莲花褒歌是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传统山歌,山歌主要是独唱和对唱,互相问答的对唱称“褒歌”。褒歌表演时采取二人对答的演唱形式,也叫“相褒歌”。莲花褒歌从明代嘉靖年后在同安莲花山区小坪及毗邻的安溪农村流传下来。莲花小坪山歌用闽南方言演唱,俗语、俚语和谚语并用,讲究押韵。莲花褒歌是山民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多以男女爱慕思念,互相表达感情,以褒扬对方的情歌为内容。歌词一般四句押韵,多以男女对唱的方式进行,一方起歌,另一方答歌,莲花褒歌曲调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种类有爱情类、采茶类、农作类、道德类等。
漳州山歌
漳州山歌是漳州劳动人民创作的歌曲,纯朴而真挚,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简单易学。漳州山歌主要分布在华安、平和、南靖、云霄、漳浦等内地山区,有独唱、对唱、齐唱3种形式。歌词以五言、七言为多,四句一节,每节一韵或两韵。华安是山歌盛行的地方,尤其以高安和仙都最盛。华安山歌较为典型的有《永福调》、《双糕调》、《高石调》、《金山调》、《挽茶歌》、《过路歌》等,以对唱为主。平和山歌受客家山歌的影响,较典型的有《送郎》、《乞丐调》、《秀山山歌》。
山歌种类
闽南德化山歌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的社会生活、风俗礼仪为主,是人们纯真质朴情感的直接流露。根据不同的题材与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劳动歌类:反映人们劳动生产过程的情景,如 《呼牛歌》、《牧牛歌》、《打石歌》、《挑担号子》、《播田小唱》、《作田歌》等。
2、 时政歌类:反映人们在动荡的战争年代顽强的革命斗志与强烈的爱国情怀,如《抗日救国好名声》、《月 光光》、《壮丁歌》、《红军纪律歌》、《翻身歌》等。
3、 仪式歌类:指人们在进行各类仪式如婚丧、占卜、祭祖时演唱的特定歌曲,如《礼俗歌》、《诀术歌》、《祭典歌》等。还有反映节气规律的《节令歌》等。
4、 情歌类以男女对唱的形式为主,内容多是青年男女互诉爱慕之情的对话。如《全心全意共娘好》、《生水娘子》、《风仔吹来味清香》、《娘汝看来君看去》 等。
5、 生活歌类:主要反映家庭生活、伦理道德等内 容,如《劝孝歌》、《顾牛歌》、《问甲心闷》、《园内开花》等。
6、 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歌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 展和人们传统生活观念的转变,出现了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目的的计生山歌,如《生男生女都同样》等;为大力开发旅游业而创新编唱的旅游山歌,如《漂流山歌》、《迎客山歌》等。
结构特点
德化山歌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歌词押韵,有明显的遣词用语、习惯口语的组词造句,和服从韵律的音节节奏安排词句的民间口传编排特征。一般一首四句,每句押韵,多以男女对唱的方式进行,以五声调式为主,题材广泛、内容短小、单纯,词、曲格律均较自由,便于歌唱者抒发自己的感情,歌词字少腔多,句式较自由,又添加俚俗的语气衬词的山歌句式,使得山歌的音乐更接近平常自然语言的节奏,似说似唱,演唱起来更具独特的魅力。
德化山歌的结构形式有单段式、多段式、长歌式。单段式内容较单一,篇幅较短,即兴唱作,一般用于对唱, 一唱一和;多段式唱词在两段以上,如《编四季》这首歌从春夏秋冬四季来歌颂德化老年大学;长歌式篇幅较长, 一般具有故事情节,如《长年歌》,就歌唱了从正月到十二月发生的故事。
德化山歌中最为丰富多彩的是“情歌”,这些情歌采用不同的意象和别致的语言表达了男女间相生爱慕、彼此思念的真切感情,描写了一对育年男女初次相识的情歌,歌词比喻精妙、语言活泼,以寄意有趣的表达烘托出主人公求爱心切的感情心理。
代表作品
闽南德化山歌的种类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等, 如劳动歌类有《呼牛歌》、《牧牛歌》、《打石歌》、《挑担号子》、《播田小唱》、《作田歌》等;时政歌类有《抗日救国好名声》、《月光光》、《壮丁歌》、《红军纪律歌》、《 翻身歌》等;仪式歌类有《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祭典歌》等;情歌类有《全心全意共娘好》、《生水娘子》、《风仔吹来味清香》、《娘汝看来君看去》等;生活歌类有《劝孝歌》、《顾牛歌》、《问甲心闷》、《园内开花》等。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颇有造诣的山歌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山歌表演队伍拥有的展示平台也日益减少。
现在,人们用山歌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在南埕、水口等地的老百姓还自编歌词迎客山歌、漂流山歌等旅游歌曲。山区农村山歌处处传唱,丰富了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对当地的民间民俗礼仪活动、对当地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德化山歌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一些颇有造诣的山歌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山歌表演队伍拥有的展示平台也日益减少,过去那种动辄家家户户都会唱山歌的场面不复再见。德化山歌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严重。因此,发掘、抢救、保护德化山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措施
2007年8月28日,“
莲花褒歌”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
德化山歌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6月,永春
一都山歌被列入泉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12月,“
安溪茶歌”入选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