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州,是今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于公元892年——1371年,1377年——1913年间的地名。先秦时置武都道,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改置武州;唐景福元年(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元时为直隶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阶县,洪武十年(1377)复升为阶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领文、成二县;民国2年(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2004年,武都县改设武都区。
历史沿革
武都历史悠久,境内建置沿革数千年之久。夏、商时期,武都为《
禹贡》中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禹贡》中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武都,“秦已置县”。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颜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秦人将政治寓意、山川地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故称“武都”,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
武都建道的大体年份约在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建陇西郡西县、羌道之后,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之前的五十多年间。武都道初建当在今武都大安庙,属陇西郡。
秦统一六国后仍因之。秦朝后期武都氐羌豪帅复起,秦朝之道政废弛。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击西南夷。于白马西置武都郡。
西晋初期,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置武都郡,改武都县为石门县;置武阶郡。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87),改武都郡为武都镇,治所由石口东移仙陵山(今武都区旧城山),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口登上仙陵山筑起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改武都镇为武州,属南秦州管辖。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废郡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为武都郡,郡治将利。
唐景福元年(892)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旧城山)。
五代十国,约公元908年,阶州为岐统之。约公元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约公元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约公元924年和公元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
北宋,公元1111年间,阶州(州治福津,即今城关旧城山)隶属秦凤路。南宋,约1142年,阶州属利州西路。
元代,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1270年,州治移柳树城(今角弓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今旧城山)。
明朝,约1369年,阶州属陕西巩昌府。明洪武四年(1371),阶州治所由旧城山移武都砖城(即今武都区政府驻地)。
清朝,阶州隶属甘肃。雍正七年(1729),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
民国2年(1913),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
西固县;民国18年(1929年)2月,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4月改为康县。武都属甘肃省八区专员公署管辖(区专署驻地仍设在武都城关镇)。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2004年1月,撤销
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
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
“武都”与“阶州”之关系
陇南零星地出了一些地方史志方面的书,许多书由于先期资料来源有误,或引用者以讹传讹,有意无意间造成了诸多基本概念的错讹与混乱,如“武都古称阶州”等问题。
文件材料错误地说“武都古称阶州”,其主观意图无非是为了炫耀阶州的历史要早于武都,今之武都曾经叫作阶州;其实作为地名,“武都”一词在汉代之前就早已出现。《华阳国志·蜀志》载:“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武都北角武担是也。后,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陇归之曲》。”
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约在周显王在位年间(公元前368一前321年),但“武都”作为行政机构设置的名称,则在西汉初年就见诸于史籍了。
中华书局《汉书卷三·高后纪第三》97页记载: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1457页载:“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说的是公元前186年陇南一带发生地震,武都道山崩,地震造成760人死亡。
武都道建于何时,史书无明确记载,但最晚当在惠帝二年(前186年)之前。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汉中志》中认为:“武都疑秦已置县。”有可能在公元前279年秦国置陇西郡时,与故道、下辨道、上禄道等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