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longnan),又称陇上江南,
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接秦巴山地,南抵四川盆地,西依甘南高原与迭部县、舟曲县和定西市的岷县,北与天水市接壤,面积27923平方千米。全市辖1区8县,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234.22万人。市内方言为中原官话秦陇片中的西汉水流域小片、白龙江域小片和洮岷小片。
名称衍变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陇南位于甘肃省南部,因其地处陇山以南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7000多年前,陇南即有人类活动,是秦人的发祥地,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春秋时期,陇南地区有氐、羌和秦人在境内活动。氏、羌族统称西戎,实行部落制,互不领属,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
今陇南市区域内最早的地方行政建置始于战国时期。武都邑(今西和县洛峪镇一带)约设于战国初年,又置下辨邑(今成县红川镇)、罕开邑(即抱罕,今临夏县东北)、略阳邑(今秦安县陇城镇)等。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在少数民族地区“改诸邑为道”(“道”相当于县),又置狄道(今临洮县)、源道(今陇西县东南)、故道(今陕西凤县双石铺镇张家窑)等。秦惠文王五年(前316年)秦灭蜀时,拓地千里,其地入秦,约在此时,置西县于今礼县永兴乡、西和县长道镇一带。战国后期,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二郡。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行郡县制,陇西郡沿置。今陇南地区先后设有西县、武都道、下辨道、故道、羌道等,均属陇西郡。其余大部地区为白马氏、羌等部族聚居活动区,未纳入秦国版图。
西汉初年,“汉承秦制”,陇西郡沿置。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陇西郡属凉州刺史部。汉末,曹操分司州、凉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属雍州。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魏、蜀两国在这里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建兴七年(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东晋、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兴、阴平5个地方政权,史称“陇南五国”。西晋元康六年(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建立仇池国,至东晋太和六年(371年)为前秦苻坚所灭,族人杨定于历城再建仇池国。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北魏拓跋焘封羌人梁弥忽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县城。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仇池国灭亡后,氐人杨文德建立武都国。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北魏灭武都国时,杨文度之叔杨广香助魏军杀杨文度,受封为阴平公,后南齐承认杨广香为阴平国之主,都阴平(今文县)。武都王杨文度被北魏军所杀后,南朝刘宋政权封杨文弘为武都王,退守武兴(今陕西略阳),后改武都王为武兴王,建立武兴国。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武兴国为西魏所灭。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宕昌国被北周所灭。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阴平国为北周所灭。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唐时期,陇南地区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唐代于陇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占陇南。咸通年间,唐收复武州,更名阶州,咸通七年(866年),收复成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将王韶打败吐蕃,收复陇南,吐蕃据有陇南前后共311年。宋末,陇南为宋、金两国边境,战争频繁。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大举攻宋,破凤州、大散关,朝廷命大将吴璘据守陇南。吴璘之子吴挺与西夏缔盟,共同攻金。开禧二年(1206年),吴挺之子吴曦叛宋,以阶、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权,后宋军将士杀吴曦,4州归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陇南。
元代,于礼县置礼店蒙古军元帅府,后更名为礼店文州番汉军民元帅府,在河州设吐蕃宣慰司。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明太祖间,陇南的阶、文、成、徽、两、礼、西以及岷州、西固之城墙全部筑起,各县区老城的位置基本就在此时形成。明末经历了李自成起义、白莲教之乱、西北回民起义、太平天国等事件。
清康熙年间,陕甘分治,今陇南境均属甘肃布政使司。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领文、成二县,辖今武都区、文县、康县、成县、舟曲县和宕昌县南部境;同年,徽州降州为县,与礼县、两当县同属秦州直隶州。期间,西和县仍属巩昌府。雍正八年(1730年),岷州卫改称岷州,属巩昌府,今宕昌县大部为岷州辖。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武都县分设永康县,后改称康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将甘肃省划分为七个行政督察区,除西固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岷县)外,今陇南境内诸县均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天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甘肃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公署驻武都县),成县、文县、康县、西固县改属武都。1949年7月,西北局在西安组建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陕甘宁边区甘肃行政区,辖武都县、文县、成县、康县、西固县、礼县和西和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5月,岷县划归武都专区。1954年,西固县治迁宕昌,并改名为宕昌县。1956年,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4月,撤销武都专区,辖县划归天水专区和定西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都专区,辖武都县、康县、成县、文县和宕昌县。1963年10月,岷县再次划归武都专区。1985年5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西和、礼县、徽县、两当9县,原属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管辖。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4°01′19″至106°35′20″,北纬32°35′45″至34°32′00″。东接秦巴山地,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和宝鸡市凤县为邻;南抵四川盆地,与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平武县和阿坝州九寨沟县毗连;西依甘南高原与迭部县、舟曲县和定西市的岷县;北与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武山县、甘谷县接壤。全市东西长约237千米,南北宽约230.5千米,土地面积2792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8.67%。
气候
陇南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在水平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暖温带包括全市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中温带包括全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武都区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全市冬半年盛行干冷的西北气流,夏半年盛行暖温的偏南气流。干冷同季,湿热同季,属中国东部季风气候的一部分。由于受地形、植被的影响,市内气候十分复杂,其特点一是垂直变化突出,二是水平差异大,三是坡向差异明显,四是地形气候多样。
市内年平均气温5-15℃,春季(3-5月)升温略快,夏季(6-8月)热无酷暑,秋季(9-11月)降温迅速,低于春温,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冷无严寒。极端最高气温32-40℃,极端最低气温-6-26℃,无霜期约120—260天,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低海拔区高于高海拔区,川坝区高于山地区,深谷区高于浅谷区,少雨区高于多雨区,阳山区高于阴山区。各县海拔1800-20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4-7℃,极端最高气温小于33℃,极端最低气温小于-22℃,无霜期约少于150天。气候温凉高寒,热量条件较差。
全市历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降水特点为时间集中,分布不匀。春季(3-5月)旱多涝少,夏季(6-8月)降水集中,秋季(9-11月)连阴雨多,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候干燥,雨雪稀少。全市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一般东南部多于西北部,迎风坡多于背凤坡,林区多于无林区,高山多于河谷,浅谷多于深谷,阴湾多于阳湾。文县肖家、中庙及武都裕河和康县南部,年降水量达900毫米以上,是全市降水量最多地区。文县、武都区、宕昌县南部的白龙江中、上游及礼县、西和县等西汉水中、上游一带,年降水400-500毫米,是全市降水量最少地区。
全市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不多。除宕昌县、礼县、武都区、两当县为2000小时左右,属日照较多区外,其他县为1700小时左右,属日照较少区。
地质
陇南市位于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转换地带,地处中秦岭、大巴山、青藏高原东缘之间(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西秦岭和岷山山脉分别自东、西伸入市域,地质构造复杂。
文县南部的大复背斜,是由若干次一级的背斜、向斜组合而成,主要由前志留系碎屑岩、火山岩组成。文县周围西南至东北方向为志留系火山岩夹大理岩、泥盆系海相碎屑岩、石灰岩、火山岩。武都区南部为石炭系海陆交互地层、西部为志留系碎屑岩、东北部以地台型石灰岩建造为主,下部为薄层灰岩夹黄绿色砂质页岩、石英岩、黑色灰岩,上部为第三系红色砂岩、黏土、白垩系杂色泥岩、砂岩。东南部为地台型石炭系碳酸岩,西南部为三迭系陆相沉积所环绕。徽成、西礼盆地丘陵区,地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层,其下为200~300米厚的第三系红土层与黏土砂砾层,以及厚达1000米左右的侏罗、白垩系砂砾岩,并有约200~300米厚的侏罗纪煤系地层。北部山地主要为泥盆系砂砾岩、泥质岩、火山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变质砂岩、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岩、板岩、千枚岩和页岩等。
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多期构造运动互相干扰复合的结果。
元古代:西秦岭地层在震旦纪时,属地中海地槽的东延部分,当时是一片海洋。
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时,海水也曾淹没部分地区。志留纪末期,加里东造山运动使碧口系和白龙江系的岩层褶皱成山,形成两个复式背斜构造。泥盆纪中期,海浸慢慢变退,秦岭海槽逐渐转化为咸化泻湖。泥盆纪末期,海水几乎完全由东向西退出,秦岭海槽呈条带状褶皱隆起,初具山脉雏形。石炭纪中期以后,地层继续产生隆陷,结束了地槽历史。二迭纪末期,海槽继续褶皱,上升为秦岭山地。在褶皱上升过程中,两当—武都—礼县方向发生平推、逆掩、逆断或扭断层。
中生代:燕山运动后,徽成、西礼湖体主部相对继续下沉,四周秦岭山地又一次上升,今武都区安化、鱼龙以及大阳坡、香山等许多地区由湖相沉积褶皱上升,形成陆地。
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到第四纪更新世时期,第三纪甘肃系红土层褶皱上升,形成高平原和河谷阶地。第四纪晚更新世时期,来自北部的风成黄土覆盖在第三纪红土层上。
地形地貌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阶梯地形的过渡带。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的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陇南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陇南市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千米,宽数十千米,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东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经银洞山(海拔2468米)、牛头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断头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峡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武都平原绵长近50千米,宽不过1千米。
陇南周边山峰: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之大拉梁和岷峨山,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陇南全境按照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
该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该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殖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
该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该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
该区域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
水文
陇南市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是甘肃唯一全域属于长江流域的地区。境内江河众多,有嘉陵江、白龙江、西汉水、白水江等大小河流沟溪9382条。一级支流有白龙江、西汉水等48条,总长1297千米;二级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条,总长4756千米。
土壤
陇南市土壤的分布规律受南北坡向、经纬度、区域气候和成土母质条件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共有8个土纲、18个土类、31个亚类、86个土属、132个土种。
黄棕壤在市境内主要分布于南秦岭山脉低海拔地区,是该地区土壤南北过渡的起点,也是山地土壤垂直分布的基带土壤,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5.12%。棕壤分布于秦岭山地温暖湿润和半湿润山地,水平分布于黄棕壤以北。在垂直分布带谱中,棕壤位于褐土或黄棕壤之上、暗棕壤之下,占总土壤面积的23.98%。暗棕壤在山地垂直带谱上,暗棕壤位于棕壤之上、亚高山草甸土之下,分布于该市秦岭山地温凉、半湿润气候区,占总土壤面积的5.29%。褐土在垂直带谱中,褐土处于棕壤之下,是陇南市中、北部土壤垂直分布的基带土壤,大致占据海拔1000~1700米的台地、土石丘陵及石质浅山地区,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49.36%,是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潮土是发育在河流中沉积母质上的耕地土壤,主要分布于陇南市内各条河流沿岸的低阶地、河漫滩及山间沟谷低洼地上,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49%。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哈达铺至簸箕以北十个乡镇的平缓山坡地带,海拔2300~2700米之间。上承黑土或亚高山草甸土,向下过度迅速,与石灰性褐土连接,占总土壤面积的1.49%。黑垆土主要分布在西和县、礼县海拔1800米以下的黄土梁峁沟谷山地,占总土壤面积的1.55%。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暗棕壤或棕壤之上,高山草甸土或石质山岩裸露地区之下的带幅内,海拔2800~3400米之间。以宕昌县西部边缘的雷鼓山—三圣爷梁—营盘山一带,武都区雷鼓山、铁家山顶部和文县雄黄山、五花山、白马池梁等海拔2800米以上的石质山地分布面积最大。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徽县、河谷川地,康县、成县、两当、宕昌县等也有少量分布,占土壤总面积的0.19%。
自然灾害
陇南市地处秦岭以南,是中国北亚热湿润、暖温半湿润、高原湿润和南北、东西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多样,干旱、冻雹、暴雨、连阴雨、霜冻等气象灾害较多,尤以干旱面积广,频率高、危害重。全市春旱秋涝、川旱山涝比较普遍。宕昌县、武都县北部等高寒山区几乎每年都有冰雹发生。每到雨季,白龙江、西汉水流域等植被稀疏地区,常因暴洪引起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2020年8月,甘肃省陇南市各县区连日持续普降大到暴雨,降雨量超历史极值,多地出现泥石流、暴洪等洪涝灾害。截至8月18日24时,此次灾害造成陇南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1.86亿元。文县、宕昌县、武都区、康县、成县、礼县、西和县、徽县、两当县9个县区199个乡镇街道2280个村11.12万户40.7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72181人,造成5人死亡,2人失踪。灾情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陇南市抢险救灾工作,下拨救灾资金1780万元,全力支援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陇南市、县两级紧急下拨2268万元应急抢险资金,紧急调拨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物资和帐篷、床、棉被等应急抢险救援物资支援受灾严重地区。全省14支公路抢险队,开展G212线应急抢险保通工作,全力以赴打通抢险救灾“生命线”。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陇南市水资源富饶,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共24条,水资源总量14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可开发量260.42万千瓦,约占甘肃省的三分之一。
2023年,全市自产地表水资源量53.4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192.1毫米。全市地下水资源量24.79亿立方米(山丘区23.59亿立方米,平原区1.30亿立方米,二者重复计算量0.10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54.07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为24.21亿立方米,平均产水系数0.33,产水模数19.4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2023年,全市总供水量1.78亿立方米,按供水工程类型分,蓄水工程0.63亿立方米,引水工程0.77亿立方米,提水工程0.04亿立方米,地下水工程0.29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0.04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第三次中国国土调查,陇南市主要地类数据为耕地面积497716.71公顷(746.58万亩),种植园用地面积80688.42公顷(121.03万亩),林地面积1858490.03公顷(2787.74万亩),草地面积176015.03公顷(264.02万亩),湿地面积11890.98公顷(17.84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62376.24公顷(93.56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3539.82公顷(35.3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4172.59公顷(21.26万亩)。
矿产资源
陇南市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陇南市被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铅、锌、金、锑4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名列甘肃省第一位。重晶石、硅石、方解石、石灰岩、饰面用大理岩等5种非金属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
截至2022年,全市境内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34种,矿产地445处。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25种(不包括伴生矿产),矿产地301处,开发利用的22种。其中,资源清、储量大品位高、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有铅、锌、锑汞、铜、金、锰、铁等,非金属矿有硅、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石膏等。西成铅锌矿带绵延300千米,累计探明铅锌储量超过1300万吨,预测远景储量可达2500万吨,为中国第二大矿体。锑金属储量为14.9万吨,为中国第三大矿体。黄金储量已探明190吨,远景储量300吨以上,已探明储量400千克以上的大中型矿床20余处,其中文县阳山金矿探明储量已探明储量300吨以上,是中国特大型金矿之一;礼县的岩金,探明储量27.8吨,远景储量50吨;文县的沙金,年产量占甘肃省40%以上。
生物资源
陇南市是甘肃省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地区,自然生长高等植物约140科820属2500多种,列入国家、省级重点保护珍稀植物6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绿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水杉、独叶草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秦岭冷杉、麦吊云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独花兰、白豆杉、金钱松等21种。全市有林地面积2714.35万亩,森林覆盖率45.27%,全市草原面积264万亩,草原植被盖度值93.94%。两当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38%,植被覆盖率89%;康县森林覆盖率达70.45%。
陇南市野生动物种类占甘肃省的一半以上,珍稀陆生兽类约7目28科8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扭角羚)、金钱豹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藏酋猴、猕猴、黑熊、鬣羚、毛冠鹿、豹猫等。珍稀鸟类约16目43科280种,其中有朱鹮、绿尾虹雉、金雕、雉鹑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蓝马鸡、红腹角雉、红腹锦鸡、勺鸡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陇南市地处长江上游秦、蜀、陇咽喉之地,生态优势突出,是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区、秦巴生态保护发展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截至2023年8月,境内共有34个自然保护地,其中有1个国家大熊猫公园(数量占中国总数的十分之一)、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南端,是一个以保护大熊猫、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的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截至2024年10月,保护区总面积为1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49%,共有110只野生大熊猫。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4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及分布有大量群丛。已查明的维管束植物有138科590属131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12种。保护区内分布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325种,昆虫1611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4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26种。保护区是甘肃羚牛秦岭亚种的最大的分布区,也是中国秦岭西部、甘肃境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陇南市辖1个区、8个县:
武都区、
康县、
文县、
成县、
徽县、
两当县、
西和县、
礼县、
宕昌县,199个乡镇(街道)。市政府驻地为陇南市武都区东江镇市行政中心C区环保大厦。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年末,陇南市常住人口234.2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9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0.10%,比上年末提高1.61个百分点。全市出生人口1.87万人,出生率为7.89‰;死亡人口2.46万人,死亡率为10.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1‰。
全市常住人口中,从年龄构成看,0-14岁人口47.7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0.38%;15-64岁人口146.56万人,占62.57%;65岁及以上人口28.72万人,占12.2%。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119.42万人,占总人口的50.99%;女性人口114.80万人,占总人口的49.01%。
参考资料:
民族
陇南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活动聚居的地区,先后有戎人、秦人、氐人、羌人、吐蕃人、蒙古人、回民及汉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居住活动在陇南的古代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相互交往、碰撞和融合,最终形成了陇南汉族、
回族、
藏族、
蒙古族、
彝族、
壮族、
朝鲜族、
满族、纳西族、羌族、撒拉族、东乡族、维吾尔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佤族、塔吉克族、白族等30个民族为基本成分的民族构成格局。
语言
陇南市属官话方言,基本为中原官话秦陇片中的西汉水流域小片和白龙江域小片和洮岷小片。
武都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的支方言。因与四川毗邻,又夹杂了一些西南次方言,属西北、西南次方言的支方言。再细分,武都方言还可分为武都城关区、下山区、藏民族区三个方言区。除藏区外,这些方言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与普通话比较主要是发音、语调的差别。
文县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北、西南次方言交融形成的支方言。文县方言可细分为中东部和西部白马人方言区。这些方言区的方言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除白马人方言外,与普通话比较,主要是语音语调和吐词方面的差异大。
宗教信仰
陇南市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个宗教。截至2017年9月,全市有信教群众15.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截至2024年4月,可查询的宗教场所有164处,其中,道教43处,均为全真教道观;佛教121处,均为汉语系佛教。
经济
综述
陇南市处于兰州、西安、成都、重庆四大城市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古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要地,现为甘肃省域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置身“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中,陇南市多措并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了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3年,陇南市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02.7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329.3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2:26.1:54.7。第一二三产业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7%、28.9%和54.1%,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477元,比上年增长7.6%。
参考资料:
第一产业
陇南是农业大市,农业种植业有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业,初步建立油橄榄、中药材、特色水果等良种繁育基地。市内建设有大型放养鸡生产基地,重点支持放养鸡产业;依托两当狼牙蜜、武都崖蜜宕昌百花蜜等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初步建成中蜂产业基地、繁育基地和中国特色的中蜂养殖示范区;徽县、成县、武都区建设有良种猪大型繁育场,打造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冷水鱼养殖也是陇南重点区域特色产业,初步建设成甘肃重要的冷水鱼养殖基地、繁育基地和商品鱼基地。
2023年,陇南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57.9万亩,比上年增长0.3%;油料种植面积48.6万亩,比上年增长4.9%;蔬菜种植面积59.1万亩,比上年增长7.0%。全年粮食总产量92.7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夏粮产量36万吨,比上年增长2.9%;秋粮产量56.7万吨,比上年增长3.3%。蔬菜产量92.7万吨,比上年增长8.2%。特色产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中药材产量23.0万吨,比上年增长13.9%;油橄榄产量5.5万吨,比上年增长15.2%;核桃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28.6%;花椒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8%。
2023年,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8.3万吨。年末牛存栏14.8万头,比上年增长4.6%;猪存栏56.4万头,比上年下降2.6%;羊存栏27.5万只,比上年增长9.2%;家禽存栏617.8万只,比上年增长9%;兔子存栏55.2万只,比上年增长558.1%。牛出栏5.4万头,比上年增长5.7%;猪出栏82.3万头,比上年增长8.1%;羊出栏20.7万只,比上年增长12.5%;家禽出栏499.9万只,比上年增长6%了;兔子出栏276万只,比上年增长356.7%。
第二产业
陇南市第二产业以现代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有色冶金、绿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材料和中医制药等新兴产业为主。主要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白酒酿造、有色冶金、非金属等产业链,实施市列重点工业项目。
2023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中外合资企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2%。分门类看,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1.0%;采矿业比上年增长3.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下降0.6%。
2023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营业收入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医药制造业完成8.9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6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利润总额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利润总额6.0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市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4%。年末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02个。
第三产业
陇南市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坚持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全力构建“大景区 全域游”发展格局,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陇南市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服务、电商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754%、90.9%和67.4%;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邮政业、道路运输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2.4%、11.6%、10.9%;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及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7%、3.4%。
2023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9878.44万元,比上年增长98.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7641万元、移动业务总量113496.82万元、联通业务总量25840.6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42900万元。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国有投资比上年增长13.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5%;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41.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1.7%;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0.1%,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0.1%;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5%。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8.3%,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5.9%。基础投资比上年增长11.3%,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比上年增长55.5%;卫生和社会投资比上年增长2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上年下降19.5%。
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6亿元,比上年增长9.8%。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9.2%;餐饮收入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比上年增长30.8%,服装、鞋帽、纺织品类比上年增长35.9%,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37.2%,饮料类比上年增长39.9%,烟酒类比上年增长83.9%,通讯器材类比上年增长31.1%,化妆品类比上年增长31.7%,体育、娱乐用品类比上年增长48.8%,汽车类比上年增长5.0%,石油及制品类比上年增长8.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比上年下降31.0%。
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9亿元,比2022年增长37.1%。其中,出口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进口258万元。主要出口商品为鲜苹果、苹果汁、鲜葡萄、中药材等。
2023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完成税收收入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增值税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企业所得税1.8亿元,比上年下降3.8%;个人所得税0.5亿元,比上年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
2023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03.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外汇存款280万美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住户存款1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65.5亿元,比上年下降19.5%。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中长期贷款7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短期贷款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5.3%。
2023年,全市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6.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6%;人身险保费收入11.99亿元,比上年下降1.71%。全年赔付支出7.91亿元,比上年增长42.36%。其中:财产险赔付4.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67%;人身险赔付3.19亿元,比上年增长66.48%。
经济功能区
陇南经济开发区位于甘陕川三省结合部的徽成盆地,规划范围涉及成县红川镇、店村镇,徽县伏家镇、栗川镇、泥阳镇,总面积37.76平方千米,建设用地23.43平方千米。规划定位是西北地区生态白酒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陇东南地区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陇南市现代化产业新城。开发区依托重点发展酒类酿造、农特产品加工、生物制药,辅助发展现代物流、中医药康养、电商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服务“3+X”产业体系,和总体空间规划“一带两核,三谷八簇”的功能结构布局,形成完善的产城互动生态圈。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年末,陇南学校总数2116所(含教学点671个),教职工35290人。其中,专任教师33103人。在校学生数495046人,其中:小学在校生215254人、初中生107986人、高中生55280人、中等职业学校15504人、幼儿园87182人、陇南师专8757人、陇南开发大学46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100%、99.94%、96.21%。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5万人,比上年增长0.77%;初中招生3.73万人,比上年增长1.82%;小学招生3.49万人,比上年增长4.59%。各类普通高校在陇南录取20496人,比上年增长8.9%,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5504人,比上年下降16.8%。
医疗事业
2023年年末,陇南市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445个。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1个、中医院8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疾控机构10个、中心血站1个、乡镇卫生院2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村卫生室3172个、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所)3个。拥有病床位21563张,共有卫生人员2233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272人、其他人员6063人。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助理)医师5897人、注册护士6971人、药师(士)665人、技师(士)987人、其他1752人。
医院成立于1952年,位于陇南市武都区江北街道办事处万象社区东江路20号,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育、科研、预防保健及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地区300多万人口的医疗任务。医院设有本部、东、西、南四个院区,以东江院区为中心,总占地面积143亩,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集体)”、共青团中央“抗震救灾先进团组织”以及“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党风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省医德医风百日竞赛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60余项。
科技事业
2023年,陇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200家,增速位居甘肃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共有48家,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全市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8.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17.42%,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0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39项。全市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获2022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6项,创建认定省级创新型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科普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省级星创天地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数量创历年新高。
文化事业
2023年年末,陇南市共有国有文艺院团6个,全年演出1041场,观众达154万人次;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达96.29万余册;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6个,其中:博物馆7个,纪念馆9个。全市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数量17132件/套,其中文物藏品数量15461件/套,一级文物144件/套,二级文物453件/套,三级文物1575件/套。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21%和98.57%。
2024年8月2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名单,陇南市3家博物馆晋级为国家等级博物馆。礼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徽县博物馆、西和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礼县博物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3864.7平方米,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保管、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现为甘肃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社会科普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徽县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100余件,以《通衢丰邑—徽县唐宋文明展》为基本陈列,展出唐宋文物340余件,图片500余幅。
西和县博物馆馆舍面积3080余平方米,是一所集收藏、展示、研究西和县出土文物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藏有文物4000余件,以古生物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佛教文物、钱币、瓷器、古书画为主。
《陇南日报》作为中共陇南市委机关报,是陇南市唯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陇南日报》坚持“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践行‘三贴近’,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的办报宗旨,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在宣传政策、指导工作、联系群众、传播信息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为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陇南提供舆论支持。
体育事业
2022年6月28日,陇南市第九届运动会所有竞赛项目圆满结束,参赛范围包括九县区,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及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省驻陇南各单位,学校、企业等30个代表团、38支代表队共3570人,该届运动会共决出262枚金牌236枚银牌、230枚铜牌,总计728枚奖牌。其中,武都区、成县、市直属学校代表团分别获得A组奖牌榜前三名,共29人36次打破23项全市纪录。在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陇南市代表团位列奖牌榜第七名、积分榜位列全省第八名。
2022年,全市争取全民健身设施项目36个,累计争取资金1375万元。截至2023年1月,全市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及各类健身场地2400个。
环保事业
2023年,陇南市新增造林76万亩,义务植树1007万株,完成市区南北两山生态修复3000亩,建设绿色长廊811千米。治理水土流失132.4平方千米。“三江一水”河道治理有序推进,河湖“四乱”动态清零。全市设有环境监测站10个,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0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率为98.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居全省第一。国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区域内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9.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0分贝。
水利工程
2023年,陇南市实施水利项目164项,总投资200.57亿,计划完成投资13.51亿。截至12月底,到位资金18.59亿,已完成投资18.44亿元,投资完成率146.35%。新增河湖视频监控设备159个;完成省级2条,市级6条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对28条河流开展健康评价。实施农村供水项目16项325处,总投资1.93亿元,完成投资1.93亿元。配套完善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备163套。对全市1550个自动雨量站点和各类监测预警设备全部上线运行,修订完善了全市水库运行调度计划,全年全市汛情总体平稳。
截至2023年4月,陇南市共有水库(水电站)12座,其中文县4座,为碧口水库、麒麟寺水库、苗家坝水库、汉坪嘴水库;礼县2座,为红河水库、苗河水库;西和县3座,为晚家峡水库、黄江水库、黄石崖水库;成县3座,为高峰水库、贾坝水库、芦沟水库。
社会保障
2023年年末,陇南市发放失业保险222人,比上年下降35.4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60550人,比上年下降0.3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7009人,比上年增长5.8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7655人,发放低保金2.05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9829人,发放低保金8.29亿元。
2023年,全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69万人、240.15万人。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县级特困供养机构实现全覆盖。全市全年共有城镇、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61人、1.94万人。
交通运输
综述
陇南市地处中国大陆版图几何中心,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长江经济带,是甘肃省区域物流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节点,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市境内形成“一廊、一圈、两中心、多直联”的综合交通网主骨架,“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成为了甘陕川综合运输枢纽连接地。
公路
陇南市境内公路2690条,其中普通国道5条、高速4条,普通省道39条、县道49条、乡道182条、村道2411条。通车总里程19468.2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44.85千米、一级公路2.6千米、二级公路939.94千米、三级公路1235.11千米、四级公路16117.12千米、等外公路528.61千米。
截至2024年5月,陇南市全面建成兰海高速(陇南段)、十天高速(陇南段)、两徽高速及成武高速,武九高速实现区间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44.8千米,位列甘肃省第二。现有武九、景礼、康略、和昌4条在建高速,总里程为217.6千米。正在积极推进两水至九寨沟、康县王坝至阳坝、成县至天水、余家湾至凡昌高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铁路
陇南市境内设有陇南站、宕昌哈达铺站、宏庆站、徽县站、两当站等,正在新建天水至陇南铁路,全线设站18处,其中新建车站16处,设计时速160千米/小时,新建正线全长208.207千米,正线设桥24.515千米/37座,隧道162.618千米/25座,桥隧比89.88%。配套修建天水站联络线2.4千米,陇南西站疏解线3.177千米;改建既有天平线正线及疏解线1.413千米。
2017年9月30日,中国第三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兰渝铁路全线通车,连通“陇上江南”,在陇南市全长222千米,设陇南站、哈达铺站。
陇南站陇南火车站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新区,是兰州铁路局管辖的二等站,也是兰渝铁路上的中型客货共线铁路车站。车站于2014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12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2023年,陇南站完成旅客发送任务163.5万人,日均发送旅客4481人。
航空
陇南机场坐落于成县东北方向石家沟村,距陇南市区140千米,距成县县城7.5千米,占地面积约2811亩,于 2018年通航运营。截至2022年底,陇南机场累计开通9条航线,通达北京、上海、深圳、青岛、西安等13座城市,航线里程达到3.8万千米。2023年完成运输起降4535架次、旅客吞吐量33.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吨。
水运
陇南市境内码头渡口主要集中在苗家坝、麒麟寺、汉坪嘴、碧口库区,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渡口码头40处,浮码头12处。
截至2023年4月,陇南港有白龙湖、碧口2个港区,内河通航水域分别为白龙江航道、白水江航道和让水河航道,均为通航航段,航道总里程为186.5千米。陇南港口共有码头38座、泊位42个。水路运输主要以两岸摆渡、库区内短途旅游为主。
白龙江航道是嘉陵江的支流航道,跨越甘、川两省,地处秦岭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性航道。白龙江甘肃陇南段航道里程约192千米,其中汉王至苗家坝段为等外航道,苗家坝至碧口36千米为碧口电站库区航道,碧口以下至省界段约30余千米(该段航道上段为麒麟寺水电站库区航道,下段为宝珠寺库区回水变动段)。
管道运输
2022年9月28日,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与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联合运行,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年输送能力可达千亿立方米,进一步完善中国西北能源战略通道,提升中国天然气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西四线工程甘宁段起自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止于宁夏中卫市,管道全长1145千米,其中甘肃段长1062千米。
陇南市境内共有长输油气管道5条,分别为兰成原油管道231.86千米、兰成渝成品油管道232千米、中贵天然气管道186.1千米、中贵陇南支线92.3千米,康汉线天然气管道4.2千米,相关县区自建管道87.33千米,总里程为833.79千米。
公共交通
2018年年末,陇南市共有客运班线企业19户,客车1796辆;旅游客运企业5户,旅游客车50辆;四级以上等级汽车客运站15个;出租企业共18户,出租汽车2450辆;公交企业11户,公交线路72条,公交汽车586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78辆,建设充电桩44个。
2022年,陇运汽车运输公司各汽车站完成“云站务”系统改造升级,开通电子客票和电子发票的使用。成县汽车站通过市交通运输局站级考核,被核定为一级汽车客运站。自2017年至2022年,全市共淘汰老旧燃油公交车111台,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216台,在武都、文县成县修建新能源充电站4处,共建有充电桩50多个。
人文
综述
陇南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既有华夏民族大文化的同源性,又有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等见证了陇南历史文化的厚重,还有独特的乞巧文化、白马人民俗文化等。古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要地,今有“绿色明珠、陇上江南”之美誉,既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温婉而秀丽,又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粗犷而豪放。汉、藏、回、古氐、羌等多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秦陇文化、巴蜀文化、汉族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使陇南地域文化呈现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色。
饮食
陇南,处于甘肃、四川、陕西三省之交,此地饮食如同地理位置一样,融汇了三省所长,各色小吃独具风味。主要有武都洋芋搅团、武都米皮、西和锅盔、洋芋饼、礼县宽川凉粉、豆花面、江洛棒棒面、陇南麻食、油面茶、荞麦面、豆花子、麻辣粉、武都面皮等。
早在两宋及明清时期,甘肃地区就是茶马交易的重要地区。陇南绿茶,所加工茶叶经久耐泡,清香爽口,色泽清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产地自然环境特殊,无污染,质量上乘,茶叶茶芽鲜嫩,条索紧细,具有清心明目、消食利水、止渴生津、提神醒脑、健美减肥等功效。
武都油橄榄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都区是中国境内油橄榄最佳适宜种植区之一,是中国四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武都油橄榄产量高,含油率高。2005年12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归、岷当归等。宕昌是当归的原产地之一。唐人苏敬在《新修本草》中说:当归“以宕州者为最佳”。唐时宕州即今宕昌县。由此可见,宕昌当归,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哈达铺当归素有“药王”之称,以身干粗长,根头肥大,叉根较少,外皮棕黄,肉质饱满,香气浓郁,折断有白色,有粉质者为最佳。
习俗
地区象征
2020年12月10日,迎春花被确定为陇南市“市花”,油橄榄被选为陇南市市树。
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花色为黄色,先开花后长叶,具有清香。别名黄素馨、金腰带。迎春花与梅花、水仙花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常见的花卉之一。迎春花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还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
油橄榄,木犀科木犀属常绿乔木,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素有“植物油皇后”的美誉。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东岸的新月地带,1964年3月3日,周恩来总理亲手栽种了第一棵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油橄榄树苗,从此拉开了中国引种油橄榄的序幕。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陇南市非遗列入县(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有867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43个、市级267个,成功申报市级以上传承人279名。
文物古迹
2023年年末,陇南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8处。全市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0处,其中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当兵变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共有可移动革命文物1528件(套)。全市有各类革命纪念馆9个,实现九县区全覆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哈达铺镇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境内岷山脚下,原名哈塔川,后称为哈达川,历史上长期属于岷县。因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哈达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略要冲,是西北南下入川的交通要道和隘口。哈达铺是中国中药材当归的主要产地,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哈达铺镇设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处,为哈达铺会议旧址,馆内现存文物52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14件。2005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碧口镇位于陇南市文县,距县城85千米,南邻四川青川县,白龙江从这里向东进入四川省。碧口海拔624米,是陕甘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过渡地带。碧口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被称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和“陇上小江南”。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就有农牧活动。,2006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杨店乡杨店村位于两当县城东南19千米处的陕甘交界处,与陕西凤县接壤,为甘肃进出川陕门户,国道316线横贯全境,乡村道路星罗棋布,交通便利,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杨店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就是出甘入陕接川的三省通衢。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店古建筑群,呈南北走向,长718米,宽10米,核心保护面积21600平方米,对研究甘肃东南部地区民居古建有着较为重要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杨店村自唐宋起经济文化已十分发达,至明清更趋繁荣,商贾云集,物流畅通,文化底蕴丰富。
传统村落
截至2024年5月,陇南市共有28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数量位居甘肃省第一。
文县石鸡坝乡哈南村又叫哈南寨,坐落在离文县城30多千米的白水江上游南岸,与九寨沟同一方向。远在新石器时代,哈南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唐宋以来,官方在此设屯置寨,部兵戍守,属文县四大边寨之一,为拒吐蕃入关的重要隘口。2012年12月,哈南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全市仅此一村。
鱼池乡乔河村位于两当县西南部,距县城8千米,交通便捷。乔河村先后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精神文明村、市级和美乡村,2023年入选中国第六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其他文化
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早在3000多年前,秦始皇的祖先在此处牧马狩猎,开化拓土,始国东进,最终雄霸中原,一统神州。礼县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春秋初期秦公陵墓的抢救性发掘与研究,确证今礼县东北部西汉水上游地区即是《史记》记载的从商末至春秋初期约400年间秦人的先世嬴姓部族与早期秦国的活动中心——西垂(西犬丘)之地,也是秦第一都邑和第一陵区所在地。
陇南是三国古战场,三国文化在此集聚,先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大战于陇南,屯兵祁山堡、巧设空城计等皆出于此。后姜维九伐中原,兵困铁笼山等经典战役及邓艾偷渡阴平也都发生在陇南境内。陇南是汉魏主战场,祁山堡又是其后方大寨,三国文化在此形成与传播,礼县祁山武侯祠又称武侯庙,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建,系全国现存规模较大而完整的9座武侯祠之一。
陇南是古氐羌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诗地理考》载:“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叠山属甘肃南部,与岷山相接。宕指今陇南市宕昌县,与岷江相近。根据《魏书》及《周书》记载,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始建宕昌国,都城就在今宕昌城关旧城。《武都县志》记载:“陇南武阶,古为白马氐人聚居之地。”南北朝时期,氐人先后在陇南境内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武兴国等地方政权。至今在文县铁楼藏族乡和石鸡坝乡十八个白马人山寨传承和保存着丰富和独特的藏族文化,被学者称为是罕见的民俗文化大观园和氐文化的活化石。
陇南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留下了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等众多革命旧址、遗迹和革命文物。习仲勋等老一代革命家在国民党队伍中进行秘密斗争实践、探索在旧军队中发展党组织、领导发动“两当兵变”。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数量众多、价值重大,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885件套,主要收藏于全市九县区纪念馆。
风景名胜
综述
2023年年末,陇南市共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44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7家(居全省第二)、3A级景区21家、2A级景区5家;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5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家。2023年,全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640.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47亿元。
重要景点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