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聚居区的曲艺种类之一,是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
历史渊源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哈萨克族族源乌孙、康居时代。作为属于现今哈萨克大帐部落的“乌孙”之名,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叙及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单于给汉廷送来的一封信中。此后,“乌孙”之名屡见于《史记》、《汉书》中,是与汉室和乌孙汗国几度联姻密切相关。而《汉书·西域传》载:“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愿聘马骡各千匹。’”汉廷遂以乌孙解忧公主弟子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舍上林中,学乌孙语。”显然,在长安城内能为远嫁乌孙的公主官属侍御派专人教授乌孙语,“足证当时的乌孙语言已相当发达。”伯恩施坦姆认为“在公元前后,一种与突厥语相近的语言便广泛流行于乌孙和康居游牧民中间”《汉书·张骞传》云:“大宛……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张骞一路风尘仆仆,又被乌孙派出翻译和数十位使者,带着数十匹马向长安而来。由此可以断定,早在此前,乌孙、康居的语言已是能与汉语对译的成熟语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就曾忠实记载:“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那么,在当时乌孙、康居语言出现诗歌和韵文体的阿依特斯便在情理之中。而在乌孙汗国时期,在迎来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那样盛大的庆典上,不会没有阿依特斯阿肯对唱来增添喜庆气氛。而阿依特斯文化的这一特性,保持并绵延至今。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真正开展和繁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阿肯阿依特斯作为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得到全面普及。阿依特斯已经逐步纳人了政府主办的轨道。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及至相关市县人民政府,都在举办各级阿依特斯对唱竞赛。这一点,为不断推出阿依特斯新秀年轻阿肯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与哈萨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紧密相连。培育阿肯和阿依特斯教育已成功引人高等学府教育序列,成批接受了现代学院教育的阿肯新人已崭露头角,为阿依特斯文化科学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期刊、报纸、图书、音像、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为阿依特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传播方式。
艺术特色
曲艺种类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有如生产生活歌、习俗歌、历史歌、宗教歌、情歌等。其中,生产生活歌包含了牧歌、猎歌、山歌、节令歌、谎歌(Otirk)、性歌(Badik)等;习俗歌包含了婚俗歌、礼仪歌、哀歌(报丧歌、挽歌、追思歌)等;宗教歌包括对原始宗教、基督教、皈依伊斯兰教以后的赞颂歌、劝善信道歌、开斋节时的嘉热帕赞(Jarapazan)歌、祈祷(Bata)歌,以及古老的巫师(Bakhsi)歌等。婚俗歌又可分为女方的森丝玛(Sengsima/新娘哭嫁歌)、送别歌(Hoxdasu),男方的婚礼序歌(Bastama)、加尔-加尔(Jar-Jar)、揭面纱歌(BetAxar)等。
表演形式
即兴创作
对唱类型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对唱没有固定的曲牌或相应的唱腔流传,演唱者一般根据对唱的内容从语言本身生发旋律与节奏,并且多弹奏冬布拉为自己伴奏,也有不用冬布拉伴奏的徒口清唱。一是由不同部落或地域组织阿依特斯活动,由各自部落或地域有名望的阿肯出面对唱,决出胜负;二是在喜庆佳节秦会中衍生出阿依特斯活动,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阿肯们纷纷相约捉对交锋,增添欢乐气氛;三是名家专程造访,一试高低,同时也增进友谊。所有这几种形式具备统一特质,即必须在众人面前对唱,听众才是这些阿依特斯阿肯即兴对唱才华的最终欣赏者和裁定者。从另一方面,阿依特斯文化的本质也是要给众人带来愉悦。
音乐特征
自太平洋至多瑙河广袤的五声音阶带上,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唯一的
七声音阶文化构成的音乐,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性。
冬不拉是阿依特斯对唱时不可或缺的民族乐器,每一位阿肯都是出色的冬不拉琴手。通常在进行阿依特斯对唱时,阿肯们都要弹着冬不拉琴放声歌唱。每一个阿肯都有自己的曲调和音乐旋律,他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曲调和音乐旋律来即兴组织诗句,并当即吟唱出来。这些曲调和旋律,往往体现着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特点。但又保持着浓郁的民歌叙述方式,深受哈萨克民众的喜爱。当然,其中一些名曲,可以成为独立的歌曲,广为传唱。无疑,阿依特斯文化的音乐特性,进一步丰富了哈萨克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音乐宝库。
经典剧目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有丰富的语言内涵,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民族特色,灵活多样的表演,寓教于乐的艺术,是哈萨克族人民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其代表剧目有《巴斯塔吾诗》(开场弹唱)、《阿曼弹唱》(问候诗)、《赞美弹唱》、《山的弹唱》、《四季弹唱》、《训诫弹唱》、《叶吉克弹唱》、《玩笑弹唱》、《鱼种弹唱》、《议事弹唱》、《知识弹唱》、《猜谜弹唱》等,既是群众的娱乐形式,也是传授知识的方法。
流行地区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哈萨克族的年轻一代对阿依特斯的兴趣越来越淡漠,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保护措施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竞技式的对唱,阿依特斯艺人们在表演时通常采取扬己抑人的方式,力图先声夺人,语言尖刻而又互相谅解,胜不骄,败不馁,胜者谦和有礼,败者不耻于输。阿依特斯的表演必须在众人聚集的场合下举行,通常在不同部落、不同地区的艺人之间展开。
清河县艺术传承中心和乡镇传承点定期开展阿依特斯弹唱比赛等活动;继续举办阿依特斯为内容的民间音乐研讨活动,编写出版相关著作;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承人,继续传承阿依特斯艺术,对阿依特斯的生存环境、原生态艺术资源进行保护。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教育已成功引人高等学府教育序列,成批接受了现代学院教育的阿肯新人已崭露头角,为阿依特斯文化科学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布尔江·阔加库勒与沙拉的对唱,艾塞特·乃曼拜与额尔斯江等的对唱,江布尔的系列对唱等,均被《现当代哈萨克文文学》期刊刊发,各出版社结集出版,成为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文化传播的范本。
传承人物
布比玛丽·贾合甫拜,女,1934年生,哈萨克族民间阿依特斯阿肯,出生于新疆察布查尔县金泉镇。1980年至1990年多次在阿肯弹唱会上获一、二等奖。她创作的铁尔麦、托勒傲、约令等36首弹唱诗于1986年在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萨克民间诗集》上刊登。自此《祝贺你30年》《我们的今天》《金泉》等50余首各类题材的短诗以及《送礼》、《乌孙山》等长诗(克萨)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先后刊登在《伊犁河》、《曙光》、《伊犁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布比玛丽对唱的曲目有:《布比玛丽与卡凡的对唱》、《布比玛丽与别尔得汗的对唱》《布比玛丽与居马汗的对唱》,叙事长诗克萨等114件,均已整理成册。2009年6月11日,布比玛丽·贾合甫拜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加玛勒汗·哈拉巴特,女,哈萨克族,1940年5月5日生,哈萨克族民间阿依特斯阿肯。2017年12月31日,加玛勒汗·哈拉巴特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哈斯木汗·瓦特汗,男,哈萨克族,1945年生,萨克族阿依特斯阿肯,新疆伊犁人。他从1961年开始创作诗歌,巳出版《贡献》《白河》《心中的秘密》等诗歌集。1981年至1996年多次在阿肯弹唱会中获一等奖。他创作的铁尔麦歌词《纳吾热孜之歌》,在1984年伊犁地区阿肯弹唱会观摩演出评比中获得优秀歌词奖。2018年5月,哈斯木汗·瓦特汗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沃斯尔汉·加尼木汉,男,哈萨克族,1967年生,父亲加尼木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阿克塞草原上有名的阿肯艺人,2018年5月,沃斯尔汉·加尼木汉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文化体育中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文化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获得“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项目保护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文化体育中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曲艺价值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智慧的艺术结晶,它用精炼、通俗、优美的诗歌语言总结人生经验,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认识,抒发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知识的崇敬,反映出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在哈萨克民俗、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统节目主要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
重要演出
197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阿勒泰地区的阿肯们在美丽的喀纳斯湖畔举行了阿依特斯大会。
1981年7月,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阿肯阿依特斯会”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