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耆尼
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
阿耆(qí)尼(梵文),即火天,是吠陀教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词,与拉丁语的火焰—-“ignis”是同源词(及与英文动词点火“ignite”同根)。密教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为东南方之守护神,于密教为重要护法神之一。有各种形象,在胎藏界现图曼荼罗中,火天位于外院东南隅,为仙人形,具有四臂。右二手分别持三角印、念珠,左二手分别执澡瓶、仙杖,住于火焰中。在金刚界曼荼罗金刚部中,火天位于西方,身呈肉色,右手持三角印,左手执仙杖。又据《十二天供仪轨》所载:火天乘青羊,遍身火焰,具四臂,右二手分别持青竹、军持,左二手分别为扬掌、持念珠。有二天女手持天花,左右并置苦行仙。此外,密教修护佛法时,先设火天坛供养火天,而后供养诸尊。
人物简介
吠陀教以及印度婆罗门教火神。又作阿哦那、恶祁尼、阿只尼。意译作火。创世之初,创造主梵天用他的肚脐眼创造出八位善良的天神,称为“婆苏”。意思是乐善好施;其中老六就是火神阿耆尼,又以他的威力最强大,成为婆苏的首领。
阿耆尼一词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词,与拉丁语的火焰“Ignis”是同源词(以及与英文动词着火“Ignite”同根)。
阿耆尼作为火的神格化象征了火焰永恒不朽的奇迹,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给阿耆尼火的祭品会被净化以及传达到其他神祇,亦令阿耆尼带有净化和送信者的属性。
阿耆尼是典型的经历了三相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信仰的兴起、但对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
据《梨俱吠陀》记载,其来源或存在形式有三种,即三界中,于天界为太阳,于空界为雷电之火,于地界则为祭火。此为印度教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思想之萌芽。于《梨俱吠陀》中,特别赞美火神之赞歌占全部赞歌之五分之一,仅次于因陀罗。祭祀时能把祭品传送给诸神,故被视为诸神与人之间的使者。除人类、禽兽之外,火神亦普遍存于植物、水中;祭典之外,亦常于诞生、入门、结婚之时祭拜之。全身呈红色,发光如太阳,面色如奶酪,无头无足或三头七舌,十方皆面、金眼、千眼等。于诸神中与人类之关系最密切,能破除黑暗,烧尽不净,降魔除怪,亦被称为‘罗刹(恶魔)之杀戮者’。此外,能降恩予崇拜者,并解救危难。
参考资料
火天.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9 11:0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