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南直隶
通州(今江苏省
南通市)人,中国明代外科学家。生于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卒于明思宗
崇祯五年(公元1636年),享年八十有一岁。
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南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自幼精研外科医术,“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陈实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
理论知识,于1617年编著《
外科正宗》一书,全书共12卷157篇对
痈疽、
疔疮、
流注、
瘰疬、
瘿瘤、
肠痈、
痔疮、
白癜风、
烫伤、
疥疮等外、伤、皮肤、
五官科疾病,“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
疥癣,亦所不遗”。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
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反应了明朝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陈实功,幼年多病,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从著名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李先生认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话对陈实功影响颇深,并成为他数十年医疗生涯的
座右铭。陈实功改变了过去
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
医理的落后状况,在发展外科医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实功兴趣广泛,所阅书籍涵古代文化、哲学、理学等,古今前贤的著作以及历代名医的理论、
病案等一类书籍,他更是勤学苦读,爱不释手。对于古代典籍,陈实功从不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而是
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把自己在行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古人治病方法相互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大众的,实际中切实可行的理论。他继承和发展了著名医学家李沧溟的观点,并根据病者的实际病况,采取内治或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外科
手术治疗上,尤为突出。陈实功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外部手术与内服相结合,如对
息肉摘除,气管的缝合等。由于他医术高明,因而名声大震,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另有民间传说其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为通州
濠河之长桥重新铺设石板,使之由木桥恢复为石桥。1996年南通
南大街拓宽改造,长桥重建,更名“中远桥”,旁立陈实功塑像,百姓仍称长桥。
为了使外科医学能够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让更多的行医者掌握方法技巧,他不顾晚年的身体虚弱,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丰富经验和明朝以前外科医学方面的部分成就,于
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
外科正宗》,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书共二十余万字,共分四卷。从病痛的根源、诊断到外科上常见的大部分疾病,从各家病因理学说到临床症状和特点,以及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手术的
适应症、禁忌等,从各种病情的形状到药剂的组成,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对
皮肤病、
肿瘤都有较多的论述。对于肿瘤之症,陈实功认为肿瘤只有及早的发现,才能摸清
病源,以便能够及早的治疗,或许尚有一线希望治愈。另外,对于
现代医学中所遇到的淋巴转移,
鼻咽癌等,亦有论述。这些研究和探索十分珍贵,对现代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启示。全书综述了自唐朝以来历代外科中有效治疗经验,科学性强,论述精辟,能充分代表明代时期我国外科医学的巨大成就,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价值。其中对下颏骨
脱臼的治疗整复手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直到现在仍一直沿用。《
外科正宗》印行后,广为流传,并流传到日本等国。成数300余年来有各种版本50余种,成为
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
如他对“
肠痈”(即今之
阑尾炎)的三大病因的论述:男子暴急奔走,可引起消化道传送食饮糟粕不能舒利畅达,
浊气、败血壅塞肠道不出而成;妇人多由
产后体虚多卧,不起坐起运动,以致肠内容物长期停滞而引发;饥饱劳伤、担负搬运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道功能减低运化不通,均可引起肠内容物凝滞。陈实功不但正确描述了诱发肠痈的病因,还绘制了肠痈图,确定出肠痈的体表部位。
陈实功对癌肿一病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对癌肿进行了分类,有
乳岩(
乳腺癌)、
翻花疮(
皮肤癌)、
茧唇(
唇癌)、颈疮(
淋巴癌)、
鼻咽以及内脏等癌肿,他把癌肿命名为
失荣症,在论述病因时,他指出忧郁、心所愿不志以及不良刺激等因素是重要原因。他的这些见解,使中医对癌肿的认识明显提高了一步,一些论述至今还有
科学价值。
陈实功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作风正派,对同道之士谨慎谦和,对上进青年能提携爱戴,对病人,无论穷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实属难能可贵。他不仅为穷人看病不收分文,而且还捐资赠物,修建山路,造福一方。在
南通市段家坝南边的大街上,原先也是一座木结构的桥,称为涧桥,后经陈实功出资改造为石桥,桥面为石条,其顶端上尚且保留着深雕纹饰。
陈实功纪念碑:在剑山西北半坡上,树立着一座黑色大理石纪念碑,这是为纪念我国杰出外科医学家、
通州人陈实功先生逝世350周年忌辰所立,雕饰典雅,让游客身临其中,感觉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