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陈敦德从南宁市第四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进厂当工人。1980年,创作个人首部电影文学剧本《
法庭内外》。1981年,进入广西电影制片厂。
1982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编剧进修班学习。1984年,担任剧情电影《
老板哥和电妹子》的编剧,该片根据
古华的小说《蒲叶溪磨房》改编;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雾界》的编剧,该片由
郭宝昌执导。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担任战争电影《
血战台儿庄》的制作人。1987年,担任剧情电影《
芙蓉镇》的编剧,该片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同年,创作中篇小说集《女工牛仔》。
1988年,出版纪实文学《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该作品获得第3届中国优秀图书金钥匙一等奖;同年,为了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编导了电视文献片《邓小平在广西》。1989年,编导电视专题片《桂林文化城》。
1991年,创作纪实文学《归根——毛泽东、周恩来与李宗仁握手》。1993年,出版纪实文学《尚未最后实现的握手——毛泽东与蒋介石》;同年,创作纪实文学《
中国有条红水河》;随后,出版纪实文学《毛泽东与蒋介石》;此外,还执导了电视剧《中国有条红水河》,该剧获第4届骏马奖一等奖。
1994年,担任战争电影《
铁血昆仑关》的编剧和制作人,该片由
杨光远执导。1997年,由其创作的纪实文学《归根》出版。2000年,创作纪实文学《解冻在1972》;同年,出版纪实文学《
破冰在1964》。2001年,由其创作的纪实文学《崛起在 1949》出版。
2004年1月,由其创作的纪实文学《
胜利在1971》出版,该作品全面、客观、翔实地记录了新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的台前幕后,再现了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关系与世界格局;同年,出版纪实文学《
接触在1944:美军观察组》;随后,出版纪实文学《合作在1946:军调岁月》;此外,还创作了纪实文学《知情者说》。
2005年,创作纪实文学《
新中国外交谈判》。2007年1月,由其创作的纪实文学《
中美建交纪实》出版;同年,出版纪实文学《开国外交纪实》;随后,在纪录片《铁血恩仇:桂系军阀往事》中出镜;此外,还出版了纪实文学《
周恩来飞往非洲》。
2009年,创作纪实文学《
香港问题谈判始末》。2010年,出版纪实文学《
“总统”归来》;同年,创作纪实文学《
台海较量》。2011年,出版纪实文学《
红墙知情者说四》,该作品以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回忆与记述为主要内容。
2012年,由其创作的纪实文学《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出版;同年,创作纪实文学《
新中国外交照片解读》,该作品通过解读外交老照片的形式,阐释一个个外交领域已解密、但知晓者仍较少的事件;此外,还创作了纪实文学《传奇将军孔从洲》。2013年,创作纪实文学《废约》;同年,出版纪实文学《
外交核爆:中法建交纪实》。
2014年,创作抗日小说《B-29轰炸机群从中国起飞》,该小说讲述抗日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先后与国共政府合作轰炸日本本土的故事;同年,创作纪实文学《改变世界的一周》,该作品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此外,还出版了纪实文学《中美建交》。2015年,创作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纪实文学《诺门坎1939》。
陈敦德富有文学素养,有着艺术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他纪实作品的价值,不仅仅是某种文学观念的更新,取材的独辟蹊径,文学技巧的成熟,而是一种总体上的突破,从创作风格到创作态势向自由王国的迈进。他的纪实作品始终贯穿一条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红线。作品以详实的资料记载了历史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品以开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实绩,倡导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在文学创作上,他不为阵阵风浪所左右,而是抓住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不放,坚持走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创作道路。多种艺术形式的实践和探索,多渠道、多样化开辟艺术领域,是陈敦德创作道路的又一特色。他的纪实作品的表现方法,有史学的考证,小说的悬念和人物刻画,诗歌的韵味,电影的蒙太奇,报告文学的争论,五花八门,相得益彰,使作品既蒙上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吸引力和政治的幽默味(《社会科学探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