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瘦竹,原名定节,又名泰来,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十七日出生于
无锡县南陈巷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幼年丧父,全靠母亲织布、养蚕和务农以维持全家生计。他的舅父是一位小学教师,勉励并辅导他识字读书,后送他进
江阴顾山锦带小学上学。
民国十三年(1924),陈瘦竹小学毕业,考取了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无锡师范)。陈瘦竹自小爱好文学,他的勤奋学习为自己打下了较深的文学根底。当时,新文学运动蓬勃开展,出现了各种文学团体,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文学译著和文学刊物大量出版,在青年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喜爱文学的陈瘦竹自然受到时代的影响,他常在课余时间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发表在学校学生会主编的刊物《弘毅》上。后来,他以顾山红豆树的一些传闻为题材,写了短篇小说《红豆》,投寄上海《
泰东月刊》,很快就发表了。这对他是个极大的鼓励,提高了创作的勇气。接着,他又写了好几篇短篇小说。民国十六年(1927),无锡以及邻近的
江阴、常熟、宜兴农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生农民的革命斗争,但很快就遭到
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镇压。陈瘦竹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灿烂的火光》。小说中描写了江南农民的苦难生活,刻划了一些敲骨吸髓、残酷剥削农民的地主形象,勾勒出了江南农民奋起抗争的壮丽画面。《灿烂的火光》由上海励群书店出版,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很快就遭到查禁。
民国十八年(1929)春,陈瘦竹考入武汉大学外文系。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他曾为华中图书公司主编《
武汉文艺》月刊;一面继续从事小说创作。这时,他开始写文学评论,还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论文《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译作高尔基的《滚石》,是他这个时候的主要收获。
民国二十二年(1933)7月,陈瘦竹于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任南京国立编译馆编译,业余继续从事小说创作和翻译工作。他的创作,有些是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但多数是以二三十年代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农村经济濒临破产为题材。在翻译方面,他介绍了外国的文学理论如英国本纳特的《文艺鉴赏论》等。
抗战爆发后,陈瘦竹随国立编译馆到四川重庆。不久,他参加了中国全国文艺界抗政协会。他以
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曲长篇小说《春雷》,出版后受到好评。这部小说被改编为话剧《江南之春》,在重庆一些剧场中演出。
民国二十九年(1940),陈瘦竹执教于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先为讲师,后升副教授,担任该校理论编剧组主任。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戏剧文学教学与研究,对欧洲戏剧理论和著名剧作家的作品如莎士比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在《新观察》、《东方杂志》、《文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还翻译了法国
雨果的《欧那尼》、英国
肖伯纳的《康蒂坦》等。他在工作之余,继续从事小说创作,有中篇小说《声价》和几个短篇小说(后结集《奇女行》、《水沫集》)。
抗战胜利后,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回南京,陈瘦竹继续在该校任教,又兼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对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极为不满,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1949年4月1日,南京学生为要求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共和平条件而举行的游行示威,遭到了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戏剧专科学校的学生多人受伤,陈瘦竹赶往营救遭到拘留。
南京解放后,陈瘦竹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先后被推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委员,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瘦竹对国内外几个著名制作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写出了《论田汉的话剧创作》、《易卜生<玩偶之家>研究》、《现代剧作家散论》、《悲剧、喜剧及其他》等几种有自己见解的专著。